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敬的老汉

感人的文章!!

《桥》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含。

这篇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在表达方法上有三个突出的特点:

(1)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课文先写老汉将一个小伙子从队伍里揪出来,让他排到队伍的最后;又写小伙子让老汉先走,而老汉把小伙子推上了桥,但就在这时木桥塌了,他们二人被洪水吞没了;最后写洪水退了以后,一个老太太来祭奠两个人,一个是她的丈夫,一个是她的儿子。故事到这里戛然而止,直到这时人们才恍然大悟,知道了“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这虽让人感到在“意料之外”,但联系前文仔细想想,又觉得在“情理之中”。这样安排结构,达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2)本文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如,课文开篇就写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短短的四个字,构成了两句话,不仅描写出雨水之“大”,而且表现出雨水的来势凶猛,为下文的山洪暴发作了铺垫。再如,课文最后写“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这里每句话都单独成段,语言极为洗练,却加强了故事的悲壮色彩,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如,“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他像一座山。”“老汉凶得像只豹子。”这几句话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使描写生动形象,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再如,“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这里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把洪水疯狂、肆虐的魔鬼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继续引导学生在感人的故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二是帮助学生在读书思考中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难点是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这里把老汉比喻成“一座山”,既表现了老汉的威严、冷静,与人们在山洪暴发时“惊慌”“疯了似的”“跌跌撞撞”“乱哄哄”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又写出了老汉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这座“山”是人们获得生的希望的“靠山”。

②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这里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不仅形象地写出了木桥在洪水的冲击中、在人们的重压下即将断裂的危急情景,也为下文写木桥的轰塌埋下了伏笔。

(2)对词语的理解。

咆哮:形容水流的奔腾轰鸣,也形容人的暴怒喊叫。课文是指洪水来势凶猛,奔腾呼啸。

狂奔:迅猛地奔跑。本课是形容洪水奔流而下、势不可挡。

狞笑:凶恶地笑。本课是形容洪水的凶猛、可憎。

拥戴:拥护推戴。

放肆:(言行)轻率任意,毫无顾忌。

呻吟:指人因痛苦而发出声音。本课是指木桥在洪水的冲击下发出的响声。

祭奠:为死去的人举行仪式,表示追念。

势不可挡:来势迅猛,不可阻挡。

跌跌撞撞:形容走路不稳。

二、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狂奔、狞笑、拥戴、清瘦、沙哑、放肆、豹子、呻吟、搀扶、祭奠、乱哄哄、势不可挡、跌跌撞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4.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三、教学建议

1.教学本课,可以由课题入手,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教师上课伊始,可先板书课题,然后回忆以前曾经学过的有关“桥”的课文有哪些,并简要说一说分别写的是什么内容。如,《兰兰过桥》写的是新奇的潜水桥和塑料桥;《赵州桥》介绍的是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跨越海峡两岸的生命桥》写的是海峡两岸人民用爱心共同救助一位大陆白血病患者的感人故事。这篇课文仅用一个字“桥”做题目,作者会写些什么呢?这又是一座什么样的桥呢?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大胆地预测文意,然后再去读课文。这样做,既能够通过阅读期待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有助于培养学生根据题目揣测课文内容的能力。

2.要让学生先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谈一谈自己读文后的感受,然后围绕“课文中的老汉是个怎样的人”细读课文,画出描写老汉的有关语句,在旁边做简单的批注,之后与同学交流自己对老汉的认识。

课文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悟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因而,在学生对老汉有了一定的认识后,要让学生画出课文中令自己感动的句段,谈一谈原因,然后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现出自己的感动,从而升华对老汉的理解和认识。朗读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读出洪水的肆虐,情况的危急,人们的慌乱和老汉的沉着、镇定。要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人物的情感,加深对老汉的理解,并通过朗读表达出自己的感受,从而使学生与作者、文本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3.理解题目的深刻含义,是教学本课的难点。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理解课文之后再次就题目展开讨论,说一说课文为什么以“桥”做题目,从而深刻体会“桥”所蕴含的深意。之后,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赞美老汉,并尽量使用上“桥”字,如,“老支书,你是村民们跨越死亡的生命桥!”“老支书,你在生死关头,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你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永远不会坍塌的桥”。

4.在学生理解、感悟了课文内容之后,还应注意从表达方法这一角度引导学生进行欣赏和评价。教师可以借助课后思考第3题引发学生进行思考和评价,让学生再次深入到文本,看一看课文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想一想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从课文结构的安排、句式特点、语言描写等多个角度引发思考,提高学生对课文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5.本课要求会认的字有6个,会写的字有14个,应注意“肆”的声母是平舌音,“搀、呻”的韵母是翘舌音,“疯、狞、淌、瞪、膛”的韵母是后鼻音,“呻、搀、奠”的韵母是前鼻音。要求会写的字,可以让学生先观察、后分析、再仿写。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学生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行重点指导,引导学生把字读正确、写美观。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9745511.html?fr=qrl&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4-26
他是一个海河边上的老人;
他是一个穷困潦倒的老人,只能依靠被屏蔽的被屏蔽的政治词语词语微薄的退休金艰苦度日;
他是一个不算穷酸的老人,18年来个人累积向贫困生捐资35万元;
他是一个一辈子都在大街小巷风里雨里蹬三轮直到病倒不能站起的车夫;
他是一个死去时无数人为他送灵为他落泪一生一世都不能忘记的大恩人;
20年前,他本可以归故里安享晚年,却慷慨捐出不菲的5000元全部积蓄助学,并且毅然决定用老迈的双脚蹬一辈子三轮供给学生不让孩子没钱读书;
在天津站人流熙动的道路旁,一个几平米的地盘上,老人建起一个矮破的亭子,这里是只有他一个人的“白芳礼支教公司”,白天蹬车,晚上困了就睡在里面1.5米长的木板上,蹬车赚回来的钱就存起来,等积多了就捐给学校。
当老人支教近20年,已经很年迈无力蹬三轮无力经营自己的“支教公司”时,就去车站帮人看车,把挣得的一角两角硬币积攒起来满五百元捐出去。老人还遗憾的说:“我干不动了,以后可能不能再捐了,这是我最后的一笔钱……”
近20年里,他一共捐出高达35万元的助学金,共有300多名大学生获益,这里面有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的大学生,还有更多没有计数的小学生中学生。
人们这样计算他的付出:如果按每蹬一公里三轮车受5角钱,他为贫困生奉献的是相当于绕地球18圈的奔波劳累。直到最后老人在劳累辛苦里重病不起。
他一年四季从头到脚穿戴的总是不配套的衣衫鞋帽,都是他从街头路边或垃圾堆里捡来的。他倒为此挺开心,曾对人说:“我从头到脚、从里到外的穿戴没有一件是花钱买的,今儿捡一样,明儿捡一样,多了就可以配套了。”
他每天在外的午饭总是两个馒头一碗白开水,有时候会往开水里倒一点酱油,那已是他的“美味”了。
在家他很节俭,每顿最多只吃一块肉或一个蛋,怎么劝他再吃都没用,他总是说:“留着下顿,吃多了白瞎。”偶尔放纵自己的是馋厉害了,就在晚上睡觉时往嘴里放上一星肉,含着,慢慢品滋味。
为了多拉一趟活,多挣一块钱,他几乎到了不要命的地步。一年365天,无论节假日,无论刮风下雨下雪,他从来没有休息过一天。早晨6点准时出车,要到晚上七八点钟才回。
他曾在夏天路面温度高达50摄氏度的炙烤下,从三轮车上昏倒过去;他曾在冬天大雪满地的路途中,摔到沟里;他曾由于过度疲劳,蹬在车上睡着了;他曾多次在感冒发高烧到39摄氏度的情况下,一边吞着退烧药片,一边蹬车,虚脱的汗水湿透了棉袄;更有不为人知的是,由于年事已高,冬天里他常常憋不住小便,棉裤总是湿漉漉的,他就垫上几块布照样蹬着车四处跑。
在你的心里想象这样一幕吧:一个瘦弱的老人,蹬着三轮车,穿着不规整的衣服,戴着一顶草帽,在师生的惊异目光里到大学去,从身上掏出厚厚的一角两角零币攒起来的钱递给学校领导说是要给困难学生捐钱,大学里每年都会收到来自各个方面的捐款,多是大企业。如今收到来自个人、而且是一个蹬三轮老人的捐款,每个人的表情从惊异木然到感动甚至是痛苦。
而这样的一幕老人坚持就是十多年,不曾间断。
…… ……
“自己苦点累点没有关系,让每一个孩子都有钱到学校有书可以读”,这是20年前老人的动机,也是20年里老人辛苦蹬车的追求和梦想。
“多发性腔隙性脑梗塞,原发性高血压,冠状动脉硬化心脏病,瓣膜退行性病变,老年型白内障,神经性耳聋,并有脑萎缩及消化道出血症状。”这是老人病倒的最后,医生对他的诊断结果。
“等我病好了,我还要蹬三轮挣钱资助你们读书”,这是老人对在病房里对前去看望他的孩子们说的话。
“三轮车、收音机、小黄莺”,这是老人今年逝世时留下的最后的遗产。
如果你还不曾为这些简单的话语动容,那么,还有一个数字请你记住,在这个老人逝世的时候他已经93岁了,从74岁的暮年开始至90高龄,他不曾有一天如其他老人那样在家中颐养天年,而是在大街上比一个壮年人还拼命的拉三轮,而这一切,只是为了让那些孩子,那些他毫不认识的孩子们有钱可以上学,可以在教室里安逸的上课。
第2个回答  2008-04-25
故事导读

一个小小的手术后,左腿骨折的妻子面临截肢,但两次医疗事故鉴定均称“不构成医疗事故”。

他只是个农民,为给妻子讨回公道,8年来,贫穷的他上百次到重庆和周边区县的书店

悄悄抄医书,熟读78本医书和20多本法律书籍,记笔记近十万字。仅有初中文化的他还自己写出一份“医疗事故鉴定报告”,这份报告让司法部的医学专家也称奇,不相信这出自一个农民之手。

他说,8年讨公道的艰辛路上,他的执著缘于对妻子的爱,和一个“总会有人为我主持公道”的信念。

这张迟到的判决书,周泽桂足足等了8年——难以想象的8年。

判决书是今年9月7日由忠县人民法院下达的。当天,看着上面那句“忠县中医院在对王朝珍的诊治过程中存在着医疗过失……由中医院赔偿王朝珍69845.99元”,周泽桂和妻子王朝珍禁不住抱头痛哭。虽然这6万多元的赔偿远远不够他这8年里为此事的种种花费,他们却感到从未有过的兴奋,毕竟8年辛苦没有白费,终于讨回了公道。

昨天上午,记者在忠县汝溪镇马河村马尔坝水库畔等了1个多小时,才等到63岁的周泽桂。原来,为节约4元钱的船费,他沿着水库边步行而来。

妻子手术后成残疾 他决心为妻讨公道

王朝珍是当地出了名的能干女人,丈夫周泽桂在当地村小当代课老师,当地村民称周家为“万元户”,两个儿子考上大学也没找人借学费。1997年8月17日清晨天未亮,王朝珍背着40多斤梨子去场上卖,途中不慎跌倒,造成左股骨下段闭合性骨折。当天下午,王朝珍在忠县中医院进行了“内外固定手术”。

术后,王朝珍左腿一直疼痛伴高烧。次年8月,王朝珍在新桥医院实施了第二次手术,但术后左腿却足足短了8厘米,生活不能自理,行走、上厕所都要人帮忙。医生说,再晚送来,左腿就只得截肢。直到这时,对医学一窍不通的周泽桂都不认为第一次手术有何不妥。治疗结束后,本想就此认命的周泽桂背着爱妻走出医院,就在这时,一个年轻医生追上来,一句话改变了周泽桂一家的命运。

“这个在医院进修的年轻医生说,‘你妻子本来不必做这次手术的,她的残疾是第一次手术过程存在的问题造成的’。他只说了这句话就匆匆回去了。”说起这个正直的医生,周泽桂至今充满感激。

回到忠县第二天,周泽桂就向当地卫生局申请作医疗事故鉴定,结果很快下来——“不构成医疗事故”。周泽桂不服,再次申请,结果依然。

王朝珍和在外上大学的儿子都劝周泽桂“算了”,但周泽桂反而“变本加厉”,当他说出他要自学医学,自己找出第一次手术中存在的问题时,全家人都说他是“异想天开”。“老天赐给我一个这么好的妻子,说残就残了,我一定要为她讨个公道,我不能指望医疗事故鉴定,只能靠自己。”1998年底,周泽桂请假来到重庆,开始了他的艰辛之路。

自学78本医学书 书店抄书70余本

周泽桂的本意是到重庆大书店买些骨科方面的医书回家研究,可他发现,这些书都很贵,动辙四五十元,他买不起,就想到了抄。

连续多天,周泽桂是沙坪坝新华书店的第一个顾客,也是最晚离开的顾客,他将书本上相关的知识一字不漏抄在买来的大作业本上,中午就到外面买两个馒头,带到书店边啃边抄,晚上就住在沙坪坝一个远房亲戚家。

假期很快过去了,周泽桂回到忠县。之后8年时间,他又数次来到重庆,并上百次到忠县县城和邻近的涪陵、万州、垫江、梁平等地进行他的“地下活动”——抄书。

2002年,周泽桂干脆辞掉了代课工作,一门心思扑在为妻子讨公道上,8年里有一半时间都在外“学习”。他说,这段经历最深的印象就是饥饿,因为每次在书店里一呆就一天,中午吃馒头。对他来说,包子都是奢侈品。为了少花钱,有时晚上就不吃饭,住5块钱一晚的旅社。“这些苦我都能忍受,最难以忍受的是,想到朝珍在家生活都不能自理,而我却不能常常照顾她,心里愧疚,压力大。”

在家的时间,周泽桂承担起了原本是妻子干的活:种庄稼、操持家务,还要无微不至照顾妻子,只是没有时间种果树,因为他一有空就要钻研骨科学。这也断了家里的经济来源,日常生活全靠孩子们。

8年来,周泽桂学习了78本医学书籍,而下手购买的只有4本,大部分是他一字一字抄回来的,写下了近十万字的笔记,钢笔为此用坏了十几支。

两次起诉都败诉 他又开始学法律

2001年,周泽桂凭自己掌握的医学知识向忠县人民法院起诉,状告县中医院手术中存在过错,造成妻子残疾,法院判决他败诉。周泽桂不服上诉,二审维持原判。

“我看了这么多书,完全明白医院在手术中存在的问题。第一,在病人腹壁脓肿和大腿严重炎症的情况下手术,这两者都是骨科手术的禁忌症。第二,手术中使用ENDER针和梅花髓内针,这两种材料只用于股骨中断及中上断骨折,但朝珍骨折是在下段,这明显是院方过错。”说起这些专业术语,这个穿得破破烂烂的农民如数家珍。

两次败诉让周泽桂明白了另外一件事,就是光有医学知识还不行,还必须懂法。其间也有人给他出馊主意,让他将妻子抬到医院门口,扩大影响以图解决此事,但周泽桂当即否定。“这不符合法律程序,更主要的是,我不会让我的老婆去遭那种罪,她已经够苦了。”

周泽桂开始学法律,他买来《司法鉴定程序通则》等法律书,又到书店抄了二十多本相关书籍,刻苦钻研。每天中午守着家里那台老式黑白电视,雷打不动看《今日说法》,晚上看《焦点访谈》和《拍案说法》,并记下了200多篇法律笔记。

就在周泽桂努力学习准备再次为妻子讨公道时,麻烦来了。三天两头有人到他家里给他做思想工作,要他放弃,不再折腾了。这些反而更加剧了周泽桂的决心:“未必一个农民就不可以为了正义,向不公正挑战?”。

他写的鉴定报告 惊呆司法部专家

学了法律知识的周泽桂明白了,要讨回公道,必须首先得到权威部门公正的医疗事故鉴定报告。2005年,他花一个月时间,写出了自己的鉴定报告,并在报告后附上这些证据的出处——书名、出版社、出版日期、第几页,一共18本医书,有理有据。

当年5月,周泽桂将这份“鉴定报告”呈送到了位于上海的司法部鉴定中心,并带着王朝珍到上海进行权威的医疗事故鉴定。“鉴定中心的专家们得知是我写的报告后,全都呆住了,连说不敢相信。”

在上海的3天时间让周泽桂终生难忘。“我和妻子为节约,住在澡堂里,20元一晚,又热又臭,蚊子多。有晚我给朝珍买了一小碗鸡汤,自己吃馒头。她哭了,要我喝,我们推来推去,结果一人一口将汤喝完了。”说起这些,周泽桂有些脸红,他说自从出事后,他从来没有和妻子这么温情过,但是在异乡的廉价澡堂旅社里,他再次感到,这么多年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2005年9月,司法部鉴定中心的权威鉴定结论出来了:“忠县中医院在对王朝珍实施的诊治过程中存在着医疗过失,该过失与王朝珍目前的左下肢短缩、左膝关节僵直、活动受限之间存在着直接因果关系(属主要原因)。”拿到这份鉴定报告,周泽桂没能笑得出来,他哭了:“8年了,8年的努力终于换来这一个公正的结论”。

最后一次审理 坐轮椅上法庭

今年2月,忠县人民法院再审理此案,第一次开庭,周泽桂没到庭。他病了,长期积劳成疾,患上严重的前列腺增生,走路都成问题。

一个月后,法院的传票第二次送达,周泽桂才坐着轮椅来到法庭。9月7日,依照司法部的最终鉴定报告,法院的判决书才写下院方有责任的字眼。周泽桂赢了。这个普普通通的农民赢了个别医学鉴定专家,用他的执著,用他对妻子的爱和不屈的信念。

法院判由中医院赔偿王朝珍69845.99元,但这8年,周泽桂为此事已花去9万余元。钱全是借的。周泽桂觉得值,他说:“我现在的任务就是好好照顾朝珍。”

“8年来,他说得最多的话就是叫我不要哭,要相信他,我一直相信他,我没看错人。”王朝珍僵直着左腿坐在家门口,虽是对记者说话,却一直望着身边的丈夫。

“从来看不出他竟是个这么较真的人。”马尔坝水库摆渡的船工、邻居陈正奎告诉记者,周泽桂三天两头离家,从来舍不得花4块钱坐船。

周泽桂赢了官司,邻居也跟着高兴,说他为“农民争了光”。
第3个回答  2008-04-22
故事导读

一个小小的手术后,左腿骨折的妻子面临截肢,但两次医疗事故鉴定均称“不构成医疗事故”。

他只是个农民,为给妻子讨回公道,8年来,贫穷的他上百次到重庆和周边区县的书店

悄悄抄医书,熟读78本医书和20多本法律书籍,记笔记近十万字。仅有初中文化的他还自己写出一份“医疗事故鉴定报告”,这份报告让司法部的医学专家也称奇,不相信这出自一个农民之手。

他说,8年讨公道的艰辛路上,他的执著缘于对妻子的爱,和一个“总会有人为我主持公道”的信念。

这张迟到的判决书,周泽桂足足等了8年——难以想象的8年。

判决书是今年9月7日由忠县人民法院下达的。当天,看着上面那句“忠县中医院在对王朝珍的诊治过程中存在着医疗过失……由中医院赔偿王朝珍69845.99元”,周泽桂和妻子王朝珍禁不住抱头痛哭。虽然这6万多元的赔偿远远不够他这8年里为此事的种种花费,他们却感到从未有过的兴奋,毕竟8年辛苦没有白费,终于讨回了公道。

昨天上午,记者在忠县汝溪镇马河村马尔坝水库畔等了1个多小时,才等到63岁的周泽桂。原来,为节约4元钱的船费,他沿着水库边步行而来。

妻子手术后成残疾 他决心为妻讨公道

王朝珍是当地出了名的能干女人,丈夫周泽桂在当地村小当代课老师,当地村民称周家为“万元户”,两个儿子考上大学也没找人借学费。1997年8月17日清晨天未亮,王朝珍背着40多斤梨子去场上卖,途中不慎跌倒,造成左股骨下段闭合性骨折。当天下午,王朝珍在忠县中医院进行了“内外固定手术”。

术后,王朝珍左腿一直疼痛伴高烧。次年8月,王朝珍在新桥医院实施了第二次手术,但术后左腿却足足短了8厘米,生活不能自理,行走、上厕所都要人帮忙。医生说,再晚送来,左腿就只得截肢。直到这时,对医学一窍不通的周泽桂都不认为第一次手术有何不妥。治疗结束后,本想就此认命的周泽桂背着爱妻走出医院,就在这时,一个年轻医生追上来,一句话改变了周泽桂一家的命运。

“这个在医院进修的年轻医生说,‘你妻子本来不必做这次手术的,她的残疾是第一次手术过程存在的问题造成的’。他只说了这句话就匆匆回去了。”说起这个正直的医生,周泽桂至今充满感激。

回到忠县第二天,周泽桂就向当地卫生局申请作医疗事故鉴定,结果很快下来——“不构成医疗事故”。周泽桂不服,再次申请,结果依然。

王朝珍和在外上大学的儿子都劝周泽桂“算了”,但周泽桂反而“变本加厉”,当他说出他要自学医学,自己找出第一次手术中存在的问题时,全家人都说他是“异想天开”。“老天赐给我一个这么好的妻子,说残就残了,我一定要为她讨个公道,我不能指望医疗事故鉴定,只能靠自己。”1998年底,周泽桂请假来到重庆,开始了他的艰辛之路。

自学78本医学书 书店抄书70余本

周泽桂的本意是到重庆大书店买些骨科方面的医书回家研究,可他发现,这些书都很贵,动辙四五十元,他买不起,就想到了抄。

连续多天,周泽桂是沙坪坝新华书店的第一个顾客,也是最晚离开的顾客,他将书本上相关的知识一字不漏抄在买来的大作业本上,中午就到外面买两个馒头,带到书店边啃边抄,晚上就住在沙坪坝一个远房亲戚家。

假期很快过去了,周泽桂回到忠县。之后8年时间,他又数次来到重庆,并上百次到忠县县城和邻近的涪陵、万州、垫江、梁平等地进行他的“地下活动”——抄书。

2002年,周泽桂干脆辞掉了代课工作,一门心思扑在为妻子讨公道上,8年里有一半时间都在外“学习”。他说,这段经历最深的印象就是饥饿,因为每次在书店里一呆就一天,中午吃馒头。对他来说,包子都是奢侈品。为了少花钱,有时晚上就不吃饭,住5块钱一晚的旅社。“这些苦我都能忍受,最难以忍受的是,想到朝珍在家生活都不能自理,而我却不能常常照顾她,心里愧疚,压力大。”

在家的时间,周泽桂承担起了原本是妻子干的活:种庄稼、操持家务,还要无微不至照顾妻子,只是没有时间种果树,因为他一有空就要钻研骨科学。这也断了家里的经济来源,日常生活全靠孩子们。

8年来,周泽桂学习了78本医学书籍,而下手购买的只有4本,大部分是他一字一字抄回来的,写下了近十万字的笔记,钢笔为此用坏了十几支。

两次起诉都败诉 他又开始学法律

2001年,周泽桂凭自己掌握的医学知识向忠县人民法院起诉,状告县中医院手术中存在过错,造成妻子残疾,法院判决他败诉。周泽桂不服上诉,二审维持原判。

“我看了这么多书,完全明白医院在手术中存在的问题。第一,在病人腹壁脓肿和大腿严重炎症的情况下手术,这两者都是骨科手术的禁忌症。第二,手术中使用ENDER针和梅花髓内针,这两种材料只用于股骨中断及中上断骨折,但朝珍骨折是在下段,这明显是院方过错。”说起这些专业术语,这个穿得破破烂烂的农民如数家珍。

两次败诉让周泽桂明白了另外一件事,就是光有医学知识还不行,还必须懂法。其间也有人给他出馊主意,让他将妻子抬到医院门口,扩大影响以图解决此事,但周泽桂当即否定。“这不符合法律程序,更主要的是,我不会让我的老婆去遭那种罪,她已经够苦了。”

周泽桂开始学法律,他买来《司法鉴定程序通则》等法律书,又到书店抄了二十多本相关书籍,刻苦钻研。每天中午守着家里那台老式黑白电视,雷打不动看《今日说法》,晚上看《焦点访谈》和《拍案说法》,并记下了200多篇法律笔记。

就在周泽桂努力学习准备再次为妻子讨公道时,麻烦来了。三天两头有人到他家里给他做思想工作,要他放弃,不再折腾了。这些反而更加剧了周泽桂的决心:“未必一个农民就不可以为了正义,向不公正挑战?”。

他写的鉴定报告 惊呆司法部专家

学了法律知识的周泽桂明白了,要讨回公道,必须首先得到权威部门公正的医疗事故鉴定报告。2005年,他花一个月时间,写出了自己的鉴定报告,并在报告后附上这些证据的出处——书名、出版社、出版日期、第几页,一共18本医书,有理有据。

当年5月,周泽桂将这份“鉴定报告”呈送到了位于上海的司法部鉴定中心,并带着王朝珍到上海进行权威的医疗事故鉴定。“鉴定中心的专家们得知是我写的报告后,全都呆住了,连说不敢相信。”

在上海的3天时间让周泽桂终生难忘。“我和妻子为节约,住在澡堂里,20元一晚,又热又臭,蚊子多。有晚我给朝珍买了一小碗鸡汤,自己吃馒头。她哭了,要我喝,我们推来推去,结果一人一口将汤喝完了。”说起这些,周泽桂有些脸红,他说自从出事后,他从来没有和妻子这么温情过,但是在异乡的廉价澡堂旅社里,他再次感到,这么多年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2005年9月,司法部鉴定中心的权威鉴定结论出来了:“忠县中医院在对王朝珍实施的诊治过程中存在着医疗过失,该过失与王朝珍目前的左下肢短缩、左膝关节僵直、活动受限之间存在着直接因果关系(属主要原因)。”拿到这份鉴定报告,周泽桂没能笑得出来,他哭了:“8年了,8年的努力终于换来这一个公正的结论”。

最后一次审理 坐轮椅上法庭

今年2月,忠县人民法院再审理此案,第一次开庭,周泽桂没到庭。他病了,长期积劳成疾,患上严重的前列腺增生,走路都成问题。

一个月后,法院的传票第二次送达,周泽桂才坐着轮椅来到法庭。9月7日,依照司法部的最终鉴定报告,法院的判决书才写下院方有责任的字眼。周泽桂赢了。这个普普通通的农民赢了个别医学鉴定专家,用他的执著,用他对妻子的爱和不屈的信念。

法院判由中医院赔偿王朝珍69845.99元,但这8年,周泽桂为此事已花去9万余元。钱全是借的。周泽桂觉得值,他说:“我现在的任务就是好好照顾朝珍。”

“8年来,他说得最多的话就是叫我不要哭,要相信他,我一直相信他,我没看错人。”王朝珍僵直着左腿坐在家门口,虽是对记者说话,却一直望着身边的丈夫。

“从来看不出他竟是个这么较真的人。”马尔坝水库摆渡的船工、邻居陈正奎告诉记者,周泽桂三天两头离家,从来舍不得花4块钱坐船。

周泽桂赢了官司,邻居也跟着高兴,说他为“农民争了光”。

“我一开始就相信我会赢,我相信党,党会给我们一个公道。”周泽桂说这句话时,脸上没有丝毫的做作和虚伪,有的只是激动、轻松和感激。
第4个回答  2008-04-22
七旬老汉勇斗歹徒 可钦又可敬
面对手持刀具入室抢劫的歹徒,一位年近七旬的老汉没有畏惧,与歹徒奋力搏斗,并及时报了警。

11月7日晚上8:30左右,居住在上饶县旭日镇高地村的68岁村民罗树仔一人正在家中看电视,看着看着,他觉得肚子有点饿,起身走到外面的客厅准备从橱柜中找些食物吃。没想到一个躲藏在厨房里的持刀蒙面歹徒突然出现在他面前。

罗树仔说:“我把橱门一打开,歹徒就站起来,举着刀说,别动,别动。一直把我推到房间里,把我按在床上。”

面对突如其来的险情,罗树仔老人没有惊慌失措,更没有惧怕退缩,而是同歹徒搏斗起来。

罗树仔告诉记者:“我跳下地,他也跳下地,又举起刀,我就抓住他的手腕,他就动不起。我顺势从地下拿起柴刀,在他的脚上敲和头上拍了一下。”

正义最终战胜邪恶,歹徒被老人的威严正气压倒逃跑了。

歹徒逃走后,老人这才发现在搏斗中,自己手和脚有多处在流血,但他顾不上这些,立即报了警,并沿着门前的小路到附近的村民家中寻求帮助。目前,警方正在对此案进行调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