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股权投资 非货币性资产

长期股权投资-合营方向合营企业投出非货币性资产产生损益的处理的例题,无法理解到资产负债表日将已计(续) 提折旧作为实现的利润?
甲公司、乙公司、丙公司于2010年3月31日共同出资设立丁公司,注册资本为5 000万元,甲公司持有丁公司注册资本的38%,乙公司和丙公司各持有丁公司注册资本的31%,丁公司为甲、乙、丙公司的合营企业。甲公司以其固定资产(厂房)出资,该厂房的原价为1 600万元,累计折旧为300万元,公允价值为1 900万元,未计提减值;乙公司以一项无形资产作为出资,该项无形资产的账面原价为1 300万元,累计摊销为230万元,公允价值为1 550万元,未计提减值;丙公司以1 550万元的现金出资。假定厂房的尚可使用年限为10年,采用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无残值;无形资产尚可使用年限为5年,采用直线法摊销,无残值。丁公司2010年实现净利润为800万元。假定甲、乙公司均有子公司,各自都需要编制合并财务报表。

2010年12月31日固定资产中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600-600÷10×9/12=555(万元)。是这样理解的吧,投出时为实现内部交易损益1900-1300=600万元,后因折旧实现45万元的损益,故2010年的固定资产中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为555。那没在编制合并报表时为什么调整的是600*38%,而不是555*38%(借:营业外收入 228,贷:投资收益228)
根据题解这部分收益在个别报表体现的是营业(外)收入,在合并报表中体现为投资收益;那如果是对外出售呢,在合并财务报表中也以投资收益存在?为什么有这个区别

非货币性资产,指货币性资产以外的资产,包括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股权投资以及不准备持有至到期的债券投资等。非货币性资产有别于货币性资产的最基本特征是,其在将来为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即货币金额是不固定的或不可确定的。例如,企业持有固定资产的主要目的是用于生产经营过程,通过折旧方式将其磨损价值转移到产品成本中,然后通过该产品销售获利,固定资产在将来为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即货币金额是不固定的或不可确定的,因此,固定资产属于非货币性资产。
一般来说,资产负债表所列示的项目中属于非货币性资产的项目有:股权投资、预付账款、存货(在途物资、原材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库存商品、委托加工物资、委托代销商品、分期收款发出商品,生产成本)、不准备持有至到期的债券投资、固定资产、工程物资、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等。
在中国的非货币资产中,主要包括几个组成部分:
1、建国以来逐步形成的各类国有企业,机关,事业,军队等单位和部非货币性资产门的资产未列入货币资产或未充分货币化的那一部分;
2、中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各种无形资产,如声誉,品牌未得到充分估值,这其中,尤其是一些中华老字号和老品牌.此外,还有中国历代文献的版权等;
3、历史遗留的生产和技术资产,包括一部分历代建筑,工程;建国前没收的国民党政府资产和资本家的资产,如钢铁厂等;另外,还包括一些几千年来流传的古老技术,如陶瓷,宣纸,织锦,中医药,气功,食品,手工艺品,表演艺术,历史著名事物如少林寺,人名如孔子等名牌的使用,等,都还未经受市场化的洗礼,都还没有用货币去计量;
4、历代形成的各种基础设施,如水库,水利灌溉设施,道路,森森绿化等,这些设施许多是在自然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没有估值,属于非货币资产;
5、还有一些外国援助,引进的技术设备,知识,培训后的人才等资产,处于帐外或闲置状态,也属非货币资产之列;
6、统计遗漏的.由于理论和体制的原因,在中国原有统计体制下,所统计到的社会总资产只是实际总资产的一部分,大量非正式组织,个人的资产难以汇总,或无渠道统计上来.此外,由于受统计指标设计上的限制,一些非物质生产条件下形成的资产或其它形式的资产未被统计进去。

长期股权投资是指通过投资取得被投资单位的股份。企业对其他单位的股权投资,通常是为长期持有,以期通过股权投资达到控制被投资单位,或对被投资单位施加重大影响,或为了与被投资单位建立密切关系,以分散经营风险。股权投资通常具有投资大、投资期限长、风险大以及能为企业带来较大的利益等特点。
长期股权投资依据对被投资单位产生的影响,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控制,是指有权决定一个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并能据以从该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获取利益。 被投资单位为本企业的子公司。
(2)共同控制,是指按合同约定对某项经济活动所共有的控制。 被投资单位为本企业的合营企业。
(3)重大影响,是指对一个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有参与决策的权力,但并不决定这些政策。 被投资单位为本企业的联营企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8-12-20
没啥原因,准则讲解就是这规定的,所以出题人也按讲解进行出题。

看《准则讲解》的例题。
【例3—10】甲企业于持有乙公司有表决权股份的20%,能够对乙公司生产经营施加重大影响。20×7年11月,甲公司将其账面价值为600万元的商品以900万元的价格出售给乙公司,乙公司将取得的商品作为管理用固定资产核算,预计使用寿命为10年,净残值为0。假定甲企业取得该项投资时,乙公司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相同,两者在以前期间未发生过内部交易。乙公司20×7年实现净利润为1 000万元。假定不考虑所得税影响。
甲企业在该项交易中实现利润300万元,其中的60(万元300×20%)是针对本企业持有的对联营企业的权益份额,在采用权益法计算确认投资损益时应予抵销,同时应考虑相关固定资产折旧对损益的影响,即甲企业应当进行的会计处理为:
借: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1 000-300+2.5)×20%] 1 405 000
  贷:投资收益                1 405 000
甲企业如存在子公司需要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在合并财务报表中对该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应在个别报表已确认投资收益的基础上进行以下调整:
借:营业收入(900×20%)    1 800 000
  贷:营业成本(600×20%)     1 200 000
    投资收益           600 000

其实,你把两个分录合起来就可以看出,折旧已经调整了(第一条分录虽然是甲公司的,但最终也是要体现合并报表中的)。实际上就是未实现的营业收入和成本变成了投资收益,也就是视同卖出资产形成的损益中,属于自己持股的部分是因为投资而带来的收益。
-----------------------------------------------------------------------------
根据题解这部分收益在个别报表体现的是营业(外)收入,在合并报表中体现为投资收益;那如果是对外出售呢,在合并财务报表中也以投资收益存在?为什么有这个区别

如果对外出售,也就是说未实现的已经实现了,那么个别报表中原来调减的自然要加回来,合并报表中原调整的应冲销。
要我说,为啥弄这个顺流逆流,纯属于玩准则的人吃饱了撑的。当年新准则刚执行的时候,股权这块多简单易用,现在弄的太复杂了,实际意义还不大。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