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理解人生三大准则

想得到怎样的帮助:
如何正确理解人生三大准则,越详细越好,最好有视频或者文档之类的,有书推荐也行

平衡木长5米,宽0.1米,正式比赛时的高度为1.2米。一个女子体操选手在上面完成一套完整动作的时间可能不超过两分钟,但一个人要在人生的平衡木上完成全套动作则需要一生的时间。 完美与平衡,既是一个优秀女体操选手的追求,也是任何一个人的人生追求。即使伟大如张楠,在关键性的比赛中也还会从平衡木上掉下来,人的一生,又有谁能够不从平衡木上掉下来几次?重要的是,别急着擦眼泪,争取在10秒钟里重新回到平衡木上,把动作从断裂的地方缝上,就像缝上被撕裂的皮肤,接上被打断的骨头,拼上被搅碎的心肝…… 本文推荐三组基本动作,经常练习,可以让你尽可能少地掉下人生的平衡木,即使掉下来,也可以尽可能快地恢复比赛。在人生的赛场上,给予你的时间不是无限的。
一,处己动作要领:知足知不足 人人都知道“知足者常乐”,人人也知道“知不足者长进”,但并非人人都会把两个知道并成一个知道。那些整天以知足者常乐自慰的人,不少是已经退出人生赛场的人,或者是一生都没有参加过任何竞赛的人。《列子》表扬过一个名叫林类的百岁老人,穿着一身破衣,一边在收割过的田畦上拾遗漏的麦穗,一边快乐地唱着歌。歌声吸引了路过的孔子,孔子派弟子子贡去问问,他乐呵啥。 子贡跑过去说:“哎,老人家,你老小时候不努力,长大了又不按时种庄稼,老了又没有妻子儿女,看看就要死了,还快活啥呀?” 林老爷子放下歌声捡起笑声:“哈哈,你们觉得应当担忧的,正是我感到快乐的。正因为我小的时候不玩命,大了又不赶时间,才活到这把年纪;也正因为我无妻无子,没有牵挂,才会死得快乐。” 老人家没有想一想,如果当时的人都追求他这种快乐,他到哪儿去捡麦穗呢? 可见,列子宣传的是道家的不负责任的快乐思想,道家喜欢“知足”,讨厌“知不足”。儒家刚好相反。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不够你一辈子忙乎的?那有知足的时候呀。大儒荀子是最反对知足的,他的文集的第一篇(《劝学篇》)第一句话就是“君子曰:‘学不可以已’”,也就是说要活到老,学到老,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知足怎么行? 不过,太不知足也不好,比较容易得神经病。《儒林外史》里有个中举的范进,现实生活还有不少没有中举的范进,海外有个网名叫“马悲鸣”的就是。他从小就想成为世界级文豪,终身笔耕不辍,但从未考上过大学,也没有发表过任何像样的作品,但他幸运的是,遇到了比他写过的任何作品都伟大的女人,这女人出国留学把他带到了美国,自己挣钱养他。他自己写不出好文章,却嫉妒别人。从诬告别人抄袭,到上网逢谁骂谁,他以为,成名的秘诀就是骂成名的人或被成名的人骂。后来,他常常在家磨刀,说要砍谁,吓得他夫人不得不带他去看心理医生。 很显然,一味知足,或一味不知足的自我,都容易失衡,平衡的自我是既要知足,又要不知足。什么是“知足”?知足就是不计较,不计较就是要了解:得固然喜,失未足悲,不要与天比大,不要与地比厚;什么是“不知足”?不知足就是要比较,比较就是要知道:人上有人,天外有天,不要做井底蛙,蓬间雀。不计较的人看轻得失,能比较的人看重事业;不计较的人有幸福感,能比较的人有上进心。既有幸福感,又有上进心的自我,就是平衡的自我,这样的自我不容易掉下人生的平衡木。
二,处人动作要领:无可无不可 如果在处己动作上,儒家与道家说不到一块儿的话,那么在处人动作上,两家的大师却不谋而合。在孔子看来,水至清不行,伯夷、叔齐“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遁世离群”,太清高了;而柳下惠、少连等人,则“降志辱身”,太不干净了,都不足取,“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论语"微子》) 道家大师庄子推崇的处人之道,就是风。风是什么呢?是大地的呼吸。风的最高境界是“天籁”,所谓天籁,就是风“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齐物论》)。风什么都可以吹,什么地方都可以去,也就是说风可以与任何事物相处,但又不与任何事物黏糊。这或许就是他说的“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齐物论》),风吹来又吹走,吹走了又吹来。这里的“可”,可以当“认可”或“适应”讲,也可以当“是”讲。“可”为是,“不可”为非。无可无不可,就是说世界上没有什么人与事是绝对正确的,也没有什么人与事是绝对错误的,比雪白的,未必就是白,比碳黑的,未必就是黑,因此,不要把自己当作衡量万物的尺子,而是当作万物的一部分,这样就可以与任何事物相容。 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实际上就是动态的“无可无不可”:刚刚正确的,正在变成错误;刚刚错误的,又在变成正确。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要执着于一成不变的是非观念,把我是你非的表情像皱纹一样深刻在脸上,那还有什么人愿意和你交往?正确的态度应该像港台歌曲《乡间的小路》唱的那样:“笑意写在脸上,哼一曲乡居小唱,任思绪在晚风中飞扬。”这样随和潇洒的人,就像风一样,无往而不适。 中国历史上,有两个人的作为,可以用来命名这组“无可无不可”的高难动作,一个叫“酒徒腾挪”,另一个叫“沛公跣足”。据《史记"高祖本纪》和《资治通鉴"秦纪三》记载,公元前207年,怀才不遇、穷困潦倒的郦食其想投靠雄才大略但傲慢无礼的沛公刘邦。刘邦平生最讨厌儒生,有的人戴着儒生帽子来拜见他,他就把访客的帽子摘下来,往里面撒尿。郦食其本是个儒生,但他以为刘邦讨厌“狂生”,特地委托侍从向刘邦说明,他不是“狂生”。 一日,刘邦在招待所里泡脚,两个小妞正在给他做足底按摩,听说有儒生求见,便怒斥道:“我正忙着呢,没空见酸儒!” 郦食其一听,忙瞪着眼睛对使者吼道:“我他妈不是什么鸟儒生,我是高阳酒徒!”沛公听报,觉得有趣,让他进见,但仍眯着眼睛斜躺在那儿用脚感受着按摩小姐的轻柔。郦食其看了,就嚷道: “阁下是想帮助暴秦灭诸侯,还是想帮助诸侯灭暴秦?” “我靠,”刘邦骂道,“好你个臭儒生兔崽子,想污蔑我帮助暴秦?” 郦食其笑了:“阁下要真想灭秦,就不能这样慢待长者,替秦驱赶人才。” 刘邦慌忙从洗脚盆里跳起来,赤着脚请郦食其上坐,并道歉。郦食其这才说出了一番先深根固本后进取天下的大计。 在这个故事里,郦食其变换了几次身份,从狂生到儒生,从儒生到酒徒;沛公变换了几次态度,从拒绝到傲慢,从傲慢到惶恐。这是他们“无不可”的地方,也就是灵活的地方,那他们“无可”的地方,也就是不能改变的东西是什么呢?他们自己说了,就是灭暴秦,取天下。 可见,无可无不可的人生,并不是泥鳅人生,更不是变色龙人生,而是龙的人生:龙可以潜渊,也可以在田,还可以飞天。这就是说,做人要变通,但不要变色。这里的色,是本色。像伯夷、叔齐那样不变色也不能变通的人,只能洁身自好,不能拯救苍生;而契诃夫《变色龙》中的警官奥丘梅洛夫,就不是在变通,而是在变色了。这两种人的人生都不会完美而平衡。
三,处事动作要领:有为有不为 如果你问上帝:“你老人家是干什么的?” 上帝可能这样回答你:“除了我不想干的,我什么都干。” 如果你问王石:“万科是干什么的?” 他会这样回答你:“除了开发特大城市城乡结合部的中档房地产,万科什么也不干。” 这就是上帝与人的差别,上帝是全能的,人不是。儒学大师孟子对此看得很清楚:“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孟子"离娄下》)意思是说,你知道什么事是不可以做的,并且不去做它们,然后你就知道该做什么,并且可以成就大事业。不过,儒家关心人的德性甚于关心人的能力,孟子所谓的“有不为”,更多的是德性上的“不可为”,比如,卑躬屈膝的事不能干(威武不能屈),卖身投靠的事不能干(贫贱不能移),糜烂堕落的事也不能干(富贵不能淫)。 孔子则更关心做事的外部政治环境和时机,做什么,不做什么,与政府的表现有关,国家有难的时候,你有福,这样的人会让孔子瞧不起。他认为,“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语出《论语·宪问》,意思是国家政治清明,你应当高官厚禄;国家政治糜烂,你不去努力改变它,还把自己吃得脑满肠肥,是可耻的。他还说:“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语出《论语·泰伯》),这意思是,明君临朝时,要有为;昏君当道时,要不为。 俗话说,“贪多嚼不烂”,“好钢用在刀刃上”。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你做的事情越少就越精。如果你的精力、能力和财力是钢,只有放弃刀身和刀背,把它集中在锋刃上,才能成就一把宝剑,否则,你只能打出一把锄头。你如果想把什么事都做精,结局就是把自己累死,彻底掉下人生的平衡木。 要发奋,不要发疯,这就是完美、平衡处事的基本动作要领。

2008-1-21 00:00 回复
60.223.62.* 2楼

这里的“可”,可以当“认可”或“适应”讲,也可以当“是”讲。“可”为是,“不可”为非。无可无不可,就是说世界上没有什么人与事是绝对正确的,也没有什么人与事是绝对错误的,比雪白的,未必就是白,比碳黑的,未必就是黑,因此,不要把自己当作衡量万物的尺子,而是当作万物的一部分,这样就可以与任何事物相容。 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实际上就是动态的“无可无不可”:刚刚正确的,正在变成错误;刚刚错误的,又在变成正确。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要执着于一成不变的是非观念,把我是你非的表情像皱纹一样深刻在脸上,那还有什么人愿意和你交往?正确的态度应该像港台歌曲《乡间的小路》唱的那样:“笑意写在脸上,哼一曲乡居小唱,任思绪在晚风中飞扬。”这样随和潇洒的人,就像风一样,无往而不适。 中国历史上,有两个人的作为,可以用来命名这组“无可无不可”的高难动作,一个叫“酒徒腾挪”,另一个叫“沛公跣足”。据《史记"高祖本纪》和《资治通鉴"秦纪三》记载,公元前207年,怀才不遇、穷困潦倒的郦食其想投靠雄才大略但傲慢无礼的沛公刘邦。刘邦平生最讨厌儒生,有的人戴着儒生帽子来拜见他,他就把访客的帽子摘下来,往里面撒尿。郦食其本是个儒生,但他以为刘邦讨厌“狂生”,特地委托侍从向刘邦说明,他不是“狂生”。 一日,刘邦在招待所里泡脚,两个小妞正在给他做足底按摩,听说有儒生求见,便怒斥道:“我正忙着呢,没空见酸儒!” 郦食其一听,忙瞪着眼睛对使者吼道:“我他妈不是什么鸟儒生,我是高阳酒徒!”沛公听报,觉得有趣,让他进见,但仍眯着眼睛斜躺在那儿用脚感受着按摩小姐的轻柔。郦食其看了,就嚷道: “阁下是想帮助暴秦灭诸侯,还是想帮助诸侯灭暴秦?” “我靠,”刘邦骂道,“好你个臭儒生兔崽子,想污蔑我帮助暴秦?” 郦食其笑了:“阁下要真想灭秦,就不能这样慢待长者,替秦驱赶人才。” 刘邦慌忙从洗脚盆里跳起来,赤着脚请郦食其上坐,并道歉。郦食其这才说出了一番先深根固本后进取天下的大计。 在这个故事里,郦食其变换了几次身份,从狂生到儒生,从儒生到酒徒;沛公变换了几次态度,从拒绝到傲慢,从傲慢到惶恐。这是他们“无不可”的地方,也就是灵活的地方,那他们“无可”的地方,也就是不能改变的东西是什么呢?他们自己说了,就是灭暴秦,取天下。 可见,无可无不可的人生,并不是泥鳅人生,更不是变色龙人生,而是龙的人生:龙可以潜渊,也可以在田,还可以飞天。这就是说,做人要变通,但不要变色。这里的色,是本色。像伯夷、叔齐那样不变色也不能变通的人,只能洁身自好,不能拯救苍生;而契诃夫《变色龙》中的警官奥丘梅洛夫,就不是在变通,而是在变色了。这两种人的人生都不会完美而平衡。 三,处事动作要领:有为有不为 如果你问上帝:“你老人家是干什么的?” 上帝可能这样回答你:“除了我不想干的,我什么都干。” 如果你问王石:“万科是干什么的?” 他会这样回答你:“除了开发特大城市城乡结合部的中档房地产,万科什么也不干。” 这就是上帝与人的差别,上帝是全能的,人不是。儒学大师孟子对此看得很清楚:“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孟子"离娄下》)意思是说,你知道什么事是不可以做的,并且不去做它们,然后你就知道该做什么,并且可以成就大事业。不过,儒家关心人的德性甚于关心人的能力,孟子所谓的“有不为”,更多的是德性上的“不可为”,比如,卑躬屈膝的事不能干(威武不能屈),卖身投靠的事不能干(贫贱不能移),糜烂堕落的事也不能干(富贵不能淫)。 孔子则更关心做事的外部政治环境和时机,做什么,不做什么,与政府的表现有关,国家有难的时候,你有福,这样的人会让孔子瞧不起。他认为,“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语出《论语·宪问》,意思是国家政治清明,你应当高官厚禄;国家政治糜烂,你不去努力改变它,还把自己吃得脑满肠肥,是可耻的。他还说:“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语出《论语·泰伯》),这意思是,明君临朝时,要有为;昏君当道时,要不为。 俗话说,“贪多嚼不烂”,“好钢用在刀刃上”。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你做的事情越少就越精。如果你的精力、能力和财力是钢,只有放弃刀身和刀背,把它集中在锋刃上,才能成就一把宝剑,否则,你只能打出一把锄头。你如果想把什么事都做精,结局就是把自己累死,彻底掉下人生的平衡木。 要发奋,不要发疯,这就是完美、平衡处事的基本动作要领。

参考资料:http://tieba.baidu.com/f?kz=313017099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8-26
1.推崇。推崇别人就是来推崇自己。推崇别人才是给自己最好的展现。
2.原则。人在任何时候都要有原则,人没有原则就会乱了方寸。尤其在管理当中的原则定位:友情的管理,无情的制度,绝情的处理。失去了原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人生在自己的道路上,无论是职场还是生活中都要保持自己的原则。
3.交流但不影响,损人不利己的事绝对不干。人一定要敢于去面对自己的错误,要敢于面对挑战。
具体的你可以到智脑网上去搜索相关的视频智慧包,很详细的。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