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飘何所依?天地一沙鸥。

如题所述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以,天地一沙鸥。
  ——杜甫《旅夜书怀》
  
  公元770年的冬天,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杜甫,在贫困潦倒中死于漂泊在湘江中的一条破船上。
  此时,这个饱经沧桑的59岁老人,“右臂偏枯半耳聋”,满头白发,形容枯槁,衣衫褴缕,在寒冬阴湿的江面上,如一片飘零的枯叶,被滚滚湘江带向远方。
  但他为中国文学史留下的那些华美的篇章,他留下的1400多首惊天地、泣鬼神的诗作,却穿过1300多年历史风雨,至今仍然滋养着一个民族的思想与灵魂,支撑着民族文化精神的顶峰。
  杜甫颠沛流离的一生,没有传奇的辉煌,却有着震憾人心的力量。如果说,没有读过李白而谈论中国诗歌的人是浅薄的,那我可以说,没有读过杜甫而谈论中国诗歌的人,是可耻的。我所指的不仅是他的诗歌,而是他的人生。没有读懂他的人生,就读不懂他的诗歌,读不懂他的伟大,读不懂中国诗歌的精神内核。
  如何读杜甫是一个重要而艰难的选择。对于杜甫的生平,凡是读过几年大学的人,都应该是有所了解的。但那只是一个粗浅的线条,一个模糊的印象,一个隐隐约约的背景。古人说:“书不读六朝以下”。虽然从今天的角度来看是有失偏颇,却也道出了一个真理。读书不在于读与不读,而在于读什么样的书。尤其是读杜甫这样的人物的生平,非大家之作,不足以论道。
  对于我来说,心中暗下决心,要让杜甫的形像明晰起来,是在今年夏天游历了成都杜甫草堂之后。此后又陆续购得了朱东润先生的《杜甫叙论》和冯至先生的《杜甫传》,这是目前最好的两本关于杜甫的传记。朱东润先生是历史学家,考证严密,资料翔实,把诗人的一生放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加以论述,叙事宏大,而又注重细节。冯至先生是诗人,注重从作品中反映杜甫的人生历程与情感变化。两书各有所长,但由于受时代条件的限制,两眉书均不同程度地采用阶级分析法,将杜甫称为“地主阶级”,贴上“庸俗”的标签等等。朱东润先生的《杜甫叙论》著于1977年,书中始终不敢将杜甫称为“伟大的诗人”,而是称之为“八世纪最大的诗人”,写作的艰辛可见一斑。冯至先生的《杜甫传》成书于1952年,书中多次以“伟大的诗人”冠称杜甫,但在第一章中详细考证了杜甫的祖宗八代,以证明他出身于地主阶级,并为他带来了消极影响。尽管如此,还是瑕不掩玉,至今仍无公认的其他杜甫传记能出于这两本之上。
  就这样,我对杜甫的重新认识从成都草堂开始了,我为自己这个起点感到兴奋。这里是中国诗歌的圣地,光耀千古,而他的主人在生前却是那么的暗淡无光,饱经磨难。他是个少年轻狂的花花公子,灰头土脸的中年知识分子,处处碰壁的“小公务员”,拖家带口疲于奔命的难民,街头卖药的小商贩,饥寒交迫的白发老人。为了一家老小的生活和食物,他曾攀结于富贵,趋炎附势;乞食于豪门,歌功颂德。
  但这一切,都不能影响他的伟大。因为苦难永远跟随着他。鲁读先生有句名言:“有谁是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吗?我以为在这途中走过,可以看见人生的真面目。”而杜甫就在这途中走过,他看见了人生的真面目,也看见了社会的真面目。不仅如此,他还看见了、经历了一个最强盛的王朝由盛世的顶峰走向没落,从富足的和平走战乱,从平静的田园和繁华的都市走向白骨遍野的全程。
  杜甫的伟大,还在于他永远是清醒的。无论是在官场、在幕府,也无论是在春意昂然的成都浣花溪旁,还是在穷愁潦倒的流亡途中。生活无着时,他结交于豪门,求助于亲友,生活稍有转变时,他又辞官远走。他总想保持精神的独立,人格的高蹈,但总是无法脱离严峻的现实。他不仅描写人间的苦难、社会的现实,个人的意趣和愁苦,也不乏吞山河的大气象、大胸怀、大境界。他在感叹自己“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登孤台”的同时,也能写出“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千古悲歌;他在感叹自已“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的同时,也能写出“月垂平沙阔,月涌大江流”的磅礴气势。
  杜甫的伟大,还在于他的真实。他不仅真实的描写社会、记录历史,也真实的描写自己,嘲笑自己。他的诗歌是比《新唐书》、《旧唐书》更加真实的历史资料,是比所谓的随想录、真话集更加真实的个人传记。且不说家喻户晓的《三史》《三别》如何真实的记录社会,只看看他对自己的记录,就知道他是多么的可爱。一首是记录早年生活的《壮怀》。原诗很长,录部分诗句如下:
  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扬。
  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
  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脱略小时辈,结交皆老苍。
  饮酣视八极,俗物都茫茫。东下姑苏台,已具浮海航。
  越女天下白,鉴湖五月凉。剡溪蕴秀异,欲罢不能忘。
  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春歌丛台上,冬猎青丘旁。
  呼鹰皂枥林,逐兽云雪冈。射飞曾纵鞚,引臂落鹙鶬。
  
  另一首是晚年的《逃难》:
  五十头白翁,南北逃世难。疏布缠枯骨,奔走苦不暖。
  已衰病方入,四海一涂炭。乾坤万里内,莫见容身畔。
  妻孥复随我,回首共悲叹。故国莽丘墟,邻里各分散。
  归路从此迷,涕尽湘江岸。
  
  从这两首诗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到杜甫一生的人生起伏和命运无常。但杜杜甫还有几首诗同样写尽了人生冷暧和世态炎凉,以及自已的人生尴尬。
  一首是《秋日荆南述怀三十韵》。原诗较长,节录如下:
  素业行已矣,浮名安在哉。秋雨漫湘水,阴风过岭梅。
  苦摇求食尾,常曝报恩腮。结舌防谗柄,探肠有祸胎。
  苍茫步兵哭,展转仲宣哀。饥籍家家米,愁征处处杯。
  休为贫士叹,任受众人咍。不必伊周地,皆知屈宋才。
  自古江湖客,冥心若死灰。
  
  还有一首是《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节录如下: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灸,到处潜悲辛!
  读着这样的句子,我们不难感受诗人内心的苦闷与忧伤,也不能不感叹他对违背自已人格的所作所为的真实态度。他是一个有尊严的诗人,是一个自认为赛过班超、杨雄的才子,但在落魄时,他也曾放下尊严,“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但他的伟大在于,他把那种彻骨的伤感都真实地表现了出来,留给后人。
  杜甫的可爱之处,还在于他注重感情,亲情友情与哥儿们义气是他诗歌中经常出现的主题。李白、高适、岑参都是他早年的朋友,也是他终生思念的友情,他与李白有过短暂的相交,却成为永久的怀念。虽然李白只有一首关于杜甫的诗歌,但杜甫却一直都牵挂着李白,而且还多次梦见李白,写下了很多诗作。朋友相逢,他写诗抒怀;朋友相别,他写诗相赠。朋友严武调任长安,他送了一程又一程。“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
  公元770年,杜甫在品尝了人生的种种辛酸之后,死在湘江边的船上。此前,他走投无路,以船为家,长达一年有余。后因衡阳兵变,南下耒阳,因雨阻路,停泊方田驿,断食数日。耒阳县令得到消息后,派人送来白酒牛肉。由此却引发了一宗争论不休的公案,暂且称之为是“牛肉白酒”事件。在我刚刚读完的两本书中有着不同的观点。
  朱东润著《杜甫叙论》引用《新唐书》和《旧唐书》一致的记载,认为杜甫是因为饥寒多日,遇“白酒牛肉,饱醉致死”。
  冯至著《杜甫传》认为“痛饮饱吃而死”的说法是荒诞无稽,真实情况是因长期的水上生活,加剧了风痹病,贫病交加而死。
  对于以上两种说法,我宁可相信前者。一是前者的考证有据,后者却没有列出相关资料。二是一生贫困艰辛的苦呤诗人,最终饱醉一次,在神情酣畅的梦乡中走完自己的人生是我希望的结局。耒阳县令老聂,是他的朋友,敬重杜甫的诗名,曾在耒阳“礼过宰肥羊,愁当置清醪”,款待杜甫。二人诗酒酬和,相谈甚欢。别后听说杜甫困于方田驿,就讯速派人送来“牛肉白酒”,这完全是出于一份友情和牵挂。
  此时,杜甫多日无食,加之老病复发,漂泊无依。耒阳县令老聂的友情是多么的难得,多么的温暧。他当然要吃,他当然要喝。吃喝之后,他又神情气爽,诗兴大发,写下了一生中最后的一首诗。这首诗的题目很长,如同一篇序文:《聂耒阳以仆阻水,书至酒肉,疗饥荒江;诗得代兴,兴尽本韵,至县呈聂令。陆路去方田驿四十里,舟行一日,时属江涨,泊于方田》。诗中先是感谢“耒阳驰尺素,见访荒郊渺”,又回忆老聂对他的礼遇“礼过宰肥羊,愁当置清醪”,同时也讲到了自已的最后的期望:“人非西喻蜀,兴在北坑赵”。
  这是杜甫最后的心情,最后歌声。他的生命就在这里嘎然而止,像一只天地间飘飘无依的沙鸥,消失在地平线的尽头。但是,“白酒牛肉,饱醉致死”不仅无损于他的伟大,而且给了爱热他的人一份淡淡的慰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1-15
选自杜甫的《旅夜书怀》,
不过这一句是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不是何所依哦,我们这学期学的
第2个回答  2013-08-07
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第3个回答  2013-08-07
按时吧那边泥巴年百衲本那边那边那边案板案板那边那边那边按半把那百衲本内把那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