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本纪中的项羽为什么会失败?

人格方面拉‘‘情操方面的‘‘大约2000多字.
可以说明项羽在此中为什么会失败的原因‘‘
拜托了‘‘要2000多字哦‘‘切记‘‘

因为项羽是一个性情暴戾、优柔寡断、只知用武不谙机谋的匹夫。

项羽即是一个力拔山、气盖世、“近古以来未尝有”的英雄,又是一个性情暴戾、优柔寡断、只知用武不谙机谋的匹夫。司马迁巧妙地把项羽性格中矛盾的各个侧面,有机地统一于这一鸿篇巨著之中,虽然不乏深刻的挞伐,但更多的却是由衷的惋惜和同情。

扩展资料:

项羽逃至乌江,汉军围困数重,项羽对他的骑兵们说:“我为你们杀掉对方一将!”于是,他命令骑兵们分四面向山下冲,约在山东面会合。项羽大呼驰下,斩杀一汉将。赤泉侯杨喜追项羽,项羽大喝一声,杨喜的人马俱惊,退后数里!

项羽与骑兵分为三队,汉军不知项羽在哪队,就也分三队包围。项羽飞驰而出,又斩杀一汉将,同时杀近百人,再会合骑兵,仅损失两骑,项羽问:“怎么样?”骑兵们钦佩地回答:“和大王说的一样” 。

项羽一路逃到乌江,遇见乌江亭长,亭长劝项羽可以回到江东以图东山再起,但项羽以无颜见江东父老为由拒绝,并将自己坐下马赐予亭长。于是,项羽下马步战,一口气杀了汉兵几百人,自己也受了十几处的伤。而后挥刀自刎。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10-27
今天说说项羽。
项羽无异是秦汉之际一个数一数二的英雄人物,破釜沉舟,大胜巨鹿;裂土封侯,“政由羽出”,一度非常风光,也无怪司马迁把他列在本纪里,给了他毫无吝啬的表扬。但是他在政治头脑方面好像患有点侏儒症,时时处处给自己挖陷阱、下绊子,引导自己一步步走向衰落,直到自杀了事。就是到临死了他还一再在说:“此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天之亡我,我何渡为”。看看这就会知道,这是醉死不认半壶酒的主儿。是老天爷不给他机会吗?本博认为非也。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20多岁的项羽随叔叔项梁起兵,除了一次,项梁大意失败被杀外,项羽一直没有什么大的挫折。公元前207年,更是在巨鹿大胜秦军,由是取得了诸侯霸主的地位,随后入关,在鸿门威服刘邦。又在戏这个地方主持了灭秦后的分封大计,大封诸侯,登上了人生事业的最高峰,一时风光无二。但是项羽生性残暴,任性擅杀,逐渐的就走到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反面。
项梁没死前,曾派项羽攻打襄阳,襄阳守军坚守,结果城破之后,项羽屠城;
巨鹿之战后,章邯率领20万人投降了项羽。因为起义军中的不少人曾经服过秦朝的劳役,受过折磨。这次秦军投降了,反过来,起义军就没有好好地对待这些秦军俘虏,结果秦军不少人心生不满。项羽知道后,“夜击坑秦军卒二十余万人新安城南”,全给活埋了!20多万人,涉及到关中的多少家庭啊,秦地的老老少少不都是项羽的死敌才怪;
鸿门宴后,项羽大封诸侯,觉得反秦任务已经完成,于是“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这种自私、贪婪、残无人道,恐怕就不只是光秦地的老百姓恨他了;
公元前206年,齐地的田荣叛乱,项羽因为身负霸主之责,所以有责任率军征讨,在田荣被杀后,本来已经完成任务了,可是项羽“遂北烧夷齐城郭室屋,皆坑田荣降卒,系虏其老弱妇女。徇齐至北海,多所残灭。”结果齐地的人民不干了,“相聚叛之”,田荣的弟弟田横更是聚集了一大批人来对抗他。本来好好地一个形势,让他这一闹,反而更乱了。项羽只得留在齐地接着平叛,正因如此,西边大半个中国也就让刘邦给占去了。
第二,项羽太不善于用人。韩信、陈平、黥布等人都曾经是项羽的手下,但是后来一个个地都离开他去投奔了刘邦,也正是这些人在楚汉战争后期把他置于了死地。项羽手下的范增是一个始终忠于他的人,也是谋略过人,但是项羽对他好像并不怎么真正信任,看看鸿门宴上的一系列表现我们就能明白,好端端的一个消灭对手的机会就这么白白的丢失了。范增最终也没有逃脱被屈死亡的悲剧命运。对于用人这一点好像刘邦认识的最清楚,在一次君臣对话时,刘邦说了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馕,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从这看,刘邦比项羽聪明多了。
第三,项羽政治头脑缺失,只是一毛头小伙子,打仗还行,但不具备优秀的政治家素质。这可能与他的出身有关。项羽出身楚国贵族,从小就有点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学书不成,学剑又不成,说什么要学万人敌,项梁教给他兵法,“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可见性情粗疏。起兵反秦时,什么借口不好找,非要再弄出个楚怀王来,这不是给自己下套吗?后来又封为义帝,义帝就义帝吧,反正也是个空头支票,牌位而已,更不该又把人给杀了,授人以柄;灭秦后,放着大好的关中地区不占,不在咸阳定都,非要回彭城。一样样的事件,可以看出项羽是没有长远的政治规划的,他只是想恢复秦统一前的诸侯割据状态,和韩非、李斯的大一统中央集权一比,天壤之别!
由上边看,项羽失败,分所应当,只是有点让人惋惜罢了,尤其是受过刘家委屈的司马迁,在《史记》中几乎用尽全部感情来描写项羽,十分钦佩他的功绩,无限惋惜他的失败,一咏三叹,就使《项羽本纪》成为了《史记》中的经典。所以直到后来,还有人在感叹“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把他看做顶天立地的英雄。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03
  1、逞匹夫之勇,而缺少谋略;
  2、喜欢感情用事,缺乏理智思考,比如司马欣救了项梁,他心存感激而封王,并不是论功行赏的结果;
  3、自以为是,刚愎自用;
  4、对人才缺乏重视,表现在韩信的这件事上;
  5、自身矛盾的性格。既杀人如麻,又有犹如寡断的时候,比如在项庄舞剑的事上。
  《项羽本纪》通过叙述秦末农民大起义和楚汉之争的宏阔历史场面,生动而又深刻地描述了项羽一生。他既是一个力拔山、气盖世、“近古以来未尝有”的英雄,又是一个性情暴戾、优柔寡断、只知用武不谙机谋的匹夫。司马迁巧妙地把项羽性格中矛盾的各个侧面,有机地统一于这一鸿篇巨制之中,虽然不乏深刻的挞伐,但更多的却是由衷的惋惜和同情。而在《史记》中,本纪所记录的都是帝王,事实上项羽并没有成为帝王,司马迁把他归入帝王行列则表现了对项羽的敬佩和尊重。
第3个回答  2020-08-23
历代评判项羽的成败总是太过于主观,总是把问题放在项羽身上,而元宰相伯颜和周恩来的较为客观

重瞳羽,传奇之战神也,刘氏者,纵横之才帝也。
刘连诸侯,合天下英杰,羽才盖世终四面楚歌,此谓双拳难敌四手耳。
天亡项氏,非战之罪。
天者,人不能及之变也。上如时势下如人性。
诸侯皆附,鸿沟背义,时之势也。
黔布之反,周殷之变,人之性也。
楚之败,此乃天意也。

伯颜认为项羽输在时势,而刘邦是一个非常了得的纵横家,他成功的拉拢了诸侯,而项羽再厉害,也不可能同时对抗多个诸侯。
一个人的成败和外界因素是无法脱离干系的,像黔布和周殷这种天生反骨的人,即使后面刘邦和汉文帝也还是没能压制他们谋反的欲望。这些人不是君王能随车控制的,除非你让他们做皇帝。
第4个回答  2007-07-23
项羽的第一个性格特点是勇而无谋。
项羽的第二个性格特点是优柔寡断。
项羽的第三个性格特点就是孤性多疑.
项羽的第四个性格特点是残暴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