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与国家化协调表现

如题所述

加入WTO后,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之间的互动效应越来越明显,推动会计的国际化就成为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然而,对于一个国家来讲,会计的国际化与国家化是一对矛盾,前者强调会计准则在国际范围内可比,后者则强调会计准则在某一国的特性。从长远来看,二者应该是协调的。本文分别从协调的动因、手段加以分析,并提出我国应建立的会计准则模式。  一、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与国意化协调的动因  (一)会计的社会属性要求会计准则国际化与国家化相协调  会计具有技术性和社会性两种属性。会计的技术属性是指会计运用技术方法对相关数据进行合理的加工处理,生成对决策有用的信息,这决定了会计准则在国际间应是协调的。会计的社会属性则是指会计的技术方法应根据不同的社会形态加以取舍,以形成自己的特色,这决定了会计准则应具有本土特色。会计的技术性和社会性的矛盾,说明会计准则的国际化与国家化存在着矛盾。“而在技术性和社会性双方合力作用下,鉴于会计的技术属性占据主导地位,同时,会计的社会属性又非一成不变,在社会发生变革和会计技术属性国际化要求十分迫切的情况下,它也会趋向某种程度的国际协调。”  (二)世界经济一体化要求会计准则国际化与国家化相协调  世界贸易组织(WTO)目前有140多个国家,其贸易额占全球的90%以上。我国作为一个世界大国加入WTO后,将融入世界贸易范围,世界经济将更显一体化特征。这种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要求各国在经济的各个领域都有“共同语言”。会计准则作为经济事项的处理规则当然也应与国际惯例协调,这种要求体现在三个方面。  1.跨国公司的出现所引起的对内和对外的会计问题。加入WTO以后,我国的企业将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世界其他国家的企业也会涌入我国。这种错综复杂的贸易关系,必然会带来一系列会计问题。对内的会计问题包括结转价格、外汇风险管理和预算等,对外的会计问题包括合并报表、外币折算和通货膨胀会计等。跨国公司会计核算所涉及到的国家之间的差异,需要多国公司会计报告的协调。  2.国际贸易的发展。我国加入WTO后,将推动国际贸易的发展。在国际贸易交往中,购销双方都需要利用财务信息了解对方的财务状况,如果双方提供会计信息所依赖的会计准则不能相互协调,必然会给双方的相互了解与沟通带来障碍。  3.金融全球化的要求。如今的国际金融市场大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势,“巴林银行倒闭案”殃及整个欧洲,东南亚金融危机震荡了整个世界。各国需要联手抵御金融风险,沟通和协调各国的会计准则就是其中的一个必要环节。  二、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与国家化协调的手段  如何才能使我国的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协调起来呢?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双向协调的问题。  (一)以积极姿态促进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  由于世间的事物都是在矛盾与协调中发展的,所以协调是永远需要的。加入WTO以后,我国会计准则更应积极与国际准则相协调。事实上,为了推进会计的国际化,我国在理论准备、人员培训和对外交流等方面已做了大量工作。比如,自1981年起就开始在《会计研究》上翻译、介绍国际会计准则。1982年我国加入了国际会计和报告准则政府间专家工作组,派人出国学习。1997年我国加入了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和国际会计委员会,并在国内颁布了一系列具体会计准则。今后,我国仍应继续缩小与国际准则间的差异。  (二)努力发挥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使我国制定的会计准则成为国际惯例  目前,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活动主要是通过一些国际性的组织进行的。这些组织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政府间的国际组织,包括联合国、欧共体、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另一类是民间会计职业团体组成的国际组织,包括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国际会计师联合会等。其中,第二类组织由于是民间职业团体,它更多地体现了会计职业“独立”的特性,在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问题上更显激进。我国作为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成员,应尽可能倡导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采用我国的某些会计做法,因为会计的国际协调不仅仅是个技术范畴,更是个政治程序,世界各国都在利用制定会计准则进行利益争夺。例如,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发起的高质量会计准则的讨论,实际上就是对国际会计准则的质疑。这与美国国会敦促证券交易委员尽可能积极参与和支持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核心准则的制定有着密切的关系。尽管在这套准则的制定机构理事会及其推动和审查机构中美国已居于显要的地位,但政治利益的驱动仍使美国做出上述反应。再如,前些时候,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和美国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组成的四国集团,实质上也是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利益之争的产物。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代表,理应在国际会计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把自己改革开放的成果融入会计准则的制定中,进而对国际会计产生重要影响,这是更高层次的与国际准则的协调。  三、我国会计准则的模式分析  会计准则是会计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会计准则的国家,其1973年建立的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对会计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综观世界各国的会计准则,按其制定的目的划分,基本上可分为四种类型。  (一)企业主导型会计准则  这类会计准则是为满足企业管理而制定的,在会计方法选择上给企业很大的余地。北欧国家大多属于这种类型。  (二)私人投资主导型会计准则  这类会计准则强调为投资者服务,维护投资者的利益,政府对其的直接干预较小,准则一般由民间组织制定和发布。英国、美国是这类会计准则模式的典型代表。  (三)国家财政主导型会计准则  这类会计准则强调为国家税收服务,不允许纳税申报数据与财务报告严重脱节,以满足税收管理的需要,准则一般由政府制定。典型的代表是德国、法国和日本。  (四)宏观管理主导型会计准则  这类会计准则从国家宏观管理的角度出发,强调会计方法的统一性,一般由政府通过规章制度或法令的形式颁布。典型的代表是社会主义国家。  入世后,我国会计准则究竟应采用什么模式才能使其既具有本土特色,又满足国际惯例的要求呢?首先,我们不能采用发达国家现有的会计准则模式。因为它们大多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模式,这些国家大都实行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商品市场比较发达,资本市场比较完善,私营经济构成国民经济的主体,会计信息主要为私人投资者服务,同时也要满足国家宏观管理的要求。其次,我国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如我国企业面临的资金相对不足、举债金额巨大、债权人风险加剧等,都是长期性的问题。尽管通过公司上市发行股票、资产重组和债务重整等措施已使问题有所缓解,但仍不能从根本上摆脱金融机构面临的巨大压力。向债权人提供对其决策有用的信息,在我国显得至关重要。因此,应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制定以满足投资者、债权人及国家宏观管理要求为目的的会计准则,即采用投资者、债权人和管理者三重主导型的模式,并以成文法形式进行规范。  在会计准则与国际协调方面,我们应当树立两种正确的观念。一是我国现有的会计准则有许多内容和方法是科学的,是其他国家所没有的,我们不但不能放弃,而且应尽可能使之成为国际惯例中的内容。当然,对存在的缺陷应当借鉴国际惯例进行修改和完善。二是我国正处在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会计准则国际协调主要表现为对国外会计的吸收和借鉴上。吸收和借鉴国外的会计准则既要慎重选择国家样本,又要注意不能照搬。  总之,入世后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与国家化的协调是必然的,在协调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保持自己的特色,以免使我国在国际会计舞台上失去地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7-29
辩证把握国际化与国家化的关系 人们谈论准则国家化更多的是针对准则国际化的,似乎准则国际化必然会对国家化造成负面影响,似乎影响中国会计准则国家化的主要因素是准则国际化。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国际环境以及准则国家化的多种因素决定的现实,从辩证的角度看待准则国际化与维护准则国家化的关系。要论证:1.准则国际化是否必然会给我国的准则国家化带来负面影响;2.影响我国准则国家化的主要因素是否是准则国际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新时期科学的国际化观。1、准则国际化的绝对性与相对性。马克思主义实践论认为,真理是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它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准则国际化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孕育着机遇与挑战并存。(1). 准则国际化具有绝对性的一面,它体现为准则国际化的必然性和全方位性。备注:《财会月刊》2006,7理论版;如引用请注明版权所有者以免侵权!其一,准则国际化的必然性。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交往的普遍化,必然要导致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出现。一国经济的准则国际化,是该国市场自身发展要求不断拓展其空间的必然结果,是该国社会生产和经济运行必然经过的一个阶段,具有其存在的历史必然及其进步意义。其次,现代经济的发展,使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不可能掌握一切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工艺,生产本国所需的所有产品。每一个国家,都需要国际间的交流和合作。其二,准则国际化的全方位性。在全球化经济的条件下,一国的准则国际化必将是全方位的国际化。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从制度上推动和保证了各国全方位的对外开放。中国的准则国际化主张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国际化政策;都坚持准则国际化。入世后,中国将由原来有限范围和领域内的国际化,转变为全面的准则国际化趋同;由以试点为特征的政策主导下的国际化,转变为法律框架下可预见的国际化;由单方面为主的自我国际化,势必逐步转变为与世贸组织成员之间的相互国际化。(2). 国际会计准则国际化同时又具有相对性的一面,主要体现为准则国际化与准则的国家化同步性和准则国际化的适度性。其一,准则国际化与准则的国家化同步性。首先,实行准则国际化要从本国实际出发,应以自主经济为基础并有利于增强自主经济的能力。坚持发展自主经济并不是闭关自守、自给自足。发展自主经济与准则国际化是相辅相成的,在本质上是统一的。独立自主地发展本国经济是实行准则国际化的基础和前提;准则国际化为增强自主经济服务。其次,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准则国际化需要一系列互补性的国内政策和体制相配合,否则准则国际化不仅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而且还可能破坏国内经济环境的稳定。因此对推动准则国际化的同时应推动准则的国家化。其二,准则国际化的适度性。从政策层面上来看,借鉴国际已有的会计准则不能形成喧宾夺主之势,利用国际已有的会计准则国际化同时不能忽视准则的国家化。引进国际已有的会计准则并非多多益善,缺乏管理与节制的引进国际已有的会计准则,不但容易出现反客为主、左右国家政策,从而出现依附化的新经济殖民化不利局面,而且极易造成国内经济混乱。国际已有的会计准则是适应制定国自己特有的经济状况和特定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因此利用国际已有的会计准则的同时应积极推行准则的国家化。2、准则国家化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准则国家化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这种统一表现为:一方面,绝对性寓于相对性之中,通过相对性体现出来,即反映多数国家对准则国家化的共识是通过各国的特殊性和独立性体现出来的,没有各国特殊性和独立性,就不可能取得多数国家对国家化的共识。(1).准则国家化的绝对性。准则国家化一般指国家经济发展和经济利益在会计准则方面不受破坏和威胁的状态。会计准则国家化的绝对性体表现为它在一国经济安全体系中地位的重要性和国家经济不安全的必然性。备注:《财会月刊》2006,7理论版;如引用请注明版权所有者以免侵权!其一,准则国家化的重要性。准则国家化是国家经济安全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国家经济安全的基础和重要的表现形式。在准则国家化与国家经济安全两大国家经济安全要素中,准则国家化是实现和确保国经济安全的物质前提,并与后者形成相互影响的关系。由于目前国际市场竞争加剧,跨国公司加紧实施旨在瓜分世界市场的全球战略,国际竞争的战线从产品的销售全面前移到研究开发阶段,国际竞争的核心领域转向科学技术与知识资源。因此,国家经济安全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军事领域,而是已经扩展到包括经济领域、技术领域的各个方面,准则国家化已经上升到与国家经济安全同等重要的地位。其二,国家经济不安全的必然性。准则国家化历来是与国家经济安全相联结的,虽然国内外对其准则国家化的准确内涵尚无一致认识,但大量研究和实践表明,21的国家经济安全是与经济全球化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联系在一起的。涉及准则国家化的领域包从传统的粮食安全、能源和资源的安全扩大到包括事关一国基本生存或今后长远发展所需战略物质和资源供应安全的几乎所有领域,如生物安全、基因安全、生态与环境安全、金融安全、信息安全、以及一些大量运用高科技的产业的安全。因此,准则国家化的决定因素也涉及诸多领域和部门。影响准则国家化的因素从来源看,有国内因素与国外因素;从这些因素的性质来看,又可分为市场因素和制度因素。在多种国家化决定因素影响的情况下,准则国家化不稳定是必然的,经济不安全状态是常态,而准则国家化对于一国来说是或然的,是非常态。事实上,在经济全球化的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有绝对的准则国家化,正因为如此,各国纷纷采取措施(如建立预警机制),从事前和事后的层次来维护准则国家化。 (2).会计准则国家化的相对性可以从不同准则国家化的差异性和准则国际化与准则国家化程度降低的或然性来说明。其一,不同国家准则国家化的差异性。不同体制的国家对准则国家化的敏感性是不同的。市场经济历史较长、市场经济制度健全的发达国家,可以通过不断的政策调整来应对内外威胁,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其本身就有一种维护安全的自动机制,因而在经济总体上是比较安全的。发达国家的经济不安全主要体现在与不确定的国际经济联系方面,如金融危机和贸易战等等。但对于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情况就大有不同。怎样在经济发展和转型时期,既发展经济又克服由于“体制真空”、“制度失灵”等制度因素而产生的种种危及准则国家化的现象,是这些国家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其二,准则国际化降低准则国家化程度的或然性。世界各国对外经济准则国际化的实践表明,对外经济虽然有削弱一国准则国家化的因素,但也有增强一国准则国家化的因素。从前者因素来讲,首先,虽然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但各国的经济发展依然具有鲜明的民族性,跨国公司并不是无国籍公司。外资企业在东道国的过度发展,会导致这些企业控制东道国的国内市场,垄断东道国的产业核心技术,制约东道国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一国对外依存度的提高,会使一国的经济发展受制于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抗风险能力削弱。其次,自由贸易的政策导向是世界经济的一体与各国经济的专业化和单一化。在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下,单一经济虽然能够增加一国的经济比较优势,从国际分工中获得经济利益,但同时也加深了该国经济对外部世界的依赖,这不利于自己的综合竞争优势的确立以及独立发展经济目标的实现,甚至会对国家的准则国家化保障体系的健全构成威胁。3、会计准则国际化与维护准则国家化的辩证统一。立足于对世界进现代历史的深刻认识,着眼与当代中国在世界大背景和大格局中的振兴,提出准则国际化符合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同时运用普遍与特殊、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辩证关系,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准则国家化。(1). 准则国家化要为经济发展的需要提供服务。经济活动是维持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的活动,经济的持续发展是国家经济安全的现实基础。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我们进行改革准则国际化和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国际竞争空前激烈,一国经济不进则退。面对来自国际竞争的挑战,中国能否经受得住这种压力和挑战,“关键就看能不能争得较快的增长速度,实现我们的发展战略”。(2).实行立足于国内发展的准则国际化。从准则国际化的最终目的来讲,是为我经济发展服务的准则国际化,而不是为国际化而国际化,更不是为了某些政府官员的政绩而国际化。从准则国际化的方法来讲,是有条件和有原则的国际化。准则国际化的前提条件就是要讲效益和讲质量。(3).高度重视国家经济安全。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高科技的发展已成为改变世界、开辟未来的最重要的因素,在现代经济中,金融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货币经济、信用经济、金融经济的提法都从一个侧面描述了现代经济的这一特征。经济全球化更突现金融对于准则国家化的重要性;只有不损害本国的根本利益,才会有扎实的准则国际化保障。;(4).在国际化的同时主要积极推动国家化的制度改革。在我国的准则国际化的实践中,准则国际化只有与国内制度建设保持同步,才会有助于增强我国的准则国家化。理解准则国际化和国家经济安全的思想,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把中国的发展同当今世界生产力和人类文明的发展趋势、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联系起来,可丰富和发展国家经济安全学说,为在世贸组织的后过渡期和新的世纪处理准则国际化和准则国家化的关系指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