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司马光少时》翻译

《新编初中古诗文读本》p25

《司马光少时》译文:

司马光七岁的时候严肃得就像一个大人,听到老师讲解《左氏春秋》,非常喜爱,回到家后又给家人讲他所学到的,因此他也明白《左氏春秋》的内涵。从此书不离手,甚至忘记了饥渴,冷热。

有一次,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有个小孩爬到大缸上玩,失足掉到缸里的水中。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都抛下他逃跑了。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水溅了出来,小孩也得救了。

出自《宋史列传第九十五》

原文:

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中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之,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扩展资料:

《司马光少时》故事寓意:

遇事不能慌张,要敢于突破常规,用创新思维来解决问题。平时一定反复地思考问题,观察四周环境,学会急中生智。遇到问题一定要冷静对待,不要慌张。如果我们平时能多点思考问题,在碰到困难的时候发挥出自己的智慧,深入考虑重要性问题,那么很多困难就都可以破解了。

司马光介绍:

司马光出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11月17日),当时,他的父亲司马池正担任光州光山县令,于是便给他取名 “光”。司马光家世代官宦,其父司马池后来官至兵部郎中、天章阁待制,一直以清廉仁厚享有盛誉。

司马光深受其父影响,自幼便聪敏好学。据史书记载,司马光非常喜欢读《左传》,常常"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七岁时,他便能够熟练地背诵《左传》,并且能把二百多年的历史梗概讲述得清清楚楚,可见他自幼便对历史怀有十分浓厚的兴趣。

他的主要成就反映在学术上。其中最大的贡献,是他费时十九年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的成书是司马光一生为官为政、修学治学的经验总结。他对历史王朝的兴替盛衰的理性思考为后世承业皇帝提供了治国参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司马光砸缸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5-01

译文    

司马光七岁的时候严肃得就像一个大人,听到老师讲解《左氏春秋》,非常喜爱,回到家后又给家人讲他所学到的,因此他也明白《左氏春秋》的内涵.从此书不离手,甚至忘记了饥渴,冷热。有一次,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

有个小孩爬到大缸上玩,失足掉到缸里的水中。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都抛下他逃跑了。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水溅了出来,小孩也得救了。

原文

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中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之,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本文出自《宋史》,由丞相脱脱和阿鲁图在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主持修撰。《志》共有十五志(天文、五行、律历、地理、河渠、礼、乐、仪卫、舆服、选举、职官、食货、兵、刑、艺文),约占全书三分之一,仅次于《列传》,份量在二十四史中也是很大的,《职官志》详细地记述了宋朝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僚机构的组织情况,《食货志》、《兵志》亦编得好,叙述之详,为二十四史中所仅见。

人物背景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自称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后代。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进士及第,累迁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元祐元年(1086年),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名列“元祐党人”,配享宋哲宗庙廷,图形昭勋阁;从祀于孔庙,称“先儒司马子”;从祀历代帝王庙。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8-04-07
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中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之,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退:回家后
自是:从此
至:甚至
庭:院子 、
译文
司马光七岁的时候严肃得就像一个大人,听到老师讲解《左氏春秋》,非常喜爱,回到家后又给家人讲他所学到的,因此他也明白《左氏春秋》的内涵.从此书不离手,甚至忘记了饥渴,冷热。   有一次,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有个小孩爬到大缸上玩,失足掉到缸里的水中。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都抛下他逃跑了。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水溅了出来,小孩也得救了。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1-10-09
原文
  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中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之,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宋史》   退:放学。
译文
司马光七岁的时候严肃的就像一个大人,听到老师讲解《左氏春秋》,非常喜爱,放学之后又为家人讲他所学到的,因此他也明白了《左氏春秋》的内涵.从此书不离手,甚至忘记了饥渴,冷热。   有一次,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有个小孩爬到大缸上玩,失足掉到缸里的水中。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放弃他都跑了。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水溅了出来,小孩也得救了。
第4个回答  2011-10-05
司马光担任宋哲宗时期的宰相,曾经主编《资治通鉴》,是当时的名臣。他小时候,担心自己记忆能力比不上别人,在其他兄弟会背诵了之后,玩耍休息去了,他却独自苦读,等到能够熟练地背诵才停止。他自己说:“(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我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等到他长大之后,(司马光)读遍了所有的古籍,知识渊博,记忆牢固。他说:“读书不能不背诵,有时骑马走路,有时半夜睡不着觉,吟咏读过的文章,思考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