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的意思是什么?

如题所述

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

这句诗是出自于唐代王昌龄的《采莲曲》

原文: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译文:

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

扩展资料

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诗的前两句的描写,让人感觉到这些采莲少女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后两句写的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难辨的感觉。

前两句侧重于客观描写,后两句侧重于写主观感受,客观描写与主观感受相结合的手法,很好地表现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3-10

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

出处:《采莲曲》,作者唐代王昌龄。

原文: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译文: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王昌龄被贬龙标时所做,约作于唐玄宗天宝七载夏。有本事载,王昌龄任龙标尉已经有了一段时间,一次,王昌龄独自一人在龙标城外游玩,在东溪的荷池,见当地酋长的公主、蛮女阿朵在荷池采莲唱歌的情景,深深被气所吸引,遂作《采莲曲》。

作者简介:

王昌龄,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人。一作太原人。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汜水尉,再迁江宁丞,故世称王江宁。晚年贬龙标(今湖南黔阳)尉。因安史乱后还乡,道出亳州,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擅长七绝,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也有愤慨时政及刻画宫怨之作。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王昌龄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采莲曲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14
1. 采莲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
闻歌始觉有人来。
2.译文
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分不清楚,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人花难辨。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
3.赏析
这首诗像一幅美妙的采莲图画,描写了江南采莲少女的劳动生活和青春的欢乐。
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后两句写的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难辨的感觉。前两句侧重于客观描写,后两句侧重于写主观感受,客观描写与主观感受相结合的手法,很好地表现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第3个回答  2019-12-14
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

出处:《采莲曲》,作者唐代王昌龄。

原文: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译文: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王昌龄被贬龙标时所做,约作于唐玄宗天宝七载夏。有本事载,王昌龄任龙标尉已经有了一段时间,一次,王昌龄独自一人在龙标城外游玩,在东溪的荷池,见当地酋长的公主、蛮女阿朵在荷池采莲唱歌的情景,深深被气所吸引,遂作《采莲曲》。

作者简介:

王昌龄,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人。一作太原人。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汜水尉,再迁江宁丞,故世称王江宁。晚年贬龙标(今湖南黔阳)尉。因安史乱后还乡,道出亳州,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擅长七绝,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也有愤慨时政及刻画宫怨之作。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王昌龄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采莲曲
第4个回答  2019-01-03
在那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的少女的绿罗裙己经融入田田荷叶之中,少女的脸庞则与鲜艳敀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难辨,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