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宫廷中的称呼

请问古代皇子正妻的称呼是不是皇妃?侍女、奴婢对皇子、皇妃、太子、太子妃、皇上、皇后、嫔妃等是如何称呼自己主子或是其他主子?我需要详细描述和简单的称呼用语。

皇帝 其他别称:皇王、皇辟、主、主上、主公、天子、君主、君王。

皇后:皇帝的正妻称皇后,是皇帝的原配。别称坤极、正室、正宫、中宫、嫡妻。原本夏商时期,帝生前称后,死称帝,有君长之意。商代以后,后称为君王的配偶转成。皇后一词始于秦朝,下人称呼为“娘娘”“天下母”“国母”。

太子 的称呼:

周时天子及诸侯的法定继承人,或称太子,或称世子,并无统一标准,秦朝国祚短,未立太子,汉代称皇太子,金、元时,皇帝之庶子亦称太子。

列举介绍:

1、后、帝王的正妻。夏代帝王生时称“后”,死后称“帝”。后稷、后羿等的“后”,都是君长的意思。商代君主生前称“王”,死后称“帝”。在商代,“后”开始成为君主配偶的专称。《礼记·曲礼下》:“天子之妃曰后。” 

2、皇后:皇帝正妻的称呼,始于秦朝。历代相袭。  

3、王后:国王的正妻。  

4、皇孋:皇后的别称。《后汉书·皇后纪赞》:“祁祁皇孋,言观贞淑。”  

5、元妃、元嫡:国君或诸侯元配夫人的称号。《左传》隐公元年:“惠公元妃孟子,孟子卒,继室以声子,生隐公。” 

6、元后、元配:帝王的正妻,元配皇后。《明史·后妃传二》:“穆宗即位,礼臣议:’孝洁皇后,大行皇帝元配,宜合葬袝庙。” 

7、女主:女子为君者,多指临朝执政的太后。《史记·吕太后本纪》:“太后女主,欲王吕氏。” 

8、君妇:君主正妻的称呼。  

9、梓童:皇帝对皇后的称呼。  

10、慈壶、慈闱:对帝王母亲或皇后的敬称。宋范成大《丙午东宫寿》诗:“晨昏两慈壶,诗礼一贤王。” 

11、中宫:皇后的住处,代称皇后。  

12、国阴:后妃的别称。古代称男为阳,女为阴,所以帝王的后妃称国阴.  

13、御妻:帝王之妻,也叫“御女”、“女御”,位在世妇之下。《礼记·昏义》:“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以听天下之内治。” 

14、天下母、天地母:都是对皇后的敬称。《汉书·元后传赞》:“及王莽之兴,由孝元后,历汉四世,为天下母。” 

15、娘娘:皇后或宫妃的称呼。  

16、坤极:皇后的别称。《后汉书·梁皇后纪》:“梁小贵人宜配天祚,正位坤极。”  

17、妃:对皇帝的妾及太子、王、侯的妻子的称呼。  

18、妃子:皇帝的妾,地位次于皇后,在诸妾中地位较高。  

19、妃嫔:帝王妾侍的统称。唐杜牧《阿房宫赋》:“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历代帝王妃嫔众多。《礼记·昏义》:“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以听天下之内治。”秦始皇灭六国,尽收其宫女充实内廷;汉武帝妃嫔有昭仪、婕妤等四级;晋武帝有宫女近万人;康熙有妃嫔五十一人。 

20、嫔、九嫔:皇宫中的女官名,也是帝王的妃子。嫔,也称嫔妇。《周礼·天官·内宰》:“九嫔掌妇学之法,以教九御。”九御亦即九嫔。据说,宫中女官九人一御,九御八十一人。历代多用其制,但名称不一。唐代以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为九嫔《新唐书·后妃传》。 

21、妃嫱、嫔御、嫔嫱:宫中的女官,天子、诸侯的姬妾。妃嫱地位高于嫔御。  

22、贵人:宫中女官,妃嫔的称号。东汉光武帝始置,其地位仅次于皇后。此后,历代沿用其名,但地位的尊卑并不相同。例如,清代贵人位在皇贵妃、贵妃、妃、嫔之下。 

23、贵妃:妃嫔的称号,在皇帝姬妾中地位最高,仅次于皇后。南朝宋武帝时始置,与贵嫔、贵人号称三夫人,位比相国。隋以后历代均沿置。 

24、贵嫔:宫中女官名,也是皇帝的妃子。魏明帝时地位仅次于皇后。以后,历代多沿用,但地位尊卑不尽相同。 

25、德妃、贤妃:宫中女官名,亦是皇帝妃嫔的称号。唐时为正一品。  

26、淑妃:宫中女官名,三国魏明帝始置。当时地位较高,仅次于贵嫔和夫人。以后历代多设置。  

27、太妃:已故皇帝的遗妃。清制,皇帝的祖父或父亲遗留的妃嫔,分别称皇贵太妃、贵太妃。  

28、椒房:又称“椒室”。汉代皇后所居宫殿,用花椒一类的香料和泥涂抹墙壁,取其温、香、多子之义,以表示吉利。后来就以椒房代称皇后。应劭《汉官仪》:“皇后称椒房……” 

29、淑媛:宫中女官名,三国魏文帝时始置。位在淑妃后。  

30、惠妃、丽妃、华妃:宫中女官名,亦是皇帝妃嫔的称号。唐玄宗开元时置。《旧唐书·后妃传·序》:开元中,“乃于皇后之下立惠妃、丽妃、华妃等三位,以代夫人,为正一品。” 

31、少妃:先秦诸侯之妾的称呼。  

32、储妃:太子妃。  

33、东妃:太子妃。  

34、美人:宫中女官名,亦是皇帝妃嫔的称号。西汉始置。据传,汉宫妃嫔有十四等,美人位居第五等。以后一直到明代,宫廷中皆有美人名号。 

35、良娣:太子妃妾的称号,始于西汉。此后,魏晋至隋唐后宫皆沿置。  

36、女君:君主的妃妾尊称嫡妻为女君。  

37、内宠、内嬖、嬖人:帝王宠幸的姬妾。《左传》僖公十七年:“齐侯好内,多内宠,内嬖如夫人者六人。” 

38、正嫡、正室:嫡妻、正妻的别称。  

39、侧室、别室、别房:妾的别称。  

40、继室:诸侯次妃的别称。  

41、大娘、小娘:皇后与妃妾的别称。清梁章钜《称谓录》:“天子妻古称大娘。”  

42、细君:原为古代诸侯之妻的称呼,后来转化为妻子的通称。  

43、夫人:周代诸侯的嫡妻。《礼记·曲礼下》:“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后来,诸侯之母也可称夫人。汉代皇帝的妾皆称夫人。魏晋以后,或称夫人,或另立名号。 

44、寡小君:古代国君夫人对诸侯自称的谦词。《礼记·曲礼》下:“夫人自称于天子,曰老妇;自称于诸侯,曰寡小君。”后来臣民对别国也谦称本国国君的夫人为寡小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10-25

古代宫廷中的称呼如下:

1、皇帝对皇帝的称谓:

天子(源于商朝) 

皇帝(源于秦始皇)

万岁(最早是代表喜庆,汉武帝后用到皇帝身上,到了宋朝专用)

陛下:陛本是宫殿的台阶,又特指皇帝前的台阶。陛的两旁通常有近臣持刀以备不测。群臣不敢直接对着皇帝说话,而要站在陛下的侍卫负责传递,以表皇权尊贵。

其他别称:皇王、皇辟、主、主上、主公、天子、君主、君王、人主、今上、足下……私底下称皇上为:

至尊、圣人(多用于唐代)、圣上、圣皇、官家(宋代特称)、主上、皇上、老爷(明代特称)、老佛爷(清代特称)等皇帝的自称:联、寡人、孤、孤寡、予一人、有时候也用“我”或者“吾”。

2、皇后:皇帝的正妻称皇后,是皇帝的原配。别称坤极、正室、正宫、中宫、嫡妻。原本夏商时期,帝生前称后,死称帝,有君长之意。商代以后,后称为君王的配偶转成。皇后一词始于秦朝,下人称呼为“娘娘”“天下母”“国母”。

3、妃:别称姬、国阴、侧室、别房、妾身,对皇帝的妾氏及太子、王、后的妻子称谓。下人称为“娘娘”。妃子的自称:妾身、贱妾、小妾(对皇帝)、本宫(对大臣、奴才)、在正式场合用“妾某氏等”,平时则用“我”或者“吾”

4、嫔:古代皇宫里的女官,皇帝的妾。位于妃以下,贵人以上。嫔的自称:妾身(对皇帝)、本宫(对大臣、奴才)

5、无上皇:皇帝的爷爷称为无上皇,指太上皇的父亲、皇帝的祖父,是中国古代帝制度中的最高虚位。甚少用上的称谓。

6、太皇太后:皇帝的祖母,皇帝一般对其称为皇祖母。自称:本宫(对大臣、奴才)、哀家(皇帝死后自称)

7、太上皇:皇帝的爸爸称为太上皇,天子之父参与国政,称太上皇帝。皇帝称呼父皇、皇父。

8、皇太后:皇帝的母亲称皇太后,秦汉以后历代沿称。皇帝称呼为母后、皇母。公主、格格、皇子称皇太后为皇奶奶,太妃为X奶奶,臣子对其称呼 慈禧太后曾使用老佛爷的称呼。自称本宫(对大臣、奴才)、哀家(皇帝死后自称)

9、太妃已故皇帝的妃子,无上皇或太上皇遗留的妃嫔,分别尊称为皇贵太妃、贵太妃。

10、皇太子:皇帝所指定的继承人,一般为皇帝的嫡长子,但常有例外,由皇帝选定册立。清代自雍正以后不立皇太子。一般称预定继承君位的长子为"太子"。 平时还是多用“我”或者“吾”,另外对皇帝或者皇后或者时可用“儿臣”,对下人可用“小王”。

11、别人对其称呼左右之人称为“郎君”;诸王则被称呼为“王爷”

12、世子:帝王诸侯的正妻所生的长子,也称太子,清代则封亲王的嫡长子为世子。

13、孺子:太子妃嫔名,太子有妃、良娣、孺子,共三等,又古代贵族的妾也称孺子。

14、太孙:皇帝的长孙称太孙。历代王朝往往于太子殁后册立太孙为预定之皇位继承人。

15、王:尊称为王爷或殿下。王本作士,上加一横表示在士之上。后降为臣子的最高封爵。王的自称本座、本王、臣王(对皇帝)

16、王后:国王正妻,通常指亲王、外姓王、封地的王的正妻。

17、帝:帝为天上最高统治者,后来降为人间的皇帝。

18、公主:帝王之女的称号。始于战国,汉制规定,皇帝之女称公主,帝之妹称长公主,帝姑称大长公主,后历代大致沿用。对皇帝,称“吾”或者“我”。

19、附马:皇帝的女婿称驸马,非实官。清代称"额驸"。

20、帝姬:古代对皇帝女公主、姊妹、姑母等的称呼。

21、郡主(翁主):郡主为郡公主的缩写,唐朝为太子之女,宋代后,宗室之女也封为郡主,明清均以亲王之女为郡主。汉代制度,诸王之女称翁主,即后世的郡主。

22、县主:郡王之女,东汉帝女皆封县公主。隋唐以来,诸王之女,亦封县主。明、清郡王女封县主。

23、少君或者小君 诸侯妻子清皇族 清代宗室封爵具有民族特色,爵位称呼多用满语。


拓展资料

贵妃,皇帝妃嫔封号之一。南朝宋孝武帝刘骏于孝建三年始设,地位次于皇后,自隋至清多沿置。其中唐玄宗初年曾停置,旋恢复。渤海称王之妻为贵妃,则相当于中原各朝皇后。明成化年间,明宪宗在其上另设皇贵妃,位降一等。清代沿用。

唐宋二朝时,贵妃是仅次于皇后的封号,贵妃、淑妃、德妃、贤妃并称四夫人,爵位正一品。

明朝时,宫中皇妃的封号有很多,如顺妃、宁妃、良妃等,但贵妃仍是最高级的封号。

清朝的后宫品级为: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官女子、秀女。贵妃是后宫第三等封号。

历代贵妃中最有名者为唐玄宗的宠妃杨贵妃。

贵妃,古代皇帝妃嫔的称号。开始是南朝宋孝武帝始置的,位比相国,与贵嫔、贵人号称三夫人。后代多沿用其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贵妃(宫廷用语)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9-09-18

1、皇帝

天子(源于商朝)、皇帝(源于秦始皇)、万岁(最早是代表喜庆,汉武帝后用到皇帝身上,到了宋朝专用)。皇帝的自称:联、寡人、孤、孤寡、予一人、有时候也用“我”或者“吾”。

2、太皇太后

皇帝的祖母,皇帝一般对其称为皇祖母。自称本宫(对大臣、奴才)、哀家(皇帝死后自称)。简称太皇,或称太母,是古代中国皇帝及东亚地区部分时代的君主法定祖母的正式封号。在部分朝代曾出现的太帝太后、皇太太后、帝太太后等,皆为太皇太后的变体。

3、世子

也就是太子,古代的“世”与“太”字意义相通。

4、皇后

皇帝正妻的称呼,始于秦朝,历代相袭。

5、妃嫔:帝王妾侍的统称。唐杜牧《阿房宫赋》:“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历代帝王妃嫔众多。

6、贵人

宫中女官,妃嫔的称号。东汉光武帝始置,其地位仅次于皇后。此后,历代沿用其名,但地位的尊卑并不相同。例如,清代贵人位在皇贵妃、贵妃、妃、嫔之下。

7、太妃

已故皇帝的遗妃。清制,皇帝的祖父或父亲遗留的妃嫔,分别称皇贵太妃、贵太妃。

扩展资料

称呼是一种文化现象,从一个时代的称呼中,我们可以窥见一个时代的风貌。称呼也是一面镜子。称呼的变化是文化的变化,同时也被视为历史文化的折射。中国人的称呼是宗法、习俗、等级、地位、声望等的反映,尊长、后辈、上级、下属各有各的一套称呼,谁也不能逾越。

从称呼中我们可以看到国人对宗法礼制、尊卑长幼等礼法习俗的重视,对官职、科举的表示方式。古往今来,中国人的称呼既反映出了人们对于成功的观念,又透射着一种“自卑下之道”的“谦恭精神”,这种人生精神,必定要在人们的语言、称呼中体现出来。

兄弟排行称谓:古代以伯、仲、叔、季来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伯为老大,仲为老二,叔为老三,季排行最小。父之兄称“父”,父之次弟称为“仲父”,仲父之弟称为“叔父”,最小的叔叔称“季父”,后来父之弟都统称为“叔父”。

古代父母称呼:父母又称高堂、椿萱、双亲、膝下、考妣等。

古代后宫称呼:

1、惠妃、丽妃、华妃:宫中女官名,亦是皇帝妃嫔的称号。唐玄宗开元时置。《旧唐书·后妃传·序》:开元中,“乃于皇后之下立惠妃、丽妃、华妃等三位,以代夫人,为正一品。”

2、美人:宫中女官名,亦是皇帝妃嫔的称号。西汉始置。据传,汉宫妃嫔有十四等,美人位居第五等。以后一直到明代,宫廷中皆有美人名号。

3、寡小君:古代国君夫人对诸侯自称的谦词。《礼记·曲礼》下:“夫人自称于天子,曰老妇;自称于诸侯,曰寡小君。”后来臣民对别国也谦称本国国君的夫人为寡小君。

4、昭仪:宫中女官名,亦是帝王的侍妾。汉元帝时始置。汉朝妃嫔在皇后之下有十四等,昭仪是第一等。“位视丞相,爵比诸侯王”。后世虽然亦多沿用此名号,但地位尊卑不尽相同。

5、婕妤:又作婕伃。宫中女官名,亦是帝王的侍妾。汉武帝始置。当时有赵婕妤、尹婕妤等。婕妤在汉朝妃嫔十四等中列第二等。后世(明代以前)虽然亦多沿用此名号,但地位尊卑不尽相同。

6、内主:先秦时诸侯夫人的称呼。后代有时也指皇后。《晋武帝立皇后大赦诏》:“以仪刑万邦者,必须内主。”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称呼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9-10-24

古代皇宫里皇后是所有皇子公主的嫡母,如果皇子即位须封嫡母为太后,还有自己的生母,那么生母不是皇后则称母妃,称皇后为母后,异母(非皇后)则称庶母。


对自己的哥哥则称皇兄,姐姐称皇姐,弟弟为皇弟(有的也称御弟),妹妹则为皇妹(有时也称御妹) 太子称自己的弟弟妹妹一般为皇弟,皇妹,也有称御弟或御妹,有封号的也会称其封号的。弟弟妹妹一般是尊称太子的。


仆人称呼王爷的儿子有很多称呼的,王爷的儿子:嫡子(请过旨册立为世子的)称呼"世子" ,有爵位在身的,可按爵位称呼,也可以按宗室里的辈分排行(包括其他儿子),称为某阿哥,这是非正式称呼,口语化的,多为外人称呼,还能按排班称某爷,六爷七爷。


太子称呼王爷的儿子一般是称其姓名的,有爵位的会称其爵位。 古时在皇室,皇子即子亦臣,所以皇子会称自己为儿臣。从清以前,基本都称为父皇,可以理解为即是父亲又是皇帝,与儿臣相对应~满清时称皇阿玛,阿玛就是父的意思,前的皇字特指皇室~这样来说也符合三纲五常

扩展资料 

称呼指的是人们在日常交往应酬之中,所采用的彼此之间的称谓语。

在人际交往中,选择正确、适当的称呼,反映着自身的教养、对对方尊敬的程度,甚至还体现着双方关系发展所达到的程度和社会风尚,因此对它不能随便乱用。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宫廷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9-09-19

古代皇子正妻的称呼有多种,例如:先秦诸侯之妾的称呼是少妃。  太子妃则称为储妃或东妃。

侍女、奴才对皇帝的称呼也是多种多样:

皇上:即皇帝。皇,古为上天,光明之意,“因给予万物生机谓之皇”帝者,生物之主,兴益之宗,“因其生育之功谓之帝”皇为上,帝为下。古人的皇帝意指天地,而“皇帝”一词则是告诉人们,天地是万物之主。

万岁(最早是代表喜庆,汉武帝后用到皇帝身上,到了宋朝专用)
陛下  陛下的“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的敬称。

其他别称:皇王、皇辟、主、主上、主公、天子、君主、君王、人主、今上、足下……

私底下称皇帝为:
至尊、圣人(多用于唐代)、圣上、圣皇、官家(宋代特称)、主上、皇上、老爷(明代特称)、老佛爷(清代特称)等

皇帝的自称:
联、寡人、孤、孤寡、予一人、有时候也用“我”或者“吾”。

皇妃、嫔妃的称呼:

皇妃,皇帝的嫔妃,位份于皇后、皇贵妃、贵妃之下,皇帝驾崩则称为皇妃又称太妃,于位份皇太后之下,皇后、妃嫔之上。

别称姬、国阴、侧室、别房、妾身,对皇帝的妾氏及太子、王、后的妻子称谓。下人称为“娘娘”。

皇妃、嫔妃的自称:
妾身、贱妾、小妾(对皇帝)、本宫(对大臣、奴才)、在正式场合用“妾某氏等”,平时则用“我”或者“吾”

太子 的称呼:

周时天子及诸侯的法定继承人,或称太子,或称世子,并无统一标准,秦朝国祚短,未立太子,汉代称皇太子,金、元时,皇帝之庶子亦称太子。

唐朝皇帝对儿子的称呼:亲昵一点可叫小名,平时可叫他的名或者称呼其排行,如九郎之类 皇太子自称:平时还是多用“我”或者“吾”。 皇太子,则常被左右之人称为“郎君”;而太子、诸王有时自称为“寡人”,这个可见于顺宗为太子时同王叔文的对话,详见《旧唐书·列传第八十五》

皇子的称呼:

称为阿哥。如果有几个皇子,就在“阿哥”之前加数字。下人对阿哥称爷,什么阿哥就什么爷。

拓展资料:

宫廷,是封建帝王居住的地方。为了显示皇家至高无上的地位和统领天下的威严,中国古代宫廷的设计、建筑都特别追求雄伟壮观和富丽华贵。

古代宫廷的设计,一般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面是皇帝处理朝政的地方,后面是帝王、后妃们居住的地方。皇宫中的主要宫殿都建在一条南北中轴线上,两侧的建筑整齐而对称。重重院落,层层殿堂,展示了皇宫的齐整、庄严和浩大。

宫廷中的建筑,大都由金碧辉煌的大屋顶、朱红的木制廊柱、门窗和宽阔洁白的汉白玉台基组成。

宫廷建筑大都采用大屋顶。这种大屋顶不但华美壮丽,而且对建筑物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大屋顶层层飞翘的屋檐和屋角,使屋面形成了巧妙的曲线,这样,雨水从屋顶流下,会被排得更远,从而保护了木造的宫殿不受雨淋。大屋顶上装饰的鸟兽,不但给庄严的宫殿罩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也对古建筑起到了固定和防止雨水腐蚀的作用。宫廷建筑的屋顶上,一般都铺设金黄色的琉璃瓦,因为金黄色象征皇权,所以只有王室才能使用这种颜色。

用木材建造房屋,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点。宫廷建筑的梁柱、门窗等,都是用木材建造的,而且被漆成了象征喜、富的朱红色。有的地方,还描绘着龙凤、云海、花草等彩画。鲜艳的颜色,不但体现了帝王殿宇的华贵,也对木制的建筑起到了防潮、防蛀的保护作用。北京故宫的太和殿,就是中国最大的木结构大殿。

洁净宽阔的汉白玉台基,是雄伟宫殿的基座。北京故宫的太和殿就建在三层汉白玉台基上。台基四周的石柱和台阶上,雕刻着精美的石龙和各种花纹。中间皇帝专用的通道,用巨大的石料雕刻着海浪、流云和翻腾的巨龙,十分壮观。

几千年来,中国历代帝王都不惜人力、物力和财力,建造规模巨大的宫廷。可惜的是,这些辉煌的建筑大都在战火中毁坏了。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廷建筑,就是位于北京市中心的故宫博物院。这座明清两朝的皇宫,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木结构建筑群。

参考链接:古代后宫称呼

百度百科—宫廷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