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出色的历史剧是《康熙王朝》吗?

如题所述

这部片子是最好的替鞑子洗地的历史剧,在这部片子里面,满洲鞑子对老百姓犯下的反人类罪全被华丽丽地无视了,即便是清史中的贪官也变成了忠臣。下面举几个例子:

第一,清朝的禁海令,在厦门海战败给郑成功之后,他们就下了禁海令,从山东到广东,沿岸居民全部内迁,如有不从,一律杀光。烧毁所有沿岸50里内的房屋,海船码头,禁止一切海贸。
当年真是人头滚滚。可在这部片子里,变成了忠臣姚启圣自迁祖坟,然后老百姓自愿迁移
MLGBZ,这也太毁三观了吧?真实的历史就这么和谐?

第二,忠臣朱国治。片中忠臣朱国治杀掉子女之后怒斥吴三桂,然后被杀。我们去看看真实的历史:朱国治,顺治四年(1647)贡生,授固安知县,擢至大理寺卿。顺治十六年,任江苏巡抚,上疏献策抵御明郑成功入长江之师。在任期间搜刮无度,人称“朱白地”,又以抗粮为名,制造江南奏销案。顺治十八年疏言苏、松、常、镇四府欠赋绅衿万余,均为抗粮,后全部褫革,是为“奏销案”。又在哭庙案中,罗织罪名杀害苏州金圣叹、倪用宾等人。朱国治将哭庙文的起草人金圣叹作为首犯拘捕,冠以"摇动人心倡乱,殊于国法"之罪,被判死罪,在南京三山街执刑。[1]康熙十年(1671)补云南巡抚,加太子太保兼少保,在任期间克扣军粮,导致生变。康熙十二年(1673年),吴三桂起兵反正时欲胁降,他严拒,被杀。身为吴三桂将士分而食之,骸骨无一存。三藩之乱平定后,清廷将朱国治列入“忠义”死难臣子之列,加以褒扬优恤。《清史稿》中被列入“忠义传”中。
兄弟,好好看看吧,这小子镇压本民族,搜刮无度,制造冤狱,克扣军饷,还TM成忠臣了?

第三,施琅。片中施琅也是个正面人物,咱们来看看真实的施琅
施琅少年时因为族叔施福的关系投入郑芝龙军中,清军南下后他们叔侄二人是坚定的主降派,为此曾和还是监生的郑成功发生过激烈争吵,最后郑芝龙不顾郑成功劝说,带着施琅等人向满清投降。投降后,施琅使出吃nǎi的力气帮助清军攻打南明,参与了对张家玉、陈子壮的剿杀,并在其中多立战功,在普遍避战的闽军中,施琅卖力的表现可谓独树一帜。后来随着郑成功的不断劝说,大批原闽军纷纷反正,重新投入明军旗下,但施琅依旧坚定不移地站在清军一边积极向永历朝廷发起进攻。

李成栋反正后,两广的清军纷纷响应,重新加入明军序列,只有施琅仍心如铁石,虽然已经成为孤军仍一心效忠满清,带着万余军马奋力突围。在李成栋的围追堵截下,施琅的部下不断减少,最后只剩数百人时,施琅仍拒绝投降明军,突破闽军层层拦截到cháo州意图夺船返回清军控制区,结果被郑成功堵住。

走投无路的施琅投降郑成功后,就开始专心致志地劝说郑成功与其他派系的闽军内讧,从郑联到郝尚久,郑成功所有与南明不同派系的军队的冲突中,无一例外都有施琅的谋划、教唆和参与。而在郑成功与清军交战时,施琅则绝不同行,不但用托梦来劝阻郑成功,跟在三军中散播凶兆言论,最终被忍无可忍的郑成功免去部分职务。

矛盾最终爆发是因为郑军大将曾德的举报,当时郑成功出外与清军作战,施琅帐下的将领曾德是坚定的主战派,也是郑成功派在施琅军中的心腹,他突然自施琅军营中逃归郑府,称亲清派施琅图谋不轨。得知此事后,施琅出动军队强攻郑成功的府地,击败郑成功留在家的卫队,冲入郑府将曾德抓住杀害。急忙返回的郑成功收押了施琅的父、兄,勒令施琅投降,施琅闻讯潜逃去满清统治区,郑成功将其族人处死。

这个投靠满清,反过来打自己人的伪军居然成了高大全的代表?

此外,康熙一年两次的文字狱就被人华丽丽地无视了?
清朝规定的,汉人无故三人以上集会当谋逆处理,怎么都被华丽丽地无视了?

这种歪曲历史的片子还被人推崇?真实没天理了

扬州十日、嘉定三屠,谁还记得?死守江阴81天的阎应元还有几个人知道?最后的汉人抵抗者李来享在狗屁琼瑶剧里成反贼了,真是没天理了
难怪人家说:崖山之后无中国,阎史之后无汉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8-06
因为大清的那段历史,我本人不爱看大清片,我觉得最出色的历史剧应是北洋水师,康熙王朝那部剧哪有那么多的说词和各种势力啊?而且据有关史料记载顺治皇帝是被台军火炮击毙的,而正史却说是得了天花,康熙收复台湾很可能是给他老爸报仇,苏麻拉姑比康熙要大好几十岁,和孝庄年龄差不多,根本不可能给康熙做情人,这都是二月河编写的,正史也就是二十五史有无记载我不知道,要看民国编写的清史。在百家讲坛里,有说清朝的,阎崇年吧?还有纪连海。尤其那个扬州10日,嘉定三屠讲的那个搞笑啊,百度百科里也是有的,但是没有纪老师讲的详细和精彩!你可以听听?我的文采不算太好,勉强整理出来的

嘉定城有一个赋闲在家的明朝三品官侯峒曾,素与进士黄淳耀交好,听说“剃发令”下来,便商议起义兵反清复明,待清兵快攻到嘉定城外时,他们即刻率领城中百姓执旗举事了。围城的这一股清兵是一个投了降的汉人,叫李成栋,历来投降者是最看不惯不投降者的,咱们揣测一下这心理也知道。李成栋下了屠城令,侯峒曾兵败,拥二子投水而死,黄淳耀战死。屠城令一下,一日之内,嘉定城就有3万人遇难,抢夺的财物就装了300多船,此为嘉定第一屠。
李成栋做完了这件事就领兵转移,不想他前脚一走,嘉定城外有一个叫朱瑛的义士带着50个人后脚就进了城,李的手下陈某前日屠城是看到留发者便杀,这次朱瑛进了城是看到剃发者便杀,都是嘉定城里的老百姓遭殃啊,连和尚也杀,因为大部分人都躲到乡下去了,陈某知道后,又领兵折返回来,进了城,人都走了,没法交代啊?找替罪的吧?杀!这一日乃嘉定第二屠,又2万多颗人头落地!
陈某这边正屠得痛快,他手下一名叫吴之藩的将领恼了,他认为李成栋这样做太过分了,这是滥杀无辜老百姓啊。结果吴之藩反了。李成栋大怒,便和吴之藩带的人在嘉定城斗起来,一战打下来,又是2万人战死,这是第三屠。前前后后,一共死了7万多人,嘉定城没几个活人了,活着的人也忙不迭逃往乡下去了,想想,留发的杀了,剃发的杀了,这还能留人吗?根据那时候的卫生条件和技术能力,可想而知,嘉定城经过三屠之后,尸塞户墉,枯骨横街,必然是腐臭冲天,夜夜鬼哭啊!
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李成栋经过这自己亲手炮制的三屠后,也许是看厌了血流横疆,望多了离人眼泪,也许是内心起了自责,也许是突然回想起,自己也是汉人,死去的这些嘉定人,也算是自己的父老乡亲、同胞同族……不知道他的内心究竟起了什么样的挣扎,李成栋他又后悔了。他接过了反清复明的旗帜,又反了大清朝。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8-05-13
《康熙王朝》是小说改的,有很多和历史不合,这是一部明显的为歌颂而歌颂的剧,不合的地方很多,
如孝庄不可能生前就知道,自已的将来会被叫孝庄皇太后,
清军灭明郑时候,明郑并没有向外国出卖台湾主权,但清朝就真的和外国达成一些合议,不过后来扯皮了。
还有文字狱,
海禁原因,
我只能说这是一部拍的较好的戏剧,绝不是历史剧,剧中为歌颂而歌颂,把主角康熙写的太伟大,完美了,但实质并不如此,虽说民族要团结,但总不能打着民族团结的谎言,来篡改历史,试问是不是当年如果日本侵华成功,我们现在也要这样不表扬日本天皇。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3-07-31
乃大秦帝国,尤其在35集到37集的秦魏决战,(兵阵,人员,战争,场面)到2013年我敢说没有超过的!
《大秦帝国》是根据作家孙皓晖创作的同名历史小说改编而成。基本分为六部,依顺序为:《黑色裂变》、《国命纵横》、《金戈铁马》、《阳谋春秋》、《铁血文明》、《帝国烽烟》。故事讲述战国时代的秦国经变法而由弱转强,东出与六国争霸进而统一天下,以及最后走向灭亡的过程。是一部以秦国为主要视点来展现战国时代波澜壮阔的史诗。电视剧目前已在中国(内地、港、澳、台)、美国、韩国、日本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播出。
故事梗概
在群雄逐鹿,山河日变的“大争之世”,在英雄辈出百家争鸣的战国时代,华夏大地的西陲正经历着一场亘古未有的“黑色裂变”。古老的秦部族正是在这裂变般的阵痛中重生。他们燃烧着自己,用一段段血与泪,爱与恨交织的悲壮故事,推动着整个时代前行。最终大出天下,与中原六国相融合,共同成就华夏文明的正源。
公元前362年,满怀壮志,发誓要夺回老秦故土河西的秦献公师隰,在黄河西岸的少梁山与魏国大军进行了一场惨烈的厮杀(史称“少梁之战”)。尽管秦军斩敌无数,并一举擒获对方主帅公孙痤。但秦献公却身中毒箭而死。其后嫡子渠梁灵前即位,史称秦孝公。
秦国此时已陷入四面楚歌之绝境,辎重耗尽,兵源匮乏,国力虚弱。秦孝公即位后,秦国危局如独木撑天,摇摇欲坠。六国在山东召集大会,准备分秦,内外堪忧,秦国的生死存亡,压在一个22岁的年轻君主身上。秦孝公渠梁清醒地认识到秦国的落后与六国亡秦之心,为了稳定最急于灭秦的魏国,他在所有大臣的反对下,释放了本应斩首为先父祭灵的魏国丞相公孙痤。并拿出国库与皇室私库的所有财产,用秦国不世珍宝,以及巨大商利相诱六国权贵,力保秦国三年无战事,为秦国赢得了一丝喘息之机。
秦孝公手刻国耻碑,以剑断指,以血涂字,立于宫门,誓以变法强国。秦孝公大召天下贤士,六国学子,入秦为官。在与贤士的反复切磋度量之中,商鞅脱颖而出。卫鞅只身一人游遍秦国穷山恶水,历时三个月,深入荒村野镇,了解当地民俗民风,努力寻找秦国落后的根源,竭力暝思治秦策略。同时,他也被这朴实,坚毅的秦风深深吸引。在这短短的三个月里,他便明确了此后二十年,自己与秦国要走的路。渭水船头,他一展其为政主张,以他的法家思想折服了秦孝公。卫鞅的《治秦九论》更使其看到了秦国的未来希望。他们连谈三天三夜,决定实行变法,以法制国。并立下了“君臣相知,永不相负”的誓言。秦孝公拜商鞅为相,开始了君臣二十年的大变法(史称“商鞅变法”)。
商鞅拜相后,颁布命令,禁止私斗,平民有战功可以封爵,取消封地,废除井田等一系列主张,朝野之间,不啻于天翻地覆。平民封爵,开三皇五帝之先例,废除封地,动摇封建基础,更有开阡陌、废井田,使六国守旧之士顿足大骂,当然,对卫鞅来说,压力最大的则来自于秦国内部的贵族势力,秦孝公的兄长公子虔、长史公孙贾、上大夫甘龙等这些前朝权倾朝野的大臣,对卫鞅刻骨仇恨。由于秦孝公的支持,只能在背地下手。
权贵之臣们关注着卫鞅以法治国的成效,到处游说鼓动,卫鞅通过城门徙木立信,在民间赢得信任。适逢河西村村民群斗,以身试法,村民们仗着是太子封地,不肯伏法,卫鞅亲自监斩,一次斩首七百余众,天下大哗。犯人临死前幡然悔悟的吼声:“秦人莫忘,私斗罪死耻辱!公战流血不朽!”在所有秦人的内心深深地烙下了“法”的烙印。
此事却震惊了主张 “非战非攻,除暴政暴君”的政侠墨家的子弟。墨家向来以“除暴天下”为己任,闻知卫鞅的暴行,召集门下弟子,发出除暴令,准备对他们认定的“苛政”,“暴君”,“酷吏”进行大规模的刺杀行动。秦孝公为了变法不在初期夭折,舍弃一己的生命,亲至墨家驻地神农大山,拜见墨家巨子禽滑厘。在墨家论政台上,孝公慷慨陈词,连身居幕后的巨子禽滑厘也被他的英雄气概与王者风范所折服。禽滑厘最终决定与秦国冰释前嫌。秦孝公又要与恋人别离,他们立下了至死不渝的誓言。“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大秦帝国(5张)
变法使得秦国蒸蒸日上。农人力耕,百工勤奋,商市通达,民风日新,人人踊跃参军,准备杀敌立功,授官封爵。新法法制逐渐深入人心。为了能够得到秦公室更坚定的支持,在白雪的理解和劝导下,卫鞅与秦孝公的妹妹——聪敏贤惠的荧玉公主举行了大婚……
商鞅的第二批变法令陆续颁布以后,更是朝野沸腾。取消贵族封地,是破天荒的创举,秦国贵族视他为寇仇一般。河西村的村民给太子驷交私粮的时候,私粮全部被换为泥沙。太子一怒之下,杀死了几个村民,又撞在了商鞅的法令上。这是一次比以往都更艰难的考验。
商鞅间接导致了太子驷被废黜,他被流放到秦国边境之地,不得征召,不得回来。太子的两名师傅公孙贾被放逐陇西牧马,公子虔受劓刑被削去鼻子。经过这次事变,朝野的风波平息了,卫鞅深知自己的处境,这段仇恨已处在无法化解的地步,即无可解,也不须解。作为法家的大师,他正带领着秦国一步一步地接近他理想中的大治之世。秦孝公不顾卫鞅的反对,将商於在名义上封给卫鞅,国人尊称卫鞅为商君,后世称商鞅。
整整二十年过去了,变法持续了二十年,秦国的新军练成,国富民强,百姓勇于公斗,平民争立战功。秦孝公和商鞅都老了,不足五十岁,都已是心力交瘁。秦孝公召回了流放二十年的太子驷,撒手而亡。
太子驷即位,六国趁机向秦国施加压力,要求秦国杀商鞅以谢天下。朝堂内外又是一番气象,沉渣泛起,旧恨新仇都浮上来。一直在秘密破坏变法的老臣们终于可以在阳光下窃窃私语了,他们听说新国君也有杀商鞅的想法,争先恐后地跳出来。商鞅将手中的政权、兵权交出,只身入狱,最后在车英和景监的帮助下终完成《商君书》这一千古法家名作,使得后来秦国永远朝着商君制定的法律前行,商鞅被车裂后,秦惠文王出兵义渠,灭掉和旧贵族联合的部落,扫清所有反对变法的旧贵族,将商鞅之法立为万世国法,其实,这是商鞅为保护新君、保护变法而舍其生命下的一步大棋。最后一招,以一己之生命赌秦国万世之强盛。秦惠文王果然英才,后人却不知道,商鞅才是真正的历史棋局中的大国手。
而在那充满霸气的咸阳皇宫里,一个比他任何先辈都要更加冷俊的铁腕君主,正在谋划着将怎样扫平一切胆敢阻挡他完成霸业的朽物。一场新的血雨腥风又将开始了……
第4个回答  2013-08-02
康熙王朝是根据二月河的小说改编的,康熙千古一帝,电视剧拍的蛮好的。至于是否符合真实历史,不好说,历史都是被后人随便改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