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好像来过这个地方,或以前也做过同样的事情,伴有心痛,头痛,失忆有点迷糊,就好像放电影给你看一样

突然好像来过这个地方,或以前也做过同样的事情,伴有心痛,头痛,失忆有点迷糊,就好像放电影给你看一样
有时候有,有时候1-2个月才会有一次,比如今天做饭,切菜的时候突然 就感觉难过的要死,但思维比较清楚, 总感觉这个时间 的所有东西都在以前 经历过一样,感觉怪怪的,3-5秒 就会 回过神来,就像没发生什么, 不知道 别人有木有和我同样的经历啊(我以为这样多了就会死掉, 既然不会我就放心了,

这个现象我也是出现过的,也有多种的解释,有神话的,妖魔化的,我觉得最靠谱的解释属于 boundary science--边缘科学理论中的平行宇宙理论。
平行宇宙论(Parallel universes),或者叫多重宇宙论(Multiverse),指的是一种在物理学里尚未被证实的理论,根据这种理论,在我们的宇宙之外,很可能还存在着其他的宇宙,而这些宇宙是宇宙的可能状态的一种反应,这些宇宙可能其基本物理常数和我们所认知的宇宙相同,也可能不同。平行宇宙这个名词是由美国哲学家与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在1895年所发明的。 先来说说平行宇宙的大概定义:假设你手里拿着一片树叶,全世界独一无二的一片树叶,当然啦,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么。能不能换种看法呢:你手里拿着无数片树叶,只不过它们全都一模一样,在时间空间上叠合在一起了,所以你只能看见一片树叶,甚至连你自己都有无限多个,只不过叠在一起了,在某种特定条件下没准会分一个出来呢。但是分出来的不止你一个人,整个世界都会跟着分出去了,于是有两个互不相干的世界,其中各有一个一模一样的你,只是你们俩永远都不会碰到一起,也就无从知道对方的存在,这就是所谓平行宇宙了。   往高深里说,这牵涉到量子物理学,往浅显里说,估计大家小时候闲来没事也想到过这个。它可以叫:平行宇宙、平行世界、多重宇宙。   举一个大家都可能想过的例子:穿越时空。   比如说有一天,我要回到过去去杀我的外祖母。那我杀了我的外祖母,我岂不是本来就不存在?所以说这种穿越时空是矛盾的,这也就是著名的《外祖母悖论》。但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看看,如果我穿越到了的是一个与我本来的世界完全不相干的世界,只是在我去到之前,那个世界的一切都跟我原先的那个世界的过去完全相同,我就算是杀了我全家,原本的那一个世界也是什么都不会改变的。那“穿越时空”似乎就可以说通了,而所谓的那个“与我本来的世界完全不相干的世界,只是在我去到之前,那个世界的一切都跟我原先的那个世界的过去完全相同”的世界就是我们要说的平行宇宙理论中的一种。   平行宇宙理论最早是由埃弗莱特于1957年提出的。在2003年的科学人杂志里,有一篇由美国宇宙学家Max Tegmark写的关于平行宇宙的专文,在文中他将平行宇宙分成四类:   第一类:这类的宇宙和我们宇宙的物理常数相同(具有确定不变数值的物理量。例如真空中的光速和电子的电荷),但是粒子(就是初中学的那些分子、原子、中子之类的)的排列法不同,同时这类的宇宙也可视为存在于已知的宇宙(可观测宇宙)之外的地方   第二类:这类的宇宙的物理定律大致和我们宇宙相同,但是基本物理常数不同   第三类:根据量子理论(暂时不用理什么是量子理论,往下看一样能看明白),一件事件发生之后可以产生不同的后果,而所有可能的后果都会形成一个宇宙,而此类宇宙可归属于第一类或第二类的平行宇宙,因为这类宇宙所遵守的基本物理定律依然和我们所认知的宇宙相同。   第四类:这类的宇宙最基础的物理定律不同于我们宇宙,而基本上到第四类为止,就可以解释所有可能存在(也就是可想象得到的)的宇宙,一般而言这些宇宙的物理定律可以用m理论构造出来。   当然,这只是对平行宇宙笼统的分类和论述。接下来将会比较详尽的解释一下。
编辑本段第一类·视界外宇宙
  在说第一层次的平行宇宙之前,先来大致说一下平行宇宙的层次和类别的情况。   其实在很多情况下,第一类平行宇宙就是指第一层次的平行宇宙。类别和层次在平行宇宙理论里指代的意思是大致相同的。   还有一点必须说说的就是:平行宇宙分为由低到高的四个层次,与我们熟知宇宙的差异也随层次不同越来越大。这些差异可以来自不同的初始条件(第一层);不同的物理常数、粒子种类和时空维数(第二层);不同的物理规律(第四层)。有意思的是,第三层才是最近几十年研究最火热的东西,因为它本质上没有增添任何新的宇宙类型。而之前举的《太公驳论》就是属于第三层平行宇宙的理论的产物。   转入正题,第一层平行宇宙(多重宇宙)被称为“视界之外”的宇宙。   而这一层的平行宇宙是建立在无穷宇宙理论(开放宇宙理论)的基础上的。无穷宇宙论认为在宇宙中存在有大量的可观测区,我们的宇宙不过是其中的一个可观测区而已(简单地说,这种理论就是说宇宙是十分大的,还有很多区域无法别我们观察到,我们已知的宇宙只是宇宙的一小部分)。开放宇宙理论认为,我们目前所知的宇宙只是整个宇宙中可观测的一小部分,在这个部分之外,整个宇宙尚有很大的未被观测的空间;根据相对论,光速为宇宙最快的速度,我们所看到的部分(可观测宇宙)为已经到达地球的光线,而我们所观测到的范围又被称做哈伯体积,哈伯体积直接取决于宇宙的年龄(因为若宇宙诞生于n年前,则能到达地球的光线最远只能在n光年处,再更远的光线则尚在路途上,故未能被地球上的人所观测),哈伯体积的膨胀是因为有越来越远处的光线到达地球   开放宇宙理论说明了第一类平行宇宙的可能性。   随着光的飞行,可观察的宇宙半径每年都扩大半光年,因此只需要坐在那里等着瞧。当然,你多半等不到另一个宇宙的另一个你发出的光线传到这里那天,但从理论上讲,如果宇宙扩张的理论站得住脚的话,你的后代就有可能用超级望远镜看到它们。   曾经,有人假说宇宙并不是无限大的,只是因为空间的某种弯曲,使得宇宙结构大小有限但没有边界(这个假设霍金曾经在《时间简史》中提出,霍金的看法是从我们的地球得来的。我们观望地球,也是看不到边缘但实际上地球是有限的,也许我们的宇宙也是这样。这种观点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然而,目前为止的观察结果似乎背逆了它们。无尽宇宙的模型才和观测数据符合。(大部分原因是因为宇宙探测技术还无法探测得更完整)   另一种假说是:空间本身无限,但所有物质被限制在我们周围一个有限区域内--曾经流行的“岛状宇宙”模型。但是近期关于三维银河分布与微波背景的观测指出物质的组织方式在大尺度上呈现出某种模糊的均匀,在大于10^24(即1×10 米的尺度上便观测不到清晰的细节了。假定这种模式延伸下去,我们可观测宇宙以外的空间也将充满行星、恒星和星系。也就是说一层平行宇宙拥有与我们的宇宙很相像的面貌和相近的物理常数(具有确定不变数值的物理量,比如真空中的光速和电子的电荷。)   有资料支持空间延伸于可观测宇宙之外的理论。WMAP卫星最近测量了微波背景辐射的波动。最强烈的振幅超过了0.5开,暗示着空间非常之大,甚至可能无穷。另外,WMAP和2dF星系红移探测器发现在非常大的尺度下,空间均匀分布着物质 。(意思是说目前一些宇宙勘察表明,宇宙空间是近似于无穷大的,而且空间中的物质分布情况是较为均匀的,天体分布不是东一堆西一堆的)。   生活在第一层多重宇宙不同平行宇宙中的观察者们将察觉到与我们相同的物理定律,但初始条件有所不同。根据当前理论,大爆炸早期的一瞬间物质按一定的随机度被抛出,此过程包含了物质分布的一切可能性,每种可能性都不为0。宇宙学家们假定我们所在的当初有着近似均匀物质分布宇宙,是一个相当典型的(至少在所有产生了观察者的平行宇宙中很典型)个体。那么距你最近的和你一模一样那个人将远在10^(10^28)米之外;而在10^(10^92)米外才会有一个半径100光年的区域,它里面的一切与我们居住的空间丝毫不差,也就是说未来100年内我们世界所发生的每件事都会在该区域完全再现;而至少10^(10^118)米之外该区域才会增大到哈勃体积那么大,换句话说,至少在10^(10^118)米之外才会有一个和我们一模一样的宇宙。   与我们宇宙一模一样的另一个宇宙的平均距离,距你最近那个“分身”没准并不象理论计算的那么远,也许要近得多。因为物质的组织方式还要受其他物理规律制约。给定一些诸如行星的形成过程、化学方程式等规律,天文学家们怀疑仅在我们的哈勃体积内就存在至少10^20个有人类居住的行星;其中一些可能和地球十分相像。   即使我们没法观测其他宇宙,多重宇宙理论依然可以被实践验证。关键在于预言第一层多重宇宙中各个平行宇宙的共性并指出其概率分布--也就是数学家所谓的“度量”(大概是一些概率问题)。我们的宇宙应当是那些“出现可能性最大的宇宙”中的一个。否则--我们很不幸地生活在一个不大可能的宇宙中--那么先前假设的理论就有大麻烦了(就是说如果我们的才是那种存在几率千万分之一的宇宙)。然而如何解决这度量上的问题将会变得相当有难度。
编辑本段第二类·泡沫宇宙
  根据每一类的平行宇宙之间的联系与它们与我们的宇宙之间逐步加大的差异。下面解释一下第二层宇宙,人们通常称第二层的平行宇宙为“气泡宇宙”或“膨胀气泡宇宙”。   这一类平行宇宙的根据是“泡沫理论”和“宇宙拉伸膨胀理论”。大家应该都知道“宇宙大爆炸”之类的理论,“膨胀拉伸”就是这种大爆炸的必然反应和延续。还有:“我们的宇宙为何如此之大而又如此的规整,光滑和平坦?答案正是:‘空间经历了一个快速的拉伸过程”。简单的说,就是这种膨胀拉伸,形成了一些“气泡”。   我们可以将它理解成好像膨胀的烤面包内部的气泡一样,在宇宙的膨胀过程中,有一部分的宇宙形成了气泡形状的东西。每一个气泡内都包含了无数多的第一层平行宇宙(就是说,在每个气泡内都有好多个无穷宇宙)。也就是说,每个气泡就由是一组无限多的第一层宇宙组成的。   然而,每个泡沫宇宙之间的差异是非常大的,它们之间的物理常数、粒子排列、甚至是空间维数都可能有完全的差异。   对地球来说,另一个“气泡”在无限遥远之外,远到即使你以光速前进也永远无法到达。因为地球和“另一个气泡”之间的那片空间拉伸的速度远比你行进的速度快。如果另一个气泡中存在另一个你,即便你的后代也永远别想观察到他。基于同样的原因,即空间在加速扩张,观察结果令人沮丧的指出:即便是第一层多重空间中的另一个自己也将看不到了。   下面,着重说说第二类宇宙的存在性。   尽管我们没法与其他第二层多重宇宙之中的事物相互作用,宇宙学家仍能间接地指出它们的存在。因为他们的存在可以用来很好地解释我们宇宙的偶然性。做一个类比:设想你走进一座旅馆,发现了一个房间门牌号码是1967,正是你出生那年。多么巧合呀,在那瞬间你惊叹到。不过你随即反应过来,这完全不算什么巧合。整个旅馆有成百上千的房间,其中有一个和你生日相同很正常。然而你若看见的是另一个与你毫无干系的数字,便不会引发上面的思考。这说明什么问题呢?即便这类宇宙一无所知,你也可以用上面的方法来解释:既然有我们的这一层无穷宇宙,那么要么我们的(这一个宇宙)是许多宇宙之中的偶然,要么我们是许多宇宙之中的普遍。   让我们举个更切题的例子:考察太阳的质量。太阳的质量决定它的光度(即辐射的总量)。通过基本物理运算我们可知只有当太阳的质量在1.6X10^30~2.4X10^30千克这么个狭窄范围内,地球才可能适合生命居住。否则地球将比金星还热,或者比火星还冷。而太阳的质量正好是2.0X10^30千克。乍看之下,太阳质量是种惊人的幸运与巧合。绝大多数恒星的质量随机分布于10^29~10^32千克的巨大范围内,因此若太阳出生时也随机决定质量的话,落在合适范围的机会将微乎其微。然而有了旅馆的经验,我们便明白这种表面的偶然实为大系统中(在这个例子里是许多太阳系)的必然选择结果(因为我们在这里,所以太阳的质量不得不如此)。这种与观测者密切相关的选择称为‘人择理论’。虽然可想而知它引发过多么大的争论,物理学家们还是广泛接收了这一事实:验证基础理论的时候无法忽略这种选择效应。 ”   有趣的是:所有的(至少绝大部分)宇宙属性都被“调整”得恰到好处,如果对这些属性作哪怕极其微小的改变,整个宇宙就会面目全非--没有任何生物可以存在于其中。如果质子的质量增加0.2%,它们立即衰变成中子,原子也就无法稳定的存在。如果电磁力减小4%,便不会有氢,也就不会有恒星。如果弱相互作用再弱一些,氢同样无法形成;相反如果它们更强些,那些超新星将无法向星际散播重元素离子。如果宇宙的常数更大一些,它将在形成星系之前就把自己炸得四分五裂。   上面举的每一个例子都暗示着存在许许多多包含每一种可能的宇宙属性的平行宇宙。   关于维度   在一些时候,会听到有人说起“三维”、“四维”之类的词语。   维度是一种空间的表述。比如说:一维指的是线,是长度:二维指的是面,是长与宽两个维;而三维指的是二维堆积而成的体积,长、宽、高三个维,就是我们的立体世界;四维指的是则时空,就是长、宽、高三个空间维和一个事件维;五维以上的维由于太小,不能用肉眼看到。
编辑本段第三类·量子平行宇宙
基本理论
  在量子学的多世界理论(不用理它是什么东东,重要的是看后面的解释)中提到这些平行宇宙彼此之间都有着相同的起源,而这些宇宙彼此之间的基本物理定律相同,但物理常数可能会有所不同,而它们亦可能处于不同的状态,而且这些宇宙彼此之间没有任何的联系,因此它们彼此之间没有任何讯息互通,这些宇宙彼此之间的关系由它们之间的叠加态决定的。
叠加状态
  上一段中提到了“叠加”状态。所谓的叠加,大概就是说:平行宇宙是重叠在一起的。它们是以重叠的状态存在的,就是在我们的这个空间中,叠加了无数的平行宇宙,无数的平行宇宙重叠在一起,我们生活的世界是无数分之一的一个平行宇宙。   我们看不到其他的平行宇宙,因为我们重叠在一起了,由于我们这个宇宙的空间这能让无数的平行宇宙重叠存在,如果平行宇宙彼此之间分解出来,不再重叠,而是让各个平行宇宙之间可以取得联系,那么整个宇宙就可能变得极其混乱,不同的物理常数互相存在着(这是相当的恐怖的,举个例子:光在你家里可能比在另一个平行世界里的你的家快一点。)这些改变,可能会让不同的宇宙之间的物质互相影响,改变他们的本质,甚至引起一场恐怖的大爆炸,将所有的量子平行宇宙都毁于一旦。
存在和形成方式
  根据上一部分,量子平行宇宙是互相重叠的。   现在来说说这类的平行宇宙的形成。   根据这类的理论,量子平行宇宙是随时随地的、不知不觉地就会产生的。每一件事的发生都会产生一个平行宇宙,就是说,每一件事会出现不同的过程和后果,而这些不同的过程和结果都产生了一个新的平行宇宙。比如说你抛一个骰子,骰子落地后,你看到的是1点朝上,而骰子有6个面,每个面都有可能朝上。正在这个时候,就已经产生了许多个平行宇宙,每个平行宇宙中,这个骰子朝上的那一面都不同。(换一个例子:当我横穿马路的时候,在我的这个平行宇宙中,我可能是安全的走过去了,但就在我走到一半的时候,分解出了另一个相同的世界,在相同的那条马路上,我可能已经给撞死了。)   总知,量子平行宇宙说明了李宁的那句:一切皆有可能。   很多科幻电影和科幻小说都是根据这类的平行宇宙来篇故事的。
编辑本段量子宇宙
  上一篇对量子平行宇宙理论的基础理论、量子平行宇宙的分裂形成做了简要的论述。   本篇要说说量子平行宇宙理论的形成过程,和将上篇的一些理论观点加以更加详尽的表述。
量子力学
  量子力学是一门研究微观粒子的运动规律和结构性质的基本物理学科。它的很大一个特征就是具有随机性。   举个例子:比如一个电子,如果是自由电子,就是说它有可能出现在空间中任何一点,每点几率相等。如果被束缚在氢原子里,并且处于基态(就是正常情况下),那么它出现在空间任何一点都有可能,但是在波尔半径(氢原子核外电子基态轨道的半径)处几率最大。对于你自己也一样,你也有可能出现在月球上,但是和你坐在电脑前的几率相比,是非常非常小的,以至于不可能看到这种情况。这些都是量子力学的基本概念,主要是说明了一些客观的随机可能性。   量子力学形成后,引起了爆炸性激烈的争论。这种理论指出,宇宙并不是牛顿经典力学规率描述的那样(就是说物资运动不再遵守牛顿力学的理论)。决定宇宙状态的是一个叫波函数的数学研究对象。   所谓波函数,就是用来描绘空间中某点某时刻可能出现的几率(既是物体在某地某时刻出现的几率)的函数。这种几率也叫做:物质波。
薛定谔的猫的叠加状态
  由上面的波函数可以得出:当我们没有对一件物体进行任何的观察时,我们对其状态便一无所知,在这种让人无法了解到其状态的时候,它的状态便存在着很多可能,这种多状态的存在形式就是我们所说的叠加状态。   以前有过一个实验:用一只猫,它被封在一个密室里,密室里有食物有毒药。毒药瓶上有一个锤子,锤子由一个电子开关控制,电子开关由放射性原子控制。如果原子核衰变,则放出α粒子,触动电子开关,锤子落下,砸碎毒药瓶,释放出里面的氰化物气体,猫必死无疑。这个残忍的装置由薛定谔所设计,所以此猫便叫做薛定谔的猫。   由于这种放射性原子的衰败是纯粹的几率性的,所以如果人们不去打开密室观察那只猫,那么人们对猫是死是活全然不知,此时,猫就处于被毒死或没被毒死(狭义来说)的叠加状态。而当我们去打开密室时,才能看到猫是死是活。   最初有人为解释这种从未知到观察得知的过程,提出了无聊的假设:当有人试图观察时,波函数立即“坍塌”成经典理论中的某种确定状态。这个附加假设能够解决观测发现的问题,然而却把原本优雅和谐统一的理论变得七拼八凑,失去统一性。   上一段提到的假设无疑是很夸张的,虽然也有那种可能,但我更愿意接受另一种:一些学者指出“波函数坍塌”的假设完全是多余的。纯粹的量子理论实际上并不产生任何矛盾。它预示着这样一种情形:一个现实状态会逐渐分裂成许多重叠的现实状态,观测者在分裂过程中的主观体验仅仅是经历完成了一个可能性恰好等于以前“波函数坍塌假设结果”的轻微的随机事件(就是指随机事件)。这种重叠的传统世界就是第三层多重宇宙。(就是说:“波函数坍塌”的说法中,我们观察一切是由于“波函数坍塌”产生的随机景象。而另一种说法是说:我们观察到一切是与我们这个宇宙融合在一起的,并没有发生那种无数局域性的坍塌)   需要说明的是:先前所提到波函数坍塌假说并非量子平行宇宙的理论,而是量子平行宇宙的反面理论。   后者提到的分裂理论才是平行宇宙的基础。
鸟和青蛙的比喻
  下面我要引用和简化原资料中提到的鸟和青蛙的比喻:   物理学家们站在外部的视点,好像飞在空中的鸟审视地面;而物理学家描述的世界里的观测者则站在内部的视点,就好比被鸟俯瞰的一只青蛙。   在鸟看来,抽象量子世界内部却包含了大量平行的世界。它们一刻不停的分裂、合并,如同经典理论无法描述的一堆量子现象。在青蛙看来,观察者感知的只有全部真相的一小部分。它们能观测到自己所在那个第一层宇宙。   每当人们被问及一个问题、做一个决定或是回答一个问题,他大脑里的量子作用就导致复合的结果,诸如“继续读这篇文章”和“放弃阅读本文”。在鸟看来,“作出决定”这个行为导致该人分裂成两个,一个继续读文章而另一个做别的去了。而在青蛙看来,该人的两个分身都没有意识到彼此的存在,它们对刚才分裂的感知仅仅是经历了个随机事件。他们只知道“自己”做了什么决定,而不知道同时还有一个“他”做了不同的决定。
希尔伯特空间
  看了上面举得例子,然后来联系第一层平行宇宙来论述:上面举得例子同样出现在第一层平行宇宙中。   但在第一层平行宇宙中,你与另个相同的你距离十分的遥远。而在第三层平行宇宙中,你的分身则住在另一个量子分支中,你和他之间的世界被一个叫做希尔伯特空间的无限维度空间可开了。   抱歉的是,由于本人的知识贫乏,无法看明白有关希尔伯特空间的资料,更不用所对其进行解释了。   所以在这里只能暂且把希尔伯特空间简单理解成一个划分各个量子世界的无限维度空间。   然而量子平行宇宙与第一类平行宇宙的区别,正在于这种特殊的空间。
并非无限
  由上面得知,量子平行宇宙和第一层、第二层平行宇宙的差别在于他们之间的划分存在方式。   然而需要说明的是:量子宇宙分裂过程并不只产生一个独一无二的结果,而是所有可能结果的叠加。这些结果之后按自己的方向发展。也可以说,第三层多重宇宙并没有在第一层和第二层上增加任何新东西,只是它们更加难以区分的复制品罢了--同样的老故事在不同量子分支的平行宇宙间一遍遍上演。   由量子平行宇宙的分裂理论得知,由于分裂的频繁,在短时间内,平行宇宙就会分裂成n多的层次。随着时间流逝,宇宙的数目会以指数方式暴涨吗?然而答案是否定的。在10^8开温度以下,这些量子状态的总数大约是10^(10^118)个,即最多这么多个平行宇宙。这是个庞大的数目,却很有限。   以我们人的视点看来,量子世界的分裂相当于从这10^(10^118)个宇宙中的一个跳到另一个。现在你正处在宇宙A--此时此刻你正在读这句话的宇宙里。现在你跳到宇宙B--你正在阅读另一句话那个宇宙里。宇宙B存在一个与宇宙A一模一样的观测者,仅多了几秒中额外记忆。全部可能状态存在于每一个瞬间。所以,时间的流逝很可能就能理解成这种跳跃过程。
编辑本段第四层·其他数学结构
  在原论文里,第四层平行宇宙的标题是:其他数学界构。   人们都能理解到:数学是一个永久存在的不变实体。他甚至在宇宙还没形成的时候,就存在了。数学可以说超乎于时间和空间之外。人类对于数学,只能用“发现”来描述,而不能说“发明”。引用一下百科里的解释:“不管谁学到的都是完全一样的东西。如果一个数学定理成立的话,不管一个人,一台计算机还是一只高智力的海豚都同样认为它成立。即便外星文明也会发现和我们一摸一样的数学界构。”   由于这种独特的地位,我们暂时把数学假设成构成宇宙的基础,和介于数学的对称性(比如说数轴、函数之类的)。而且每一种数学结构都确实存在着,那么,每一种数学结构都有与之相关的平行宇宙。   简单的说,由于数学的对称性,根据概率计算和人择原理(我在第二层提到过),那么就会存在着相当多的对称平行宇宙,然而这与第二层平行宇宙的概述相似,关键在于,数学家们还在继续为这些数学结构分门别类,而他们最终应该发现,用来描绘我们世界的那个数学结构将会是所有符合我们观测结果的结构中最简单那个。   而学者们期待在分门别类和研究当中得到的,就是那种用来描述所有宇宙的“简单数学结构”。这种东东,将代替所有我们这个平行宇宙的自然法则(包括经典力学之类的、对这个世界的理论描述)。本人认为,这种结构理论,大概就是现在有些学者研究的M理论。当然,这也只是他们的研究期望,毕竟,要是真的存在如此多的无法被我们观测到的平行宇宙,我们何从将他们进行详尽分析呢?   然而,我们暂时观测到的宇宙,在以宏观的角度去看,她是简明的,整洁的(也可以说成是一种奇妙的美丽),数学结构趋向于越简单越好,那些复杂的附加公理无疑破坏了简洁。即使这些研究刚刚开始,将面临好多的严峻考验,但是能发现一种代替掉无数繁杂公理的理论,无疑也是对人类充满诱惑的。   下面,引用原文的句子,来结束我对第四层平行宇宙的简述:“也许我们将逐渐习惯宇宙的奇妙而终将发现这种不可思议的奇妙正是它魅力的一部分。”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309557.html?wtp=tt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8-02
科学家已经证明
这就是人类的潜意识在作怪

心理学解秘“似曾相识”的感觉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突然感觉眼前的场景无比熟悉,所有的一切每一个细节,甚至是接下来的所要发生的一幕,你都了如指掌,就好像曾经经历过。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据最近相关调查显示,有2/3的成年人至少有过一次这种“似曾相识”的经历。据北京大学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分析,“似曾相识”的感觉,在每个人身上都会发生:不过,如果这种感觉过于频繁,过于强烈就是一种病态。

知觉与记忆相互作用

“似曾相识”是人们大脑中知觉系统和记忆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要想了解为何出现“似曾相识”的感觉,科学家得从知觉和记忆中的分类进行。分类的过程是知觉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记忆的一个基本特征。知觉包括对面孔的知觉,对物体的知觉对位置的知觉等等。以这3类为例,由于它们的对象不同,因此,当我们到一个地方以后,方位和空间关系,周围的物体,人物,可能同时出现。然而,我们对它们的知觉却是由大脑中3个不同的空能回路,即位置知觉的回路,物体知觉的回路和面孔知觉的回路分别去完成。与知觉类似,记忆也分很多类型。
知识和感念的记忆被称为语义记忆:针对情节、经历、事情经过的记忆,即情景性记忆,这是无意识记忆。其中每一类记忆,又可以分为很多个子类。正因为知觉和记忆都是“分类”进行的,我们曾经经历的一些场景的众多特征存放在不同的记忆系统中,而我们无法意识到,当我们走到一个新的场景,场景中的某些部分就可能会刺激我们的一些记忆,调动大脑中并不同的记忆系统和与之相匹配。一旦场景中的某一特征和过去的经历匹配上,就会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生活经历每个人都会有,因为积习的东西很多,偶尔出现“似曾相识”这种主观体验是很正常的现象。对“似曾相识”这一主观体验的最初认识可从医学上的癫痫病开始,可以追寻到半个世纪以前,正常人也会出现这种主观体验,随着脑科学知识的积累逐渐达到了今天的认识水平。

多发生在情绪不稳定时

体会到“似曾相识”并非易事。“似曾相识”容易发生在情绪不稳定的状态下和对场景的体验上。尽管所有的人都会出现“似曾相识”的主观体验,但并不意味着“似曾相识”在所有人身上发生的频率都是一样的。一般来说,与情绪密切相关的事情容易记得比较牢。因此如果处于一种情绪不稳定的状态,那么“似曾相识”发生的概率就大。而在人的一生中,更年期和青春期时,人体内分泌会发生剧烈变化,从而使人处于一种情绪不稳定的状态记忆也会变得很活跃。这时候比较容易发生“似曾相识”的现象。“似曾相识”主要发生在对场景的体验上。是因为每一个知觉都是在一个具体的场景下出现的。这种场景往往是一个大的背景,不需要特别的注意就会跑到脑子里形成无意识的记忆。这种无意识的记忆有时候在一个具体的场景中就会蹦出来,与知觉混在一起。在“似曾相识”的现象中,被调动的大多是无意识的记忆。从童年开始,所有的经历不管是想记的还是不想记的都在脑子里有这些记忆的痕迹,在一些极特殊的情况下就蹦出来。透射到意识中,就产生了“似曾相识”的感觉。

希望对你有帮助。。。
第2个回答  2011-08-03
不会死掉的。我有过类似经历,并且问过其他人,他们或多或少有过。我称之为闪回。
假设一:人类梦境千变万化,一般人梦里是分不清真实还是虚幻的。因此,有时梦里经历的东西会存留在记忆中,然后被白天正常活动的区域遮挡,突然出现和梦境相似场景时候,会觉得似曾相识。但很模糊。
假设二:科幻性质的时光跃断。(这个属于科幻了,就是时空穿梭。在这里不解释了)
假设三:人在熟悉的生活空间里面,或许是环境变化比较少,从而影响了脑记忆判断。
涉及脑科学的,具体我也不是很明白。我的想法和你说说吧,其实这感觉也挺有趣的。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1-08-03
我也有过,这个情况正常,属于潜在记忆。在保证睡眠的情况下注意增加体育锻炼,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细小的生活细节中,不要看到了好像曾经见过的场景就想个不停,适当转移注意力,时间长了就不会在意了。有可能是精神衰弱,注意休息啊!
第4个回答  2011-08-02
有一定的间断性失意。也就是记录的东西不完整,久不久会跟电影一样放出来一次。不过这个可能也是你跟另外一个空间的交叉,在另外一个空间,也有一个跟我们一样的人,经历相似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