山东人迁移的背景?

谁知道赶紧告诉我!

清廷以东北为“龙兴之地”,担心关内汉人的大量迁入会损害旗人利益,破坏满族的习俗和秩序,康熙七年(1668)推行封禁政策,以后的措施越来越严厉,从局部封禁到全部封禁,从验关封海到驱逐流民。尽管禁令日见严厉,却不能完全禁阻关内民众进入东北。迫于日趋沉重的生活压力和连年不断的自然灾荒,越来越多的山东农民或泛海偷渡到辽东,或私越长城走辽西,涌向仍在沉睡的东北沃野。这些移民都是在清廷实行封禁政策的条件下进行的,故称之为“闯关东”。 “闯关东”的农民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长(从清朝初期到建国近300年),被人们认为“可以算得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人口移动之一”!闯关东,是一次移民壮举,是三百年来2000万苦难山东人的血泪史! 那生活在东部沿海富庶的山东半岛上的山东人为什么要闯关东呢? 一,中央要求汉民戍边的政策。随着顺治帝入主中原,大批满族官员和满族人涌入关内,使得本就人烟稀少的东北地区经济更加凋敝。为此,清政权建立早期派遣大部流民到东北地区开垦荒地,发展农业生产。 二,清代,山东“天灾”频繁,农民流离失所,生活艰难,越来越多的农民不得不北去关外逃荒。 三,作为外国侵略势力早期入侵地区,兵灾匪祸频繁。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太平天国、捻军、黑旗军、义和团等都曾波及山东。日益加重田租、税负、差徭和额外摊派,使的越来越多的破产农民和难民不得不到东北去避难。 四,从移入地看,东北的社会生产力比较落后,大部分土地尚未开垦,华北地区地少人多。在山东等地“闯关东”由来已久,移民中向家乡寄钱者有之,带财物回乡过年者有之,也不乏发财致富成家立业者,这些刺激了更多的民众要到关外谋生赚钱。所以在华北特别是山东的胶东,劳动力稍一充裕,或一遇天灾人祸,首先想到的是携家带子,或集结亲戚好友,蜂拥到关东去谋生。 “山东人闯关东实质上是贫苦农民在死亡线上自发的不可遏止的悲壮的谋求生存的运动。”日本人小越平隆1899年在《满洲旅行记》中记载了当年真实的历史画面,“由奉天入兴京,道上见夫拥独轮车者,妇女坐其上,有小儿哭者眠者,夫从后推,弟自前挽,老媪拄杖,少女相依,踉跄道上,丈夫骂其少妇,老母唤其子女。队队总进通化、怀仁、海龙城、朝阳镇,前后相望也。由奉天至吉林之日,旅途所共寝者皆山东移民……”这段文字生动地记叙了闯关东的艰辛旅途,当年许多闯关东的山东人“挑起箩筐,一头放孩子,一头放锅子”地前往东北垦荒,大体就是如此情形。 闯关东的山东人进入东北后从事的职业以农垦为主,兼有其它各业。刚开始,他们“始而为佣,继而为佃”,“租得旗人土地,从事耕作”。也有私自开垦土地的。山东移民的到来带动了东北农业的发展,关外“土宜稼穑,收获之多既倍于他省,粮价之贱亦丰于内地”,“每遇丰收之年”,竟有“熟荒之虑”。 此后,山东人在东北的商业、手工业、交通运输业等方面都大有作为。突破封禁而去东北的商人中有为人称道的“山东帮”,《满洲地志》记载:“山东人励精克己,勤俭耐劳,富于团结力,劳动者互相扶助,商人互通缓急,恰如一大公司,其各商店则似支店,互相补给商品,以资流通。而在金钱上尤能融通自在,故虽有起而与之争者,奈山东人制胜之机关备具,终不足以制之也。” 至于在近代工业、交通运输业中从事艰苦创业劳动的,当然更是吃苦耐劳的山东人了,以修筑当时的中东铁路为例,《东北开发史》引日本人稻叶君山的话说:“中国苦力,如蚁之集,而劳力之供给地之山东,更乘机输送无数劳工出关为之助。是即一千五百余里之中东路乃山东苦力所完成,亦非过言也。” 山东人闯关东正值国家灾难深重之时,东北是屡经外敌侵扰之地,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山东人为抗击侵略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吉林省浑江市《湾沟公社志》记载:“1921年间有一名叫王振邦的农民,原籍山东,因逃荒携妻及长女一家流落于西川一带。1931年日军侵占东北,王振邦与山东老乡聚义百余人抗日,1934年末,他们与日军大小战事三四次,其中第二次战绩最佳,日军死伤惨重,义军为日军所胆寒。” 通过上面的概述我们可以知道,山东人闯关东加速了东北地区的开发,促进了广大东北地区在农业,手工业以及机械化生产的大发展,而其英勇抗战的事迹也为中国人民的抗战史添上了重重的一笔。 我们还知道,落后的文化会被先进的文化所融化,来自孔孟之乡的山东人不只给东北带来了蛮力,也带了几千年来中国的正统思想和先进智慧。从这方面说人的流动就是文化的流动。中原文化向关东地区大规模挺进,实际上就是中原文化的平面移植,华北与东三省之间,无论在语言、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家族制度、伦理观念、经济行为各方面,都大同小异。最主要的,是东三省移垦社会成员,没有自别于文化母体的意念。 在文化传播方面,我想举一个自己能够切实感受到的东西,那就是饮食文化。众所周知,鲁菜是中国四大菜系之首,是北方菜的基础。传说,大清朝的“满汉全席”中90%的菜都是鲁菜。刚来郑州的时候,同寝室的兄弟问我“鲁菜有啥特点啊?”我只能含混的说“没啥特点”。今天想来,这个没有特点恐怕就是最大的特点了,兼容并包是我心目中的一种菜系的最高境界。我们想一想自己所熟悉的东北菜,“东北地三鲜”,“猪肉炖粉条”......这些在山东都是有的,而且比东北更早的出现,换句话说,我们就可以大胆的猜测,可能这样的饮食风俗都是闯关东的山东人带过去的,他们带过去的岂止是猪肉炖粉条啊?他们带来了一种另类的饮食方式,一种另类的生活方式,一种不同于传统东北人的狩猎或者刀耕火种的生活方式。他们可能没有意识到他们在无意中就起到了文化交流的作用。 唐代和尚玄奘为中原带来了佛经,带来了南亚文明,但我们闯关东的先祖也让中原的文化在东北地区扎根,发芽并不断壮大,从这点上看,大名鼎鼎的玄奘和现在已经不断被遗忘的闯关东的山东人是一样的。 是他们,打破了地域之间的局限,促进社会经济和文化的传播、交流、融合和互补;是他们,提高了东北原住人口素质的提高;是他们,推动东北与关内社会经济和文化更加协调和统一,双方商品的交流,资源的互补,文化习俗的融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9-18
清王朝以东北为“龙兴之地”,屡颁严令禁汉人出关,但屡禁不止,流民“担担提篮,或东出榆关(即山海关),或北渡渤海”,不顾身家性命,多方冒险“闯关”。“闯关东”即由此而来。1860年(咸丰十年),关闭的山海关大门始向流民敞开。

“闯关东”的流民,以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人为多。进入民国时期,“闯关东”浪潮居高不下。1927、1928、1929连续三年超过百万。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9-18
又南方迁来的
第3个回答  2013-09-18
你看一下电视剧《闯关东》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