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的危害及其预防措施

如题所述

  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种致残率高的疾病。一旦得上这类疾病,自己很难生活自理,给家庭造成很大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病人自己也常常因为拖累了家人,心情不畅,反而影响了疾病的治疗。对于心脑血管疾病,无论是从经济角度、家庭角度,还是从健康角度来讲,唯有预防才是万全之策,高明之举。早一日预防,早一点安心。我国每年大约有260多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由于该病是因血液的病变所引起,它对人体的损害是隐秘的、逐渐的,全身性的,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因而被称为“沉默的疾病”,然而它却是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心脑血管疾病在西方经济发达的国家已经呈现下降趋势,而在我国已成为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头号杀手。在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的病人绝对数已居世界首位。
  目前,中老年人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原因及症状应该有所了解,掌握病因、预防发病,及时或定期对身体进行健康检查是应该提倡的,一旦发病应及时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发病最主要的原因为动脉粥样硬化,而高脂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基础,因此预防及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最重要的是降低血脂,预防动脉粥样硬化,这样才能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才能延长人类寿命。
  如何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认识自身存在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实行自我保健,对自己的健康负责;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积极地适应社会发展与变革,心有朝霞,胸怀开阔,积极参加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参加健身运动,维持良好的血液循环,以减缓肌肉萎缩,防止肥胖,增强心脏功能。以心率为例,如按70次/分,如果经过运动锻炼可以减到60次/分,表面看也许与以前没什么差别,只减少了10次心跳;可是在一年间,就减少了550万次心跳。健身锻炼有益心脏健康,最有益的锻炼项目是大步行走。身体的局部锻炼(如哑铃、拉簧)则对心脏无甚益处。
  其次,戒除不良嗜好与不卫生习惯,保持健康生活规律与方式,有个人的文化兴趣爱好。
  预防的关键在于,坚持低脂膳食,改变高脂肪饮食习惯。 据某大城市对330万居民饮食习惯调查,近20年来,粮食、薯类、豆类食物从以往占三分之二,下降至占三分之一;而肉类和油脂食品上升近10倍,每人每天平均摄入食物油83克,远远超过了正常需要25~35克的水平。要有健康的身体就该增加纤维膳食,膳食中纤维有降低血清胆固醇浓度的作用。膳食纤维含量丰富的食物主要是粗杂粮、米糠、麦麸、干豆类、海带、蔬菜、水果等,每日摄入纤维量35克—45克为宜。具有降脂功能的常见食品还有洋葱、大蒜、香菇、木耳、芹菜等;多吃鱼和鱼油,鱼油具有明显的调节血脂功能,能够预防动脉硬化。大量摄取富含ω-3的鱼油可对心血管疾病有积极的预防作用。国际营养组织建议:人们每天摄取2500千卡的能量,相应的应该摄取0.6—1克以EPA和DHA形式存在的ω-3脂肪酸。拿国货精品鸿洋神中老年型鱼油为例,每天必须至少服用3—5粒700mg含量为30%的鱼油胶丸,才能保证人体的基本需要;多吃豆制品,大豆里面富含多种人体所必须的磷脂。常吃豆腐、豆芽、豆腐干、豆油等豆制品有益于人体健康,能够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保证饮食多样化,保持体内酸碱平衡。正常人的血液呈弱碱性,其pH值7.35~7.45,可保持血管柔软。如果饮食中酸性食物过多,碱性食物太少,会破坏体内酸碱平衡。 食物的酸碱性与其口感味道截然不同。食物在体内消化分解后,含钠、钾、钙元素多的食物称为碱性食物,如豆类、奶类、蛋清、水果、蔬菜、海带、茶叶等等;酸性食物,如面粉、大米、肉类、糖、禽、鱼虾等等,每天喝奶,可以补钙,牛奶中所含钙质最适宜吸收利用。总的来说,还是吃得淡些有益心脏和血管。
  再次,每年做体格检查,得到健康指导,也利于早期发现病患。45岁以上中年人、肥胖者、有高脂血症家族史者、经常参加吃喝应酬者、高度精神紧张工作者,都属高危对象,应定期(至少每年一次)检查血脂、血压等指标。
  最后,接种适宜的疫苗,对于体弱者及老年人,还应接种肺炎疫苗、流感疫苗,以及国内外在研制中的感冒疫苗、SARS疫苗,增强免疫能力,预防多种感染,保护心脏和血管,减少心血管疾病危害。尽量少服用干扰脂代谢的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心得安、利尿剂、双氢克尿塞、速尿、类固醇激素等,均可使血脂升高。积极治疗影响血脂代谢的有关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肾病综合征、酒精中毒、胰腺炎、红斑狼疮等,均可干扰脂代谢。
  心脑血管疾病预防四大注意事项
  究竟应该如何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呢?根据我们的临床经验,应该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积极控制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经常检查。经常性的参加医学检验,将疾病尽早控制。若发现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症,应该积极控制血压、血糖和血脂。只有从源头上抓起才能减少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症并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几率。抽烟更是影响中老年人健康一大危险因素,抽烟时间愈长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愈高,发生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也显著升高,有文献报告抽烟者及同龄不抽烟死亡率升高4-6倍。  
  二、合理膳食,以素为主。有人认为胃肠疾病和传染性疾病是病从口入,而心脑血管疾病不是疾病口入。我们觉得不妥,我们认为心脑血管病也是病从口入的一种疾病,即高脂肪、高胆固醇食入过多是心脑疾病重要发病原因之一,摄入过量脂肪会在心脑血管壁内沉积,形成粥样斑块,逐渐加重便会出现心脑血管疾病,所以以素为主的合理膳食是保持中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必备条件之一。 
  三、坚持适度的体育锻炼。以走路、慢跑、游泳等适合于中老年人的体育锻炼是防止衰老的不可缺少的条件。体育锻炼贵在坚持,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风雨无阻天天坚持锻炼方能达到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因为体育锻炼使体内新陈代谢加快,血流加速,从而可以防止心脑血管内血栓形成,达到预防的目的。
  四、以健康的心态处理生活和工作中的矛盾,因急躁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容易并发脑血管意外和心肌梗死。
  秋、冬季心脑血管疾病预防
  随着秋、冬季的到来,心脑血管病又进入了发病的高峰期,此类疾病患者更应注意加强自我保健和防范。
  随着人们膳食结构和生活习惯的改变,高血黏度、高血脂、高胆固醇、冠心病、脑血栓等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人民身体健康的“头号杀手”,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成为保障百姓健康的头等大事。
  目前,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导致人类死亡的首要原因。全世界每年有160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占总死亡率的50%以上。据统计,我国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总人数是260万人,每小时有300人被心脑血管疾病夺去了生命。并且该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年龄呈年轻化。
  在心脑血管病的发病原因中,动脉粥样硬化是主要原因,它是高血压、冠心病、急性心肌梗塞、脑中风等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基础。动脉粥样硬化,顾名思义,就是动脉内壁上附着了外观像稠粥一样的硬块。这些硬块会堵塞血管,导致血流不畅。动脉粥样硬化是由于血液受到污染,,血黏度升高进而造成血脂(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升高,使大量脂类沉积在血管内,这些物质沉积在血管壁上,使血管腔变窄,管壁变厚,最后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心脑血管病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若不采取积极的防范治疗措施,患者寿命将比平均寿命减少20~30年。要避免高胆固醇、高血黏度、高甘油三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关键在于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和不合理的膳食结构。对此我国著名心脑血管疾病专家洪昭光将之归纳为健康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当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
  冬季气温逐渐降低,人体新陈代谢缓慢,心脑血管病人身体受冷空气刺激,血管骤然收缩,易导致血管阻塞,血流供应中断,血液流通受阻,使血管内的毒性物质不易排出,从而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作和复发。是心脑血管病人的“多事之时”。此时更须积极预防。尤其是每年的11月到来年的3月,是一年中心脑血管病猝死高峰的月份。因为骤冷,血压会突然升高,使原来硬化脆弱的小动脉因承受不了强大的内压而被“引爆”,发生脑出血;因为乍寒,使血液黏稠还来不及自我调节,血液便在粗糙、细小的动脉内流速减缓,容易形成小的血栓,造成脑血管堵塞或心肌梗塞。因此,冬季预防心脑血管病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防止栓塞。血管尤其是冠状动脉冬季寒冷时容易收缩、痉挛,发生供血不足,并可能导致栓塞,要十分注意保暖。
  2、患者不宜晨练。因为睡眠时,人体人体各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活力不足,晨起时突然大幅度锻炼,神经兴奋性突然增高,极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冬季应该注意这个问题。
  3、进补要适度。我国民间素有冬季进补的习惯,冬季人们运动本来就少,加之大量进补热性食物和滋补药酒,很容易造成血脂增高,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因此冬季进补一定要根据个人的体质进行。
  4、心态平衡。情绪激动是心脑血管病的大忌,冠心病、高血脂患者尤其要放宽胸怀,不要让情绪起伏太大。
  5、适当运动。心脑血管患者不是不能运动,而是要适当运动,运动量减少也会造成血流缓慢,血脂升高。要合理安排运动时间和控制好运动量。冬季要等太阳升起来之后再去锻炼,此时,温度回升,可避免机体突然受到寒冷刺激而发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4-01
多睦健康提醒您,心血管疾病的危害主要有:
危害一:导致肌体形成大量自由基,损害人体细胞。人体血液中如有大量脂质物质游离和沉积,会增加机体耗氧量,并通过氧化作用,形成脂质氧化自由基,游离在血浆中,侵害机体细胞,使细胞死亡、衰老,导致人体衰老,细胞功能损伤。
危害二:危害循环系统中的微循环灌注。体内大量的低密度脂蛋白与乳糜微粒在血液之中游离并沉积,降低血液的流速,增大血液的粘稠度,使微循环的毛细血管淤滞,并降低红血球的电泳能力、变形能力。
危害三:脑中风人体一旦形成高血压,会使血管经常处于痉挛状态,而脑血管在硬化后内皮受损,导致破裂,形成出血性脑中风,而脑血管在栓子式血栓形成状态下淤滞,导致脑血栓和脑栓塞。
危害四:大量脂类物质蛋白,在血浆中沉积移动,降低血液流速,并通过氧化作用酸败后沉积在动脉血管内皮上,并长期黏附在血管壁上,损害动脉血管内皮,形成血管硬化。
危害五:导致人体pH值呈弱酸性,机体酸化。大量脂质蛋白游离在血浆中,极易氧化酸败,使人体体液酸化,易受病毒细菌侵扰,并影响骨质钙的分解游离,导致缺钙和骨质疏松。
危害六:导致冠心病当人体由于长期高脂血症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后,使冠状动脉内血流量变小、血管腔内变窄,心肌注血量减少,造成心肌缺血,导致心绞痛,形成冠心病。
危害七:导致人体产生肥胖血脂在人体超过正常标准,是机体内部的分泌调节系统出现了紊乱,而过多的脂肪在血液中堆积便在皮下和血管壁周围大量沉积下来,造成身体脂肪供大于求,产生肥胖。
危害八:导致肝部功能损伤长期高血脂会导致脂肪肝,而肝动脉粥样硬化后受到损害、肝小叶损伤后,结构发生变化,而后导致肝硬化,损害肝功能。
危害九:导致高血压在人体内形成动脉粥样硬化以后,会导致心肌功能紊乱,血管紧张素转换酶会大量激活,促使血管动脉痉挛,诱致肾上腺分泌升压素,导致血压升高。
预防措施主要有:
1、有氧运动、动静结合
专家表示,如果长期久坐不动的话,那么是如同高血压、血脂异常、吸烟以及肥胖一样,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因此,冠心病患者日常应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定期去体育锻炼,通过这种方法来良好地控制体重,增强大脑功能,提高智力,这样对预防冠心病有重要的意义。
2、情绪稳定、心态平和
根据目前的一些研究数据发现,一些情绪不好或者本身就含有疾病的人是非常常见的,这些人因为长期的存在抑郁以及愤怒和各方面的压力,导致他们会很容易激发身体中的各种的致病性的心脏病。焦虑是和肥胖、高血压、高血脂有相同的危害的,这些都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因素。
然而,紧张、挫折以及悲伤等急慢性精神压力,会诱发心肌缺血,最终导致冠心病的危险。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尽量保持一个良好的生活态度和平和的心态。
3、合理饮食、膳食平衡
我们日常可多吃橄榄油、蔬菜、水果、海产品以及豆制品等。有很多研究证明,这种富含ω-3脂肪酸、a-亚油酸的饮食,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从而可有效地预防冠心病。另外,补充超长链ω-3脂肪酸的话,可大大降低心脏病和猝死的死亡率,就算是小剂量也同样可保护心脏。
多睦健康提醒您,身体不舒服一定要及时寻找可靠的医院检查,多睦健康提供日本精密体检服务,能有效筛查各类癌症和心血管疾病,及时预防及时治疗。
第2个回答  2019-09-02
一:危害:
心血管疾病对人体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心血管疾病指的是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冠心病,这种病会导致人的猝死。
2,由于心血管疾病病人大多会有血管壁硬化的情况,当动脉硬化到一定的程度,就可能造成血管堵塞,形成血栓,从而会让人出现中风和猝死的情况。
3,当心血管疾病发展到后期,会让全身的器官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也就会有大量危险的并发症发生。
二:预防:
平时多注意保养,多吃些对心血管有辅助作用的疾病:

1、草莓
其含有膳食纤维较为丰富以及有着促进肠胃吸收消化的作用,更是很多便秘患者的最佳食品。当然对于冠心病和脑溢血等患者也是有着很好功效作用。
2、大豆磷脂:卵磷脂又被称为“血管清道夫”,它能将血管壁上堆积的油脂乳化、分解成微粒子,并且运回肝脏代谢,从而软化血管、降低血液粘稠。所以在预防改善高血脂、高血压以及冠心病、心肌梗塞、脑溢血、动脉硬化等心脑血管疾病上发挥显著的作用。
tips:在选择上注意两点:1、看品牌,选择大品牌,质量好,效果佳;2看平台,资质是否齐全、是否有追溯机制,是否与消费者站在一起,售后有保障。
第3个回答  2018-09-22
心血管疾病的危害:
第一是产生心悸,心悸是主观感觉,以及客观征象的综合症状,主观上的患者感觉心脏跳动快速不整或者说是博动有力,也会出现心跳频率过快过缓或不及,也就是有心律的变化。
第二个就是出现了呼吸困难,呼吸困难是主观感觉和客观征象的综合表现,主观上感觉呼吸费力,客观上呼吸次数增多,动作快而且幅度大。
第三个就是出现了紫绀,紫绀是指粘膜和皮肤上呈青紫色,体内的还原血红蛋白未经饱和的血红蛋白的绝对值超过59%,六到七区百分之的不饱和度,紫绀的机制是缺氧血,血红蛋白过多,以及出现了血液瘀滞,有中间型和周边型两种不同的表现症状。
预防心血管病,可以试试MRT莱复加血栓清,这个产品有个诺贝尔明星因子NO一氧化氮,对维持血管弹性、抑制血管硬化、保持血管通畅十分有好处!
第4个回答  2019-08-05
预防心血管疾病饮食注意以下几点:
1、限制总热量:不论进食何种食物,一定要限制总热量,也就是一次不能吃得过多,不能吃得过饱;
2、低钠高钾饮食:低钠,世界卫生组织要求一天钠的摄入量应该在5g以下,中国指南要求是6g以下;高钾饮食就是多吃水果蔬菜,特别是香蕉、橘子之类含钾量比较高的食品;
3、多运动,控制体重:运动可以预防很多心血管疾病,而且对预防肿瘤都有益;
4、饮食结构:中国心血管疾病预防指南要求奶类一天补充300g,蔬菜300-350g,水果200-350g,禽蛋类120-200g,谷黍类250-400g,这是比较好的食品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