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战鼓的节奏谁知道啊。

如题所述

战鼓共分为三章八节二十二环,其鼓点节奏感威武感、整齐感、震撼感都比较强烈。

第一章:出兵。分为三个大冲锋,每个大冲锋要打出三个小冲锋及九个环节。以鼓锣钹的缓慢停顿为一个冲锋,以鼓锣钹的第瞬间即停为第一个章节。

第二章:歼灭。分为三个冲锋,九个环节,鼓、锣、钹突然齐打劈荆斩棘的点子,进行冲锋。在打法上应用一鼓作气的鼓点,紧急有力,一气呵成为秋分扫落叶,以突然的鼓边收槌猛停的打法为势如破竹。

第三章:凯旋。分为二大节四小节,每大环两小节。黄河战鼓以叨喳子的形势口传到今,有五百年的历史。

战鼓的严密性、技巧性、配合性、应变性和打鼓的基本功都有要领,熟练的喳子功和耳音是黄河战鼓的关键。

扩展资料:

随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程的全面实施,黄河战鼓的抢救保护工作已经引起当地有识之士和白银区文化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

2006—2007年成立了白银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开始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河战鼓的搜集整理工作;挖掘整理了文字资料,刻录了DVD光碟,建立了档案数据库;

2008年成立了黄河战鼓研究会,组建了黄河战鼓表演艺术团;对黄河战鼓的主要器物鼓、锣、、旗、鼓车、服饰等逐步进行了添置和更新;对黄河战鼓的传承艺人给予了一定的资助,并开始着手培养一批年轻的后续鼓手。

流传至今,平堡乡金园村比较原汁原味和具有更强的欣赏价值,逢年过节时其作为一种必须庆典乐曲被当地人所津津乐道。

目前为止,当地会黄河战鼓者已为数不多,如村内鼓手金永庆等。当地人称之为囔囔囔及乱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黄河战鼓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6-29
古代用鼓之高低音和鼓点之疏密来指挥军队,作战时,击鼓进兵,鸣钲则止,故称行进为鼓行。乘敌军陷入险地时,击鼓攻击。
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兵书云:‘夫战,太师吹律,合商则战胜,军事张强;角则军扰多变,失士心;宫则军和,主卒同心;征则将急数怒,军士劳;羽则兵弱少威焉。’”
张守节《史记•正义》里的这段话,翻译过了就是:
在出兵作战前,(全军将士发出一声怒吼),太师吹响音律,与士兵的声音进行比较,也就是辨明将士们的这声怒吼,相当于音律上的哪个音符。如果将士们的声音相当于“商”音,那么这一战必胜无疑,因为这象征着军势强大;如果声音是“角”,表明士卒离心,军扰多变;如果声音是“宫”,则表明上下一心,军和,团结一致;声音如果是“征”,表明军将性急易怒,兵士劳苦;发出的声音如果是“羽”,则“兵弱少威”。
“六律”(即音律)是万物的根本,尤其是军阵戎行。当年周武王出兵讨伐商纣王之时,首先“吹律听声”,在“音律”中听出了,从初春到晚冬(一年之中),充满了杀气,而且,“音律”中的“宫”音最强。宫音最强,这表明周的军队团结一致,上下一心,于是知道了,此战必胜无疑。
军中大鼓只有一个,位置在将帅身边。另外再根据具体情况,为各个独立分队配置一面小鼓(鼙),位置在分队指挥官身边,作为各分队独立作战的指挥信号鼓。汉以后亦名骑鼓。
《玉篇》:瓦为椌,革为面,可以击也。乐书,鼓所以检乐,为羣音长。《正韵》:革音之器。伊耆氏造鼓。《御批历代通鉴辑览•卷之一:轩辕氏》:鼓,革音之器,为群音长。《周礼·地官·鼓人》:掌敎六鼓。《注》六鼓:靁鼓八面,灵鼓六面,路鼓四面,鼖鼓,皋鼓,晋鼓,皆两面。我国古代八种制造乐器的材料,通常为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种不同质材所制。《书·舜典》:“三载,四海遏密八音。” 孔 传:“八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周礼·春官·大师》:“皆播之以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郑玄注:“金,钟鎛也;石,磬也;土,埙也;革,鼓鼗也;丝,琴瑟也;木,柷敔也;匏,笙也;竹,管箫也。”《史记·五帝本纪》:“舜曰:‘然。以夔为典乐,教稚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毋虐,简而毋傲;诗言意,歌长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能谐,毋相夺伦,神人以和。’”《宋书·谢灵运传论》:“夫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由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 宋苏轼《贺韩丞相启》:“付八音於师旷,孰敢争能。”《三字经》:“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周礼·春官·锺师》:“掌鼙鼓缦乐。”《吕氏春秋·古乐》:“ 有倕作为鼙鼓钟磬。”《六韬·兵徵》:“金铎之声扬以清,鼙鼓之声宛以鸣。”《汉书·史丹传》:“或置鼙鼓殿下,天子自临轩槛上,隤铜丸以擿鼓,声中严鼓之节。”晋 陆机 《演连珠》之三六:“臣闻柷敔希声,以谐金石之和;鼙鼓疏击,以节繁弦之契。”唐 白居易 《长恨歌》:“ 渔阳 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清 王韬 《瀛壖杂志》:“拔发骑龙望斾旌,经年鼙鼓未休兵。”陈毅 《寄耿星同志》诗:“黑 非 独立惊鼙鼓,数行韵语报平安。”鼙鼓:也指代军队或者战争。清代著名诗人黄遵宪曾任驻日使馆参赞,他写的《樱花歌》:承平以来二百年,不闻鼙鼓闻管弦。呼作花王齐下拜,至夸神国尊如天。芙蓉毒雾海漫漫,我自闭关眠不动。一朝枪舶炮声来,惊破看花众人梦。《新唐书·康承训传》:“帝遣中人 康道隐 宣慰 徐州 , 勋 郊迎,旗铠矛戟亘三十里,使骑鸣鼙角,声动山谷。”《周礼·夏官·大司马》:“鼓行,鸣镯,车徒皆行。”《史记·淮阴侯列传》:“平旦, 信 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 井陉口 。”唐 高适 《李云南征蛮诗》:“鼓行天海外,转战蛮夷中。”邓慕韩 《史坚如事略》:“吾欲收 广东 为根据地,鼓行 湘 鄂 ,直讨 幽 燕 。”前蜀 贯休 《送郑使君》诗:“讴谣合合千门乐,鼙角雄雄一阁雷。”《礼记·乐记》:“君子听鼓鼙之声,则思将帅之臣。”。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庄公十年》《旧唐书·郭子仪传》:“ 子仪遣六军兵马使张知节、乌崇福、羽林军使长孙全绪等将兵万人为前锋,营於韩公堆 ,盛张旗帜,鼓鞞震山谷。” 清 恽敬 《答伊扬州书》之二:“是犹毁鼎彝而铸刀剑,舍琴瑟而听鼓鼙。”中国鼓的来历中国鼓可能是我们民族乐器中最古老、历史最悠久的成员了。这种击乐器在远古时候是以陶为框,故称陶鼓或上鼓,往后,它既有蒙皮(兽皮,蟒皮),也有用铜铸成的铜鼓。铜鼓由“釜”发展而成,自春秋时期至清末均有铸造。原系统治权力的象征,击之,用以号召部众进行战争,并作为祭祀、赏赐、进贡的重器。铜鼓上铸有许多远古时代的文字,图形、符咒以及史实形象,如今苗、瑶、侗、壮、水、布依等兄弟民族还在使用它,铜鼓不仅是一种乐器,而且还是一种珍贵的历史文物。
关于中国鼓的名称也有一定来历,据《易经》的解释,因其声如同春雷,具有唤醒万物苏建的意义,所以定名日“鼓”。中国鼓的种类可能是世界上最多的,古代有建鼓、臬鼓、晋鼓,搏附、怀鼓、鼗鼓、腰鼓、梆鼓、鼓、羯鼓、以及著名的鼙鼓等等。此外,古时指挥打仗的叫战鼓,还有作报时的戒晨鼓、报信的警鼓、告状的登闻鼓、田间的播秧鼓和说唱用的书鼓、渔鼓、八角鼓,戏曲武场用的单皮鼓,民乐队中的定音排鼓等等。在节Ft中我们常见的主要有大鼓、盆鼓、堂鼓、腰鼓、铃鼓以及维吾尔族的手鼓,苗族的铜鼓、瑶族的长鼓、壮族的蜂鼓、佤族的木鼓与竹鼓、傣族的象脚鼓等,鼓在古代还因等级而异,如王执路鼓、侯执贲鼓、军将执晋鼓、师帅执提鼓、旅师执鼙鼓。古代的鼓,其作用现已鲜为人知。现举几种有代表性的简释如下:
建鼓:在孔庙中作典礼用,鼓腰为方孔,以柱贯其中,柱上施华盖。
臬鼓;古代作劳动、征战开始(或结束)时用,鼓身长一丈二尺。
搏鼓:形状似小鼓,鼓中填以糠等,在乐队演奏时手拍击节奏。
怀鼓:直径约20公分,两面蒙皮,置于两脚问用一竹箸敲击。
梆鼓:古代戏曲中的主要击乐器,以木为体,蒙牛皮,用两竹箸敲击。
羯鼓:南北朝经西域传人内地,其形如漆桶,用两棒击之,盛行于唐开元、天宝年间。
由《周易》“鼓之舞之以尽神”的记述可知,早在商周时代不仅出现了原始的鼓舞形式,而且鼓与舞相结合的乐舞形式,已成为鼓舞、激励人们团结奋进的精神力量。
原始社会,人们敲击石器给舞蹈助兴;进入陶器时代后,人们能用陶土烧制成“土鼓”,并用蒉草制成鼓槌来敲打,如《礼记.明堂位》:“土鼓蒉桴苇草,伊耆氏之乐也。”之后,土鼓、苇笛等乐器和歌舞结合则是古代的“乐”,即歌、舞、乐三者融于一体的乐舞雏型。进入周代,土鼓已用于国家的各种祭祀与礼仪,按《周礼》的规定:“凡国祈年于田祖,吹豳雅,击土鼓,以东田钧。国祭蜡则吹豳颂,击土鼓,以息老物”(“豳”字是古代的地名,今陕西彬县、旬邑县一带,为农耕民族、汉族先民及农耕文化的发祥之地),说明在祈求丰年和年终祭蜡中,都用鼓舞取悦神灵。
周代是农耕文化高度发展的时期,国家专门建立了管理鼓乐的机构,设置了名为“鼓人”的官职,并制定了一套鼓乐的制度。《周礼》“鼓人,掌教六鼓四金之音声,以节声乐以和军旅,以正田役”,从此鼓舞更加规范的用于各种祭祀、军事、劳作及其他活动中。由土鼓发展为用陶土或原木制成鼓腔,蒙上兽皮鼓面制成“革鼓”,则是鼓与鼓舞的又一次飞跃,还和当时对自然现象的崇拜与巫术观念有关。人们把天上雷霆的轰鸣、春天气候的温馨、万物生长的动态、音声等,都融会于“鼓”这一实物与概念之中,认为鼓具有非凡的神力,鼓声像雷声一样可以引来雨水,滋润农作物生长。所以《易.系辞》有“鼓之以雷霆”之说;《风俗通义》释义:“鼓者,郭也,春分之音也。万物郭皮甲而出,故谓之鼓”,《说文解字》释意也相同。
古文中,郭同廓,有扩张、延伸与成长等意,因此,鼓也就成为农耕民族的精神力量,激发着人们从事辛勤的农事劳动。神话与传说中也有许多鼓的记述,如《山海经.大荒东经》:“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声闻百里,以威天下。”夔是独脚如龙的怪兽,雷兽即雷神,用这种兽之兽皮、兽骨制成革鼓与鼓槌,其声音和威力自然是无可比拟的。源于人、神、兽三者不分的神话时代关于鼓的传说,在农耕民族心目中加深了鼓的神秘色彩。
在鼓的形制上,北方多用大鼓,南方多用小型的花鼓。表演时鼓可持手中、可挎系腰间、或系于胸前,乃至头顶、肩上、腋下、膝前等处,都可以系鼓。打法上,可一人一鼓,一人多鼓,最多者达十面,并表现各种人物形象。如山西晋南“万荣花鼓”,艺人轻松地敲打身上的十面小鼓,作各种精彩表演。北京“花钹大鼓”由数名儿童持小钹对打起舞,十几名肩挎大鼓的青壮年挥棒击鼓为之伴奏。钹声、鼓声,交织共鸣,相得益彰。河南遂平《大铜器》是十多件大小锣、鼓、铙、镲配合敲打起舞,气势非凡,还能通过抑扬顿挫的乐音和舞者的神情动态表现一定内容。如表演“孙悟空大闹天空”,当击铙挥舞至高潮时,数名持铙者同时将十几面十多斤重的大铙抛向高空,又同时接住,其精湛的技艺,为人们赞叹不已。
《周礼》中“六鼓四金”一词,所表达的虽是三千年前周代的鼓乐形式,但它和今日中国各民族的鼓舞,却有着一定的源流关系。按《周礼》规定:“六鼓”的鼓名与用途是:雷鼓、鼓神祀,灵鼓、鼓社祭,路鼓、鼓鬼飨,fen鼓、鼓军事,gao鼓、鼓役事,晋鼓、鼓金奏。“四金”是:以金绰和鼓,以金锚节鼓,以金饶止鼓,以金铎通鼓。这些古字、古义虽难读、难懂,又属于古代舞蹈史的研究范畴,但可以帮助我们对今日鼓舞源流的探索。如山东“鼓子秧歌”每年开 演前要先到土地庙前表演鼓舞以祭社,要沿途撒香包、小米、纸钱。此 风习就有“鼓祭社”“鼓鬼飨”的古俗遗意。土鼓是鼓的起源,革鼓与鼓舞代表黄河流域农耕文化的类型,中国西南出现的铜鼓与铜鼓舞有长江流域楚文化的色彩,用整段树干挖空制成木鼓与木鼓舞是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
在远古时代,正如《左传·成公十三年》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战争是非常重大的事情。鼓声成为指挥军队或沟通情报的重要手段。《易经·师》:“师出以律”。甲骨文资料中有“师唯律用”。“律”即鼓之音调和频率。《史记·律书》:“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轨则,壹秉于六律。六律为万事根本焉。其于兵械尤所重,故云望敌知吉凶,闻声效胜负,百王不易之道也。”这里说的“声”即“鼓声”。《诗经·小雅·采芑》:“征人伐鼓”。在古代传说中,黄帝曾经用夔的皮制作鼓,“声闻五百里”。黄帝打败蚩尤后召开部落联盟大会,“合符釜山”,统一兵符和量器,并“作为清角。”此举与舜“同律度量衡”性质相同。当文字诞生之际,这些古人耳熟能详的故事,便自然成为文字创作的素材,并具有了非如此表示不可的必然性。
古代战争得以取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指挥等当。而最有效的指挥工具就是全天候的战鼓。《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载:越王勾践欲伐吴,与八大夫谋画。大夫臬如曰:“审声则可战,审于声音,以别清浊。”勾践“乃坐露坛之上,列鼓而鸣之,军成行阵。即斩有罪者三人,以徇于军。令曰:不从吾令者,如斯矣。……有司、将军大徇军中,曰:队各自令其部,部各自令其士:归而不归,处而不处,进而不进,退而不退,左而不左,右而不右,不如令者,斩。……越王阴使左、右军与吴望战,以大鼓相闻,潜伏其私卒六千人,衔枚不鼓攻吴,吴师大败。”
战鼓之音的作用有二:首先是统一众人的行为。《墨子·号令》:“屯陈,恒外、衢、术、街皆为楼。高临里中,楼一鼓。即有物故,鼓。吏至而止。夜以火指鼓所;”“卒有惊事,中军疾击鼓者三,城上、道路、里中、巷街皆无得行,行者斩;”“昏鼓鼓十,诸门亭皆闭之;”《备梯》:“令贲士主将皆听城鼓之音而出,又听城鼓之音而入”;其次是互通情报。《墨子·备城门》:“寇在城下,闻鼓音,燔苣,复鼓;”《号令》:“寇至,楼鼓五。有周鼓杂小鼓而应之;”《旗帜》:(左军、右军、中军)“各一鼓,中军一三,每鼓三十击之。诸有鼓之吏,谨以次应之。当应鼓而不应,不当应而应鼓,主者斩。”
古代战鼓之声之所以具有权威,是因为它与赏赐特别是刑罚密切联系。诸葛亮《将苑·重型》:“吴起曰:鼓鼙金铎所以威耳,旗帜所以威目,禁令刑罚所以威心。”金鼓旗帜之所以具有权威,原因就在于有刑罚做后盾。战争的销烟和取胜时的欢呼,早已没了踪迹。但战争所缔造的禁令刑罚,却在先民叩响文明大门之际,扮演了无情而激进的角色。
古代的战鼓之所以具有权威,还因为它本身就带有神圣性。《抱朴子》:“雷,天之鼓也。”《御览》十三引《河图帝通纪》:“雷,天地之鼓。”《说文解字》:“鼓,郭也。春分之音,万物郭皮甲而出,故谓之鼓。”《周礼·考工记·韦军人》:“卂冒鼓,必以启蜇之日。”注:“蜇虫始闻雷声而动,鼓所取象也。冒,蒙鼓以革。”周清泉指出:“在惊蜇之日冒鼓,是本于原始巫术意识,欲人所作的鼓与始震的雷行神秘的互渗,鼓取象于雷,雷字所从的畾,也取象于鼓,是雷即鼓,鼓亦雷。”《周礼·地官·鼓人》:“以雷鼓鼓神祀,以灵鼓鼓社祭,以路鼓鼓鬼享,以贲鼓鼓军事,以皋鼓鼓役事,以晋鼓鼓金奏。”可见,周礼之六鼓,涉及祭祀、军事、赋役、音乐诸领域,而祭祀居其半。实际上,鼓充当了司祭、司寇、司徒、司乐等指挥的角色。其中的军鼓,因战前对神祈宣誓,并且杀牲以涂鼓,便更具有神圣之威严。
古代的战鼓或许像编钟一样是一组或一套的。最古老的战鼓名字叫“皋陶”,而最古老的法官和司寇也叫“皋陶”,这也许不是简单的巧合。《竹书纪年》:“咎陶作刑”;《风俗通义》:“咎陶谟,虞始造律”;《急就篇》说:“皋陶造狱法律存”;《后汉书·张敏传》:“皋陶造法律”;《路史·后纪·少昊》:“立犴狱,造科律,……是皋陶”。可证,皋陶与律有着某种联系。姑且称其为“皋陶造律”。这些战鼓是由不同长度、直径的鼓木蒙以兽皮而制成的。古时已有专门制作鼓的工匠。鼓的规格不同,击打时发出的声调和传播的距离也不同。《周礼·冬官·考工记》载:“鼓大而短,则其声疾而短闻;鼓小而长,则其声舒而远闻。”《周礼·春官·大师》说:“大师执同律以听军声而诏吉凶”。这里说的“同律”即事先约定好的鼓点儿---鼓声的高低和频率。“彭”字,《说文解字》:“鼓声也”。该字字义与其说是鼓声,不如说是鼓之节奏。这也正是“ ”字的本义。这种鼓点儿就是指挥军队行动的号令,具有极大权威,任何人不得违反。否则将受到严惩。这些内容在古代战前的誓词中并不少见。如《尚书·甘誓》:“用命,赏于祖;弗用命,戮于社”。战鼓皋陶的权威兼而受到刑官皋陶的拱卫。而皋陶则由于严明赏罚而被后人歌颂:《诗经·鲁颂·泮水》:“矫矫虎臣,在泮献馘。淑问如皋陶,在泮献囚”。 献即谳,献聝、献囚,即核实战功依令赏赐之义。至此,古代的“律”字便由击鼓者演变成战鼓,进而演变成战鼓发出的声音,即军令、军纪。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5-29
黄河战鼓始于明万历25年(公元1598年),明、清时代最盛。把战争的准备阶段、战争的开始、谋略的应用、战争中场地的反复争夺、战士在战场上刀光剑影拼命的肉搏撕杀,直至最终战胜敌人,把一个活生生的战斗场面用鼓槌浓缩于阵阵的鼓声之中。后来,至冷兵器衰退、枪炮的使用,战鼓活动停止。随着社火的发展,娱乐的需要,鼓作为娱乐器具被应用,鼓谱仍沿用古代战鼓的打法。

黄河战鼓是四龙民间传统文化活动表现的一种形式,用鼓槌猛烈打击战鼓,利用鼓声宣刻古代宏大雄伟的古代冷兵器战争场面。黄河战鼓共分为三章八节二十二环,其鼓点节奏感威武感、整齐感、震撼感都比较强烈。

第一章:出兵。分为三个大冲锋,每个大冲锋要打出三个小冲锋及九个环节。以鼓锣钹的缓慢停顿为一个冲锋,以鼓锣钹的第瞬间即停为第一个章节。第二章:歼灭。分为三个冲锋,九个环节,鼓、锣、钹突然齐打劈荆斩棘的点子,进行冲锋。在打法上应用一鼓作气的鼓点,紧急有力,一气呵成为秋分扫落叶,以突然的鼓边收槌猛停的打法为势如破竹。第三章:凯旋。分为二大节四小节,每大环两小节。黄河战鼓以叨喳子的形势口传到今,有五百年的历史。黄河战鼓的严密性、技巧性、配合性、应变性和打鼓的基本功都有要领,熟练的喳子功和耳音是黄河战鼓的关键。
第3个回答  2013-05-29
古代用鼓之高低音和鼓点之疏密来指挥军队,作战时,击鼓进兵,鸣钲则止,故称行进为鼓行。乘敌军陷入险地时,击鼓攻击。
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兵书云:‘夫战,太师吹律,合商则战胜,军事张强;角则军扰多变,失士心;宫则军和,主卒同心;征则将急数怒,军士劳;羽则兵弱少威焉。’”
张守节《史记•正义》里的这段话,翻译过了就是:
在出兵作战前,(全军将士发出一声怒吼),太师吹响音律,与士兵的声音进行比较,也就是辨明将士们的这声怒吼,相当于音律上的哪个音符。如果将士们的声音相当于“商”音,那么这一战必胜无疑,因为这象征着军势强大;如果声音是“角”,表明士卒离心,军扰多变;如果声音是“宫”,则表明上下一心,军和,团结一致;声音如果是“征”,表明军将性急易怒,兵士劳苦;发出的声音如果是“羽”,则“兵弱少威”。
“六律”(即音律)是万物的根本,尤其是军阵戎行。当年周武王出兵讨伐商纣王之时,首先“吹律听声”,在“音律”中听出了,从初春到晚冬(一年之中),充满了杀气,而且,“音律”中的“宫”音最强。宫音最强,这表明周的军队团结一致,上下一心,于是知道了,此战必胜无疑。
军中大鼓只有一个,位置在将帅身边。另外再根据具体情况,为各个独立分队配置一面小鼓(鼙),位置在分队指挥官身边,作为各分队独立作战的指挥信号鼓。汉以后亦名骑鼓。
《玉篇》:瓦为椌,革为面,可以击也。乐书,鼓所以检乐,为羣音长。《正韵》:革音之器。伊耆氏造鼓。《御批历代通鉴辑览•卷之一:轩辕氏》:鼓,革音之器,为群音长。《周礼·地官·鼓人》:掌敎六鼓。《注》六鼓:靁鼓八面,灵鼓六面,路鼓四面,鼖鼓,皋鼓,晋鼓,皆两面。我国古代八种制造乐器的材料,通常为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种不同质材所制。《书·舜典》:“三载,四海遏密八音。” 孔 传:“八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周礼·春官·大师》:“皆播之以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郑玄注:“金,钟鎛也;石,磬也;土,埙也;革,鼓鼗也;丝,琴瑟也;木,柷敔也;匏,笙也;竹,管箫也。”《史记·五帝本纪》:“舜曰:‘然。以夔为典乐,教稚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毋虐,简而毋傲;诗言意,歌长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能谐,毋相夺伦,神人以和。’”《宋书·谢灵运传论》:“夫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由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 宋苏轼《贺韩丞相启》:“付八音於师旷,孰敢争能。”《三字经》:“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周礼·春官·锺师》:“掌鼙鼓缦乐。”《吕氏春秋·古乐》:“ 有倕作为鼙鼓钟磬。”《六韬·兵徵》:“金铎之声扬以清,鼙鼓之声宛以鸣。”《汉书·史丹传》:“或置鼙鼓殿下,天子自临轩槛上,隤铜丸以擿鼓,声中严鼓之节。”晋 陆机 《演连珠》之三六:“臣闻柷敔希声,以谐金石之和;鼙鼓疏击,以节繁弦之契。”唐 白居易 《长恨歌》:“ 渔阳 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清 王韬 《瀛壖杂志》:“拔发骑龙望斾旌,经年鼙鼓未休兵。”陈毅 《寄耿星同志》诗:“黑 非 独立惊鼙鼓,数行韵语报平安。”鼙鼓:也指代军队或者战争。清代著名诗人黄遵宪曾任驻日使馆参赞,他写的《樱花歌》:承平以来二百年,不闻鼙鼓闻管弦。呼作花王齐下拜,至夸神国尊如天。芙蓉毒雾海漫漫,我自闭关眠不动。一朝枪舶炮声来,惊破看花众人梦。《新唐书·康承训传》:“帝遣中人 康道隐 宣慰 徐州 , 勋 郊迎,旗铠矛戟亘三十里,使骑鸣鼙角,声动山谷。”《周礼·夏官·大司马》:“鼓行,鸣镯,车徒皆行。”《史记·淮阴侯列传》:“平旦, 信 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 井陉口 。”唐 高适 《李云南征蛮诗》:“鼓行天海外,转战蛮夷中。”邓慕韩 《史坚如事略》:“吾欲收 广东 为根据地,鼓行 湘 鄂 ,直讨 幽 燕 。”前蜀 贯休 《送郑使君》诗:“讴谣合合千门乐,鼙角雄雄一阁雷。”《礼记·乐记》:“君子听鼓鼙之声,则思将帅之臣。”。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庄公十年》《旧唐书·郭子仪传》:“ 子仪遣六军兵马使张知节、乌崇福、羽林军使长孙全绪等将兵万人为前锋,营於韩公堆 ,盛张旗帜,鼓鞞震山谷。” 清 恽敬 《答伊扬州书》之二:“是犹毁鼎彝而铸刀剑,舍琴瑟而听鼓鼙。”中国鼓的来历中国鼓可能是我们民族乐器中最古老、历史最悠久的成员了。这种击乐器在远古时候是以陶为框,故称陶鼓或上鼓,往后,它既有蒙皮(兽皮,蟒皮),也有用铜铸成的铜鼓。铜鼓由“釜”发展而成,自春秋时期至清末均有铸造。原系统治权力的象征,击之,用以号召部众进行战争,并作为祭祀、赏赐、进贡的重器。铜鼓上铸有许多远古时代的文字,图形、符咒以及史实形象,如今苗、瑶、侗、壮、水、布依等兄弟民族还在使用它,铜鼓不仅是一种乐器,而且还是一种珍贵的历史文物。
关于中国鼓的名称也有一定来历,据《易经》的解释,因其声如同春雷,具有唤醒万物苏建的意义,所以定名日“鼓”。中国鼓的种类可能是世界上最多的,古代有建鼓、臬鼓、晋鼓,搏附、怀鼓、鼗鼓、腰鼓、梆鼓、鼓、羯鼓、以及著名的鼙鼓等等。此外,古时指挥打仗的叫战鼓,还有作报时的戒晨鼓、报信的警鼓、告状的登闻鼓、田间的播秧鼓和说唱用的书鼓、渔鼓、八角鼓,戏曲武场用的单皮鼓,民乐队中的定音排鼓等等。在节Ft中我们常见的主要有大鼓、盆鼓、堂鼓、腰鼓、铃鼓以及维吾尔族的手鼓,苗族的铜鼓、瑶族的长鼓、壮族的蜂鼓、佤族的木鼓与竹鼓、傣族的象脚鼓等,鼓在古代还因等级而异,如王执路鼓、侯执贲鼓、军将执晋鼓、师帅执提鼓、旅师执鼙鼓。古代的鼓,其作用现已鲜为人知。现举几种有代表性的简释如下:
建鼓:在孔庙中作典礼用,鼓腰为方孔,以柱贯其中,柱上施华盖。
臬鼓;古代作劳动、征战开始(或结束)时用,鼓身长一丈二尺。
搏鼓:形状似小鼓,鼓中填以糠等,在乐队演奏时手拍击节奏。
怀鼓:直径约20公分,两面蒙皮,置于两脚问用一竹箸敲击。
梆鼓:古代戏曲中的主要击乐器,以木为体,蒙牛皮,用两竹箸敲击。
羯鼓:南北朝经西域传人内地,其形如漆桶,用两棒击之,盛行于唐开元、天宝年间。
由《周易》“鼓之舞之以尽神”的记述可知,早在商周时代不仅出现了原始的鼓舞形式,而且鼓与舞相结合的乐舞形式,已成为鼓舞、激励人们团结奋进的精神力量。
原始社会,人们敲击石器给舞蹈助兴;进入陶器时代后,人们能用陶土烧制成“土鼓”,并用蒉草制成鼓槌来敲打,如《礼记.明堂位》:“土鼓蒉桴苇草,伊耆氏之乐也。”之后,土鼓、苇笛等乐器和歌舞结合则是古代的“乐”,即歌、舞、乐三者融于一体的乐舞雏型。进入周代,土鼓已用于国家的各种祭祀与礼仪,按《周礼》的规定:“凡国祈年于田祖,吹豳雅,击土鼓,以东田钧。国祭蜡则吹豳颂,击土鼓,以息老物”(“豳”字是古代的地名,今陕西彬县、旬邑县一带,为农耕民族、汉族先民及农耕文化的发祥之地),说明在祈求丰年和年终祭蜡中,都用鼓舞取悦神灵。
周代是农耕文化高度发展的时期,国家专门建立了管理鼓乐的机构,设置了名为“鼓人”的官职,并制定了一套鼓乐的制度。《周礼》“鼓人,掌教六鼓四金之音声,以节声乐以和军旅,以正田役”,从此鼓舞更加规范的用于各种祭祀、军事、劳作及其他活动中。由土鼓发展为用陶土或原木制成鼓腔,蒙上兽皮鼓面制成“革鼓”,则是鼓与鼓舞的又一次飞跃,还和当时对自然现象的崇拜与巫术观念有关。人们把天上雷霆的轰鸣、春天气候的温馨、万物生长的动态、音声等,都融会于“鼓”这一实物与概念之中,认为鼓具有非凡的神力,鼓声像雷声一样可以引来雨水,滋润农作物生长。所以《易.系辞》有“鼓之以雷霆”之说;《风俗通义》释义:“鼓者,郭也,春分之音也。万物郭皮甲而出,故谓之鼓”,《说文解字》释意也相同。
古文中,郭同廓,有扩张、延伸与成长等意,因此,鼓也就成为农耕民族的精神力量,激发着人们从事辛勤的农事劳动。神话与传说中也有许多鼓的记述,如《山海经.大荒东经》:“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声闻百里,以威天下。”夔是独脚如龙的怪兽,雷兽即雷神,用这种兽之兽皮、兽骨制成革鼓与鼓槌,其声音和威力自然是无可比拟的。源于人、神、兽三者不分的神话时代关于鼓的传说,在农耕民族心目中加深了鼓的神秘色彩。
在鼓的形制上,北方多用大鼓,南方多用小型的花鼓。表演时鼓可持手中、可挎系腰间、或系于胸前,乃至头顶、肩上、腋下、膝前等处,都可以系鼓。打法上,可一人一鼓,一人多鼓,最多者达十面,并表现各种人物形象。如山西晋南“万荣花鼓”,艺人轻松地敲打身上的十面小鼓,作各种精彩表演。北京“花钹大鼓”由数名儿童持小钹对打起舞,十几名肩挎大鼓的青壮年挥棒击鼓为之伴奏。钹声、鼓声,交织共鸣,相得益彰。河南遂平《大铜器》是十多件大小锣、鼓、铙、镲配合敲打起舞,气势非凡,还能通过抑扬顿挫的乐音和舞者的神情动态表现一定内容。如表演“孙悟空大闹天空”,当击铙挥舞至高潮时,数名持铙者同时将十几面十多斤重的大铙抛向高空,又同时接住,其精湛的技艺,为人们赞叹不已。
《周礼》中“六鼓四金”一词,所表达的虽是三千年前周代的鼓乐形式,但它和今日中国各民族的鼓舞,却有着一定的源流关系。按《周礼》规定:“六鼓”的鼓名与用途是:雷鼓、鼓神祀,灵鼓、鼓社祭,路鼓、鼓鬼飨,fen鼓、鼓军事,gao鼓、鼓役事,晋鼓、鼓金奏。“四金”是:以金绰和鼓,以金锚节鼓,以金饶止鼓,以金铎通鼓。这些古字、古义虽难读、难懂,又属于古代舞蹈史的研究范畴,但可以帮助我们对今日鼓舞源流的探索。如山东“鼓子秧歌”每年开 演前要先到土地庙前表演鼓舞以祭社,要沿途撒香包、小米、纸钱。此 风习就有“鼓祭社”“鼓鬼飨”的古俗遗意。土鼓是鼓的起源,革鼓与鼓舞代表黄河流域农耕文化的类型,中国西南出现的铜鼓与铜鼓舞有长江流域楚文化的色彩,用整段树干挖空制成木鼓与木鼓舞是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
在远古时代,正如《左传·成公十三年》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战争是非常重大的事情。鼓声成为指挥军队或沟通情报的重要手段。《易经·师》:“师出以律”。甲骨文资料中有“师唯律用”。“律”即鼓之音调和频率。《史记·律书》:“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轨则,壹秉于六律。六律为万事根本焉。其于兵械尤所重,故云望敌知吉凶,闻声效胜负,百王不易之道也。”这里说的“声”即“鼓声”。《诗经·小雅·采芑》:“征人伐鼓”。在古代传说中,黄帝曾经用夔的皮制作鼓,“声闻五百里”。黄帝打败蚩尤后召开部落联盟大会,“合符釜山”,统一兵符和量器,并“作为清角。”此举与舜“同律度量衡”性质相同。当文字诞生之际,这些古人耳熟能详的故事,便自然成为文字创作的素材,并具有了非如此表示不可的必然性。
古代战争得以取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指挥等当。而最有效的指挥工具就是全天候的战鼓。《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载:越王勾践欲伐吴,与八大夫谋画。大夫臬如曰:“审声则可战,审于声音,以别清浊。”勾践“乃坐露坛之上,列鼓而鸣之,军成行阵。即斩有罪者三人,以徇于军。令曰:不从吾令者,如斯矣。……有司、将军大徇军中,曰:队各自令其部,部各自令其士:归而不归,处而不处,进而不进,退而不退,左而不左,右而不右,不如令者,斩。……越王阴使左、右军与吴望战,以大鼓相闻,潜伏其私卒六千人,衔枚不鼓攻吴,吴师大败。”
战鼓之音的作用有二:首先是统一众人的行为。《墨子·号令》:“屯陈,恒外、衢、术、街皆为楼。高临里中,楼一鼓。即有物故,鼓。吏至而止。夜以火指鼓所;”“卒有惊事,中军疾击鼓者三,城上、道路、里中、巷街皆无得行,行者斩;”“昏鼓鼓十,诸门亭皆闭之;”《备梯》:“令贲士主将皆听城鼓之音而出,又听城鼓之音而入”;其次是互通情报。《墨子·备城门》:“寇在城下,闻鼓音,燔苣,复鼓;”《号令》:“寇至,楼鼓五。有周鼓杂小鼓而应之;”《旗帜》:(左军、右军、中军)“各一鼓,中军一三,每鼓三十击之。诸有鼓之吏,谨以次应之。当应鼓而不应,不当应而应鼓,主者斩。”
古代战鼓之声之所以具有权威,是因为它与赏赐特别是刑罚密切联系。诸葛亮《将苑·重型》:“吴起曰:鼓鼙金铎所以威耳,旗帜所以威目,禁令刑罚所以威心。”金鼓旗帜之所以具有权威,原因就在于有刑罚做后盾。战争的销烟和取胜时的欢呼,早已没了踪迹。但战争所缔造的禁令刑罚,却在先民叩响文明大门之际,扮演了无情而激进的角色。
古代的战鼓之所以具有权威,还因为它本身就带有神圣性。《抱朴子》:“雷,天之鼓也。”《御览》十三引《河图帝通纪》:“雷,天地之鼓。”《说文解字》:“鼓,郭也。春分之音,万物郭皮甲而出,故谓之鼓。”《周礼·考工记·韦军人》:“卂冒鼓,必以启蜇之日。”注:“蜇虫始闻雷声而动,鼓所取象也。冒,蒙鼓以革。”周清泉指出:“在惊蜇之日冒鼓,是本于原始巫术意识,欲人所作的鼓与始震的雷行神秘的互渗,鼓取象于雷,雷字所从的畾,也取象于鼓,是雷即鼓,鼓亦雷。”《周礼·地官·鼓人》:“以雷鼓鼓神祀,以灵鼓鼓社祭,以路鼓鼓鬼享,以贲鼓鼓军事,以皋鼓鼓役事,以晋鼓鼓金奏。”可见,周礼之六鼓,涉及祭祀、军事、赋役、音乐诸领域,而祭祀居其半。实际上,鼓充当了司祭、司寇、司徒、司乐等指挥的角色。其中的军鼓,因战前对神祈宣誓,并且杀牲以涂鼓,便更具有神圣之威严。
古代的战鼓或许像编钟一样是一组或一套的。最古老的战鼓名字叫“皋陶”,而最古老的法官和司寇也叫“皋陶”,这也许不是简单的巧合。《竹书纪年》:“咎陶作刑”;《风俗通义》:“咎陶谟,虞始造律”;《急就篇》说:“皋陶造狱法律存”;《后汉书·张敏传》:“皋陶造法律”;《路史·后纪·少昊》:“立犴狱,造科律,……是皋陶”。可证,皋陶与律有着某种联系。姑且称其为“皋陶造律”。这些战鼓是由不同长度、直径的鼓木蒙以兽皮而制成的。古时已有专门制作鼓的工匠。鼓的规格不同,击打时发出的声调和传播的距离也不同。《周礼·冬官·考工记》载:“鼓大而短,则其声疾而短闻;鼓小而长,则其声舒而远闻。”《周礼·春官·大师》说:“大师执同律以听军声而诏吉凶”。这里说的“同律”即事先约定好的鼓点儿---鼓声的高低和频率。“彭”字,《说文解字》:“鼓声也”。该字字义与其说是鼓声,不如说是鼓之节奏。这也正是“ ”字的本义。这种鼓点儿就是指挥军队行动的号令,具有极大权威,任何人不得违反。否则将受到严惩。这些内容在古代战前的誓词中并不少见。如《尚书·甘誓》:“用命,赏于祖;弗用命,戮于社”。战鼓皋陶的权威兼而受到刑官皋陶的拱卫。而皋陶则由于严明赏罚而被后人歌颂:《诗经·鲁颂·泮水》:“矫矫虎臣,在泮献馘。淑问如皋陶,在泮献囚”。 献即谳,献聝、献囚,即核实战功依令赏赐之义。至此,古代的“律”字便由击鼓者演变成战鼓,进而演变成战鼓发出的声音,即军令、军纪。
古老氏族也许由游牧转为定居。原先的军事组织演变成半军事半行政的村落。这时的战鼓被固定安放在村中央的某处。而这时的鼓声除了军令之外,更多地是通知众人开会、纳粮、出丁之类,如同当年生产队的钟声一样。据史载,商人多迁。《尚书·盘庚》:“不常厥邑,于今五邦。”最后一次迁都是盘庚迁殷。《竹书纪年》:“自盘庚迁殷至纣之灭,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律”字之所以取代“聿”字,可能与长期稳定的社会生活环境有关。《周礼·地官·鼓人》:“掌教六鼓四金之音声,以节声乐,以和军旅,以正田役”。当时鼓声的功能也从“和军旅”变成“正田役”了。
战鼓发挥功能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鼓点儿要一致,其包含的内容须统一而明确;二是鼓的设置地点要合理,太近了没有必要,太远了听不到。由中央领袖发出的鼓点儿像波纹一样一波一波地传出去,又一波一波地反馈回来。这也许就是“均布”的本义。许慎的解释必有所本,但其古义当时或已失传。
鼓之音律的作用,不仅体现在军事活动中,还体现在日程生活中。《说文解字》:“礼:昏鼓四通为大鼓,夜半三通为戒晨,旦明五通为发明。”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3-05-29
找几部日本战国电影看看就知道了,日本古代军制完全照抄中国的,包括战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