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前面一句是什么

是生死契阔与子成说,还是生死契约与子相悦?求解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前面一句是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此句出自先秦的《国风·邶风·击鼓》里,《国风·邶风·击鼓》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典型的战争诗。原诗是这样的的: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译文:

击鼓的声音震响(耳旁),兵将奋勇操练。(人们)留在国内筑漕城,只有我向南方行去。

跟随孙子仲,平定陈、宋(两国)。不允许我回家,(使我)忧心忡忡。

于是人在哪里?于是马跑失在哪里?到哪里去寻找它?在山间林下。

生死聚散,我曾经对你说(过)。拉着你的手,和你一起老去。

扩展资料:

《国风·邶风·击鼓》

这是一位远征异国、长期不得归家的士兵唱的一首思乡之歌。全诗共五章,每章四句。前三章征人自叙出征情景,承接绵密,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后两章描写战士间的互相勉励、同生共死,令人感动。此诗描写士卒长期征战之悲,无以复加。其中,描写战士感情的“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在后世也被用来形容夫妻情深。

创作背景

关于这首诗的背景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一种是鲁隐公四年(公元前719年),卫国公子州吁(前人亦称“卫州吁”)联合宋、陈、蔡三国伐郑。此说由《毛诗序》首倡:“《击鼓》,怨州吁也。”“卫州吁用兵暴乱,使公孙文仲将而平陈与宋,国人怨其勇而无礼也。”郑笺以《左传·隐公四年》州吁伐郑之事实之。鲁隐公四年(公元前719年)夏,卫联合陈、宋、蔡共同伐郑。

许政伯认为是指同年秋,卫国再度伐郑,抢了郑国的庄稼。这两次战争间有兵士在陈、宋戍守(《诗探》)。另一种是清代姚际恒《诗经通论》提出的“鲁宣公十二年(公元前597年),卫穆公出兵救陈”说:“此乃卫穆公北清北之盟,求陈为宋所伐,平陈、宋之难,数兴军旅,其下怨之而作此诗也。

”姚际恒以为《毛诗序》所说“与经不合者六”,此实乃《春秋·宣公十二年》“宋师伐陈,卫人救陈”而被晋所伐之事。清代学者方玉润《诗经原始》认为是“戍卒思归不得之诗也”。今人多以为姚说较为合理。不管是哪种背景,可以肯定的是:此诗反映了一个久戍不归的征夫的怨恨和思念。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国风·邶风·击鼓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10-14

应该是: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这句话出自《国风·邶风·击鼓》,意思是:一同生死不分离,我们早已立誓言。让我握住你的手,同生共死上战场。

扩展资料:

《国风·邶风·击鼓》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典型的战争诗。这是一位远征异国、长期不得归家的士兵唱的一首思乡之歌。全诗共五章,每章四句。前三章征人自叙出征情景,承接绵密,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后两章描写战士间的互相勉励、同生共死,令人感动。

此诗描写士卒长期征战之悲,无以复加。其中,描写战士感情的“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在后世也被用来形容夫妻情深。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国风·邶风·击鼓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05
1、前一句是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意为无论生死我们都要在一起,这是我们当初早已说好的约定。
2、出处 《国风·邶风·击鼓》;
3、全文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4、注释
击鼓的声音震响(耳旁),兵将奋勇操练。(人们)留在国内筑漕城,只有我向南方行去。
跟随孙子仲,平定陈、宋(两国)。不允许我回家,(使我)忧心忡忡。
于是人在哪里?于是马跑失在哪里?到哪里去寻找它?在山间林下。
生死聚散,我曾经对你说(过)。拉着你的手,和你一起老去。
唉,太久。让我无法(与你)相会。唉,太遥远,让我的誓言不能履行。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19
是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1166389.htm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11-09-23
是生死契阔与子成说
成说(shuō):成言也犹言誓约,“说”不通“悦”。
补充:关于“死生契阔,与子成说”一句的“成说”,书籍中多将之翻译成“说定、约定”之意。大意是:“无论生死我们都要在一起,这是我们当初早已说好的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