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问题

一、单项选择题
选 择 题 答 案 栏
1.隋朝一位常州书生,要到洛阳去求学,如果走运河水路,按顺序应经过的河段是
①永济渠 ②通济渠 ③邗沟 ④江南河
A.①②③ B.④③② C. ①②③④ D. ①③④
2.下列机构中,属于唐朝“三省”的是
①尚书省 ②中书省 ③内史省 ④门下省
A.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3.下面有关出现“贞观之治”的原因,叙述错误的是
B.唐太宗善于用人,重视纳谏,政治比较清明
C.社会安定,经济发展
D.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教训,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
4.下列史实与武则天无关的是
A.《姓氏录》 B.改革漕运制度 C.“贞观遗风” D.乾陵“无字碑”
5.隋唐时,选官时的原则是
A.推荐 B.才能 C.品德 D.门第
6.《大唐西域记》作者是
A.鉴真 B.玄奘 C.戒日王 D.戒贤
7.“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是谁的诗句
A.杜牧 B.李商隐 C.杜甫 D.李白
8.下列有关敦煌艺术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莫高窟内只有唐朝时期的壁画和雕塑
B.敦煌艺术是唐朝艺术的一个缩影
C.敦煌造像主要是佛、菩萨、天王、金刚、力士等形象
D.“天衣飞扬,满壁风动”赞誉的是壁画中的飞天图画
9.人们基本上肯定武则天的统治,主要是因为
A. 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B. 她替多病的高宗处理朝政
C. 她能重用一些有才能的人
D. 她统治期间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10唐朝的长安城有非常严格的布局,其中商业区在
A.皇城 B.宫城 C.坊 D.市
11.西夏效仿中原王朝表现
①推行汉法 ②创造西夏文字 ③用汉字铸造钱币 ④推广汉语 ⑤改穿汉服
A.②④⑤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12.下列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阿保机称帝 ② 赵匡胤建立北宋 ③澶渊之盟 ④宋夏和议 ⑤元昊建立西夏
A. ①②④③⑤ B. ①②③⑤④ C. ②⑤④①③ D. ②①③⑤④
13.金朝改革旧俗根本原因是
A. 为了适应对高度发展的农耕地区统辖与管理
B. 金旧俗已不适用,应当完全抛弃
C. 金统治者认识到旧俗的弊端
D.百姓开始反对旧俗
14.1127年金军攻陷东京,北宋灭亡,史称
A.“澶渊之盟” B.“土木之变” C.“靖康之变” D.“白登之围”
15.“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反映的是
A.北宋时,江浙地区推广种植占城稻取得的成果
B.南宋时,水田增加,太湖流域的稻米产量在全国占有重要的地位
C.唐朝时太湖流域的丰收景色
D.王安石变法在太湖流域取得的成效

简答题
1、“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① 成吉思汗的历史贡献是什么?
② 谈谈你对这段词的理解。
③ 结合你所掌握的知识,谈谈你对成吉思汗的看法。
后宫 知识
清朝的孝诚仁皇后的谥号是什么
有人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站着一个伟大的女性。唐太宗大治天下,盛极一时,除了依靠他手下的一大批谋臣武将外,也与他贤淑温良的妻子长孙皇后的辅佐是分不开的。
为什么分不开,请给与说明
溥仪给末代皇妃写的一手抒情的诗,是那两首----写其中一个也可以

  1.C
  2.C
  3.没有A,其他三项都对,应该是选A
  4.B
  5.B
  6.B
  7.D
  8.C
  9.D
  10.C
  11.A

  一.1.成吉思汗的历史贡献之一,是由于他的努力,在历史上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蒙古族。在他之前的数百年间,蒙古高原上部落林立,互不统属,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民族。

  成吉思汗的第二个贡献,就是为建立大一统的元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大军继续征讨,他削弱了金朝,灭掉了西夏。他死之后,他的子孙们又继续他未竟的事业。1234年,金朝灭亡。1279年,南宋灭亡。蒙古贵族建立了地域辽阔的元朝。从而,结束了唐朝末年分裂割据的混乱局面。

  2. 这是《沁园春.雪》 表现了毛泽东的豪放,最主要的是表现他的自信,要完全理解还要联系上下词,成吉思汗当年统治的疆域辽阔,但是,只是马上夺天下,并且疆域不稳固。一句还看今朝,很好的证明了他的自信,并非鄙视成吉思汗。只是利用他来提高自己而已。

  这首诗我们在学习的时候老师是这样解释的:毛主席认为他所在的当代才是英雄辈出的,其余的年代的英雄都是有局限性的。这句的意思就是说:就算成吉思汗被称为一代天骄,但他也是有局限性的。就是只懂得射弓,而不懂用计谋的意思。

  3.是个暴君,屠城;伟大的民族首领,在历史上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蒙古族;伟大的帝王,统一全中国,疆域辽阔,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版图之一!

  二.孝诚恭肃正惠安和淑懿恪敏俪天襄圣仁皇后
  圣祖 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孝诚恭肃正惠安和淑懿恪敏俪天襄圣仁皇后

  三.有人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站着一个伟大的女性。唐太宗大治天下,盛极一时,除了依靠他手下的一大批谋臣武将外,也与他贤淑温良的妻子长孙皇后的辅佐是分不开的。

  长孙皇后是隋朝骁卫将军长孙晟的女儿,长孙氏十三岁时便嫁给了当时太原留守李渊的次子、年方十七岁的李世民为妻,她年龄虽小,但已能尽行妇道,悉心事奉公婆,相夫教子,是一个非常称职的小媳妇,深得丈夫和公婆的欢心。

  李世民少年有为,文武双全,二十一岁随父亲李渊在太原起兵,亲率大军攻下隋都长安,使李渊登上天子宝座,成为大唐王朝的开国之主——唐高祖。李渊称帝后,封李世民为秦王,负责节制关东兵马,数年之内,李世民就挥兵扫平了中原一带的割据势力,完成了大唐统一大业;唐高祖因之加封他为天策上将,位置在其他诸王公之上。在李世民征战南北期间,长孙王妃紧紧追随着丈夫四处奔波,为他照料生活起居,使李世民在繁忙的战事之余能得到一种清泉般温柔的抚慰,从而使他在作战中更加精神抖数,所向无敌。

  唐高祖武德九年八月,李渊因年事已高而禅位给太子李世民,李世民就成了唐太宗。水涨船高,长孙王妃也随即立为母仪天下的长孙皇后,应验了卜卦先生说她“坤载万物”的预言。作了至高无上的皇后,长孙氏并不因之而骄矜自傲,她一如既往地保持着贤良恭俭的美德。对于年老赋闲的太上皇李渊,她十分恭敬而细致地侍奉,每日早晚必去请安,时时提醒太上皇身旁的宫女怎样调节他的生活起居,象一个普通的儿媳那样力尽着孝道。对后宫的妃嫔,长孙皇后也非常宽容和顺,她并不一心争得专宠,反而常规劝李世民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妃嫔,正因如此,唐太宗的后宫很少出现争风吃醋的韵事,这在历代都是极少有的。

  因为长孙皇后的所作所为端直有道,唐太宗也就对她十分器重,回到后宫,常与她谈起一些军国大事及赏罚细节;长孙皇后虽然是一个很有见地的女人,但她不愿以自己特殊的身份干预国家大事,她有自己的一套处事原则,认为男女有别,应各司其职,因而她说:“母鸡司晨,终非正道,妇人预闻政事,亦为不祥。” 唐太宗却坚持要听她的看法,长孙皇后拗不过,说出了自己经过深思熟虑而得出的见解:“居安思危,任贤纳谏而已,其它妾就不了解了。”她提出的是原则,而不愿用细枝末节的建议来束缚皇夫,她十分相信李世民手下那批谋臣贤士的能力。

  李世民牢牢地记住了贤妻的“居安思危’与“任贤纳谏”这两句话。当时天下已基本太平,很多武将渐渐开始疏于练武,唐太宗就时常在公务之暇,招集武官们演习射技,名为消遣,实际上是督促武官勤练武艺,并以演习成绩作为他们升迁及奖赏的重要参考。按历朝朝规,一般是除了皇宫守卫及个别功臣外其他人员不许带兵器上朝,以保证皇帝的安全,因此有人提醒唐太宗;“众人张弓挟箭在陛下座侧,万一有谁图谋不轨,伤害陛下,岂不是社稷之大难!”李世民却说:“朕以赤心待人,何必怀疑自己左右的人。”他任人唯贤,用人不疑的作风,深得手下文武诸臣的拥护,由此属下人人自励,不敢疏怠,就是在太平安定的时期也不放松警惕,国家长期兵精马壮,丝毫不怕有外来的侵犯。

  长孙皇后与唐太宗的长子李承乾自幼便被立为太子,由他的乳母遂安夫人总管太子东宫的日常用度。当时宫中实行节俭开支的制度,太子宫中也不例外,费用十分紧凑。遂安夫人时常在长孙皇后面前滴咕,说什么“太子贵为未来君王,理应受天下之供养,然而现在用度捉襟见肘,一应器物都很寒酸。”因而屡次要求增加费用。但长孙皇后并不因为是自己的爱子就网开一面,她说:“身为储君,来日方长,所患者德不立而名不扬,何患器物之短缺与用度之不足啊!”她的公正与明智,深得宫中各类人物的敬佩,谁都愿意听从她的安排。

  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哥哥,文武双全,早年即与李世民是至交,并辅佐李世民赢取天下,立下了卓卓功勋,本应位居高官,但因为他的皇后妹妹,反而处处避嫌,以免给别人留下话柄。唐太宗原想让长孙无忌担任宰相,长孙皇后却奏称:“妾既然已托身皇宫,位极至尊,实在不愿意兄弟再布列朝廷,以成一家之象,汉代吕后之行可作前车之鉴。万望圣明,不要以妾兄为宰相!”唐太宗不想听从,他觉得让长孙无忌任宰相凭的是他的功勋与才干,完全可以“任人不避亲疏,唯才是用”。而长孙无忌也很顾忌妹妹的关系。不愿意位极人臣。万不得已,唐太宗只好让他作开府仪同三司,位置清高而不实际掌管政事,长孙无忌仍要推辞,理由是 “臣为外戚,任臣为高官,恐天下人说陛下为私。”唐太宗正色道:“朕为官择人。唯才是用,如果无才,虽亲不用,襄邑王神符是例子;如果有才,虽仇不避,魏征是例子。今日之举,并非私亲也。”长孙无忌这才答应下来,这兄妹两人都是那种清廉无私的高洁之人。

  长乐公主是唐太宗与长孙皇后的掌上明珠;从小养尊处优,是一个娇贵的金技玉叶。将出嫁时,她向父母撒娇提出,所配嫁妆要比永嘉公主加倍。永嘉公主是唐太宗的姐姐,正逢唐初百业待兴之际出嫁,嫁妆因而比较简朴;长乐公主出嫁时已值贞观盛世,国力强盛,要求增添些嫁妆本不过份。但魏征听说了此事,上朝时谏道:“长乐公主之礼若过于永嘉公主,于情于理皆不合,长幼有序。规制有定,还望陛下不要授人话柄!”唐太宗本来对这番话不以为然。时代不同,情况有变,未必就非要死守陈规。回宫后,唐太宗随口把魏征的话告诉了长孙皇后,长孙皇后却对此十分重视,她称赞道:“常闻陛下礼重魏征,殊未知其故;今闻其谏言,实乃引礼义抑人主之私情,乃知真社稷之臣也。妾与陛下结发为夫妇,情深意重,仍恐陛下高位,每言必先察陛下颜色,不敢轻易冒犯;魏征以人臣之疏远,能抗言如此,实为难得,陛下不可不从啊。”于是,在长孙皇后的操持下,长乐公主带着不甚丰厚的嫁妆出嫁了。

  长孙皇后不仅是口头上称赞魏征,而且还派中使赐给魏征绢四百匹、钱四百缗,并传口讯说:“闻公正直,如今见之,故以相赏;公宜常秉此心,不要转移。”魏征得到长孙皇后的支持和鼓励,更加尽忠尽力,经常在朝廷上犯颜直谏,丝毫不怕得罪皇帝和重臣。也正因为有他这样一位赤胆忠心的谏臣,才使唐太宗避免了许多过失,成为一位圣明君王,说到底,这中间实际上还有长孙皇后的一份功劳.

  贞观八年,长孙皇后随唐太宗巡幸九成宫,回来路上受了风寒,又引动了旧日痼疾,病情日渐加重。太子承乾请求以大赦囚徒并将他们送入道观来为母后祈福祛疾,群臣感念皇后盛德都随声附和,就连耿直的魏征也没有提出异议;但长孙皇后自己坚决反对,她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非人力所能左右。若修福可以延寿,吾向来不做恶事;若行善无效,那么求福何用?赦免囚徒是国家大事,道观也是清静之地,不必因为我而搅扰,何必因我一妇人,而乱天下之法度!”她深明大义,终生不为自己而影响国事,众人听了都感动得落下了眼泪。唐太宗也只好依照她的意思而作罢。

  长孙皇后的病拖了两年时间,终于在贞观十年盛暑中崩逝于立政殿,享年仅三十六岁。弥留之际尚殷殷嘱咐唐太宗善待贤臣,不要让外戚位居显要;并请求死后薄葬,一切从简。

  唐太宗并没有完全遵照长孙皇后的意思办理后事,他下令建筑了昭陵,气势十分雄伟宏大,并在墓园中特意修了一座楼台,以便皇后的英魂随时凭高远眺。这位圣明的皇帝想以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贤妻的敬慕和怀念。

  长孙皇后以她的贤淑的品性和无私的行为,不仅赢得了唐太宗及宫内外知情人士的敬仰,而且为后世树立了贤妻良后的典范,到了高宗时,尊号她为“文心顺圣皇后。”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3321342.html?si=2

  四.「夜坐阶生冷,思君方断肠,宁同千万死,岂忍两分张。孰意君至此,悲愁断若忘,洗盏相畅饮,欢罢愿连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7-06
2.C3.C是表现,而非原因5.B6.B7.D8.A莫高窟内的艺术品以唐朝为主.但也有其他时代的9.D10.D11.D12.B14.C15.A
第2个回答  2007-07-07
1.B 从江苏省到洛阳只通过这3段
2.C
3.不知A什么 但C只解释了贞观之治时期社会现象,不应该是原因.
4.B 改革漕运制度是唐玄宗
5.B
6.B
7.D 李白的将进酒
8.A 莫高窟内的艺术品以隋唐为主.
9.D
10.D
11.D
12.B ①阿保机称帝 916 ② 赵匡胤建立北宋960 ③澶渊之盟1004 ④宋夏和议 1044 ⑤元昊建立西夏 1038
13.A
14.C
15.B 南宋经济中心南移
简答题 :
1.①结束了混乱局面,统一了蒙古草原.建立了蒙古汗国.
②这是《沁园春.雪》中的句子,毛泽东给以成吉思汗肯定,借此抒发自己心中情感.再看今朝,很好的证明了他的自信与成功。
③成吉思汗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位杰出的人物,极大地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没想到高考之后还答了这么多历史题~还好时间不长都没忘~希望对你有帮助
第3个回答  2007-07-11
1.C
2.C
3.A
4.B
5.B
6.B
7.D
8.C
9.D
10.C
11.A
12.B
第4个回答  2007-07-13
1.B
2.C
3.C
4.A
5.B
6.B
7.D
8.A
9.D
10.D
11.C
12.B
13.a
14.c
15.b
第5个回答  2007-07-14
1.C
2.C
3.A
4.C
5.B
6.B
7.D
8.A
9.C
10.D
11.C
12.B
13.A
14.C
15.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