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袋罗汉,布袋和尚,弥勒佛三者之间的关系

如题所述

布袋罗汉、布袋和尚和弥勒菩萨这三者,虽然不是同一个人,但确实有一定关系。尤其布袋和尚,在历史演变中,已经成为弥勒菩萨化身,甚至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比天冠弥勒印象更深刻。至于布袋罗汉,在一般人眼中,也容易与布袋和尚混为一谈。

布袋和尚,五代梁时著名僧人,明州奉化(或谓四明)人氏,姓氏、生卒年均不详。自称契此,号长汀子。世传他是弥勒菩萨的应化身,平日以杖荷一布袋,见物则乞,人称布袋和尚。有一首偈:“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青目睹人少,问路白云头。”可为其一生之写照。《景德传灯录》第二十七卷记载,布袋和尚身材肥胖,皱眉大腹,出语无定,随处寝卧;常用杖荷一布囊,凡供身之具均贮于囊中,时人称为长汀子布袋师。师能示人吉凶,颇能预知时雨。梁代贞明二年三月,师将示寂,于岳林寺东廊下端坐磐石上,而说偈曰:“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偈毕,安然入寂。其后,有人于他州见师负布袋而行。世人以其为弥勒之化现,江浙之地多画其像,流传于世。又传至日本后,成为日本信奉的七福神之一,民间多祭祀之。

布袋罗汉,十六罗汉之一,又称为因揭陀尊者。此圣者与其眷属一千三百阿罗汉住于广胁山中,护持正法,饶益有情。唐代禅月大师贯休绘制其像:杖藜倚肩,左手托经,垂头注视,右手掐珠。苏东坡曾赞其形象:“捧经持珠,杖则倚肩,植杖而起,经珠乃闲。不行不立,不坐不卧,问师此时,经杖何在?”又有一种传说,因揭陀原是印度一位捉蛇人,捉蛇是为方便行人免被蛇咬。他捉蛇后拔去毒牙,放生于深山中,因发此善心而修成正果,他的布袋就是用来装蛇。

弥勒菩萨,弥勒原是梵文音译,意译“慈氏”。《弥勒上生经》《弥勒下生经》记载,弥勒出生于婆罗门家庭,后成为释迦牟尼佛弟子,先佛入灭,住于兜率天中,以菩萨身相为天人说法。相传菩萨欲成熟诸众生,由初发心即不食肉,以此因缘名为慈氏。《大日经疏》卷一则说慈氏菩萨以佛四无量中之慈为首,此慈从如来种姓中生出,能令一切世间不断佛种,故称慈氏。释迦牟尼世尊曾经预言授记,当其寿四千岁(约人间五十七亿六千万年)尽时,弥勒菩萨下生此世,于华林园龙华树下成佛,分三会说法度一切众生。以其代释迦佛说教之意,称作一生补处菩萨;又至彼时已经成佛,故又称弥勒佛、弥勒如来。据《法华经》《平等觉经》所说,弥勒与佛陀另一弟子阿逸多是同一人;然据《中阿含经》《出曜经》及《大毗婆沙论》等所说,则以弥勒与阿逸多为不同之二人。在密教中,弥勒菩萨是胎藏界曼荼罗中台八叶院九尊之一(位居大日如来之东北方),于金刚界曼荼罗则为贤劫十六尊之一。中国一般寺庙供奉的笑口常开胖弥勒,则是五代僧人契此和尚,因传说为弥勒化身,故后人塑像供奉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7-30
三者不是同一个人,但三者是有相关的。
布袋和尚俗名张契此,号长汀子,奉化大桥镇长汀村人,生于后梁乱世,矢志出家,常背一布袋出游四方,性豪放喜结善缘。契此圆寂时端坐在一块盘石上,说偈语道:“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言讫,溘然而逝。人们根据他的偈语悟到这位胖大和尚就是弥勒菩萨的化身。
布袋罗汉在五百罗汉中叫因揭陀尊者,是印度一位捉蛇人,他捉蛇是为了方便行人免被蛇咬。他捉蛇后拔去毒牙而放生于深山,他的布袋原是载蛇的袋。也有传说布袋和尚就是他的显化。
弥勒佛是佛教讲的贤劫劫千佛中的第五佛,要在五百六十亿万年以后下世,所以是未来佛,现住兜率宫,叫弥勒菩萨。传说最多的就是布袋和尚是他的化身了。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7-30
佛、菩萨、(阿)罗汉的根本区别:
佛: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菩萨:自觉、觉他
(阿罗汉):自觉;
也就是说,三者之中佛的境界最高,已功德圆满;菩萨次之,罗汉最低。

具体解说如下(来自 http://bookgb.bfnn.org/books/0702.htm#a03)

罗汉,是阿罗汉的简称,小乘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就叫阿罗汉果。修持佛法的人达到了脱生死,即不再生死轮回就叫阿罗汉。我国汉族地区佛寺常塑有十八罗汉像,其实本应是十六罗汉。据佛经上说,佛陀曾嘱咐他的十六位弟子不入涅盘,住世济人。西元二世纪师子国(今与斯里兰卡)庆友尊者作的《法住记》记载了十六位罗汉的姓名,这本书由我国玄奘法师译出。后代画家画像时不知为什么却画成了十八罗汉,据推测可能是把庆友与玄奘也画了进去,但在标姓名时,虽把庆友标为第十七位住世罗汉,却重覆地把第一位罗汉的名字标在第十八位罗汉上。宋代即有人指出这一错误,然而十八罗汉却已经在我国广泛流传开了。

菩萨,是梵文菩提萨埵(读朵)的简译音。菩提意思为觉悟,萨埵意译为有

情意的生物或众生。大乘佛教认为,以阿罗汉果为修行的目标还不够,应修持佛果,即达到成佛的境地。但在成佛前,应先作菩萨,即一面修持佛果自度,一面教化众生,度众生到极乐彼岸。佛经中常提到的及在我国汉族地区影响较大的菩萨,有观音菩萨、文殊菩萨、地藏王菩萨和弥勒菩萨。

佛,是佛陀的简称,梵文的意译。意思为觉者,是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觉有三个意思:自觉、觉他(使众生觉悟)、觉行圆满。据称,阿罗汉辟支佛(佛教的另一出世果位)缺后二项,菩萨缺后一项,只有佛才三项俱全。小乘佛教所说的佛一般是指释迦牟尼,大乘佛教除指释迦牟尼外,还泛指一切觉行圆满者。大乘佛教认为,三界十方,到处有佛,其数如恒河之沙。过去有七佛、燃灯佛,未来有弥勒佛,东方有阿(音同触ㄔㄨˋ)佛、药师佛,西方有阿弥陀佛。从佛身上说,还有法身佛、报身佛、应身佛。
第3个回答  2015-10-06
这个布袋和尚,法号契此,为阿逸多(弥勒)菩萨化身。示现于五代梁朝。背着的袋子既象征福德又象征烦恼。把袋子拿起就是烦恼,放下就是福德。所以他在世时经常警示人说:“还没放下吗?没放下只好背着走了”。但是他布施众生时却又总是拿不完袋里的东西,总是有很多,老也拿不光。人深以为奇,但都不解其深意与禅机。只有蒋介石的祖上蒋宗霸慧眼识珠,见其出语睿智,气宇非凡,遂拜之为师。侍奉追随.据《蒋氏宗谱》记载:“布袋和尚教念摩诃般若波罗密多为日课,世因呼宗霸为摩诃居士。”溪口蒋氏后裔则称他为“摩诃太公”。布袋和尚圆寂后,还做了一首《颂布袋和尚》诗,诗云:“兜率宫中阿逸多(阿逸多是弥勒名,兜率宫是他天上的出生地——引者注),不离天界降婆婆;相逢传我安心诀,万劫千生刹那间。”蒋宗霸曾跟随布袋和尚云游三年,晚年在鄞县东乡天童小盘山筑庵静修,死后就埋葬该地。 布袋和尚在圆寂前对蒋宗霸说:“我以布袋赠你,使你的子孙代代为衣冠世家。”然后诵偈曰:“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警世人,世人不相识。”遂坐化圆寂。世人才知是弥勒菩萨化现,后在庙里供奉的弥勒菩萨原形即是布袋和尚。布袋和尚圆寂以后,蒋宗霸对他十分怀念,蒋宗霸专门为他造了一个“精舍”,取名“奉师塔’,作为纪念和奉祀,供奉布袋和尚塑像,朝夕礼拜。这座“奉师塔”直到清代光绪年间依然存在。布袋和尚即是汉传佛教寺院里大肚弥勒菩萨像的原形,是弥勒菩萨的化身.蒋介石蒋经国父子的远祖蒋宗霸(摩诃居士)因为侍奉弥勒菩萨的功德.子孙世代相传,连绵不绝.蒋介石为蒋宗霸28代孙,对这位远祖十分崇敬,发迹后曾三临其墓地,顶礼膜拜。1949年4月,蒋介石离开家乡前,自知回乡无期,特地偕张群、俞济时、蒋经国同到小盘山祭扫。他在祖宗墓前站立默祷、行礼如仪以后,来到摩诃墓旁的弥陀寺,当时的住持果证出寺门迎接,入方丈殿就座奉茶。蒋介石命随从送上两千斤谷钱(因当时物价跳动,人们常以谷钱折算钱钞)、十丈白布,拜托果证看管祖坟,按时供祭。
  为了经常纪念这位摩诃太公,蒋介石还于1930年在离祖宅丰镐房不远的养松园,建造了一座摩诃殿,内供蒋宗霸塑像,早晚由蒋氏女眷燃烛供香。他的发妻毛福梅笃信佛教,生前常在此拜祖念经,死后葬于大殿前侧,现在已成为溪口的一个旅游景点。
第4个回答  2013-07-30
布袋罗汉就是布袋和尚是弥勒菩萨的应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