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书才算是“经典”

如题所述

满足具有通俗性、跨时代性、言近旨远启发教育性、涉及人类生活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读者众多的书才算是“经典”。

经典文学作品是最能代表这一个时代的文学作品,精品与经典是有区别的,精品只是指作品的质量,而并不需要有经典所据有的其它特性,所在行业的精品,或者说是一个时期里的精品,具有代表性质和意义。

从价值定位看,经典必须成为民族语言和思想的象征符号。如“孔孟老庄”之于中国文化及传统思想,伏羲周公文王之于最高哲学体系,沙翁之于英国和英国文学,普希金之于俄罗斯与俄罗斯文学,他们的经典都远远超越了个人意义,上升成为一个民族,甚至是全人类的共同经典。

扩展资料:

现当代经典作品:

1、《穆斯林的葬礼》(霍达)爱情以及人性中美好的东西是可以超越宗教和种族的,虽然在现实中经常会被扼杀,而正因为现实的残酷,才越发觉得这些东西的珍贵。一道门,隔着两个世界。当她的爱情来临的时候,她的生命已经开始一点点的走向终点……

2、《长恨歌》(王安忆)上海都市爱情精神史,一个女人一生的情与爱,被时代的变迁和男人的轮换交错编织着。三个男人分别涤荡着她的少年、中年和老年,每个人都留下了承诺,但每个人走了都没有回来,而第一个给她照相的男人,一生陪伴和牵挂,却没有得到她,也没有得到她的心……

3、《平凡的世界》(路遥) 它好像就发生在我们身边,悄无声息的改变着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爱情观。在这平凡的世界里,那些绚丽的生命之花正在悄然地开放而并不为我们所知,平凡的世界令人感动,平凡的事和平凡的爱情,只要我们认真对待,积极对待,就不再平凡……

4、“三个城堡”——《边城》(沈从文)、《围城》(钱钟书)、《废都》(贾平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经典文学作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经典 (基础含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6
经典就是各个知识领域中那些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经久不衰的传世之作,同时也是最有价值的书。尤其是那些具有重大原创性、奠基性的著作。如四书五经、《史记》、《唐诗三百首》、《资治通鉴》、四大名著、鲁迅的作品等,是中国的历史文化经典;《荷马史诗》、《悲惨世界》、《战争与和平》、《资本论》、《热爱生命》、《物种起源》等是国外的历史文化经典。
  经典经得起历史的检验,经典虽年代久远但却历久弥香。经典,是人类精英创造的弥足珍贵的文化精神财富。它的存在,必然有悠长的坚实的历史支撑;它的奇异独特的价值,是经过时间长期沉淀下来、从而为最广大的公众所确认。经典,是熠熠闪光的智慧珍珠。它开启人的心智,丰富人的想像,鼓舞人的斗志,照亮人的前进道路。经典,会使人任何时候不气馁,充满拼搏勇气和生活信心;经典,会使人变得善良、高尚、大气,葆有一颗耿耿爱心,拥有宝贵的、和谐社会必需的悲悯情怀;经典,会使人逐步戒除浮躁,变得神稳心静、从容淡定。
————以上摘自网络

希望能够对你有一些帮助。
亲,望采纳哦~~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06-11-01
好书的标准

一本什么样的书才算是好书,经过长期的思考、分析、比较、验证,我认为,应该符合以下条件:曰轻,曰平,曰廉,曰正,合起来可称为好书“四德”。

轻。作为一本好书,身段一定要“轻”,这倒不是说好书都是高高在上,高冠华服的,而是说书就是用来读的,读的人多,书的价值也得到充分体现,但既然让人读,就要尽量体恤民情,比如,躺在床上读书时,对书的重量就会敏感起来。本来,当是时也,身体平伸,无局促端坐之劳苦,心随书游,无世俗烦务之纷扰,暖被在身,无温度过低之后顾,得佳书读之,何其乐也。但此时问题即随享受而来——若书之重,岂可奈何!试想,从被子里伸出手来,就不得不举着书读,此时书的轻重真可是一件大事了。书较轻,则可单手持之,举头上而阅之,且较耐久,不需频繁换手;如是煌煌巨册,单手持则力有不胜,双手持,则需作投降状,如此则躺着读书的妙味尽失矣!如是温度较高尚好,如遇冬天苦寒,则更添苦恼,一手出被,尚可期以更换,如两手皆持书读,则久冻之下,不得不缩回被内难以为继,但看好书就在枕侧,岂可不读?于是又伸手持书读,再缩回取暖,如此往复,平添许多麻烦。曾记得读樊性志先生所著《晚明史》,著作资料详实,文笔畅达,可称得上是“叙事史学”的扛鼎之作,但上下两厚册,硬面装帧,其重可知,又正值寒冬,室内并无暖气,平时工作甚忙,偶得闲暇,躺于床上读之,即遭如此局面。欲待不读,奈何书虫作祟,心痒难奈,只得忍一时之寒冷,坚持读下去,此时之想,若此史属“轻”史,则方便多矣。

平。一本好书,除了做到“轻”之外,还要尽可能“平”。这是指书本翻开之后,能相对自然平摊,便于阅读,而不劳找出手机、钥匙,甚至辅以手脚等,四面按压,方可展开一读。双手空闲还好,若是手上另有任务,则烦恼更甚于书之重。比如,吃饭时于桌上放一本好书,边吃边读,则饭菜因好书以添美味,佳著以饭菜更宜入目,两相配合,相得宜彰,甚是理想。但此时发现书本装帧正规,翻开来一松手,必自动合上,努力压平中线,亦无济于事,于是不得不想法设法压平,以利阅读。但此时在饭桌上,左右皆是碗盏汤水,稍有不慎,便可使好不容易觅得的好书亦享受一番美味,于是谨之慎之,务使左右逢源,平添得许多紧张。再如晚间下班,忽感觉肚子饿了,于是泡上一碗方便面,坐在床上,一边吃自然要一边读几页书了,若是遇到展开即平坦熨贴的书还好,如是“不平”之书,就要想法设法压好,双手捧定面碗,低头吃面看书之际,还要时虞倾覆,如遇上要翻页,又要如此折腾一次,“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如果都是一展即平之书,则甚合人意了。

廉。书价昂贵,不少人都谈过了。所以看过很多人写文章,说最理想的职业是当新华书店店员,或者图书馆管理员,原因无他,皆因为书价越来越贵,如此读书得近水楼台之利。其实仔细观察一番,发现新书书店的店员日日坐拥书城,却不见有人坐于店内读书,倒是有不少是在巡视防人不买光读的。不过,这也可能是职责所系,如果店员都去读书去了,书店无人管理,也不是好事。图书馆的管理员倒是看过很多都在读书,令人好生羡慕。只是编制有限,不是人人都有机会的。大多数人还是要买书来读的,因此,好书应该便宜点,这个道理就不消多说了。曾看到报章网上不断有人疾呼国人读书太少,人均拥有册数不及某某国百分之多少多少云云,其实应该去大声疾呼一下想想办法降降书价才是正经。特别是经常看见一些所谓传世经典、豪华礼品书等等,总是不由得心头火起!传世好书无数,往大了说,皆是为文明文化传承而设,而不是用来如此折腾的。书价便宜点,还怕没人买吗?因此,我经常光顾旧书摊去淘些旧书,收获也不小,但近来发现旧书的价格也日渐不廉了,一叹。

正。读书最怕什么?相信很多人都有同感,那就是怕错别字。一本好书,纸可以稍劣,印可以略粗,装可以趋简,但字万不可有错。其实怕的也不是错别字,还是由错别字引发的担忧——字错了,内容印装是否也为拼凑?是否漏掉了内容?所以说,读书看到错别字,当然是可以联系上下文了解正确的意思是什么的,但由此引发的如上所述的担忧才是令人惴惴于心中,“才下眉头,又上心头”的,因此,一本好书印刷时一定要校订正确,庶几让人读之放心,无买到注水肉之忧。

当然,好书的标准可以更多更细更全,不过,若具有以上“轻平廉正”“四德”,已是爱书人的幸事了。
第3个回答  2017-07-30
一本书都像是一台机器……只有阅读过后,你才能知道它是怎样运转的。”

“经典作品是这样一部作品,它能不断在周围造就批评与争议的云雾,却总能抖落其中的尘埃。”伊泰洛·卡尔维诺在1991年著作《为什么读经典》(Why Read the Classics?)中提出了14个经典作品的定义,这便是其中之一。
丽贝卡·索尔尼特在《好远又好近》(The Nearby Faraway,2013)中写道:“一本书就是一颗心,只在另一个胸膛里跳动。”然而,不同的胸膛究竟能够——或是想要——承载多少,恐怕也不尽相同。
什么样的书才是好书?这个问题着实难以回答,即便是我们这个时代最著名的作家们,也无法就此达成共识。安迪·米勒在他的作品《危险阅读那一年》(The Year of Reading Dangerously)中,也时而含糊时而明确地提出过这个问题。

《危险阅读那一年》

这本自传记述了一段发人深省、生动有趣的阅读体验——用12个月的时间阅读“一些最伟大最有名的书籍”。安迪·米勒的这本书与亨利·米勒的《我一生中的书》(The Books in My Life,1969)在某些层面上不谋而合。最初,他只是为了偿还自己欠下的“阅读债务”,他称这本传记“是一本日记,而非宣言;是一本账簿,而非日程表”。
不过,或许安迪·米勒这本书最有价值的地方就是他为自己的书单写的前言。在前言里,他给出了我所见过的对经典好书的最佳定义。

米勒节选了作家马尔科姆·劳里写给出版商的一封45页的信。当时,出版商邀请劳里为他自己的著作《火山之下》(Under the Volcano,1947)写一段推荐,劳里写道:

你可以把它当成故事来读,如果你愿意的话也可以跳读。不过如果不跳读,你从中得到的会更多。你可以把它当做一曲交响乐,或是一出歌剧,甚至是一部西部牛仔片。它也可以是热门歌曲,是诗,是悲剧,是喜剧,是闹剧。有人会觉得它浅薄无物,有人却觉得它意义深远;有人觉得有趣,也有人觉得无聊。它可以是预言,是政治预警,是密码文件,是荒诞不经的电影,是墙上的涂鸦。甚至它就像是一部机器:真的。相信我。
米勒在劳里令人着迷的隐喻的基础之上,发现了机器运转的秘密:
每一本书都像是一台机器,这一本也不例外。只有阅读过后,你才能知道它是怎样运转的。
什么样的书才是好书呢?这取决于书本身,以及读者……我们必须承认,伟大经典也是因人而异、因书而异的。对某个读者来说,经典可能指文化上的卓越,例如托尔斯泰和福楼拜;但对另一读者而言,经典则是指阅读的愉悦,例如大卫·尼克尔森的《一天》(One Day)。或许,我们所说的经典书籍,指的是西方经典之经典,换句话说就是名著。这类经典可能意义重大,但一般晦涩难懂。比如《火山之下》和《尤利西斯》(Ulysses),可能需要借助其他经典书籍才能理解。读这些艰深难懂的书籍,对有些人来说像是受虐,丝毫没有吸引力,而对另一些人来说却是衡量艺术天分的方式。不管怎么样,经典不需要易懂才能成为经典。有些书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绝大部分人都喜欢;还有一些尽管不受大众喜爱,却因它们的重要意义而成为经典。
而对于自己的书,米勒也给出了这样的免责声明:
这本书伟大与否取决于当你翻动书页时,这台机器有没有嗡嗡运转起来;取决于它是否向你娓娓道来。

米勒的这本书,伟大之处并不在于他对其他书籍的评价,而在于他抓住了读书的要素:

我认为,只是出于新奇、时尚、流行、刺激而读书是非常危险的。阅读最重要的两大要素是:耐心和独处。所以,当你阅读这本书的时候,请把它看作这是我为这两大要素所作的热情洋溢的辩护。
当今时代,我们已经不知该如何独处,但享受孤独的能力对我们的精神世界和创造力而言却尤为必要。一本好书,正是我们无处安放的孤独的临时避难所。
第4个回答  2015-05-26
一本好书总是写得十分讲究,十分用心,有学问,有才情,书卷气很浓。这种书在规模上气度上都很大。作者关怀事物的深度和广度都让人经久难忘,作者的思路不是一般的新颖和别致,而是奇特到了深邃。这种书出自一些真正的大师,他们是作家中的星斗。这种书决不仅仅给予你一点修养和知识,而是给你探索的勇气,给你一种生存的决心和意志。或许这样的书可以全部的改变你,给你走一条与众不同的路。
人找书,书也找人,一个对读物要求苛刻的读者往往就是一个好作者,疏远好书的结果是在写作时走向畸形。
所以,你必须读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