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医女和御医女是几品的?

如题所述

  内医
  内医正是韩国内医院官阶的一种,正三品:
  使唤医女→实习医女→医女→医官→主簿→内医正
  中国太医的历史脉络
  我国太医在汉代就设立官职。唐、宋时期在太常寺设有太医署或太医局,辽也设有太医局,金朝开始称太医院。元代的太医院已经成为独立机构,负责医疗、制作御药。明代太医院则已经有了分科。
  清代太医院设于顺治元年(1644年),在正阳门以东的东交民巷内,地址大约在东交民巷西口的一个大院里,太医在这里办公、学习。后来由于《辛丑条约》的签订,东交民巷被划归使馆区,因此在地安门外另建了太医院。清太医院为独立的中央医疗机构,为帝后及宫内人员看病、制药,也担负其他医药事务。太医院中的官吏和医务人员均称为太医,而且都是汉人。不过在乾隆时期,曾任命过一名满人来管理院务。
  在《大长今》中,长今最后被中宗封为正三品堂上官,而中国太医院中的最高官位院使仅是正五品。太医院品阶的变化如下:
  韩国内医院官阶:
  使唤医女→实习医女→医女→医官→主簿→内医正
  清太医院官阶:
  医生→医员→医士→吏目→御医→右院判→左院判→院使

  电视剧中,长今最后被中宗封为正三品堂上官,而中国太医院中的最高官位院使仅是正五品。下面的图示可以看出中韩太医院品阶的变化。

  韩国内医院官阶:

  使唤医女→实习医女→医女→医官→主簿→内医正

  清太医院官阶:

  医生→医员→医士→吏目→御医→右院判→左院判→院使

  但是在韩国上了内医院做到四品佥事了还不能算官家难道平民只能当到三品以上的堂上官(穿红袍的那种)才能算进入贵族行列

  太医院分科细致针灸科道光年间被取缔

  清太医院分科经过多次改制,顺治年间分为大方脉科、小方脉科、痘疹科、伤寒科、妇人科、疮疡科、针灸科、眼科、口齿科、咽喉科、正骨科等11科。嘉庆二年(1797年)痘疹科并入小方脉科,口齿咽喉合为一科成为9科。嘉庆六年(1802年)又将正骨科划归上驷院,成为8科。

  在《大长今》中被重点讲述的神奇针灸法,在道光二年(1822年)的中国被取缔,皇帝认为针灸袒胸露背,有伤大雅,于是将针灸科去除,变成7科。到同治五年(1866年)又缩减为大方脉科(伤寒科、妇人科并入)、小方脉科、外科(即疮疡科)、眼科、口齿咽喉科5科。

  而仅仅成为医士还远远不够。因为御医是要从太医院内医术精湛、品行端正的医士以上人员中层层选拔的。清代设御医十人,这些御医在进宫之前需在太医院供职6年,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并经过3或5年一试、二试、三试合格者,才有资格入选,否则宁缺不补。另外,清宫御医有些是各省官员举荐之名医。因此要成为一个御医,至少也要花上十年的时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7-12
在《大长今》中,长今最后被中宗封为正三品堂上官,而中国太医院中的最高官位院使仅是正五品。下面的图示可以看出中韩太医院品阶的变化。

韩国内医院官阶:

使唤医女→实习医女→医女→医官→主簿→内医正

清太医院官阶:

医生→医员→医士→吏目→御医→右院判→左院判→院使神奇针灸在中国清代曾被取缔

清太医院分科经过多次改制,顺治年间分为大方脉科、小方脉科、痘疹科、伤寒科、妇人科、疮疡科、针灸科、眼科、口齿科、咽喉科、正骨科等11科。嘉庆二年(1797年)痘疹科并入小方脉科,口齿咽喉合为一科成为9科。嘉庆六年(1802年)又将正骨科划归上驷院,成为8科。

在《大长今》中被重点讲述的神奇针灸法,在道光二年(1822年)的中国曾被取缔,皇帝认为针灸袒胸露背,有伤大雅,于是将针灸科去除,变成7科。到同治五年(1866年)又缩减为大方脉科(伤寒科、妇人科并入)、小方脉科、外科(即疮疡科)、眼科、口齿咽喉科5科。

电视剧《大长今》中长今在进入宫中成为医女之前,要经过地方的严格选拔。在我国清代进入宫中给皇上看病,也是一件万难之事。

要成为医士,首先要接受教育。清代的医学教育,设教习来培养医官人才,由御医、吏目中选品学兼优者来担任。而学生通常要经一定级别的官员推荐,并由医官作保,由首领官面试,合格者方可入学,称之为医生。

入院学习后,称为肄业生。教学内容主要是《内经》、《本草纲目》、《伤寒论》、《金匮要略》以及相关医书,后来又增习《医宗金鉴》,并逐渐作为主要教科书。一般肄业生学习3年期满,由礼部堂官来主持考试,合格者为医士,不合格者继续肄业,以待再考。

而仅仅成为医士还远远不够。因为御医是要从太医院内医术精湛、品行端正的医士以上人员中层层选拔的。清代设御医10人,这些御医在进宫之前需在太医院供职6年,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并经过3或5年一试、二试、三试合格者,才有资格入选,否则宁缺不补。另外,清宫御医有些是各省官员举荐之名医。因此要成为一个御医,至少也要花上10年的时间。

古代十分注重食疗的作用

长今在御膳厨房学到很多食疗的方法,给她学医打下了很好的基础,食疗与药物的互补关系可见一斑。在清晚期,食疗在宫廷医药中也占有很重要地位,帝后嫔妃们都想延年益寿,因此依赖于各种食疗。他们没病的时候也会请太医来诊脉,叫做“请平安脉”。诊后,御医们也会开具一个补药药方。

清朝比较著名的食疗食品叫做“八珍糕”,此药香甜可口,而药气少,饿时可以食用,又可治疗疾病。它是由人参、茯苓、莲子、仁、山药等8种药物加工制成,有强身健脾之疗效。还有一种仙药茶,在清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各朝的宫廷内,都广为采用,它是由紫苏叶、石菖蒲、山植丝、泽泻丝等近十种药物配成,具有降脂减肥之效。
第2个回答  2007-07-12
在《大长今》中,长今最后被中宗封为正三品堂上官,比较特殊

韩国内医院官阶:

使唤医女→实习医女→医女→医官→主簿→内医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