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高三政治的复习要纲..

谁有高三政治的复习要纲.. 我高三了急需 不是唯物论和辩证法 认识论 人生观 理想 ...... 是中国的政治 请帮帮忙 拜拖了啊

三是组织答案时科学运用学科术语进行表述的能力。科学合理的表述,首先是要严谨、规范,特别是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表述,不可用随意性很强的日常用语来代替;其次要逻辑严谨、层次清晰,不可想一点写一点,思路混乱;再次,书写要认真,段落要分明。
第四,丰富人文素养,提升思想境界。
近几年来,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十分注重对对人文素养的考查。试题材料大量引用了我国的古文、古诗词,选用了古今中外的名画、壁画以及园林建筑等,构成问题情境;一些试题还直接探讨了艺术创作的风格、规律等。这些特点要求学生努力扩大知识面,丰富自己的人文知识。另一方面,试题更强调人文精神的树立。高考试题虽然不一定直接考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但由于试题所关注的都是关乎国家、民族乃至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如果考生思想境界较低,人文精神缺失,必然对这些问题缺乏足够的关注与思考,答题时也必然缺乏应有的深度。因此,考生还应超越具体的学科知识,不断丰富自己的人文素养,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
总之,同学们的目标应该是:基础扎实,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扎实;能力素质强,即思想活跃,有主见,思维全面、深刻、敏捷;思想素质好,即树立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具有现代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第二部分 专题复习提要
专题一 经济常识的基础理论
【考情分析】2006年高考命题对本专题主要考查了以下知识点:
商品交换、物物交换、价格、影响价格的因素、市场的作用、市场经济的特点、法律与市场经济、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发展的原因、宏观调控、公平等。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本专题是高考常考对象,高考考查的内容侧重于考查商品、货币、价值规律的基本知识,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特别是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按生产要素分配、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等主干知识。(2)非主干知识有时也会出现在高考试题中。由于对这些知识的重视不够,一旦考查,相应试题则成为了难点。比如,2006年全国卷Ⅰ考查了“易货交易”。“易货交易”实际上就是“物物交易”,但由于“物物交换”不是主干知识,学生没有全面掌握,一个简单试题成了拦路虎。(3)高考考查的知识点与当年重大热点问题有密切联系。如2006年江苏卷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背景,考查了学生运用宏观调控有关知识的能力。
【复习要点】
1、本专题是经济常识的基础理论部分,其逻辑线索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应以“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四个基本概念为中心,以它们的下位概念为基点,以相关原理为主线,构建本专题知识体系。
2、本专题需要重点把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
(1)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对立统一的,要注意用辩证的观点理解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
(2)商品的价值量——商品的价值量与价格、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劳动生产率相联结,既是学科理论的重点,也是现实生活中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
(3)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其他职能是在此基础上衍化出来的。
(4)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纸币的发行是有规律可循的,违背规律,可能会导致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造成经济秩序的混乱。
(5)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应全面把握价值规律的要求、表现形式和作用。
(6)基本经济制度——重点注意国有经济的地位和作用、混合所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
(7)按生产要素分配——确定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8)市场经济的基本内容——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两者相互补充、相互结合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只有把二才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要重点把握分配中的公平问题。
【拓展知识】本专题复习中应注意以下相关内容:
1、质量、品牌——
2、价格机制与价格竞争——
3、市场秩序与市场规则——
4、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5、政策引导与市场运作——
6、关于民营经济——
7、合法的劳动收入与合法的非劳动收入——
8、关于效率与公平原则——

专题二: 生产
【考情分析】2006年高考试题对本专题主要考查了以下知识点:
公司的特征、股票的价格、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企业兼并、农民工问题、产业结构调整、新农村、现代农业、科技的作用、农业科技、农民增收、交通运输业的意义、服务业、劳动者技能、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等。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1)本专题在近年高考中所占比重较大,是高考重点考查的对象。高考考查内容侧重于企业经济效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科技的作用、农业、新型工业化道路、优化产业结构、劳动者的技能、社会保障制度等主干知识。尤其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几乎年年有大题。(2)对非主干知识的考查。比如,2004年广东省考查了GDP和GNP的区别、2006年全国卷Ⅱ考查了“股票的价格”、2006年广东省以辨析题形式考查了“公司的本质特征”。如果学生只是注重主干知识,对教材没有全面掌握,这些看似简单的试题也易失分。(3)有联系的重大热点。科学发展观是我国新一代领导人倡导的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指导思想,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们要做到“五个统筹”,而这“五个统筹”中的“统筹区域”、“统筹城乡”、“统筹经济社会”、“统筹人与自然”与本专题中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含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等)、“农业”、“工业”、“劳动者权益”、“社会保障制度”等内容有着直接联系。
【复习要点】
本专题主要内容是与生产有关的知识。生产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一个环节,从这一角度把握本专题知识,就是把生产看作是一定的生产者(包括经营者和劳动者),结成一定的组织或单位(企业、农户等),在一定的领域或部门(包括三大产业)所进行的经济活动。
(一)企业和经营者
1、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此外,居民、政府和其他非盈利性机构也可以成为市场主体。其中,政府主要是市场的管理者,一般不能直接参与经营性活动。
2、公司是企业的一种重要形式,我国的法定公司形式有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股票是有价证券,购买股票是一种投资行为。要全面把握股份、股票、股票价格等有关股份制的基本知识。
3、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它的改革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4、企业的经济效益是企业的生产总值同生产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它是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出发点。要全面认识并理解经济效益的含义、提高经济效益的意义以及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我国国有企业的领导体制是,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坚持和完善厂长(经理)负责制,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
6、企业经营者要具备的素质包括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与时俱进的开拓创新精神,以及良好的业务素质。国有企业经营者必须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
7、企业的信誉和形象集中表现在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上。企业发展需要名牌,民族振兴需要名牌,国民消费需要名牌,国际竞争更需要名牌。企业必须坚持正当竞争,反对不正当竞争。
(二)、产业和劳动者
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脆弱,走高产、优质、高效农业道路,是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首先要稳定和完善党在农村的各项基本政策;关键是发展农业科学技术;需要增加农业投入,包括资金投入和物质投入;必须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行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的经营模式;还要发展乡镇企业。
要把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和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整个经济工作的突出任务。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要全面把握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作用,重点是掌握发展农业的措施。
2、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主要表现为它是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技术改造的物质基础。
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我们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3、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可以有效地推进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可以扩大就业领域和就业人数,保证社会安定;同时可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推动精神文明建设。
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要进一步推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4、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由劳动者享有的基本权利与履行的基本义务构成,通过劳动者实现权利与履行义务体现出来。
5、订立劳动合同的基本原则是平等自愿原则、协商一致原则的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原则。
6、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由国家依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而提供救助和补贴的一种制度,内容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等。要全面把握社会保障制度的含义、原则、内容和重大意义。
【拓展知识】本专题复习中应注意以下相关内容:
1、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2、国业改革——
3、经济结构调整——
4、“三农问题”——
5、新型工业化道路——
6、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专题三 分配、交换与消费
【考情分析】2006年高考试题对本专题主要考查了以下知识点:
股票和债券、市场交易原则、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居民投资理财、消费者权益、财政的作用、消费结构、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中央银行职能、税收的作用等。
据此我们分析预测如下:(1)财政、税收、银行、市场交易原则和消费观等成为必考点,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2007年继续关注:针对国民经济近年出现的局部过热等问题(如房地产、生产资料过快涨价等),国家通过财政、税收和银行进行宏观调控,以确保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也需要完善农村税费改革,扩大财政支出;公民依法纳税,保证税款不流失;财政收入是国家履行职能的保障;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整顿市场经济秩序、扩大就业、引导文化消费、科学理财等也应积极关注。(3)贴近现实生活,从复杂的具体材料中抓住事物的本质并上升到理论高度,考查学生的归纳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仍然是命题的指导思想。
分配、交换、消费是社会再生产中的重要环节,它们之间有着密切联系,都是由生产决定的,又反作用于生产。教材中经济常识部分第五课到第七课的内容是分别从分配、交换、消费的各个方面展开的。
本专题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
1、国民收入是社会总产品扣除已消耗掉的生产资料后余下的那部分净产品,用货币表示就是净产值。国民收入按最终用途可分为用于积累和用于消费两部分。两者具有相互促进的一面,也存在不一致的一面。
2、财政。国家为了行使其职能,必须凭借政治权力强制性地征收一部分产品,用于各个方面的支出。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就是财政。预算是国家的基本财政计划,是国家财政的主要环节。预算执行的结果就是国家决算。财政收入包括税收收入、国有企业上缴的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和其他收入,其中税收收入占90%以上。
3、财政的作用包括有效地调节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促进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财政还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是受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的制约。
4、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它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的特征。
5、我国税收的性质是取之于民,用之二民的新型号税收,它是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是国家实现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在我国,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都属于主要税种。
6、银行是依法成立的经营货币信贷业务的金融机构。按照银行的性质和职能划分,我国现阶段的银行分为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
7、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的中央银行,它是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国家机关,是我国政府的组成部分。它的主要职能是依法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发行人民币,,管理人民币流通;经理国库;持有、管理、经营国家外汇储备、黄金储备。
8、商业银行是以经营工商业存、放款为主要业务,并以银行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的企业法人。商业银行的基本业务是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经常使用的信用工具是转帐支票、汇票和信用卡。
9、政策性银行是为确保国家大型基本建设和大宗进出口贸易的顺利完成而设立,并向这些项目提供国家政策性专项贷款的专业银行。
10、储蓄的类型包括活期储蓄和定期储蓄,它能为国家积累资金,支援现代化建设;还能调节调节市场货币流通;有利于培养科学合理的生活习惯,建立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11、债券与股票的相同点都是有价证券、集资的手段、都是能获得一定收益的金融资产;不同点在于性质不同、受益权不同、偿还方法不同。
12、债券包括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公司债券。
13、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的性质不同,前者建立在商业原则的基础上,是参与保险者个人意志的体现,后者是解决大多数社会成员共同需要的最迫切的保险项目;商业保险的费用完全由个人负担,社会保险大多数是由个人、企业和政府共同负担或由政府承担。
14、商业保险分为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两大类,购买商业保险的一般原则是公平互利、协商一致、自愿订立。
15、商品服务市场是由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和服务市场构成的。
16、市场交易原则主要包括自愿、平等、公平、诚实守信。市场交易原则可以约束和规范市场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使市场交易健康、正常、有序地进行。
17、家庭消费。按照消费内容,家庭消费可以分为物质生活消费、精神文化生活消费和劳务消费;按消费目的,家庭生活消费可以分为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
18、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在于生产决定消费,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消费者应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首先,家庭消费必须与国情及家庭收入相适应,提倡适度消费;其次,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要协调发展;第三,改变落后的生活习惯,提高消费的科学性;第四,必须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
19、消费者依法享有的权利有安全权、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求偿权、人格尊严和民族风俗习惯受尊重权等。
20、消费者权益受到损害,应当通过各种合法途径,依法寻求保护。同时,还要遵守社会公德,维护他人的合法权益。
【拓展知识】
1、

专题四 唯物论
【考情分析】2006年高考试题对本专题考查情况如下:意识对物质的反映、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和实事求是、意识的反作用、主观与客观统一、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主观主义、人们的活动要以世界的客观性为前提等。
据此预测如下:(1)本专题中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一切从实际出发、哲学的基本派别及其观点在高考中比重较大。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所占比重较小。(2)题目隐性设问,很少直接运用哲学术语,但要对题目做出正确回答必须具备唯物主义的基本素质。如2006年北京文综第35题的图形欣赏考查的就是意识对物质的反映产生差异的原因,但没有出现“物质”“意识”等字眼。(3)2007年高考应继续训练学生对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运用,即对于成功或失败的案例,能分析出是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或是违背这个方法论的。
【复习要点】
就本专题而言,要抓住物质、意识、客观规律性、主观能动性以及一切从实际出发和实事求是这六个核心概念,寻找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着重把握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这两个基本原理,明确其方法论意义。
本专题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
1、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2、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也是客观的。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存在和发
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客观的;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
3、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整个世界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4、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是的反映,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按照意识的性质,意识可以分为正确意识和错误意识。意识的内容都只有来自客观世界。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对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谁决定谁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5、人的意识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客观方面,最根本的是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特点是社会实践所达到的广度和深度的制约。主观方面,立场不同,世界观、人生观不同,思维方法不同,知识结构不同等因素制约着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6、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能够正确反映物质,并能反作用于物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阻碍作用。
7、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方法论,是物质决定意识原理的要求。
要明确坚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重要性。第一,从具体的工作来看,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起码要求;第二,从党的工作大局来看,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地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第三,从一般的哲学道理来看,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
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应做到以下几点:①尊重客观实际,了解客观实际,真正从客观实际出发。②辩证的认识把握实际。世界既是物质的,又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动力是矛盾。只有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才能真正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为此,要把握客观实际的整体联系,而不能仅仅从个别事实出发;要全面地把握客观实际,而不能从片面的实际出发;要在变化发展中把握客观实际,使思想不断适应变化了的客观实际,而不能静止地看待客观实际。
8、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是客观的,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9、规律的客观性根源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其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的意志为转移,因而规律无好坏之分,规律可以给人带来积极作用,也可以给人带来消极作用,但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规律存在和发生作用的条件,从而创造有利于规律发挥积极作用的条件,限制规律发生消极作用的条件,使规律发挥积极作用,造福于人类。
10、规律是客观的,但并非任何规律都是永恒存在、万古不变的,由于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永恒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因此具体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
11、实事求是就是指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从实际出发,从中找出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的客观要求,是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的必然要求,是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都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体现。所以,实事求是体现了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统一,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实事求是要求我们要按客观规律办事,努力做到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
12、主观能动性包括互相联系的三个方面:人们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活动,即“想问题”;人们改造世界的能力与活动,即“做事情”;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精神状态,即人的决心、意志、干劲等。
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处理好两方面的关系:(1)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处理好与客观规律、客观条件的关系;(2)要正确处理好主观能动性与主观因素的关系。
13、客观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一方面,认识和利用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拓展知识】

专题五 辩证法
【考情分析】2006年高考对本专题考查情况如下: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本质原因和状态,联系的普遍性与客观性,矛盾的转化,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坚持内因与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现象和本质,矛盾分析法,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等。
由此可以看出:(1)本专题重要考点有: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整体与部分关系、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矛盾的统一性原理、矛盾的特殊性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矛盾原理、两点论和重点论、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量变与质变、事物发展的趋势与途径、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等。(2)考查方式:在选择题方面,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再现、理解和应用的能力;在主观题方面,要求考生运用某一具体原理或方法论分析某一社会热点问题。(3)根据当前时政热点可以看出,发展、创新、内外因的内容可能成为出题的重点。如:创新的依据和意义,科学发展观,解决就业问题,国际合作等。
【复习要点】
本专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辩证法部分,主要是围绕联系、发展和矛盾三个概念展开的。复习中除准确把握每一个考点外,应突出:
1、把握辩证法的三个核心概念:矛盾、联系、发展
(1)三个概念的基本含义
(2)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
联系、发展、矛盾三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这种关系的本质内容就是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因此,矛盾揭示了联系的本质内容。
事物的内部联系,就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即内因;事物的外部联系,就是事物的外部矛盾即外因。
矛盾的普遍性与联系的普遍性是统一的,矛盾的特殊性与联系的具体性、条件性也是一致的。
正是由于事物的普遍联系,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才构成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没有联系,事物的发展不仅失去其内部条件,也失去其不可或缺的外部条件,因而也就没有发展。事物的发展深化了事物的联系,并产生新的联系。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源泉),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事物的发展意味着旧的矛盾的解决和新的矛盾的产生,矛盾的普遍性与发展的永恒性相生相随。
总之,联系、发展、矛盾三者是统一的。辩证法理论就是以这三个核心概念及其关系为基本线索的。
2、把握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观点: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矛盾的观点
(1)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
全面理解联系的观点,要求掌握:①联系的含义;②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③联系的多样性,包括因果联系、整体与部分的联系等;④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承认联系的客观性,同时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注意一事物同周围事物的联系;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把握整体与部分的联系,既要从整体着眼,又要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2)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又一总特征
全面理解发展的观点,要求掌握:①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②发展的原因: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③发展的状态: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④发展的趋势: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⑤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要有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3)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与实质
全面理解矛盾的观点,要求掌握:①矛盾的含义: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矛盾的对立与矛盾的统一的含义;②矛盾的普遍性:矛盾无处不在,矛盾无时不有;③矛盾的客观性:它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④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⑤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主次矛盾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矛盾的主次方面是对立统一的;⑥矛盾分析的方法: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点论、两分法;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善于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7-31
老兄!政治就几本书:政治生活,哲学生活,文化生活和经济生活!
你需要的是政治生活的提纲吧、

政治生活其实很好学的!就是要记的东西太多罢!你只要分清理解如下几个方面就可以了
1.公民的一些权利权益,就是公民与政治生活的联系
2.政府。知道政府的性质,职能,作用,地位和政府接受监督的意义。还有阳光政府的意义。还有政府的权力。
3.党。知道党的性质,作用,地位,还有党领导的意义。
4。民族和多党合作。了解民族原则,政协。
5.国际组织。

很就没看书了,毕业后把书给了学妹。记得的内容不是很多!
我觉得,你没事多看看目录!那是一个很好的提纲
目录有大标题,小标题!或者看你的资料书!
加油哦!
学政治一定多回归于课本,每看一次书,你对它的理解就回加深的!
希望可以帮到你!
第2个回答  2007-08-05
b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