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求中国古代各时期审美观点

问题如上,赏分很高

古代中国美女的容貌,究竟是以什么作标准呢?

中国汉代以前,人们对女性只注重面部形象,到了魏晋,才开始着重于装饰。魏文帝喜欢打扮华丽并将头发挽成蝉翼形的妃子。唐朝是开放社会,容许袒胸露臂,崇尚的女性体态美是额宽、脸圆、体胖。

母系氏族社会时期:粗壮结实

在上古母系氏族社会,生殖和生产的标准就是美的标准。新石器时代女神像的造型特点展现的就是粗壮结实。

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柔弱细腻

  人们注重女性面部形象,男人提倡“柔弱顺从”的美女观念占了上风,士大夫盛行“精致细腻”的审美意识。

两汉至南北朝时期:内外兼修

  这一时期,人们重于装饰,对美貌的欣赏玄学化,审美达到了至今尤不可及的哲学高度,如曹植《洛神赋》。到了南北朝,中国的美女观完成了一轮循环,从崇尚健康自然退化到病态雕饰。

先秦、两汉时期,女性的美尚未取得独立的价值,人们虽然欣赏女性之美,但更强调道德,表现出了以德压美的倾向。也许是受物质条件的限制,这一时期女性的服饰较为古朴,衣服、鞋子和男子无多大的差别,身上没有巾、带等饰物,头上也只是挽一个简单的发髻,没有任何装饰,但这个时期的女子已经知道一白可以遮百丑,开始使用妆粉。古老的粉有米粉和铅粉两种,米粉是以米粒研碎之后加入香料做成的。铅粉是糊状的面脂。汉代以后,铅粉被吸干了水分,制成粉末或固体的形状,一直被后世所沿用。先秦、两汉时期的上衣下裳的服制、粉白黛黑的服装、丰肉微骨的体型,奠定了中国古代女性美的基本格调。

隋唐时期:雍容富态、健康自然

雍容富态、健康自然成了美女的主导性标准。女性体态美是额宽、脸圆、体胖,健康是当时人们欣赏的一种妇女之美。这一时期,女性穿着相当暴露,大有西方现代“性感”倾向。

从魏晋时期开始,女性之美开始获得了独立的价值,得到欣赏和珍视。荀粲曾说“妇女德不足称,当以色为主”。在这种美德独立宣言的鼓舞下,女性开始走向对于美的自觉的追求。

这一时期的女子,大多穿着广袖短襦,曳地长裙。腰部束以“抱腰”,并且用衣带来装饰,当时还流行在头上插戴花钗和“步摇”,这样走起路来衣袂飘飘,环佩叮当,进一步强调了女性的温婉妩媚,婀娜多姿。在化妆上,最盛行的是在额间点上一个红色或黄色的“花子”以做装饰,“花子”形状各异,以叶子或花朵形状为主。花木兰从军后回到家中,“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就是这种装饰的体现。

  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国力强盛、文化繁荣,对外开放,对内宽松,妇女的束缚也相对较少,因此女性之美也相应地呈现出了雍荣华贵的景象。

唐代女子以丰腴的体态为美,加上高耸的发髻,飘扬的披帛,显得华丽大方,充分体现了女性美上的“盛唐气象”。她们的打扮是中国历代女性中最为大胆和性感的。这在唐代名画《簪花仕女图》中可得到印证。图中所画的女子,云鬓蓬松,上戴硕大的折枝花朵,并簪上步摇钗,衣着轻薄的花纱外衣,另佩轻纱彩绘的披帛,内衣半露,上有大撮晕缬团花,袒胸露臂。这种性感的装束在中国古代可谓空前绝后。

“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之精髓,是儒、道两大家都认可并采纳的哲学观,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为深远的本质之源,这种观念产生了一个独特的设计观,即把各种艺术品都看作整个大自然的产物,从综合的,整体的观点去看待工艺品的设计,服饰亦不例外。这种设计观在我国最早的一部工艺学著作《考工记》中就已记载,《考工记》说:“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早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工匠就已意识到,任何工艺设计的生产都不是孤立的人的行为,而是在自然界这个大系统中各方面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天时乃季节气候条件,地气则指地理条件,材有美为工艺材料的性能条件,而工有巧,则指制作工艺条件。对服装而言,则指服装的着装季节,着装环境,及衣料的质地和剪裁手法,只有这四者和谐统一,才有精妙设计。

  《周易》中肯定了人与自然的统一性,肯定了人与自然的交融性,即人不仅是自然产物,人的一切活动从道德修养到功利实践,都必须遵循自然的启示,受自然规律的制约,而且自然中也透着人的因素。自然本身往往具有社会道德的启迪意义,在这里人与自然间往往不存在绝对隔离的鸿沟,二者互相影响渗透,人与自然遵循统一的法则,天地自然也具有人的社会属性,同时又包含了与人事有关的伦理道德,表现在审美情感上就是偏感性的。在中国古代哲人看来,人是形和神的统一,即肉体与精神的统一,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不论道、儒都主张精神与肉体兼并,美与善合壁,而服装正是体现人和物之间的审美和谐和自然表现形式的外化,这种审美情感意识倾向外露于服装也是合乎“自然”之道的,“夫己外饰,盖自然”(《厚道》语)“吐纳英华,莫非情性”。(《体性》语),魏晋时期竹林七贤放荡不羁的形骸,重神理而遗形骸,所以表现在服装上往往不拘礼法,不论形迹,常常袒胸露脐衣着十分随便。《世说新语任诞》载:“刘伶尝着袒服而乘鹿车,纵酒放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7-24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云鬓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
这些是不变的。
下唇总比上唇宽
樱桃小口最可爱
一对眼睛水汪汪
秋夜钩月是眉毛
牙齿整齐色淡黄
前额天庭广而阔
颧骨微隆额圆珠
鼻圆肉肥柔无骨
手指适中头锐圆
面颊酒涡迷死人
乳房丰硕健而挺
似笑非笑低头笑
高枕躺卧四肢直
第2个回答  2013-07-24
胸围:古代中国人对女性的胸围要求不高,对拥有一双丰满隆起的乳房的女性也颇不以为然。其实,古代男子欣赏的女性乳房是恰堪一握的丁香乳。

腰围:公元前6世纪的楚灵王偏爱细腰女子;与楚襄王同时的楚人宋玉,在其《登徒子好色赋》中,对那位漂亮的“东家之子”也有“腰如束素”的描写有所偏爱。不过,纤细腰身,似乎只是荆楚一带的风尚。而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只要腰身和整个身材配合得宜,宽与窄都无所谓,粗腰美其名曰“小蛮腰”;细腰美其曰“杨柳腰”。不过,腰无论粗细,一定要轻盈灵活,走动时才能摇曳生姿,具有“曲线玲珑”之美。

臀围:它的丰满与否,成为古代中国美女的重要件之一。其原因,中国人认为臀部浑圆的女人会多生孩子。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古代农业社会里,肥臀自有其重要性。

除身材和三围外,容貌也成为美女的重要条件

古代中国美女的容貌,究竟是以什么作标准呢?

中国汉代以前,人们对女性只注重面部形象,到了魏晋,才开始着重于装饰。魏文帝喜欢打扮华丽并将头发挽成蝉翼形的妃子。唐朝是开放社会,容许袒胸露臂,崇尚的女性体态美是额宽、脸圆、体胖。
第3个回答  2013-07-24
与古代西方相比,中国先民很早就与自然建立了亲和协调的审美关系,并且善于赋予自然审美以丰富的精神内涵;这种审美心理定势,滥觞于先秦时期出现的“比德”山水观。

  孔子从自己所奉行的仁学立场出发,提出“乐山”“乐水”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论语·雍也》)以水的源远流长、奔腾不息、盈科而前的动态特征,比喻君子博学深造和不断进取;以山的稳重静穆、参天拔地、滋育万物的静的特征,象征君子沉静刚毅和仁爱友善。孔子山水观的合理性和深刻性,在于它既注意了自然山水的外部形态特征 水的动态和山的静态 ,又不停留在对自然山水的外部形态的感性直观上,而是进而揭示人与自然异质同构,即道德秩序与自然秩序相互感应的关系。

  要实现自然物的形态和人的精神之间的相互感应,必须要具备相应的审美修养和人格修养。孟子说:“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孟子。尽心上》)太阳月亮有光辉方能“照亮”和“唤醒”万物;观水也要借助君子的慧眼,透过水盈科而行的感性现象,领悟到必须不断修养和磨炼才能达于大道的道理。自然形式美的发现,不仅要有能看懂形式美的眼睛,而且要有达于大道的人格修养。这种自然物的形态和人的精神之间的相互感应之说,极大地拓展了自然审美的精神内涵和想象空间。

  其后,屈原则从自我情感体验出发,使自然审美深入到情感净化和人格升华的层面,进一步拓展了自然审美的精神内涵。他以自然物比附人格 “善鸟香草以配忠贞” ,用心灵深入到大自然的精英中去博采众芳,以增益自己的幽香之操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他热情颂美橘之“受命不迁”、“深固难徙”、“苏世独立”的坚贞节操,“廓其无求”、“秉德无私”、“精色内白”的芬芳美质,咏橘以寄志,颂橘以抒情,对自然美的情感体验达到了很高的诗化境界,不仅对于《诗经》中所表现的以比附为出发点的对自然的观赏态度来说是一种超越,而且包容了孔子“比德”观无法涵盖的生动而真挚的情感内涵。

  古代诗人观赏和描写山水,大多着意赋予自然山水以深邃的精神内涵和丰富的情感意味。如杜甫的《望岳》,登山言志,即通过观照感受泰山的雄伟气势,展现自我博大的胸怀和高远的志向。他对山的比德的领悟,建立在对山的自然形态及其空间关系变化的直观感受基础之上,是观景过程中合逻辑的意象引申,比一般比德显得自然无饰。又如曹操的《观沧海》,咏叹秋风萧瑟中洪波涌起,大有吞吐日月,含孕群星之宏伟气势,因而使人激起包容宇宙的澎湃心潮和唤醒积极进取的生命意识。这也是借观海以言志,但诗人的情与志完全渗透和契合于自然形式,自然景物不再是作为《诗经》中的陪衬比附之物,而是化为情感之物了。如所周知,古人喜好把梅兰竹菊的自然形态和形象,与君子高尚的品德和节操联系起来,并以此自喻自励或共勉。故梅兰竹菊作为园林盆景和诗画主题登临文化艺术大雅之堂,供酷爱者朝夕观赏和品味。有许多名士为了超脱现实中的苦闷,从自然中寻找精神慰藉,常年留连于山水之间,如被称为“竹林七贤”的阮籍、嵇康、向秀、刘伶、阮咸、王戎等,经常在竹林中饮酒清谈,对竹啸吟。王子猷即使寄居他人空宅,也先行种竹,爱竹之情切,传为佳话。因古代文人在生活中喜爱观赏梅兰竹菊松,就自然而然地把它们当作艺术创作和欣赏的对象。如东汉刘桢以不罹凝寒、傲然挺立的松柏自况,象征恶劣环境中直立独行的人格本性。(《赠从弟》)唐代李白诗云:“为草当作兰,为木当作松。兰幽香风远,松寒不改容。”以松喻刚直不阿。(《于五松山赠南陵常赞诗》)元代王冕的《白梅》,赞美白梅的绝俗高洁和迎春之美。宋代陆游咏梅之作达一百首以上,其中《卜算子·咏梅》托梅寄志,以梅花在凄风苦雨中孤寂而顽强地开放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象征不改初衷的赤诚之心。陶渊明借菊抒怀,表达归隐田园所获得的内心宁静与生命自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显然,古人之所以对梅兰竹菊情有独钟,不仅是这些花木美的自然形态使然,更重要的是它们可以象征古代文人崇高的人格理想。如果拘泥于自然形式,看不到自然形态与精神状态之间的对称性和相互感应,不承认上述意义上“比德”说的合理性,就无异于从根本上取消了自然审美的丰富而又深刻的内涵。

  中国古代山水花鸟画集中反映了古人对自然审美精神内涵的深切体悟,所谓“写意”之说,就是这种体悟的高度艺术概括。其画材多为林木窠石,梅兰竹菊,作梅竹时,不曰画梅画竹,而谓写梅写竹,以为梅兰竹菊等为植物中清品,不可假丹铅以求形似,须以文人之灵趣性情注之笔端,随意写出,以抒发高尚纯洁之思想情感。中国古人乐山乐水,喜爱梅兰竹菊,咏叹写意之作层出不穷,美不胜收,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宝库中一道亮丽而又独特的景观,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是“天人合一”的文化观念、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生命意识长期润育和积淀的结果。
第4个回答  2013-07-24
你讲得是《美学概论》课的内容吧,我这学期的选修课就是选那个,下面的网址就有你说的那个中国古代各时期审美观点。 http://www.hnsdfz.cn/meixue/ShowArticle.asp?ArticleID=10&ArticlePage=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