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和意思

如题所述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①:“家中有阿谁?”“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②。”兔从狗窦入③,雉从梁上飞④。中庭生旅谷⑤,井上生旅葵⑥。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⑦。出门东向望,泪下沾我衣。
【注释】①乡里:家乡。 ②冢:高坟。累累:连缀不绝貌,此指荒坟一个挨一个的情状。 ③狗窦:狗出入的洞。 ④雉:野鸡。 ⑤中庭:院中。旅谷:野生的谷子。《后汉书·光武纪》李贤注:“旅,寄也,不因播种而生故曰旅。” ⑥葵:草名,一名“冬葵菜”,其叶嫩时可食。 ⑦贻:拿食物给人吃。一作“饴(sì饲)”:同“饲”。

【赏析】
就现存的资料来看,中国古代诗歌在其开端时期就出现了一种特异的现象——抒情诗较为发展而叙事诗相对显得贫弱。《诗经》三百零五篇中,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作品为数很少。其它民族的文学,一般都可以追溯到长篇的英雄史诗,而这在中国早期,至少是不见于文字记载。标志着中国诗史上第一次叙事诗创作高潮的,是汉乐府民歌。正因为以前缺乏长篇叙事诗的传统,汉乐府中的叙事之作,通常都相当短小。

叙事诗而篇幅短小,必然遇到一个困难:怎样才能充分地展开情节、描绘人物?汉代的那些无名作者,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大多采用了一种相当巧妙的方法:省略对整个故事过程的交代,把矛盾集中在一个焦点上,犹如摄影作品,提供的只是一个瞬间,却包容了丰富的内涵。这就是剪裁之妙。如《东门行》、《艳歌行》等等,都可以看出这一特点。而我们所要说的《十五从军征》,在这方面尤其杰出。稍作说明:本篇有时被作为“古诗”看待。但汉代的“古诗”和乐府诗,很难严格区分。许多曾入乐演唱的作品,后人因不知其原来的音乐分类,就笼统地称为“古诗”。《古诗十九首》中的好几篇,在有些记载中又被称为“乐府”,也属于同样的情况。

开头“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起得很平,好像只是简单的事实交代。这里大概连夸张的成份都没有。因为古时士兵服役,常常是没有年限,或虽有年限,却并不严格执行的。许多人未成年就被征发,老得血也干了,骨也枯了,才被放回。《宋书》记载,沈亮曾对宋文帝说:“伏见西府兵士,或年几八十,而犹伏隶,或年始七岁,而已从役。”可见这并不是很特别的事情。但正因为这两句起得很平,才格外具有惊心动魄的力量。从十五到八十,整整六十五年,那就是一个人知事以后完整的一生啊!诗人似乎没有批评什么,但“八十始得归”一个“始”字,却已强有力地揭示了当时兵役制度的惨无人道。

在许多边塞诗中,我们可以读到立功塞上、博取功名,甚而垂誉青史的雄心。这当然不应该加以指责,但也需要懂得:这种雄心,大抵是所谓“良家”子弟、贵族少年才有的。对于出身贫寒、处于最底层的普通士兵来说,功名跟他们没有什么缘份,他们也很少存这份妄想。一天天地活下去,捱过天寒地荒、刀光箭影的岁月,活到能够还乡的一天,便是他们最大的愿望了。这位老兵好歹得归故里,一路上总是不断地梦想着亲人团聚的欢乐、晚年生活的安宁吧?可是,毕竟已经过去了六十五年,谁知道家中是个什么模样?父母或许已经不在人间,兄弟姐妹们大概也难以相识?所谓“近乡情更怯”,当他在途中遇到“乡里人”时,情不自禁地打听道:“家中有阿谁”——家里还有谁还活着?“乡里人”的回答,是那样一个无情的事实:远远望去,松柏之下,坟茔相连的地方,便是你的家!原来,家中的亲人早已尽入黄泉!

现在我们回到开头所说的问题:作者怎样对材料进行剪裁。六十五年的间隔,一面是从军的艰辛,以及艰辛中对归乡的盼望;一面是家庭的苦难,以及苦难中对游子的期待。这一切都不说,只说游子老去,白发如霜;亲故凋零,荒墓相累!这一幕,包含了多少凄凉!一个内涵无穷而感人至深的瞬间画面,便出现在我们面前。

因为剪裁巧妙,所以作者在这短短的小诗中,也能作颇为充分的渲染,以增强故事的抒情效果。下面就写到老兵来到已经不成其为“家”的家中,只见野兔从往日留给看门狗进出的墙洞里窜入,野鸡在屋梁上扑翅飞起,庭院中长满野谷(“旅”是野生无主的意思),井台旁长满野生的葵草(一种可食用的植物)。可见这家院荒芜已久,很早就不再有人居住。老人采来野谷、野葵煮成饭菜,可是有谁陪着他一起吃?“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二句,正是写出生活对他的又一次沉重打击。他从军归来,此生无多,唯一的希望,不过是过得几天平常人的生活,享受一点人所应有的天伦之乐,如今只剩孑然一身,以后的日子,将怎么过下去?饱经风霜、历尽艰危的老人,本不是那么容易动感情的,此时不觉悲从中来,难以下咽,出门东望,一片荒凉,使他不能不老泪纵横,湿透衣衫。如果说泪具有不同的感情份量,那么,这位老人的泪,大概是人世间最沉重的了。

这首五言诗,总共十六句八十字,不但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具体的人物活动,丰富的思想内涵,而且文笔充裕,写得相当舒展,绝无局促气急之感,其实是不容易做到的。关键就在于作者能够集中全力描绘最富有联想性、集中了各种矛盾的具体情景。而且,诗的语言朴实无华,纯用白描,不作惊人之笔,感情上具有内在的深沉。所以,这首诗虽然习惯上称之为民歌,但语言的技巧已经相当纯熟了。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释]

1.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诗常用的题目。

2.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塞。意思是说,在漫长的边防线上,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

3.但使:只要。

4.龙城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南侵的匈奴惧怕他,称他为“飞将军”。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5.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6.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古代常凭借它来抵御匈奴的南侵。

【诗文解释】

秦汉以来,明月就是这样照耀着边塞,但是离家万里的士卒却没能回还。如果有卫青、李广这样的将军立马阵前,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踏过阴山。

[简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

诗人从写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只要镇守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活着,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龙城飞将”是指汉武帝的镇守卢龙城的名将李广,他英勇善战,多次把匈奴打败。“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度阴山”,跨过阴山。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

这首诗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王诗《出塞》两首,本诗是第一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1-09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①:“家中有阿谁?”“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②。”兔从狗窦入③,雉从梁上飞④。中庭生旅谷⑤,井上生旅葵⑥。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⑦。出门东向望,泪下沾我衣。
【注释】①乡里:家乡。 ②冢:高坟。累累:连缀不绝貌,此指荒坟一个挨一个的情状。 ③狗窦:狗出入的洞。 ④雉:野鸡。 ⑤中庭:院中。旅谷:野生的谷子。《后汉书·光武纪》李贤注:“旅,寄也,不因播种而生故曰旅。” ⑥葵:草名,一名“冬葵菜”,其叶嫩时可食。 ⑦贻:拿食物给人吃。一作“饴(sì饲)”:同“饲”。

【赏析】
就现存的资料来看,中国古代诗歌在其开端时期就出现了一种特异的现象——抒情诗较为发展而叙事诗相对显得贫弱。《诗经》三百零五篇中,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作品为数很少。其它民族的文学,一般都可以追溯到长篇的英雄史诗,而这在中国早期,至少是不见于文字记载。标志着中国诗史上第一次叙事诗创作高潮的,是汉乐府民歌。正因为以前缺乏长篇叙事诗的传统,汉乐府中的叙事之作,通常都相当短小。

叙事诗而篇幅短小,必然遇到一个困难:怎样才能充分地展开情节、描绘人物?汉代的那些无名作者,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大多采用了一种相当巧妙的方法:省略对整个故事过程的交代,把矛盾集中在一个焦点上,犹如摄影作品,提供的只是一个瞬间,却包容了丰富的内涵。这就是剪裁之妙。如《东门行》、《艳歌行》等等,都可以看出这一特点。而我们所要说的《十五从军征》,在这方面尤其杰出。稍作说明:本篇有时被作为“古诗”看待。但汉代的“古诗”和乐府诗,很难严格区分。许多曾入乐演唱的作品,后人因不知其原来的音乐分类,就笼统地称为“古诗”。《古诗十九首》中的好几篇,在有些记载中又被称为“乐府”,也属于同样的情况。

开头“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起得很平,好像只是简单的事实交代。这里大概连夸张的成份都没有。因为古时士兵服役,常常是没有年限,或虽有年限,却并不严格执行的。许多人未成年就被征发,老得血也干了,骨也枯了,才被放回。《宋书》记载,沈亮曾对宋文帝说:“伏见西府兵士,或年几八十,而犹伏隶,或年始七岁,而已从役。”可见这并不是很特别的事情。但正因为这两句起得很平,才格外具有惊心动魄的力量。从十五到八十,整整六十五年,那就是一个人知事以后完整的一生啊!诗人似乎没有批评什么,但“八十始得归”一个“始”字,却已强有力地揭示了当时兵役制度的惨无人道。

在许多边塞诗中,我们可以读到立功塞上、博取功名,甚而垂誉青史的雄心。这当然不应该加以指责,但也需要懂得:这种雄心,大抵是所谓“良家”子弟、贵族少年才有的。对于出身贫寒、处于最底层的普通士兵来说,功名跟他们没有什么缘份,他们也很少存这份妄想。一天天地活下去,捱过天寒地荒、刀光箭影的岁月,活到能够还乡的一天,便是他们最大的愿望了。这位老兵好歹得归故里,一路上总是不断地梦想着亲人团聚的欢乐、晚年生活的安宁吧?可是,毕竟已经过去了六十五年,谁知道家中是个什么模样?父母或许已经不在人间,兄弟姐妹们大概也难以相识?所谓“近乡情更怯”,当他在途中遇到“乡里人”时,情不自禁地打听道:“家中有阿谁”——家里还有谁还活着?“乡里人”的回答,是那样一个无情的事实:远远望去,松柏之下,坟茔相连的地方,便是你的家!原来,家中的亲人早已尽入黄泉!

现在我们回到开头所说的问题:作者怎样对材料进行剪裁。六十五年的间隔,一面是从军的艰辛,以及艰辛中对归乡的盼望;一面是家庭的苦难,以及苦难中对游子的期待。这一切都不说,只说游子老去,白发如霜;亲故凋零,荒墓相累!这一幕,包含了多少凄凉!一个内涵无穷而感人至深的瞬间画面,便出现在我们面前。
第2个回答  2018-10-08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因身在异乡,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写下的一首七言绝句。该诗以直抒思乡之情起笔,而后笔峰一转,将思绪拉向故乡的亲人,遥想亲人按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想念诗人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诗中的“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名句,打动了无数游子离人的思乡之心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高高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巍峨险峻,一叶孤舟从天地之间飞速飘来。赞同1| 评论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扬扬的漫天漂洒,路上的行人一个个情绪低沉,面带忧愁之色。请问,往哪里去才有小酒店呢?牧童指了指远方那美丽的杏花深处的村庄。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那水波荡漾的晴天,景色真好,烟雨迷茫的雨天景色更加奇特。如果把西湖比作西施,不论她是淡雅的装束,还是浓艳的打扮,都是一样光彩照人。句解: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若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的美丽多娇。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山雪。

千山万岭不见飞鸟的踪影,千路万径不见行人的足迹。一叶孤舟上,一位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渔翁,默默地在漫天风雪中垂钓。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忆,

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

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也许,月中桂子只是传说,那么钱塘潮奇观确实是存在的。寻桂子不一定能寻到,潮头却是真正看得到的感受极深的景观。钱塘江自杭州东南流向东北,至海门入海。钱塘潮每昼夜从海门涌入,异常壮观。钱塘潮在每年中秋后三日潮势最大,潮头可高达数丈,正因为如此,所以白居易写他躺在他郡衙的亭子里,就能看见那卷云拥雪的潮头了,趣意盎然。上句写跑去寺里寻找那美丽的传说,下句写自己悠然躺在床上看澎湃的钱塘潮,一动一静,从中我们可以一窥作者内心蕴涵的种种心理活动,也许可以感受到杭州的难忘。
第3个回答  2016-01-02
题目不明确,无法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