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型非正式群体:与正式学生群体的目标一致,如外人不知道的学习兴趣小组、自学小组等。
消极型非正式群体:其活动往往影响学与教活动的正常开展,但并未超出法律允许的范围。
中间型非正式群体:介于上述两种类型之间,没有明显的积极和消极作用。例如:经常一起游玩、娱乐的学生小团伙等。
破坏型非正式群体:也叫“团伙”,往往有严重的违反学校纪律甚至违法犯罪行为。
在中小学,非正式学生群体的规模一般是男生教女生大,而且男女混合的群体较少见。男生群体的规模 以5~7人为常见;女生群体的规模在3人以内,且以2人组合较为多见。
对于消极和破坏型非正式学生群体而言,如果群体规模不超出本班级,其消极或破坏作用较小;如果超出本班级,但仍在本学校之内,其破坏力一般尚不巨大。
然而,如果群体规模和联系超出学校,发生了校际甚至学校与周围社区之间的联系,其影响的性质往往是恶性的,一旦这种群体成为跨地区的组织,多半会演变成青少年犯罪团伙,其后果相当严重。
根据非正式学生群体的以上特点,学校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应采取措施,正确认识和处置不同性质的非正式学生群体。
扩展资料
对班级或组织中的非正式群体,如果否认、限制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和发展,就会引起对立情绪。如果放任其盲目发展,就有可能扩大势力范围,与正式群体分庭抗礼,阻碍班集体的正常活动和目标的实现。
非正式群体对个体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主要取决于非正式群体的性质以及与正式群体的目标一致程度。因此对于非正式群体既不能采取高压政策,又不能放任自流,要正确地引导使其发挥积极作用,避免其消极作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非正式群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非正式学生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