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对于张居正的死因是怎么说的?

众说纷纭,有没有比较官方的正式的啊?

关于张居正之死,记载他死亡的文献资料很多,但说明其死因的材料却不见。下面这条可信度是最高的,下面这条说张居正是中毒死的。

万历十年三月,张居正因病重向万历皇帝请得病假以后,给山东巡抚杨俊民写了一封信,介绍了自己的身体状况。

贱恙一向不以痔治,迁延十有余年,故病日深。近访得一名医,仰蒙胜恩赐假治疗,乃得去拔去病根。今病虽除,而血气亏损,脾胃虚弱,不思饮食,四肢无力,寸步难移,揆之生理,尚属艰难。

到了该年五月,张居正在给他的恩师徐阶信中,又再次提到了他的病情。

贱恙实痔也,一向不以痔治之,蹉跎至今。近得贵府医官赵裕治之,果拔其根。但衰老之人,痔根虽去,元气大损,脾胃虚弱不能饮食,几于不起。

从上述两封信中,我们大概可以知道,张居正得痔疮这个病已经不是一年两年了,而是有十余年之久。到了万历十年,才访得名医按治疗痔疮的方法,拔去病根。但因为年事已大,治疗过后,身体异常虚弱。

张居正死于1587年,史书上虽然没有留下赵裕为张居正治疗痔疮的过程和方法,但我们可以参照1617年成书的《外科正宗》里痔疮的治疗方法,书上使用的治疗方法和赵裕使用方法应该是一样的。

“诸痔断其根,必须枯药”,当时对痔疮的治疗,不像今天可以直接切除,而是用一种枯痔散的药物涂在病处,令其自行干枯坏死并脱落。

“凡疗内痔者,先用通利药荡涤脏腑,然后用唤痔散涂之肛门内...早午晚每日三次...轻者七日,重者十一日”

那枯疮散是什么呢?“枯痔散内用白矾,蟾酥轻粉共砒霜。再加童子天灵盖,枯痔方中效岂凡。”砒霜大家都知道了,有剧毒,其余白矾、蟾酥、轻粉也都是有毒物质。换言之,赵裕就是在张居正的病患处涂上了各种有毒物质,而且每日三涂,时间长达半个月之久。

直肠的黏膜是有吸引能力的,这些剧毒药物由此进入张居正的体内,他才会“脾胃虚弱,不思饮食,四肢无力,寸步难移”,这也符合砒霜中毒的症状。因此张居正之死,是体内摄入了过多的砒霜等有毒物质从而中毒而死。

扩展资料:

还有其他文献也记载了张居正之死。

一、明代大才子、大文字王世贞所著《嘉靖以来首辅传》

居正则亦已病矣,病得之,多御内而不给,则日饵房中药,发强阳而燥,则又饮寒剂,泄之其下成痔,而脾弱不能进食。使医治痔以效,寻下雍口而不能畅,不获已,复用寒剂泄之,遂不禁去。若脂膏者,而大肠亦遂出,日以嬴削。上,时下谕问疾,大出金帛,以为医药资,凡四阅月,竟不愈。

王世贞在他的书中,根据他花钱从张居正仆人得到的一手情报,说张居正是因为妻妾过多,纵欲过度,滥服春药,最终导致患上痔疮,经过治疗以后,身体情况愈下,不到4个月就死了。

二、沈德符在其《万历野获编》里,又进一步指出张居正所服房中药为“海狗肾”

媚药中又有腽肭脐,俗名海狗肾……昔张江陵,末年以姬侍多,不能遍及,专取剂药,终以热发。严冬不能貂帽,百官冬月虽承赐命 耳,无一人敢御,张竟以此病亡。

和王世贞的观点一样,沈德符也记载了张居正因服食春药导致体内燥热,然后染上痔疮而死的说法便成了民间野史轶闻的主要说法。

王世贞虽然是张居正的同科好友,两人关系并不融洽。张居正当权之时,本想起用王世贞,但王世贞却“不甚亲附”。随后,王世贞又因为其他事情得罪了张居正,被调到南京担任刑部右侍郎。明朝的南京朝廷是闲职,有名无实,王世贞于是“称疾不去”。因此王世贞对张居正是有怨气的,所以在写张居正传时可能会有失偏颇。

至于沈德符著《万历野获编》时,张居正已被万历皇帝清算,成了反面例子,不少人都往他身上泼脏水已取悦皇帝。沈德符随父亲居于北京,每天耳濡目染,张居正的形象在他心中难免是负面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张居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18
张居正被人指责骄奢、专权,两个儿子中状元、榜眼,也为当时人所非议更被民间野史所谈论的,却是张居正的死因。根据张居正自己的说法,他的死因是因为一次痔疮手术。医学上有所谓“久坐成痔”一说,多年的文牍生涯,使张居正得了很严重的痔疮。痔疮本非致命,但张居正为了根治,却请了一位“名医”动手术割除痔疮。按当时的医学条件,以中医的外科水平,开刀动手术无疑是在跟死神开玩笑。
果然,在万历十年三月间动完手术后,张居正就再也起不来床,接旨也只能伏枕叩头。拖到了六月,垂危,十八日神宗命太监送去一封手谕问张居正政治遗嘱,张居正挣扎着写了一本密揭推荐了两名接班人,又过了两天,二十日,即病逝。
这个史实,可见于张居正的奏疏《给假治疾疏》,而在张居正的另一份书牍《答上师相徐存斋三十四》中,他说:“贱恙实痔也,一向不以痔治之,蹉跎至今。近得贵府医官赵裕治之,果拔其根。但衰老之人,痔根虽去,元气大损,脾胃虚弱,不能饮食,几于不起。日来渐次平复,今秋定为乞骸计矣。”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09-18
有关张居正的死因,是一个谜。
正史的记载相当简单,《神宗本纪》只用了一个“卒”字。在《张居正传》里则说:“亡何,居正病。帝频颁敕谕问疾,大出金帛为医药资。四阅月不愈,百官并斋醮为祈祷。”至于是什么病,没有说清楚。
于张居正的死因,野史有不少说法,可以参考。
第一种说法,张居正死于痔疮发作。痔疮是肛门直肠部位的常见病,发病率高,中国有“十人九痔”之说。痔疮的原因:长时间坐或立、过量饮酒、过度性交、缺乏运动等。据说,张居正的死,则是一次“痔疮手术”。据说,张居正曾请名医动手术割除痔疮,结果动完刀,张居正就再也起不来床了。野史有说,称张居正奏疏自陈病情。比如:“臣宿患虽除,而血气大损,数日以来,脾胃虚弱,不思饮食,四肢无力,寸步难移”。还比如,张居正在《答上师相徐存斋三十四》中说:“贱恙实痔也,一向不以痔治之,蹉跎至今。近得贵府医官赵裕治之,果拔其根。但衰老之人,痔根虽去,元气大损,脾胃虚弱,不能饮食,几于不起。日来渐次平复,今秋定为乞骸计矣”。痔疮不致于致命,但动手术却可能致命,依当时的医学外科水平,显然是有可能的。明史专家郦波教授也是同意这种说法的。也有今人据此怀疑,张居正可能是死于直肠癌,也是猜想而已,不足为据。

第二种说法,张居正死于纵欲过度。明代笔记小说,都有类似说法。张居正生活不检点,这是事实。尤其是夺情事件之后,张居正有很大变化。史说其“自夺情后,益偏恣”。有传说,张居正有姬妾四十余位。为应付此事,张居正大吃春药,其中包括名将戚继光曾进献“海狗肾”和美女(注:明史称戚继光“操守不如”)。王世贞《嘉靖以来首辅传•卷八申时行传》说:“(张)得之多御内而不给,则日饵房中药,发强阳而燥,则又饮寒剂泄之,其下成痔。而脾胃不能进食。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则干脆说:“昔张江陵相,末年以姬侍多,不能遍及,专取以剂药,盖蓟帅戚继光所岁献,戚即登之文登人也。药虽奇验,终以热发,至严冬不能戴貂帽。百官冬月虽承命赐爰耳,无一人敢御,张竟以此病亡”。据说,张居正死时“皮肤燥裂,如炙鱼然”,就是纵欲而亡的症状。这一说法,认同者较多。明朝中叶,朝野上下确实纵欲成风,引为时髦。几任皇帝,都因此而亡,服红丸,淫幼女,引为时尚。真是上行下效,民风大坏。一部《金瓶梅》,也就是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成书的。
这些记载,有缺客观,甚至抹黑之嫌,总之,众说纷纭,无一个比较客观的说法。
第3个回答  2011-09-18
1582年(万历十年)张居正病逝
万历九年(1581)七月张居正患病。患病的原因,据说是“积热伏于肠胃,流为下部热症。又多服凉药,反令脾胃受伤”。当时一些学者像王世贞、沈德符,都推断张居正喜欢服用春药,以致热气向下或向上发散。张居正在冬天的时候,头上不敢戴貂皮帽,就是因为热气上冲于头。所以说,张居正的病情,实在是因为他的个人生活的奢侈靡烂所致。当然,张居正操劳国事,过度疲劳,亦是病因之一。从万历九年到万历十年间,张居正一直没有请假,坚持办公。次年二月,张居正旧病复发,虽然屡经名医医治,但是张居正自己也知道,自己“精力已竭”,“不过行尸走肉耳” !万历十年(1582)六月二十日,一代名臣张居正终于病逝。
第4个回答  2019-10-27
张居正50多岁死了,再活10年万历盛世肯定达到爆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