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石有什么特点

如题所述

太湖石,又名窟窿石、假山石,分有水石和干石两种,形状各异,姿态万千,通灵剔透的太湖石,最能体现“皱、漏、瘦、透”之美,其色泽以白石为多,少有青黑石、黄石。

瘦,是指石头要挺拔、苗条。漏和透,是要求石头上有许多洞眼,上下洞眼相通。皱,就是石头表面要有条纹皱折,好像石头的血脉和筋络。

扩展资料

鉴别太湖石的方法如下:

1、形状,看洞的形状是否自然,钻孔一般为圆孔,洞形越是不规则越接近自然。

2、角度,看洞中洞的角度,角度越接近90度越好。

3、石肤,看石肤是否经打磨、酸蚀、喷沙制造,假石一般光滑圆润,无凹凸褶皱之状。

4、关系,看洞与洞的位置关系,造假石比较生硬,而原生石则自然天成。

5、洞孔,看是否洞中有洞,洞中套洞,洞中有洞者为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太湖石

参考资料来源:CCTV- 苏州Ⅵ - 苏州园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19
第2个回答  2018-06-25
景盛园艺奇石的太湖石,具有以下的特点它形状各异,姿态万千,但它没有矫揉造作,富丽堂皇之感,却让人感到自然质朴、独特新奇。它就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玩石、奇石(英石、太湖石、灵璧石、黄蜡石)之一——“太湖石”。因盛产出于太湖地区而古今闻名,是一种玲珑剔透的观赏石头。
太湖石,又名窟窿石、假山石,分有水石和干石两种。
水石是经水波荡涤和侵蚀而缓慢形成的。干石则是因石灰石在酸性红壤的侵蚀下而形成。它是大自然给予的美,自然的不带半分造作。不管是怎样的自然因素造成的这般形态,它都欣然接受,却造就了它的那份自然和独特性。
它像是能够走入人内心,会让喜爱它的人欲罢不能。这可能与它自身体现出的自然魅力有关,它让人看起来,自然、质朴、坚韧、独特、不可复制。
它的色泽最能体现“皱、漏、瘦、透”之美,色泽以白石为多,少有青黑石、黄石。大太湖石比较适宜布置公园,草坪,校园,庭院旅游景色,而形态较小的太湖石很适合摆放在茶室来造景。
第3个回答  2013-11-21
皱瘦露透
第4个回答  2019-03-07
太湖石为我国古代著名四大玩石之一,因产于太湖而得名,它是指产于环绕太湖的苏州洞庭西山、宜兴一带的石灰岩,其中以鼋山和禹期山最为著名。
我国古代就开发利用太湖石,白居易曾写有《太湖石记》专门描述太湖石,《云林石谱》中也专门有记载,而发生在北宋末期的“花石纲”指的就是太湖石,从而引起了农民起义。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著名太湖石有苏州留园的“冠云峰”、上海豫园的“玉玲珑”等园林名石。
太湖石属于石灰岩,多为灰色,少见白色、黑色。石灰岩长期经受波浪的冲击以及含有二氧化碳的水的溶蚀,在漫长的岁月里,逐步形成大自然精雕细琢、曲折圆润的太湖石。
太湖石为典型的传统供石,以造型取胜,“瘦、皱、漏、透”是其主要审美特征,多玲珑剔透、重峦叠嶂之姿,宜作园林石等。
现在还有一种广义上的太湖石,即把各地产的由岩溶作用形成的千姿百态、玲珑剔透的碳酸盐岩统称为广义太湖石。
园林石是中华赏石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自古以来,石头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石头里面有文章,有故事,有历史.自盘古开天以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到大禹治水,愚公移山,都是与石头有关的动人故事.有史料记载的赏石文化始于商,而太湖石是早在1千多年前的唐朝闻名于世的,
太湖石分为水石和干石两种,唐吴融的《太湖石歌》
中生动描述了水石的成因和采取方法:“洞庭山下湖波碧,波中万古生幽石,铁索千寻取得来,奇形怪状谁得识。”干石则是4亿年前形成的石灰石在酸性红壤的历久侵蚀下而形成.
太湖石是皇家园林的布景石材,是园林石的一种.是大自然巧夺天工,自然形成玲珑剔透,奇形怪状的观赏石。太湖石可谓千姿百态,异彩纷呈:或形奇、或色艳、或纹美、或质佳、或玲珑剔透、灵秀飘逸;或浑穆古朴、凝重深沉,超凡脱俗,令人赏心悦目,神思悠悠。它永不重复,一石一座巧构思,自然天成,是叠置假山,建造园林,美化生态,点缀环境的最佳选择,是一劳永逸的绿色工程。
千百年来,赏石、藏石仅是封建帝王将相、士大夫文人等有闲阶级的独霸娱乐。今天,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文化的发展与提高,广大劳动人民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赏石、藏石已经成为群众性的日常文化活动。"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是个可喜的社会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