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湖广填川有哪些记载,具体是什么人在什么地方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4-02
湖广填四川是指在中国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发生的两次大规模的湖南、湖北(即湖广行省)、广东(主要是客家人)等省的居民迁居到四川各地的移民活动。根据考证,还有江西、福建、广西等十几个省份的居民也迁入四川。
清康熙初年,四川巡抚张德地在重庆到泸州的途中,发现路上行人稀少,感到非常奇怪。随从告诉他,很多人都已经死了。原来,明末清初的30多年间,四川境内战乱频发,加上灾荒、瘟疫不断,导致四川人口锐减。据考证,清初四川人口只剩下50来万,重庆城区也只有数百家人,重庆所辖的州县内,有的地方只剩下十几家人。
张德地赶紧将这一情况上报给朝廷。康熙皇帝下旨,鼓励向四川(包括重庆)大规模移民,并颁布了一系列移民优惠政策。湖南、湖北、广东、河南等省的移民纷纷涌入四川,长达数十年的“湖广填四川”移民活动就此开始。
《四川通志》记载:“蜀自汉唐以来,生齿颇繁,烟火相望。及明末兵燹之后,丁口稀若晨星。”康熙二十四年的人口统计显示,经历过大规模战事的四川省仅余人口9万余人。清朝康熙年间,四川盆地经过兵荒马乱后终于平息下来,新任地方官员开始走马上任。然而,他们发现传说中的天府之国竟然如此荒凉残破。
康熙七年,四川巡抚张德地向康熙皇帝上了一道奏折,表达了对四川荒凉景象的忧虑。他提出,要重振四川的繁荣,唯有招徕移民开垦土地,重建家园。康熙皇帝正为全国的税收和重建问题烦恼,接到四川地方官的奏折后,他颁布了《康熙三十三年招民填川诏》,下令从湖南、湖北、广东等地大举向四川移民。
“湖广”一词最早指元代设立的“湖广行省”,包括湘、鄂、桂及粤黔部分地区。元末明初,湖广地区因战乱导致人口减少,明朝政府将江西等省民众迁徙至湖广,允许他们“插旗占地”。明末清初,四川经过战乱变得荒凉凋敝,地旷人稀,清政府鼓励外省人入川垦荒,这就是民间流传的“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民谣的历史背景。四川历史上经历了七次大移民。第一次是秦灭蜀、巴之后,秦移民万家入蜀,约四、五万人;第二次是从西晋末年开始,全国性的北方人口南迁,在此期间,邻近四川的陕西、甘肃移民大量进入四川;第三次在北宋初年,又发生了全国性的北民南迁,这个时期,陕、甘移民入川;第四次是元末明初,以湖北省为主的南方移民入蜀;第五次是清代前期十余个省的移民入川,这次以湖北、湖南(当时行政区称“湖广省”,还包括广西一部份)移民最多,移民人口达100多万。民间传说的“湖广填四川”是在老川人血泪快要流尽的时候发生的大移民,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概念,即指这次前后长达一百多年的大移民。第六次是抗日战争前期到全国解放,有不少人逃难或“南下干部”定居四川;第七次是二十世纪末到二十一世纪初的三峡大移民,有许多人落户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