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中说的冲泡时间

冲泡时间一二,二二,三三,四三,五六
中说的这一大堆数字是什么意思

1)小白瓷盖碗冲泡法。
这是安溪地区最普遍的冲泡组合。安溪是茶区,安溪人不懂紫砂,他们只使用盖碗一种冲泡工具,不仅是评审茶叶还是品尝茶叶,他们都习惯性地使用这种小盖碗(注:这种盖碗别福建以外地区见到的都略小),这种组合能最忠实地反应茶质,*作简单,并可短时间内反复使用,便于观察茶叶、茶汤、闻香。
“90~100CC白瓷盖碗+7克茶(去梗)”这种组合的冲泡时间,一般前三泡都控制在一分种左右,我个人的习惯是一水60±5秒,二水60±5秒,三水70±5秒,四水90±5秒,五水120±5秒,六水、七水150秒,180秒。。。。由于是白瓷盖碗,刚接触此道的朋友,可以在冲泡过程移动盖子,观察茶汤的浓淡,适当调整时间。再送大家一个小窍门,不用刻意看着表喝茶,只要倒水入盖碗时,水要十分满,盖上盖子后,水略漫过盖沿,注意看,水会慢慢被茶叶吸收,当水刚好降到杯沿以下,即可出茶汤,时间就与上述的相近。大家可试试。
一般初学者,建议此泡法要多试试。

2)紫砂壶冲泡法。
这估计是福建地区以外使用率最高的冲泡方法。安溪茶区的人不爱用紫砂,但茶区以外的全国各地的茶友都比较钟爱紫砂泡茶,道理简单,效果显见,紫砂可以改变茶质,使用得当,他可以提高茶质,达到很好的助茶效果。
紫砂壶由于体积大小不一,置茶量也就不同,我个人认为,冲泡贴铁观音,不宜使用过大的壶冲泡,象我们论坛的VIP壶多数是160~200CC就使用起来效果就比较令人满意。我个人习惯:160CC左右的壶,8±1克;200CC左右的壶,10克±1克。置茶量还有个简单的判断方法,就是当茶叶完全膨胀后,约占壶内体积的90%,这样的比例比较容易把握。
紫砂壶的冲泡时间,与盖碗大致相同:一般前三泡都控制在一分种左右,我个人的习惯是一水60±5秒,二水70±5秒,三水80±5秒,四水100秒,五水120秒,六水、七水150秒,180秒。。。。也送大家一个小窍门,不用刻意看着表喝茶,只要注满水入壶后时,水要十一分满,盖上盖子,壶身上的水会慢慢地被吸干,刚壶身时,即可出茶汤,时间就与上述的相近。大家可试试。
紫砂因砂质的差异,紫泥、红泥、缎泥等会在改变茶质时,各有不同的表现,个中乐趣无穷。

3)潮汕冲泡法。
120CC的盖碗+16克茶,这种重磅的冲泡方法多数见与潮汕地区。不知道是历史缘故还是地理缘故,潮汕地区的人喝茶都是喜欢喝焙火比较重的茶,茶汤要烫,要浓,要够味,一般茶汤是酱色,茶叶在完全膨胀后,盖子无法与盖碗密封地合上。这种组合在冲泡时,基本上是快进快出,由于有足够的置茶量,及使快进快出,茶汤已有足够的浓度;同时,快进快出保持了茶汤的温度,如果按照安溪“90~100CC白瓷盖碗+7克茶”这种组合冲泡,最终茶汤的温度是比较低(我没有测量,估计在60度左右),这点,却是潮汕人最不能容忍的。
潮汕冲泡法,我个人不太喜欢使用,我认为过多的置茶量(16克)与一般的置茶量(7—9克克),在中低档次的茶叶表现相差不大,但在中高档次的茶叶表现就存有比较明显的差异,过多的置茶量特别是对一些细腻的变化无法反应出来。个人意见,不妥之处,望同好提出探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7-17
早起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是中国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人们或在家里饮茶,或者去茶馆饮茶;有自斟自饮的,也有与人共饮的;开会的时候喝茶,解决纠纷的时候也喝;早餐之前喝,午夜也喝。只要有一壶茶,中国人到哪儿都是快乐的”(林语堂《生活的艺术》)。因此,饮茶又为中国人日常生活增色不少。
古人把茶的煎烹冲点方法和规范,称为“茶道”。唐人陆羽著《茶经》,集唐代及唐前煎茶品茶的大成,“因鸣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封演《封氏闻见记》)。陆羽之后这千余年,饮茶品茶越来越普及,饮茶之道不断发展创新,其内涵不断丰富和精深。茶道实滥觞于中国,源远流长。
今人把茶的冲泡方法和技艺以“茶艺”总称之。绿茶、红茶、乌龙茶、黄茶、白茶和紧压茶的冲泡,各有讲究;江南、塞北、闽南、潮汕和台湾的方法,各有追求。中国茶艺恰似一个大花园,园里繁花如锦,层出不穷。
第2个回答  2013-07-17
主要的意思指的是,冲泡不同的茶叶的时间,要每一次冲茶的时间,都要往后拖一点,还有泡茶时水的温度掌握,要根据不同的茶叶,不一样的冲泡时间和温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