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气候特点及人体生理反应?

如题所述

“春日春风有时好,春日春风有时恶,不得春风花不开,花开又被风吹落。”宋代王安石的这首诗,把早春的气候特点描绘得惟妙惟肖。春为四时之首,万象更新之始,也是保健养生的重要起点。1、气候变化易使疾病加重。春天乍暖还寒,是气温变化幅度最大、冷暖最不稳定且多风的季节。特别是早春季节,时而风和日丽、春光明媚,让人换下冬装穿上单衣;时而又冷风袭人,依然要穿起棉衣、紧缠衣襟,如果稍有不慎就会受凉生病。今天还是雨打南窗,明天就可能北风呼啸;中午尚是春暖融融,夜间就突然寒彻入骨。人们在寒冷的冬季和初春时受低温的影响,皮肤汗腺收缩以减少体内热量的散发,保持体温恒定。而进入春季气温升高,皮肤毛孔舒展,供血量增多,但供给大脑的氧相应减少,大脑工作受到影响易引起“春困”。再加上忽冷忽热风雨无常,常使冠心病患者的病情加重或恶化,风湿性心脏病患者也会因寒冷、潮湿、过度劳累以及上呼吸道感染后复发或加重。同时,春天气温气压温度多变的特点又使人的情绪变化加大,易出现沮丧、抑郁及不知所措的精神状态。特别是有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病史者对这种天气最为敏感,容易复发。故民间有“春天到,痴子闹”之说。2、以风气为主令。中医学认为,春天的气候特征是“以风气为主令”即“风邪”。而“风邪”既可单独作为致病因素,也常与其他邪气兼夹为病。一是伤人上部。如伤风感冒中常见的头项疼痛、鼻塞、流涕、咽喉痒痛等症状。二是病变广泛。由于风邪变化无定,往往上下窜扰,在表可稽留于皮毛或肌肉腠理之间,或游走于经脉之中;逆于上可直达额顶,犯于下可侵及腰膝胫腓等。三是“风胜则动”。如抽搐、痉挛、颤抖、蠕动甚至角弓反张、颈项强直等症,往往都与风有关系而列为风病。四是兼杂为病。风邪常与其他邪气相兼合并侵犯人体。如在长夏之季,风邪常与湿邪一起侵袭脾土,可见消化不良、腹胀、腹泻等脾胃受损症状;若与热合则为风热,与寒合则为风寒,即人们常说的风热外感、风寒外感、风湿痹痛等。同时,猛烈的大风常使空气中的“维生素”——负氧离子严重减少,导致那些对天气变化敏感的人体内的化学过程发生变化。如在血中开始分泌大量血清素,让人感到神经紧张、压抑和疲劳,并会引起一些人的甲状腺负担过重。所以,《黄帝内经》里说:“风者,百病之始也。”五是风气通于肝。大自然中的风气和肝的关系最大。风邪属于阳邪,最容易损伤人的肝,尤其易损耗人的肝阴(造成肝阴不足),出现头晕、眼干、目涩、胁肋灼痛、手足蠕动,舌红少津、脉弱细数等症,风邪甚至还会扰动肝阳,出现肝风甚至中风。所以春天养生最应重视“养肝息风”。3、人体免疫功能低下。春天的冷暖骤然变化,使人机体的免疫与防御功能下降。这种冷暖无常、气温骤降或气压剧升的异常天气,也容易造成机体交感神经失调,引起毛细血管收缩、血压上升、血液粘稠度增高,易诱发中风、心绞痛、心肌梗塞等症发生。尤其是早春季节,人体内各种生理功能正处在调节之中,各系统功能尚未完全适应气候的变化,身体的抗病能力都比较低,易感染各种疾病。加之春季又是蔬菜水果的淡季,常导致维生素摄入不足,以致不少人出现口舌生疮、牙根肿痛、牙龈出血、大便秘结等内热上火症状。加之春天机体代谢旺盛,胃纳增强,胃酸等胃液分泌增加,情绪不稳易导致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因而容易引起胃溃疡等病复发。4、各种致病源增多。当春归大地之时,一些对人体有害的致病源如微生物、细菌、病毒等也会乘虚而入。各种病虫害猖獗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灾害,在我国南方这种情况尤为明显。春暖花开、繁花似锦的多风天气,空气中飘浮着各种花粉颗粒、杨柳絮、尘埃、尘螨、真菌等,因此对过敏性体质之人最容易诱发变态反应,引起过敏性皮炎、过敏性鼻炎、哮喘以及荨麻疹等。同时,由于时气的变更,春季人体内分泌发生变化,易诱发出血性疾病如鼻出血等,更甚者可导致脑溢血。此外,春天还是结核病、甲肝的高发季节,均应重视预防和调理。5、人体阳气向外疏发。当自然界阳气开始生发之时,人体之阳气也顺应自然向上向外疏发。一是气血活动加强。人体气血在天热时畅通易行,天寒时则凝滞沉涩。而春天的气候介于炎热的夏天和寒冷的冬天之间,气候温和,故气血活动亦介于两季之间的状态,即逐渐增加。同时阳气代表着人体新陈代谢的能力,阳气的生发意味着人体新陈代谢开始旺盛起来。二是肝气开始亢盛。《素问·金匮真言论》明确提出:“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具体到春天,即是“肝者……为阳中之少阳,于春气”。在《黄帝内经》里亦有“肝主春”的记载,是说人体肝脏与春季相应,肝的功能在春季最为旺盛。具体表现为肝主藏血、肝主疏泄的功能逐渐加强,肝所藏之血流向四肢。肝气旺则会影响到脾,所以春季容易出现脾胃虚弱的病症。三是精神活动逐渐活跃。随着气候的转暖和户外活动的增多,人们的精神活动亦开始活跃起来。这些生理上的变化,都给春天的饮食提出了新的要求。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5-16
给你个春季养生的方法吧春为四时之首,万象更新之始。在春天到来之际,自然界呈现一派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所以春季养生,必须顺应春天阳气生发、万物萌生的特点,要求注意维护阳气,着眼于一个"生"字。

(1)起居调养:在春天的到来之时,人体阳气渐趋于表,皮肤舒展,末梢血液供应增多,汗腺分泌也增多,各器官负荷加大,而中枢神经系统却发生一种镇静、催眠作用,肢体反觉困倦,然而睡懒觉不利于阳气升发。为了适应这种气候转变,在起居上应夜卧早起,经常到室外、林荫小道、树林中去散步,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以应春天生长之气。

春天气候多变,时寒时暖,同时人体皮表疏松,对外邪抵抗能力减弱,所以春天到来之时不要一下子就去掉厚衣服,尤其是老年人和体质较弱者。初春阴寒未尽,阳气渐升,穿衣时要注意"下厚上薄"。"下厚"以利于春阳之气升发,"上薄"以防阳气升发太过。这是古人养生经验之谈。

(2)饮食摄养:四时饮食调养,常依据食物的五味及季节不同来进行调配。春季阳气升发,人体新陈代谢也开始旺盛,饮食宜选用辛、甘、微温之品,而不宜食酸收之味。辛甘发散为阳以助春阳,温食利于护阳,但不宜食大辛大热之物,以防肝漾之气升发太过而克脾土,不利于健康。春季饮食应避免吃油腻生冷之物,要食富含维生素B的食物和新鲜蔬菜。现代医学研究认为,饮食过量,缺少维生素B是引起春天发困的原因之一。

(3)精神养生:人的精神活动必须顺应四时气候的变化才能使精神内守。人体受季节影响最大的时候是过度季节,尤其是冬春之交的春天。有些人对春天气候的变化无法适应,易引发精神病。

中医认为,春属木,与肝相应;肝主蔬泄,喜条畅而恶抑郁。春三月是升发季节,万物始生,此时情智宜内守,要力戒动怒,更不要心情抑郁,要做到心胸宽阔,豁达乐观;思想形体要放松,要舒坦自然,充满生机,使情智通达。

历代养生学家都认为,在春光明媚、风和日立、鸟语花香的时刻,人们更应该去登山赏花、踏青问柳、临溪戏水、行歌舞风,以利春阳萌生勃发。

(4)运动护养:冬令严寒,人体代谢低下,藏精多于化气,阳气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入春以后要适应阳气升发的特点,加强运动锻炼,可以到空气清新的大自然中去跑步、打拳、做操、散步、打球、放风筝,让机体吐故纳新,使筋骨得到舒展,为一年的工作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实践证明,春季经常参加锻炼的人,抗病能力强、思想敏捷、不易疲劳、办事效率高。

(5)保健防病:春天到来,天气转暖,致病的细菌、病毒等随之生长繁殖,因而流行性感冒、麻疹、流行性脑膜炎、猩红、肺炎等传染病最容易发生。此外,春天百花争艳,花粉随风飘扬,过敏性哮喘患者最容易发病。其预防方法主要是坚持身体锻炼,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其次要讲究卫生,消除病虫害以杜绝病源,要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多开窗户。
第2个回答  2021-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