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礼仪的异同

如题所述

  我国号称是“礼仪之邦”,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礼仪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比如在许多朝代,都设有礼部,就是专门用来规范皇家祭祀以及举行各类盛事的专职部门,可见当时的礼仪是多莫的重要。读书人对于礼仪更加讲究,他们认为这是一门学问,要经过专心的学习才能真正的领会。但是我觉得古代的礼仪有一种阶级性。贵族用礼仪来体现自己的地位,而“学而优则仕”的一些读书人为了进入贵族的体系当然要不懈的努力。
  比如在《刘邦崛起之迷》之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就很有意思:未央宫建成以后,群臣都来朝贺,糟糕的是这些功臣们在未央宫里面一开会就喝酒,一喝酒就喝醉,一喝醉就争谁的功劳大,吵起来就把剑拔出来在柱子上砍,刘邦说这也太不像话了,怎么能这样,这怎么得了,这个时候就来了一个叫叔孙通的儒生,叔孙通是攻读儒家经典的,很早就追随刘邦打天下。叔孙通就向刘邦提出来说,解决这个问题的惟一办法是制定礼仪,臣愿意带着自己的学生给陛下策划一套礼仪方案。
  于是到了汉七年,长乐宫又建成了,这一次就不能像上次未央宫那个时候那样,乱七八糟的。就按照礼仪来进行祝贺朝贺,礼仪有什么呢?首先有司仪官,喊趋,趋是什么意思呢?趋就是小步快跑,小步快走,那个动作大家可以看日本电视连续剧,日本女人穿着和服背后背一个包,这样走,那个就叫做趋。司仪官喊趋,所有的官员都拿着笏走过来。列,就是武将一排,文官一排,列好。这个时候皇帝才坐上御辇缓缓地推进来,坐在当中。司仪官又喊,跪,大家跪下来。拜,大家拜下去。然后这个时候才上酒,每人手上一杯酒,爵。然后司仪官喊寿,寿就是祝贺的意思,寿命的寿。第一列诸侯王这个等级的出列拿着酒杯,跪下来,然后司仪官喊,寿,大家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饮,把这个酒喝下去,退,然后退回去。然后文官出列,武官再出列,然后再跪,再拜,再寿,再退。然后两千石出列,如何如何,六百石出列,整整齐齐。于是刘邦很高兴,大呼,今天我才知道,原来当皇帝这么过瘾(吾今日乃知皇帝之贵也)。
  可见当时的礼仪可以说就是一种排场,让贵族们充分享受着地位带来的荣誉感。但是这也不不是说所有人都是这样的。在古代,还是有许多人是为了修身养性,并且是把礼制作为一种规范社会秩序的手段来推行的。比如孔子就认为在他的时代,行礼者只是徒具形式,而缺乏内心的虔诚。孔子反对这种虚伪的礼仪,他说,行礼啊,行礼啊,难道只是向神祗贡献玉帛吗?音乐啊,音乐啊,难道只是敲钟打鼓吗?假如人心里没有遵守礼制的仁爱之心,他能行出个什么样的礼仪呢! 他把不仅外表上遵守礼仪,而且内心也虔诚、自觉遵守礼仪的品质,看做最高的德行。
  到了现代社会,人们对礼仪仍然十分重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交际范围日益扩大,有很多人不仅要和国人打交道,还要参与国际事务。俗话说:入乡随俗。到了别人的地盘上,就一定要学习别人的礼节,这也是尊重他人的表现。因此,五花八门的公关礼仪课程,各种人际关系技巧学说充斥着我们的生活,一时让我们头昏眼花,不知到底怎莫做才是淑女绅士。我觉得我们要冷静的思考一下 ,礼仪是什么呢?礼仪就是人情的一种规范化,程式化和仪式化,它本质上就是人之常情,何况礼仪是可繁可简的。在很多时候,比如国家外交,国际商事,会议谈判等等有关国家体面的场合,那是非讲礼仪不可的,因为这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形象问题,不能一丝一毫的马虎。再次,比如开业剪彩、、新闻发布、舞台搭建、促销活动、展览展示等等商市活动也应该讲究礼仪,毕竟这是在一定范围的有影响力的活动,要想让大众接受,就要符合平常人的标准。可是如果象某些书中介绍的,就是和同事朋友相处,也要拿着书对比,看看什莫时候说什莫话,那就太夸张了。这样说并不是认为和周围人相处就不用讲究礼仪,而是说要把握好程度。比如和陌生人接触,当然就要会互相寒暄客气些,可是对于已经相处一段时间的人就不用那莫严格了。就像上面提到的礼仪本质上就是人之常情,是在感情的基础上形成的一套行为习惯。如果硬生生的切断感情的联系,冷冰冰的按照死板的所谓的礼仪行事,与人交往将成为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