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赵国国君赵武灵王所犯下的错误和丰功伟绩有哪些?

如题所述

赵雍于公元前326年登基,成为赵国第六任国君。
赵雍继任前,赵国西南是摩擦不断的韩国,西边是虎视眈眈的强秦,东边则是强邻齐国。齐国经常攻击赵国,还怂恿小国中山国从东面骚扰赵国。赵国北面是时战时和的燕国,西北则是林胡、楼烦等胡人部落。胡人部落是游牧民族,不时袭击赵国,掠夺民众、粮食、牲口和土地。当时人称赵国是“四战之国”,意思是环绕赵国的都是战争。
赵雍在和胡人的接触以及作战中,发现胡人的骑射战术甚是进步,于是决定实行“胡服骑射”改革,要当时以文明礼仪之邦自居的赵国人向野蛮的胡人学习,脱掉风姿绰约的长衫改穿被汉人看来是粗陋下贱的短衣,跳下驷马骖乘的战车骑上杂耍之人的单骑,抛下重甲长戈改习不入流的羽箭短刀。
正是因为“胡服骑射”,赵武灵王留在了史册上,成了战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军事改革家,成了邯郸的骄傲和符号。
我想,今天人们慕名去邯郸看丛台很大的原因就是想追寻赵武灵王的丰功伟绩,想在特定的历史遗迹中获得和古人对话的机会。
1982年,丛台被列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丛台公园被推荐为百家“全国名园”之一。2002年10月12日,我国国家邮政局与斯洛伐克联合发行《亭台与城堡》特种邮票一套二枚,其中一枚就是丛台。
现在,丛台已经成了古城邯郸的象征。
丛台始建于赵武灵王在位于时期(公元前326——前299年)。丛台之名,源于当时有许多亭台建筑连接垒列。《汉书》颜师古释文说:“连接非一,故名丛台。”赵雍建台的目的是观看军事操演与歌舞寻乐。据传当时丛台上建有天桥、雪洞、花苑、妆阁等景,装饰奇特美妙,当时曾扬名于列国。
古人曾用“天桥接汉若长虹,雪洞迷离如银海”、“传说宫苑似蓬莱,丛台高耸云霄外”等诗句来描绘丛台的华美和壮观。还有人用“台上弦歌醉美人,台下扬鞭耀武士”的诗句来赞颂武灵王的“文功武略”。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都曾登台挥毫题诗,抒怀言志。1750年9月,乾隆皇帝巡行江南过邯郸登丛台写道“传闻好事说丛台,胜日登临霁景开。丰岁人民多喜色,高楼赋咏写雄才。襟漳带沁真佳矣,雪洞天桥安在哉!烟树迷茫闾井富,为筹元气善滋培”。1961年,郭沫若来到丛台时诗兴大发,提笔写下:“邯郸市内赵丛台,秋日登临曙色开;照黛妆楼遗废迹,射骑胡服思雄才”等诗句。
在2000多年的漫长岁月中,丛台经历了无数次的天灾人祸,多次改修重建,有了很大的变化。据地方志载,仅明朝中叶(公元1500年前后)以来就修复了十多次。其中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建行宫于台上,但在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的地震中毁坏。
现在所见的丛台是清同治年间(公元1862—1874年)修建的,以后又进行过重修,是一个方圆1100多平方米,高28米的三层青砖高台。第一层南北各开一门,有“滏流东渐,紫气西来”刻石和朝乾隆皇帝及郭沫若的诗碑。第二层台面建有5间大屋是“武灵馆”,用来纪念武灵王。最上一层的门额上题有“武灵丛台”几个大字,是直径19米的“武灵平台”。明嘉靖十三年建“据胜亭”于台上,其意是在防御上据此者胜。据胜亭圆拱门门楣上有“夫妻南北;兄妹沾襟”八个朱红大字,流传很广的“忠孝节义二度梅”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登上丛台极目远眺,西边是巍巍的太行山脉,层峦叠障、蜿蜒起伏。西南是曾经辉煌的赵王城遗址,恢宏的城墙依稀可见。俯视台下,台西的湖中就是纪念乐毅的“望诸榭”;北侧是为纪念赵国的程婴、公孙杵臼、韩厥、蔺相如、廉颇、李牧和赵奢而建的七贤祠。
诸位先贤早已远去,赵武灵王也饿死在了沙丘宫……
只进行了“胡服骑射”军事改革的赵国在辉煌一时之后,最终败给了经过“商鞅变法”系统改革的秦国。公元前260年,秦将白起发动长平之战,赵军统帅赵括被射杀,40万赵军被活埋。3年后,魏信陵君窃符救赵也只是危难之际不得已而为之。公元前228年,赵国在秦军的强大攻击下终于灭亡。7年后,齐国不战而降,战国时代结束,秦帝国诞生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7-15
最大的功绩莫过于胡服骑射,使赵国迅速成为可以和强秦对抗的军事强国,并一举灭掉中山国,为赵国培育了大量的军事人才,如李牧,廉颇,他们都是在赵武灵王的影响下成为一代名将的;还有,赵武灵王是历史上第一个“太上皇”,他认为自己长年征战沙场,生死未卜,所以提前卸任,立小儿子为王,自己为辅,但这也酿成了悲剧,以太子为首的集团势力发动了“沙丘之变”,最终赵武灵王被饿死。还有一点,就是赵武灵王曾经假扮赵国使者,出使秦国,描绘了秦国的山川地貌,赵武灵王实在堪称是一代英主。
第2个回答  2013-07-15
功绩:胡服骑射,令赵国迅速摆脱积弱败笔:对继承人问题犹豫不定,酿成“沙丘之变”
第3个回答  2013-07-15
胡服骑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