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管理的重要性是什么!

如题所述

  现场管理的重要性
  管理就是一个组织为了实现自己的经营目标,它对生产的范围、时间、进度各个方面进行规范,设置目标,把握进程的时间情况门卫完成目标寻求最好方法所实施的行动,所以现场管理就是设置目标。编制实施计划,充分利用人、物、设备等去实现既定的目标。
  现场管理就是指用科学的管理制度、标准和方法对生产现场各生产要素,包括人员、设备、工具、原材料、加工方法、环境、信息等进行合理有效的计划、协调,使其处于良好的结合状态,达到优质、高效、低耗、均衡、安全、文明生产的目的。现场管理是生产第一线的综合管理,是生产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生产系统合理布置的补充和深入。现场管理三大工具:标准化、目视管理、看板管理。
  生产现场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管理素质的集中表现。通过现场管理的好坏,即可判断出企业的广大职员的素质和管理水平,产品质量的可信赖程度,企业可协作程度。而班组又是企业生产现场管理的前沿阵地,所以,提高企业的班组生产现场管理水平,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企业文化”的形成实际就是制度的不断发展,制度就是企业的文化,是企业的环境——“环境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现场管理员是制度的建立者、巩固者、完善者、和发展者。
  当每个员工高效运作时,都会主观或非主管有偏差,现场管理者就要发现细节,这就是细节决定成败,从而形成制度。现场管理者是制度的执行者,具有表率作用,是企业风气的代表,决定“企业文化”。 制度很重要,但关键在于执行,执行靠现场管理者。
  为了进行有效的现场管理,作为管理人员必须理解“现场管理”的真正意义,明白在现场管理中应当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现场管理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企业产品质量、成本、交期等各项指标的实现程度。
  1.现场是创造效益的前沿阵地,是产品研发和生产的第一线
企业生产成本的降低、产品交付客户的过程以及提高产品质量以达到客户的要求等等活动都是需要在现场进行的。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也正是因为从现场获得了更多的产品附加值而实现的。
3.现场是企业“问题病菌”孕育的场所
现场是企业活动前线,因此,大多的问题都是来自于现场的。如果不能正视这一现象,将问题转移到其他方向,则不能将其彻底地根除。如果能够在生产现场不断地发现问题,并及时地采取措施加以制止和解决,事情就可以向着好的方向发展,避免企业不必要的损失或者影响恶劣的“病毒”对企业的侵蚀。
4.现场是反映员工思想动态最清晰、最真实的场所
人是思维型动物,因此,在工作中难免会遇到不顺心、不称心、不理想的事情,如果这种情绪一直存在,就会大大影响员工的工作状态,导致懈怠工作、不负责、不认真的现象出现。
  目前达到二流的企业比例还很少,主要原因有三点,第一,企业老板对企业的使命和企业价值观不是非常明确,也没有很好地把它融入企业文化和战略管理之中。第二,当前中国企业里员工普遍性存在思想观念上的问题。比如:凡事不能持续认真对待;缺乏追求卓越的强烈信念;自己不能够坚持遵守制度,但希望别人遵守制度;个人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等精神理念狭隘或病态。第三,没有优秀的管理体系可借鉴,企业自己去摸索和借助一些管理培训,和企业刚起步时一样,仍然是“摸着石头过河”。那么,如何从三流企业上升到二流企业?答案很简单:制定一个清晰的战略,导入科学和简明的管理方案,坚持“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大约1至2年时间就可以实现从量变到质变。
  二流企业管理人员的工作态度和方法是经过教导或相互之间影响而形成的。二流企业管理人员与三流企业相比,有一个绝然不同的地方,即都有一个明确的工作目标,它是从企业总体目标详尽分解出来的。然后,由他(她)们自己制订每天的工作计划,并由工作上级对其计划进行指导、督促、检查和考核,激励各人达成自己的计划或超出预定的目标。每个人的工作计划通过横向和纵向衔接起来,就组成了整个企业的目标管理系统,它确保了企业整体有序和高效地运行。这个系统能否健全,根本上取决于企业的总经理和人力资源经理。如果他(她)们头脑里没有这个概念,对目标管理的意识和信念不强,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工作系统,没有逐级对下属的工作成果进行检查、评估和汇总,企业的进步是很有限的(其道理就像一个经常不认真做作业、课后不复习的学生,要考出优良成绩是不太可能的),企业总体目标的达成就永远是个梦想。三流企业管理人员的工作观念和习惯非短期内形成,因而要改变也非一朝一日之事。根据一般人的心理特点和笔者的亲身实践体验,大约经两年时间的有计划训练和指导才会真正“洗新革面”。
岗位说明书本身就是企业制度的一个种类,其它的制度,包括行政制度、人事制度、生产管理制度、质量管理制度、现场管理制度,等等,都是为了确保各部门和各员工的工作规范开展和有序衔接而制订的。很多三流企业也早已意识到制度的重要性,但常常只重视一些行政制度的建设(规定员工哪些事情不能做),而没有重视工作制度的建设(教导员工应该要做哪些事情),这是方向性的错误。打个比喻:孩子学习成绩差,父母就规定他(她)不准看电视、不准玩电脑、不准放学后在外面乱玩……结果没有多少作用。实际可以每天化十分钟和孩子交流一下学习的课程、每天检查一下做的作业、经常打打电话问问老师情况……结果就会完全不一样。
  固然,企业没有好的行政制度,就难于有好的工作秩序。很多企业制度制订了不少,但就是执行力差。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制度里都是些废话、空话或不切实际的文字,是“纸上制度”。另一个是制度需要各级管理层去维护,员工违反了制度,如果熟视无睹或视而不见,慢慢制度就无效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8-07
和你一起学管理(三)——管理的重要原则
管理的概念和原则众多,门派也非常繁杂,什么鸟人学了点管理的皮毛都著书立说,搞得我们的管理学科百花一齐放,独树一帜却少得可怜。这也好。我们不必被这些林林总总的东西吓着了,以下几个重要的原则,如果哪本书没提到,或者不把它当重要原则,要么那本书是狗屎,要么就是行将入木,不值得去看了。

第一, 人性化的原则,也就是以人为本的原则。我们知道,管理学的核心是对人的管理,这一点从管理学的概念就可以看出来。年前,我在管理版,和秋雨有过一篇对话,我比较详细地谈了我对人性化的看法。大家要明白,我们学习管理,对人的理解一定要贯彻始终,是人,也只有人,才是管理分析与研究的对象。好象我们今年的分析题,分析一篇目标责任书,很多考友就写成了对财务的分析报告了,尽管现在标准答案没出来,但我可以在这里跟大家说,那会是绝对错误的!如果我们考的是会计,还有可能是财务分析。这个原则灌输到这里,实际上是考这个责任书对企业长远发展,对人的发展与激励有哪些不良影响。所以,大家凡是对这类综合性很强的分析题,有时无从下手,从人性的全面发展,从对人的解放和相互的尊重和理解,从自由平等的角度去分析,有时就豁然开朗了。你不要觉得好笑,现代管理学是从西方世界传过来的,我们现在大谈和世界接轨,其实,要接的,不是某种模式的僵化的嫁接,而是从根本上理解人的基本权利,人的基本的尊严。如果你没有这个观点,你就要洗脑了。管理学对人权与民主的推崇,和我们现有的政治体制的冲突,在大家读MBA后就可以更深入和系统的学习到,现在不在我们的讨论之列,学这些,才真正的感受到痛苦。

第二, 权变的原则。所谓权变,权者,权衡;变者,变化。也就是说,不通,则思变,变,则通达。也就是说,你别死脑筋,别一头蛮牛似的一根筋犟到底。我们在学习管理的第一章,就要学到管理的特点,其中一条,就是艺术性,什么是艺术性呢,当然就是要你讲求方法,灵活机动,随机应变,因地制宜,说到底,就是叫你脑子活。什么事情都有两面性,从不同的角度有多重性,管理研究的是共性,但面对的却是千差万别的个性,你不去作情景分析,单纯以某书是如何说的,某名人是如何说的,就对某些事物妄加评论,往往就要犯错误。今年的考试中,简答题第一题,要我们评论泰勒的科学管理方法对我们有何现实意义。我们都知道,泰勒的那一套胡罗卜加大棒的管理方式是过时了。如果你这么个答法,就错得找不到分了。实际上,出题的老师的潜意识是在骂人呢,为什么?因为我们的现状,是很多地方还很穷,人们没有共产主义理想,建设了几十年,吹嘘的所谓精神文明成就,在金钱面前,一文不值。这是现实。如果你到珠三角的私人企业里去看看,看完后再对我们曾在中学课本里学过的,描写二十年代上海产业工人的《包身工》,你会觉得这是在描绘现状!我们学习管理,就要有权变的观点,去看待事物。我们再举个例子,就是对现代社会学和管理学影响深远的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这个理论是很重要的,但是,如果认为这个理论是绝对的,凡事用需要层次去套,那就错了。比方,我们中国人说的民族气节,士可杀不可辱,饿死不吃救济粮等等博大精深的儒家思想,就不是马斯洛这类西方人可以理解的。当然,权变也不是要你无条件的瞎变,乱变,任何变化,都是有规律的,不能说不过去了,就随便来个与时俱进为自己辩解。比方去年,教育部与时俱进,为配合现在的民族政策和统战政策,连岳飞,文天祥这类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这样几个字都被从教科书里划了去,引起海内外一片哗然。这类的与时俱进和改革权变还是不变的好。

第三, 满意原则。所谓满意原则,又叫有限理性原则,是指人在决策时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只能寻求相对满意的答案和结果,而不能找到最优解。这是很重要的。我们很多朋友在解题,尤其是选择题时,一看,觉得好象都对,不知道该如何选择,如果见了答案,又怀疑,不知道谁是对的。其实,管理学就是这样,并没有最优解,只有比较满意的解,同样的题目,换个情景,可能就完全不同,所以很多学友对标准答案嗤之以鼻,却又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其实,我们只要多分析一下情景,可能答案就很明显,只有分析情景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才能找到满意的结果。所以,不要迷信答案,要多思考。满意原则,就是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灵活运用管理的手段解决问题,开一间同样的公司,如果投资额不同,要达到的预期收益不同,那么管理的手段会完全不同的。记住满意原则。

第四, 效益原则。搞管理,任何时候都要考虑效益。效益是什么,就是效率和效果的最佳结合,既要效果,也要效率。很说事情为什么会面临决策的两难,就是效益问题。如果你采取某种措施,付出的代价大过收益,你还会干么?这也就是决策人的才能为什么有高下的原因。效益的原则也是贯穿整个管理学的始终的重要原则。我们定计划,要考虑资源的有效利用;组织结构,不能妨碍生产效率的提高;领导,就是要激励大家少浪费,多产出;控制,就是要最大限度地以低成本来控制事情按原有的效果进行;连人的管理与激励,现在也是要考虑绩效挂钩,不能吃大锅饭,防止激励因素向保健因素转移。这一切,都是和效益有关的。但大家不要机械理解效益的原则。因为效益原则被滥用,许多管理者只看眼前利益,不注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杀鸡取卵,留下后患,就是得不尝失了,所以,权变的观点又在这里显示了威力。

第五, 目标原则。这是我们学习管理过程中常常会遇到的。问题是,我们在采取一项管理行为时,常常搞不清我们的目的倒底是什么,我们常常自以为明白了,事实上却错了,错得离谱,回过头来才后悔莫及。问题就在于我们把握目标的能力。做任何事情都是要达到一定的目的的,但目标会有很多个,不同的部门,不同的管理者,在不同的情况下,会有不同的目标,这在学习计划这一部分时会详细学到,但问题是,目标的原则如此重要,以至我们现代管理学里,目标管理和流程改造,都是不可不学的重要方式。几乎没有什么企业不采用目标管理的了,关键是很多企业并不了解目标管理的精髓,在实施目标管理的过程中,在流程改造的过程中,失去了目标还不自知,实在是可悲。所以,大家要明白目标原则的重要性,就好象我们看很多贴子,后面的跟贴和前面所谈的差了十万八千里,就是这个原因。

其他还有一些原则,象发展的原则等,就不在这里多谈,因为发展是任何学科的普遍规律。我只所以将以上几点分开谈,是因为这样会清楚一些,事实上,在学习管理的过程中,这些原则是相互渗透,融会贯通的,强行将他们拆裂开来,会曲解我的本意。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