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敬称有哪些,还有各年龄段的代称?

如题所述

  古代表示第二人称的敬称:足下、阁下、汝、尔、子、而、公、君、台端、台甫、前辈...。

  对地位高的人的敬称:陛下、夫子、大人、公子、上、君、卿

  对女子的敬称有:夫人,卿、芳驾等 。

  几大敬辞:

  一、“令”:用在名词或形容词前表示对别人亲属的尊敬,有“美好”的意思。如:

  令尊、令堂:对别人父母的尊称

  令兄、令妹:对别人兄妹的敬称

  令郎、令爱:对别人儿女的敬称

  令阃:尊称别人的妻子

  令亲:尊称别人的亲人

  二、“惠”:敬辞,用于对方对自己的行动。如:

  惠临、惠顾:指对方到自己这里来

  惠存:请别人保存自己的赠品

  三、“垂”:敬辞,用于别人对自己的行动。如:

  垂问、垂询:指对方询问自己

  垂念:指别人想念自己

  四、“赐”:敬辞,指所受的礼物。如:

  赐教:别人指教自己

  赐膳:别人用饭食招待自己

  赐复:请别人给自己回信

  五、“请”:敬辞,用于希望对方做什么事。如:

  请问:希望别人回答

  请教:希望别人指教

  六、“高”:敬辞,称别人的事物。如:

  高见:指别人的见解

  高论;别人见解高明的言论

  高足:尊称别人的学生

  高寿:用于问老人的年纪

  高龄:用于称老人的年龄

  高就:指人离开原来的职位就任较高的职位

  七、“华”:敬辞,称跟对方有关的事物。如:

  华翰:称别人的书信

  华诞:别人的生日

  华厦:别人的房屋

  八、“贤”:称呼对方,多用于平辈或晚辈。如:

  贤弟、贤侄等

  九、“奉”敬辞,用于自己的行为涉及对方。如:

  奉送:赠送

  奉还:归还

  奉劝:劝告

  奉陪:陪同

  常用敬辞

  卫冕:指竞赛中保住上次获得的冠军称号。

  惠赠:敬辞,指对方赠予(财物)

  惠允:敬辞,指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

  家父:谦辞,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

  家母:谦辞,对别人称自己的母亲

  驾临:敬辞,称对方到来

  见教:客套话,指教(我),如“有何见教”

  见谅:客套话,表示请人谅解

  借光:客套话,用于请别人给自己方便或向人询问

  借重:指借用其他人的力量,多用做敬辞

  金婚:欧洲风俗称结婚五十周年

  金兰:可用做结拜为兄弟姐妹的代称,如“义结金兰”

  进见:前去会见,(多指见首长)

  进言:向人提意见(尊敬或客气的口气),如“向您进一言”、“大胆进言”

  晋见:即进见

  觐见:(书)朝见(君主)

  垂问:敬辞,表示别人(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询问。

  垂爱:(书)敬辞,称对方(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爱护(多用于书信)

  久违:客套话,好久没见

  久仰:客套话,仰慕已久(初次见面时说)

  问鼎:指谋图夺取政权(中性词)

  伉丽:(书)夫妻,如伉丽之情

  劳步:敬辞,用于谢别人来访

  劳驾:客套话,用于请别人做事或让路

  令爱(媛):敬辞,称对方的女儿

  令郎:敬辞,称对方的儿儿子

  令亲:敬辞,称对方的亲戚

  令堂:敬辞,称对方的母亲

  令尊:敬辞,称对方的父亲

  留步:客套话,用于主人送客时,客人请主人不要送出去

  蒙尘:(书)蒙受灰尘,(指君主因战乱逃亡大外)

  名讳:旧时指尊长或所尊敬的人的名字。

  内眷:指女眷

  内人:对别人称自己的妻子

  赏脸:客套话,用于请对方接受自己的要求或赠品

  舍间:谦称自己的家,也称“舍下”

  舍亲:自己的亲戚。

  台端:敬辞,旧时称对方,(多用于机关、团体等给个人的函件)

  台甫:敬辞,旧时用于问人的表字

  台驾:敬辞,旧称对方

  台鉴:旧时书信套语,用在开头的称呼之后,表示请对方看信。

  泰山、泰水:岳父、岳母

  托福:客套话,依赖别人的富气使自己幸运。

  外舅:(书)岳父。
  0岁­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2岁­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孩提:指2——3岁的儿童­

  8岁­

  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借指幼年。在这里,“总”就是聚拢束结的意思。总角之交(幼年就相识的好朋友)。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童龀[chèn]:龀,《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童龇”,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也有说成“髫龀”的,如《后汉书·董卓传》:“其子孙虽在髫龀,男皆封侯,女为邑君。”­

  9岁­

  九龄:为9岁。­

  13岁­

  豆蔻:指女子十三岁。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十三:为13岁。­

  15岁­

  及笄:笄[jī],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志学:为15岁。­

  志学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15岁为“志学之年”。­

  束发: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16岁­

  二八:为16岁。­

  20岁­

  加冠:指二十岁。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指刚成年。指二十岁。弱冠:古代男子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弱冠”即年满20岁的男子。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弱冠是男子二十岁。­

  30岁­

  而立(而立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30岁为“而立之年”。而立之年:指三十岁。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始室:三十岁。《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40岁­

  不惑(不惑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40岁为“不惑之年”。不惑之年:指四十岁。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50岁­

  艾:古称五十岁的人为“艾”。《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艾称年老的。­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知命”是“知天命”的缩略语­

  知天命: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50岁为“知命之年”。­

  知命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50岁为“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54岁­

  六九年:即五十四岁。­

  60岁­

  耳顺、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岁。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60岁为“耳顺之年”。­

  高龄:敬辞,称老人的年龄,多指六十岁以上。­

  花甲:天干地支配合用来纪年,从甲起,六十年成一周,因此称六十岁为花甲。花甲:我国古代用干支记时间。所谓干支,是天干地支的简称。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顺序搭配成六十个单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称“花甲”。把这种记时间的词语移用到记人的年龄上,就以“年届花甲”或“花甲之年”来指人到60岁了。花甲:指六十岁,用干支纪年,错综搭配,六十年周而复­

  花甲之年:指60岁。­

  还历之年:指60岁。­

  下寿:古人以六十为下寿,下寿:指60岁以上。­

  耆[qi]:古称六十岁的人为“耆”。­

  耆[qí]艾:古代以六十老人为耆。­

  61岁­

  还历寿:61岁的寿辰。由于按干支纪年法,60年为一轮,61岁正是新一轮重新算起的时候,故称“还历”。­

  70岁­

  从心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70岁为“从心之年”。­

  古稀:古代人活到70岁,也就很不容易了。杜甫有诗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人就多依此诗,称70岁为“古稀之年”­

  古稀寿:指70岁寿辰。源于杜甫“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诗句。­

  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均指70岁。­

  耋[dié]: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如:耄[mào]耋[dié]之年。­

  杖围之年:指70岁。­

  中寿:七十为中寿。­

  悬车之年:指70岁。­

  77岁­

  喜寿:指77岁,草书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岁。­

  80岁­

  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mao]耋[die]之年:均指八九十岁。­

  耄:指八九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如:老耄、耄耋之年。­

  耄耋:耄[mào],《盐铁论·孝养》中写道:“七十曰耄。”《礼记·曲礼》说:“八十九十曰耋。”耋[dié],《尔雅·释言》注:“八十为耋。”把上面几种说法合起来,我们可以看到,“耄耋”是指人的高寿,大约是“七老八十”了。耄[mào]耋[dié]:泛指晚年。耄,八九十岁的年纪。耄,七八十岁的年纪。耄(mao)耋(die)指八九十岁。毛传又云:“耋,老也,八十曰耋。”后人因称八九十岁的老人为“耄耋”。­

  耄[mao]耋[die]之年:指八九十岁。九十岁也可称耄耋之年­

  中寿:指80岁以上。­

  伞寿 80岁寿辰。因“伞”字的草体形似“八十”,故称“伞寿”。­

  88岁­

  米寿:指88岁。因米字拆开好似八十八,故借指88岁。此外,还含有年事虽高,但食欲旺盛之意­

  90岁­

  上寿:九十为上寿。­

  99岁­

  白寿:指99岁,百少一为99,故借指99岁。­

  100岁­

  期颐:指百岁高寿。期颐:期,朱熹讲是“周匝之义”,即转过一圈了,“谓百年已周”。颐,朱熹讲是“谓当养而已”。即生活起居诗人养护。期颐就是指百岁之人。期颐指一百岁。“期颐”是人寿至“百岁”的特称。《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郑玄注:“期,犹要也;颐,养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意思是:人至百岁,饮食、居住、动物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养,所以“百岁”称作“期颐”。­

  期颐之年:指百岁。­

  ­

  108岁­

  茶寿:指108岁。茶字上面廿,下面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108岁。­

  另外称儿童的有:­

  童孺:儿童。­

  垂髫[tiao]:指儿童。儿童垂发叫髻。垂髫:髫[tiáo],指古代儿童犹未束发时自然下垂的短发。因而就用“垂髫”称幼儿或指人的幼童阶段。也有说“垂发”的,意思相同,如《后汉书·吕强传》就有“垂发服戎,功成皓首”句。垂髫:小孩子头发扎起来下垂着,指幼年。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垂髫(tia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龆[tiao]:儿童换牙。龆年:童年。­

  髫[tiáo]年:童年。­

  髫[tiáo]龄:童年。­

  稚:称年龄小的为­

  另外称成人的有:­

  冠者:指成年人­

  另外称老人的有:­

  斑白:老人。老年人头发斑白,因代指老人。­

  黄发:指老人,老人的头发由白变黄。“黄发”是枯黄的头发。人老了,头发上由黑变白,白发则黄。­

  皓首:白头,指年老。­

  久寿:长寿。­

  眉寿:耄[mao]寿,长寿。人老了眉毛长,所以称眉寿。­

  姥[mu]:年老的妇人。­

  暮齿:晚年,暮年。­

  暖寿:旧俗在过生日的前一天,家里的人和关系较近的亲友来祝寿。­

  万寿:大寿,高寿之意。­

  遐龄:指人长寿高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