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五戒的依据是什么?

五戒,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

关于这五戒不都是人之本性吗?难道佛教要让人压抑自己的本性,这不等于是曲解人性了?对于第一个不杀生,那我们吃什么?五谷杂粮吗?对于五谷就没有生命了吗?如果没有生命,五谷怎么生长?五谷的生命和动物的生命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其实我们一直在杀生,不是吗?

1、这五戒是人的本性,但是它是错误的本性,所以佛法告诉你,你如果想要改变你现在的自己,那么就从这里开始改变入手

2、五谷不属于杀生,因为五谷不是有情生命,它没有意识,没有取舍,没有智慧。属于无情众生。
在佛法里,杀生的定义为:用恶心断除有情的生命。所以五谷杂粮都不算杀生。
3、佛教的五戒依据是什么?
从我学习以来,以及平时师父的开示教导,我认为五戒的本质为:慈悲心、菩提心、智慧心。
首先说,杀戒,不杀,不是为了求什么功德,求什么福气,就是很简单的怜悯众生的生命。
偷盗:正是因为我们知道偷盗会给别人带来烦恼,给别人造成损失,所以放下自己悭吝的心,用
一颗智慧的利益他人的心去不盗
邪淫:所谓邪淫是我们过多的贪着所做下的不正当的淫,这样的欲望蒙蔽了我们自己的心,让我们做出了很多错误的决定,以至于造成错误的后果。如今如果对这恶果心生厌弃,那么佛法告诉你啦,这都是我们自己造成的,那么,依照佛法告诉你的方式,自己去努力改变。
妄语和饮酒也是如此,我们总是不断的掩饰错误、去造作更多的错误,直到尝到了苦果才开始后悔,这也就是为什么常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从因出发,让每一个因都是清净的,果自然清净无碍,而我们呢,控制不了自己的欲望,直到苦果自受的时候才回去害怕懊悔。一时的悔悟又抵不过心中汹涌的欲望,就是这样反反复复,被自己的欲望牵引,总是不直到如何才能真正做好自己。
所以佛菩萨就像医生一样,而我们呢,就像生了病而不自知的人,身受疾苦不断抱怨,却不知道这个病生在自己身上,佛菩萨开示这一切,告诉我们,呐,这就是治病的药。可是如果我们不愿意吃药,那就没有办法了,菩萨化身到我们身边也没有办法。

4、佛法不是说要压抑本性,而是告诉你,你现在遭受的一切,是因为你的本性中有哪些地方是不对的,你如果想要变好,想要“治病”,就按照方法“吃药”。
就像是幼儿园的孩子一样,你作为过来人告诉他这个不对那个不对要去改正错误,他会不会觉得你也很奇怪很不可理解?没有办法啊,他不知道啊!
我们也是这样,我们被自己的欲望牵扯着,不能真正的了解自己呀!

我说的很罗嗦,回答的也很不好,有疏漏不周的地方还请诸位前辈提点海涵。如果楼主有疑问,我们再来讨论追问

1:人之本性,乃是生命赋予,没有人会理由,生命的独立性是随生命而来的,本性也固然如此,如果说本性有错误,那也承认独立生命的错误性了?

2:五谷无情,同意。

3:欲望乃本性所为,违抗本性就是自己吗?

追答

恩 问的好!!!!就会赞赏这种有一丝疑问都要弄清楚的心。

针对这些,我们也要来想。

    为什么本质如一生命会赋予我们不同的本性呢?产生差别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命的独立是随生命本身而来,为什么有时候一个妈妈带的两个孩子,性格差别会那么大呢?

     

    再看那些动物们,虽然和我们样子不同,但是和人一样也有喜怒哀乐,喜舍爱憎,这又是为什么呢?

    生命所赋予我们的本性为什么让我们会产生不同的取舍爱憎呢?

     

    在第一点中,我并不是说人的本性有错,人的本性是很好的,古语不也有:人之初,性本善 之说吗?本性是好的,但是我们对他的认识不一定是对的。

    欲望乃本性所为,同意,但我有以下几个问题。

     欲望乃本性,那么所有的欲望都是对的吗?我今天想杀人,啪一声,我把别人杀了。

    这孩子从小性格顽劣,见到长辈就轻慢唾弃,这是不是也是欲望?

    是不是抓犯人教育孩子就是违背自己本性呢?

    是不是对于欲望,我们也要去修正错误的那些呀?

 

(唉我回答的太长了 分段给你评论吧) 

追问

您说本性有的是错误的,您的评价标准是什么?难道杀人就是错误么,如果是杀一个坏人呢,还算是错误吗?这都是用世俗的标准去评价生命,生命应该是高于世俗的。

追答

1、不是说本性有的是错误的,而是我们对它的认识有些是错误的。
你所认为的本性,是我们所认为的比较表相的东西,在佛法里称这些本性所表现的方式。
评价的标准就在于它究竟不究竟。如果说盗窃是人的本性,那么为什么要盗窃?为什么有的人
、 不管在怎么样恶劣的环境下都不愿通过盗窃欺骗来伤害他人?为什么人与人有这样的差别?差
别的本质在哪里?等等,要不停的追问下去
2、错误与正确没有那么绝对,好人与坏人也没有那么绝对,这个人你看他贪婪成性小气悭吝,但是他孝养双亲,你说他是好人还是坏人呢?
善恶的标准也是这样,单单来说杀的话,那肯定是不好的,不管是为了什么理由,剥夺一个生命,这个行为是残忍的。但是如果不杀这个坏人就会造成更多更大的祸端,那么是得杀,这个时候,虽说不能无错,但也可称之为功大于过,反而是有功德的。
在大乘佛法的戒律中就有这一部分,比如菩萨见恶人行恶,通过智慧了知如果不通过杀来去除去他反而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恶果,那么如果菩萨不处理这个人,反而属于犯戒。为什么呢?
因为佛法讲的是心法,根基是般若智慧菩提心,戒律的本质也是如此,为了就是对治我们这颗被污染的心。
3、生命和世俗是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孰高孰下难分上下,但是我们在世俗中所学到的东西不一定就是完全正确的,所以如果要真正的了解佛法,是不可以用一些世俗的观点来决定它的价值。世俗在发展,生命也在不断探究,过去的我们在当时的某些点和规则下也曾坚定不移信心万千,那么后来呢?所以这也印证我第一个观点,我们世俗对于本性的一些认识有很多是不对的,是不彻底的。这需要我们努力去改变他

追问

认识上有错误,这个我是同意的。但怎么来衡量我们的认识是错误的呢?如果一个人一辈子就只看到了一个表象,那你能说他和不是他的本性吗?我们作为一个外人,能比他自己还看透他自己?

追答

1、实践出真知。认识用来指导实践,实践所得到的结果有问题那自然我们的认识有问题。
但可惜的是,大部分人的认识过于局限,眼界也很狭隘,不做长远考虑,很容易被自己的欲望牵
扯顾及眼前的利益而付出惨重的代价。
也正是基于这一原则,我们知道释迦牟尼当年通过修学佛法而成就,那么我们也可以通过这样的
方式来做

2、说到本性,我们要了解佛法和世间的对这两个字的定义是有一定的区别的,我们世间说到本性是说这个人的性格、天生带来的东西。而佛法讲的本性是说,要比这些更本质些,佛法告诉我们,我们的本性是智慧的,是包容的,是很圆融的,但是我们生生世世以来被自己欲望习气牵扯,养成了很多坏毛病坏习惯坏性格等,把这个本来清净的本性给污染了,让它沉寂在迷雾里了。所以佛法让我们守戒,不是为了让我们禁欲,而是让你在明白这些的基础上去更加理性的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欲望,不要像以前那样不了解而迷失在里面,在任何事任何境况面前,去做到更加的智慧、理性。

3、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作为外人我们是会经常发现别人的不容易注意到的小毛病,这需要我们善意的耐心的去适当引导别人去修正自己,不过这并不代表我们完全就是对的,因为我们总是基于自身的来要求看待别人。但这并不是重点,重点是,我们如何清醒的认识自己,一颗清净明朗的心,才会有一双智慧的看待别人、看待世界的眼睛

追问

给你推荐个讨论小组:http://www.douban.com/group/162001/ 我们经常在这里讨论问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6-10
戒杀,是为了培养慈悲心;而且,是让我们看破生死;让我们明白,生命可以终结,但思想并没有圆满解决烦恼的根本,就好比一个人的肉体可以被消灭,但思想却是不可抹杀的;所以,要学会理性的合作、宽容,没有智慧和德行的圆满,只是在生死中流转,是没有意义的;不偷盗,是让人看破分别,无我见人见;盗,是分别人我,搞对立的根源;爱人者,人恒爱之;盗人者,人恒盗之;纷争不断,孟子所谓:上下交征利,国亡无日矣;如果不盗,无偷心,蛋糕会越做越大,民生自然得以改善;不邪淫,是要看破男女的性别之分,男女是人的大欲;人还是有别于动物的,这一点也是人类健康长寿的根源;不妄语,是闲邪而存其诚,诚实不欺,才能经得住时间和事情的考验,去伪才能存真;不饮酒,是为了不犯前四戒,酒能乱性,大禹说:后必有因此而失其国者。
佛祖设戒,是为了因戒生定,因定开慧;后世弟子当信佛经语深,当信作善得福。自寻烦恼,自作自受,何必如此?法如筏喻,不可作法自毙。阿弥陀佛。
第2个回答  2013-06-11
人不是生下来就会犯五戒,怎么能说犯五戒是人的本性呢?你没有听《三字经》说:“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习相远 苟不教 性乃迁 教之道 贵以专“吗?
【解释】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你把”本性“和”习性“混淆了。关于这个五戒,不仅仅佛家讲,儒家也讲仁、义、礼、智、信对应的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饮酒,不妄语。
人吃五谷就可以活命,为什么要杀动物来吃呢?你看不见动物被杀时的恐惧和凄惨吗?如果有一种动物比人更强大,天天千方百计要杀你来吃,你有什么感想?五谷是有生理机能和动物有情感和灵性有本质的区别,比如动物的手脚被砍了是不能再生的,而植物的枝芽被砍了是可以重新长出来的。
第3个回答  2013-06-11
这是依照六道轮回,三世因果来说的。如果下辈子想至少投个人胎,那就必须行十善道业,如果要得天人,那性欲就必须克制,吃得要清淡,如果要出离,那就必须断除淫欲,过午不食。再往上走菩萨道,那要求就更高。如果你不信那个,当然也没什么可以讲的。
你以为那个是压抑人性,却不知道,只要得定,其快乐就不是世间人所能想象的,真做到那步,男女欲望基本可以消了。所以,如果世间人逼迫修得好小乘人破戒,他宁愿死,就是这个道理。至于到大乘菩萨,那就又是两回事情,佛是不许菩萨这么搞的,因为菩萨来世间是度众生,要做事,不能和小乘人一样“低”要求。所以,许多再来的菩萨,外表和凡夫是一样,一样有家室,大吃大喝,但是注意,中国文化讲自在,不讲自由的道理就在这里:凡夫觉得吃喝是人性,是自由,你不让他搞,他很不舒服;但是菩萨不一样了,你让他断吃喝,立刻就能做到,而且很快活,一点障碍没有。从这个角度来看,大小乘的区别就很明显了。道理在哪里?在心经上,所谓不增不减,不垢不净,菩萨是住在这个上面,所以随便怎么玩都可以。总之,佛教的戒律是从其佛理出发来说的,不是随便定,也只有从根本的道理上来看才能知道其合理性究竟在哪里。
第4个回答  2013-06-10
五戒佛弟子自己对自己的要求,是对宇宙了解后的自我行为约束。您说的对人的本性是不偷盗,不杀生,但是随着习气的加深,多数人都杀生了,所以,佛弟子要率先遵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