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的官职称谓?

如题所述

丞 相:战国时始置,为百官之长。东汉不设丞相,建安十三年(208)复置,曹操自任丞相。“丞”与“承”相通,“丞相”就是承君主的旨意来处理国家事务的人。

丞相理曹掾:丞相府中掌管司法的官员。

光禄勋:秦时称郎中令,汉武帝更名为光禄勋。王莽称司中,东汉又称光禄勋。曹操为魏公后设郎中令,黄初元年(220年)又称光禄勋,掌管宿卫宫殿门户。其属官有掌管宾赞受事的谒者、掌管御乘舆车的奉车都尉、掌管副车马匹的附马都尉、掌管羽林骑的骑都尉,而大夫、中郎将等官是否是光禄勋的属官尚有争议。九卿之一。

执金吾:秦时称中尉,汉武帝更名为执金吾。王莽称奋武,东汉复称执金吾。曹魏先称中尉,黄初元年更名为执金吾,掌管宫外巡卫。卫尉巡行宫中,执金吾则徼偱京师。天子出行,执金吾为先导。“吾”当御讲。

别 驾:刺史的佐吏,刺史以巡行视察为职,别驾则另乘传车,辅助刺史出巡,故称别驾。

廷 尉:秦时始置,汉景帝更名为大理,自后或称廷尉,或称大理。廷尉掌管刑法狱讼,是各地上诉的最高司法机关。“廷”字系直、平之义,治狱贵直而平,故以为号。廷尉的属官有大理正、大理平、大理监,成为廷尉三官。九卿之一。

县令长:春秋战国时始置,一县的行政长官,人口在万户以下的县的长官称为令,万户以上的称为长。县令长的佐官有掌管军事、治安的县尉和掌管文书、仓狱的县丞,一般每县有丞、尉各一人,大县有尉两人或更多。

尚 书:“尚”就是执掌的意思。秦汉时,尚书只是少府的属官,掌管殿内文书,地位很低。汉武帝时,设尚书五人,开始分曹治事,因在皇帝周围办事,地位逐渐重要。曹魏有吏部、左民、客曹、五兵、度支共五曹尚书。吏部又称选部,掌管选用官吏;左民掌管缮修功作、盐池园苑;客曹掌管少数民族和外国事务;五兵掌管中兵、外兵、骑兵、别兵、都兵;度支掌管军国支计。其中以吏部尚书最为重要。

尚书令:秦时始置,为尚书台首长,是直接对皇帝负责、掌管一切政令的首脑。尚书令的副手为尚书仆射,曹魏置尚书仆射一或二人,二人并置时称左右仆射。若尚书令缺,由左仆射代行令事。曹魏时以五曹尚书、二仆射、一令为八座。

尚书郎:尚书台内负责起草文书的官员。东汉选孝廉中有才能者入尚书台,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

侍 中:秦时始置,为丞相的属官,掌管拾遗补缺、赞导、陪乘、出而负玺以及照料皇帝日常生活等事。

宗 正:秦时始置,王莽称宗伯,东汉复称宗正,掌管皇族与外戚事务。两汉皆以刘姓宗室充任。九卿之一。

征东将军:统领青、兖、徐、扬四州,屯驻扬州。

征南将军:统领荆、豫二州,屯驻新野。

征西将军:统领雍、凉二州,屯驻长安。

征北将军:统领幽、冀、并三州,屯驻蓟州

刺 史:秦时始置,掌管一州的军政大权。刺,检举不法;史,皇帝所使。

治 中:刺史的佐吏。古代簿籍文书之类称为“中”,“治中”即为管理文书档案之意,后来逐渐演变为一种固定的官职。

参 军:东汉末曹操以丞相总揽军政,其僚属往往以参丞相军事为名,即参谋军务,简称“参军”。

河南尹:东汉建都于河南郡洛阳县,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官不称太守而称尹,掌管洛阳附近的二十一县。

典农中郎将:汉末曹操置典农中郎将和典农校尉,均掌管农业生产、民政和田租,仅有所治郡国大小之别,职权相当于太守。

城门校尉:西汉始置,掌管京师城门的屯兵。

相 国:即丞相。

将作大臣:秦时称将作少府,汉景帝更名为将作大臣,掌管宫室、宗庙、路寝、陵园地土木营建。

给事中:秦时始置,西汉沿置,东汉省,魏复置。为将军、列侯、九卿,以及黄门郎、谒者等的加官。

都 督:三国始置都督和大都督,为领兵官,其中大都督为最高军事统帅。

校 事:曹操临时设置的小吏,负责伺察群臣的微过小罪。

监冶谒者:三国时魏置,掌管冶铁的专官

御史大夫:掌管弹劾、纠察的官员,其位仅次于丞相。

御史中丞:御史大夫的副手。

黄门侍郎:秦汉时,宫门皆黄色,故号黄门。黄门侍郎因在黄门内供职而得名。

散骑常侍:三国魏置,即汉代散骑(皇帝的骑从)和中常侍的合称,在皇帝左右规谏过失,以备顾问。

督 军:高级统兵长官,位在相国、太尉、御史大夫之下。

督 邮:汉代各郡置督邮官,掌管督察纠举所领县乡违法之事,兼管宣达教令、讼狱捕亡等事。

安南将军 四安将军之一,魏时为第三品,掌征伐。

安东将军 四安将军之一,掌武事,第三品,魏吴有置,蜀无。

安远将军 三国时杂号将军之一。

兵曹掾 东汉太尉属吏,主兵事,秩比三百石。魏沿之,于丞相府和大将军府各置兵曹掾一人,三百石,第七品。

步兵校尉 汉武帝时,置八校尉领北军,其中有步兵校尉,秩二千石,掌上林苑门屯兵。东汉因之,秩比二千石。三国均置,为天子禁军首领之一。

骠骑将军 汉武帝始置,以霍去病为之,秩位同大将军,金印紫绶,位同三公,三国均置。

别驾从事 即别驾从事史,汉制,刺史属吏之长,因跟随刺史出巡时要另乘专车,故称别驾,三国因置。

别部司马 汉制,大将军属官有军司马,秩比千石。其中别领营属者称为别部司马,共所率兵士数目各随时宜,不固定。

从事中郎 汉魏时,三公及将军府均设从事中郎,职参谋议,为在长史、司马下。

从事祭酒 三国蜀置,为州牧的属官。从事之长,称为祭酒。

车骑将军 汉制,仅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金印紫绶,地位相当于上卿,或比三公。典京师兵卫,掌宫卫。第二品。

大都督 曹魏置,第一品,不常置,属加官。加此官者,颁与代表天子威权的黄钺以节制持节将军等高级将领。吴同魏制。蜀置中都护,统内外军事。

大理 秦以廷尉为最高司法长官。汉时改为大理。魏时为第三品,中二千石。黄初元年改为廷尉。吴亦如之。

大尚书 吏部尚书的别称。魏晋尚书分曹治事,吏部尚书为首曹,故称大尚书。

大长秋 秦置将行,为皇后宫官。汉改为大长秋,秩二千石,职掌奉宣皇后命和引见给赐宗室外戚及充当皇后出行随行,常为宦者任。三国因之。

东中郎将 秦郎中令属官有左中郎将,汉属光禄勋,秩比二千石。主轮番执戟宿卫天子。魏因置。亦作东中郎将。比二千石,第四品。吴蜀亦置。

东观令 东观原为东汉宫名,为宫中藏书之处。三国吴置东观令,职司董理经籍,掌修国史。

东曹属 汉制,丞相、太尉掾吏其正职称掾,副职称属,皆比二百石。东曹副职吏员称东曹属。三国因之。

东曹掾 汉制,丞相、太尉自辟掾吏分曹治事,有东曹掾,秩比四百石,初出督为刺史,后主二千石长吏及军吏的迁除。三国因之。

荡寇中郎将 中郎将秦汉时即设有是官,为皇帝的宿卫侍从官。秩位次于将军。东汉三国事名号渐多,各国自相署置。荡寇之名仅吴有置,魏蜀未见。

荡寇将军 东汉末始有此名。三国均置,秩为第五品。

督军校尉 三国吴置,校尉在将军和中郎将之下。

督军从事 刺史、州牧之属官,多称从事史,分主各事。东汉末临时设置属军事之从事史颇多。

都督 领兵将领或地方军政长官之称。蜀于边缘诸郡皆置都督领兵屯守。

邸阁督 邸阁为囤积粮谷之所,其督为守备屯所士卒之长。

典学从事 汉制,司隶校尉及州刺史之下,设从事史若干人,分司州政。蜀在益州设典学从事,总领一州之学政。

典曹都尉 蜀置,刘备定蜀,较盐铁之利而设盐府校尉,并置典曹都尉以属之,掌供继军粮。

都尉 都尉名官甚多,多为主兵武官。地方郡国都尉,主兵。

都护 汉宣帝时,置两域都护,为加官。东汉光武帝时设都护将军。三国魏沿置。蜀有中都护、行都护之号,职权如大都督,总领内外诸军事。吴设左右都护,尽护诸军。

奋威校尉 校尉为次于将军之武职。有各种名号,奋威校尉仅三国吴置。

奋武校尉 位在将军下。三国时校尉名号甚多,职责亦不同。奋武校尉仅吴置,鲁肃任之。

奋武将军 汉末,曹操、吕布曾任是官。三国时魏吴有置,蜀未见。

奋威将军 西汉始置。三国均置,第四品。

符节令 秦汉时置此官,属少府,掌府节。魏置符节令,别为一台,位次御史中丞。令一人,六百石,第五品。掌授节、铜虎符、竹使符。吴蜀亦置。

奉尚 “尚”他本均作“常”,即奉常(太常)。

奉车都尉 汉武帝时设奉车、驸马、骑三都尉,皆比二千石。奉车都尉掌御乘舆马。魏时为第六品,秩比二千石。

辅国大将军 后汉时期设立的高级将军位,位在“四镇”大将军之上。

辅国将军 汉献帝时伏完任此官。三国时均置此号。

关内侯 秦置。爵第十九级,位次于列侯。有其号,无国邑。

光禄大夫 秦郎中令属官有中大夫,汉更名为光禄大夫,秩比二千石。魏时为第三品,位次三公。无固定职守,相当于顾问。诸公告老及在朝重臣加拜此官以示优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7-27
一品的官员主要是文职,有三公(这个以及名字的变动大家都知道)、太傅、大将军。但是大家要注意,这个各国是不同的,在东汉末年,原本是司徒司空太尉,后来曹操并为丞相,张喜卸任后实际上这三个职位都没有了,但是有御史大夫这个官职。魏国恢复了三公,取消了丞相。但是有的时候有相国这个官职。蜀国没有三公,诸葛亮以后也没有了丞相,但是一直有大司马。吴国有丞相、大司马,而且经常分左右。这些官职里面,一般地位上来说,太傅最高,三公居中,大将军最后。但是权力上就不太相同。这些官一般都是两千石,至于是中两千石,普通两千石,还是比两千石,这个不定。(中>普通>比)。
二品主要是武职将军,下面会单独叙述。
三品主要是九卿和执金吾,执金吾是武职,相当于京城卫戍司令。九卿就不说了。这些大都六百到两千石。
四品主要是刺史(又叫州牧)、郡守(就是太守)。刺史原来在西汉是六百石,东汉和郡守都是两千石。汉代地方建制,国家下面是州(东汉时候是冀青幽并兖豫徐扬荆交益凉加上司隶校尉,都是一个州。曹魏该司隶校尉为司州,共有司冀青幽并兖豫徐扬荆雍凉州,蜀有益州,吴有扬荆交州),每个州有若干个郡,因此,郡守实际上是比刺史小的,但是军阀年代,一般的刺史都无法完全控制住自己所有的郡,比如刘表仅仅占有南郡、江夏和南阳一部分,其余各郡都是半独立状态。三国和东汉在州上面,三国改司隶校尉为司州,分凉州为雍州凉州,并且把原来司隶校尉三个郡分给了雍州。而且各国的郡名、分划均有变动。这些可以看《中国历史地图集》很权威而且很准确。《三国演义》里面对于此的描写不尽准确,因为出现过“兖州太守、徐州太守”这样的称呼,当时除了益州下面有益州郡以外,其余的X州太守都是不对的。
五品、六品一般都是州郡属官,比如别驾、长史、督邮等等。
七品为县令,八品、九品为县令的属官,县丞、县尉等等。

关于将军:我对东汉的、吴国的不是特别了解,下面是魏蜀的,二者几乎完全一样,因此我猜测东汉、吴国也差不多。
将军分为两种,一种常设将军,一种杂号将军,杂号很多是临时的,也有常设的,是给那些比较老,不能上战场的将军或者一些退休人的。常设的都比杂号的地位高。
前几个是有定论的,大司马/太尉是文职型的将军,带将军两个字的,常设将军第一是大将军(从一品),然后是二品的(按照地位名次,相同的俸禄、品级也是有微小差别的):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这三个从大到小,地位是确定的,下面的排名我和很多人(包括张任以前的说法以及周大荒在书中提到的)都是不同的:先是四征(征东、征西、征南、征北,涉及四个方向的将军都是东为尊,北为末,其余两个的顺序记不清了)将军,再是四镇(镇东镇西镇南镇北)将军,然后是三品:前左右后将军为最高,然后是四安(安东安西安南安北)将军,然后是四平(平东平西平南平北)将军,这就是全部的常设将军。
杂号将军名目很多,不列举了,是四到六品,地位都低于常设将军中最低的四平将军。
最后还要提到中郎将,中郎将是九卿之中的郎中令(光禄勋)的属官,分为很多种,有前后左右,五官中郎将等等,刘备在荆州的时候,特设了一个归自己的军师中郎将。中郎将的任务是管理宫廷守卫之类的活的。
关于爵位,大家不能把他和官职联系起来,因为两者是相互独立的,并没有成文规定,汉朝、三国的爵位,王以下基本上只有侯,五等爵位是后来的,当时这个发展还不成熟。侯最高是县侯,然后乡侯、亭侯、关内侯。关内侯实际上就是一种荣誉称呼,并没有多少实惠,而且封侯水分还是比较大的,因为同样是一千户的县侯,分到凉州和分到江陵是不同的。另外,我感觉前三种侯,仅仅是在名字上不同,封的地方不同,理论上有地位之分,但实际上封的侯有多少实惠,还是看封的户数和地方,侯的等级并没有太大影响。有很多人还提到了列侯,列侯就是前三种侯的总称(我记得似乎是不包括关内侯的)。
第2个回答  2013-07-27
我简要的说,那时候还没有9品。3公最大。后来是丞相代替
第3个回答  2013-07-27
你NND搞些什么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