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汶口文化陶器的特点是什么?

如题所述

大汶口文化分布于山东和苏北,年代约为公元前4040~公元前2240年。1959年首次发现于山东宁阳堡头村,因遗址分布在堡头村西及泰安大汶口一带,故名。典型器物有陶背壶、杯、大镂孔豆等。装饰技法有彩绘、刻划、镂空、压点和附加堆纹等,其中以彩绘和镂孔最具特色。彩陶多施红色陶衣,且在运用上注重色彩的对比,如底彩有原地,原地施红衣,红衣上铺黑色宽带;其中着色有原地绘黑彩或红彩,红衣上铺施黑色宽带以后绘白彩和红衣上兼画黑白二彩等形式。这种色与色之间的和谐统一,使陶器的色彩更加鲜艳明快。在装饰方面,先民们已经从基本的事物中抽象出多种图案用于装饰,如从植物的叶、花中抽象出来4瓣花、5瓣花和6瓣花等;并以点、线、面为基本元素,构成三角形、菱形和圆形等,如现藏山东省博物馆的大汶口遗址出土的网纹彩背壶,泥质红陶,为盛水或汲水器。器表磨光,施红陶衣,高30.3cm,口径10.4cm,底径6.2cm。侈口,短颈,椭圆腹,平底。腹部一侧装宽带式竖鼻一对,另一侧有一突纽。双鼻一纽可系绳索,腹一侧扁平,使用方便。腹部绘上下交错的黑色连三角形网纹,两竖鼻间绘菱形网纹。彩绘纹饰随同陶器烧制而成,色泽鲜艳,不易脱落,为大汶口文化中期的典型器物。在造型上,把实用陶器与造型艺术结合起来,创造出既仿生又抽象的陶器造型,如现藏山东省博物馆的红陶兽形壶,为盛器、夹砂红陶、手工制作。高21.6cm,长22cm,宽14cm。通体施红陶衣,打磨光滑。器呈兽形,体肥壮。圆面耸耳,拱鼻,张口,双耳穿孔,四肢粗短有力。短尾上翘,尾根处有筒形口,可盛储水,嘴可注水。背安提手,造型稳重,形态生动。1979年山东胶州北三里河村出土的红陶龟形鬶,为盛水器。陶土夹杂有云母作搀和料,手工塑成。通高10.5cm,长20.5cm,宽19cm。通体施红陶衣,磨光。前有流,流下有龟头。腹呈圆筒形,腹上安提梁,腹下安四足。尾部有肛门,其下塑有两个小圆球,以象征雄性龟。另外,大汶口文化陶器上还发现图像文字,最早见于山东泰安大汶口墓地,发现最多的是山东泰沂山系迤南偏东一侧的诸城前寨、莒县陵阳河及大朱村遗址出土的陶尊,颈部(极个别在近底部)多刻有图像文字。自1957年以来,这一带共发现此类陶尊及陶尊残片18件,多为一件一个字或一个符号,两字或两个符号者仅两例。有的在其刻画范围内涂有朱彩。陶尊文字的发现,为研究中国古代文明及文字的起源提供了物证。

总之,大汶口文化彩陶多施红色陶衣。早期用色主要是黑彩,中期常见红赭和白色等,晚期黑白兼用。早期的纹饰运线较粗,布局不甚严格协调;晚期线条匀称,工艺精细。以几何形纹为主,还有花瓣纹、勾连回旋纹与庙底沟型纹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