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知道隋唐宫廷音乐最出名是什么歌??还有个部伎的简述。

很急啊。。请问有知道的吗???谢了。。

隋唐音乐(589-907)

隋朝统治者建立了"七部乐"、"九部乐"的宫廷音乐体制,将文化的发展建立在多民族并存发展的基础上。唐代"丝绸之路"连接了欧亚两洲,广泛的交流与融合创造出了崭新风格的唐朝音乐。唐的最高统治者对音乐的爱好与提倡,对音乐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引导和一定的支配作用,形成了举国上下爱乐的风气。贵族、文人,大席小宴,必歌舞相佐,使得音乐歌舞的社会需求量不断增加,歌舞伎人大批涌现,高质量的歌舞机构,对于培养高质量的燕乐人才提供了保证。同时,民间俗乐中的"曲子"、"俗讲"开始盛行,促进了歌唱艺术的发展和说唱形式的确立。总之,在唐代社会,宫廷燕乐和民间俗乐两大音乐潮流,形成了上下遥相辉映的壮观局面。

1、唐代音乐机构

太常寺。唐代建立了由政府管辖和宫廷管辖的两个不同系统,乐工数以万计。分工精细,规模宏大,技艺高超,属历代之冠。太常寺是唐代掌管礼乐的最高行政机关,由太常卿主管。《旧唐书�6�1职官志》载:"太常卿之职,掌邦国礼乐、郊庙、社稷之事,……""太乐署"和"鼓吹署"是隶属于其中的两个音乐方面的机构。"太乐署"主管"雅乐"和"燕乐"及音乐艺人的训练和考核。
"教坊"和"梨园"。在直接由宫廷管辖的音乐机构方面有"教坊"和"梨园"。"教坊"是宫廷中训练、培养乐工,传习、管理宫廷音乐的机构。为唐高祖李渊设置。全盛时期集中了唐代歌舞乐方面的人才精华2000余人。"梨园"是唐玄宗在内廷设立的音乐、歌舞机构,以教习法曲为主。因地点设在禁苑宫中的梨园而得名。内廷的梨园,由宫廷派中官主管,宫外另有分属两京太常寺的梨园。长安有"梨园别教院",洛阳有"梨园新院"。梨园的人员是从太常乐工中精选出来的,常由唐玄宗亲自指挥排练。梨园艺人被皇帝称为"梨园弟子"后世的戏曲艺人亦统称"梨园弟子"。唐梨园由开元二年(714年)创立,至大历十四年(779年)解散,存65年。

2、宫廷音乐

宫廷燕乐。燕乐,即宴乐。隋、唐至宋宫廷宴饮时娱乐欣赏的音乐。燕乐一词最早见于《周礼�6�1春官》。先秦燕乐的含义略同东汉以后的"食举乐"近似。后世的燕乐的概念,兼表宴饮、游乐及一般赏乐活动、基本概括了宫廷俗乐的一切用途。隋唐燕乐为广义的燕乐,是指汉族俗乐与外国、外族音乐的总称。而狭义概念的燕乐则专指唐十部乐中的第一部,沈括《梦溪笔谈》记载:"先王之乐为雅乐,前世新生为清乐,合胡部为燕乐。"
多部乐。隋、唐时的多部乐,起初是隋炀帝按照宫廷乐队所演奏音乐的不同来源,如国内不同民族,国外不同国家,将其分为若干部。隋为七部乐、九部乐,唐在隋的基础上,根据当时的情况删补调整为九部乐、十部乐。唐书�6�1音乐志)载:"高祖登基之后,享宴因隋旧制,用九部之乐。"多部乐虽形成于隋、唐,但其中的大多乐部产生于南北朝时期,是当时大规模文化交流的产物。唐玄宗时将十部乐改为坐部伎、立部伎两部。
大曲。隋唐大曲,也称燕乐大曲。它是综合器乐、声乐、舞蹈于一个整体中,连续表演的一种大型艺术形式。在形式和规模上较清商大曲有更大发展。燕乐大曲进一步吸收外来音调和艺术形式,丰富和发展了这种曲式结构复杂,规模庞大,音乐节奏、速度、力度富于变化,乐器组合多样的集歌舞乐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代表了我国歌舞音乐发展的高度水平。大曲的结构分乐(散序)——歌(中序)——舞(舞遍)三大部分,同"相和大曲"的艳—趋—乱之间具有某些传承联系。唐大曲主要曲目有:《绿腰》(《六么》)、《乐世》、《凉州》、《薄媚》、《雨霖铃》、《浑脱》、《剑器》、《破阵乐》、《霓裳羽衣》、《玉树后庭花》等。遗憾的是唐大曲没有乐谱传世,在上述曲目中,只有《破阵乐》(亦作《秦王破阵乐》)在武则天时期,由日本遣唐使粟田真人将该曲带回日本,现日本保存这首乐曲有九种遗谱。

3、民间俗乐

曲子。隋、唐五代的曲子也称小曲,是指流行于村镇、集市广泛用于填词的民间常用曲调。一般来自经过长期流传、选择、加工的民间歌曲。曲子所境的词称曲子词。曲子自隋代始,宋王灼《碧鸡漫志》说:"盖隋以来,今之所谓曲子者渐兴,至唐稍盛。"而隋代兴起的曲子从其本质而言同汉代的相和歌、清商乐是一脉相承的。唐代最流行的曲子有,《五更转》、《十二时》、《雀踏枝》、《长相思》、《鱼歌子》、《南歌子》、《虞美人》、《竹枝歌》、《杨柳枝》、《拜新月》、《内家娇》等。被称作"亡隋之曲"的《杨柳枝》,是隋代的的名曲,唐白居易曾用它填过八首词,其中一首词为:
六么小调家家唱,白雪梅花处处吹。
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翻杨柳枝。
有关唐代曲子的乐谱资料,1900年敦煌石窟藏经洞发现所藏的一卷经的背面,用古代谱字记写了25首乐曲,今称敦煌卷子谱或敦煌乐谱,现存法国国家图书馆。在卷子谱上,有25首乐曲的曲谱和曲名,其中还标有非曲名的"慢曲子"、"急曲子"、"又曲子"的字样。
俗讲与变文。俗讲,是唐代说唱艺术的一种,源于佛教寺院佛教宣传教义的活动。其名来源于佛教语汇。佛教中"转换旧形名"变"。宣讲的人叫俗讲僧,取佛经中的故事,编成诗文合体的通俗作品,用民间流传的说唱相间的表演方式讲唱,并有画像展示作为配合。其后又演进为讲唱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讲唱的底本叫变文。

4、这一时期音乐家主要有万宝常、李隆基等,作曲与演奏方面还有:白明达、裴神符、段善本、康昆仑、陈康、陈拙、李管儿、曹刚、裴新奴等。我国古代作曲家多同是演奏家,优秀的演奏家也常创作新曲。唐代器乐极其丰富多采,尤以琵琶最为盛行,可谓高手云集。龟兹人白明达是随突厥皇后来中国的乐工之一,精于琵琶和作曲,曾作《万岁乐》、《七夕相逢乐》、《投壶乐》、《泛龙舟》等。裴神符是西域疏勒人五弦琵琶名手,将传统的以木拨弹,改创用手弹。段善本一生经历四朝,名声盖世,桃李天下,其弟子有包括李管儿在内的数十人,堪称代大师。此外由龟兹传入的乐器筚篥,唐时也竞展风流,李龟年、王麻奴、关璀、尉迟青等大批筚篥名手多不胜数,欲与琵琶争辉。
声乐艺术是唐代音乐的精华之一,段安节的《乐府杂录》说:"歌者,乐之声也。故丝不如竹,竹不如肉,肉居诸乐之上。"白居易也有"取来歌里唱,胜向笛中吹"的诗句,这个观点似乎代表了唐人对于歌唱的看法。以永新、何满、念奴、韦清、张红红等为代表的无数技艺卓绝的歌者,如金线玉珠,熠熠生辉,光耀不绝。《乐府杂录》中记载了永新的一段佳话:一日,玄宗在勤政楼宴请百官,"观众数干、万众,喧哗聚语,莫得闻鱼龙百戏之音。上怒,欲罢宴。中管高力士奏请:\'命永新出楼歌一曲,必可止喧。\'上从之。永新乃撩鬃举袂,直奏曼声,至时广场寂静,若无一人;喜者闻之气勇,愁者闻之肠绝。"念奴是天宝年间的歌手,被誉为"宫伎中第一",唐玄宗曾夸她"声出朝霞之上",今曲牌《念奴娇》相传是当时所作的歌曲,原歌词想是对念奴的赞美。关于沧州歌手何满子有一段撼人心魄的故事。何满子被玄宗定了死刑,在未处决前,何满子希望用他的音乐来立功赎罪,临刑时作成《何满子》一曲献给玄宗,但是这个酷爱音乐的玄宗皇帝为了平息文武大臣对于他宠爱乐人的不满情绪,还是将何满子杀害了。白居易在《何满子》一诗中写到:
世传满子是人名,临就刑时曲始成。
一曲四词歌八叠,从头便是断肠声。
张祜的诗也写到:"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世人多闻离别诗,何曾听过绝命乐?《何满子》一曲,是生命对音乐的万古哀叹。

5、乐器。

随着各民族音乐的交流,唐代出现了两件拉弦乐器:轧筝和奚琴。前者约有七条弦,是用竹片擦弦发音的;奚琴是后来胡琴的前身。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