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读书志在圣贤。不知道现在人读书为了什么?

大学毕业不一定有文化,那文化到底是什么。读了大学不孝父母是有文化还是没文化?大家说说各自的看法。大家说说你读书学到什么了。你觉得你有文化吗?大家觉得现在学校教出来的学生怎么样?

古今追求不同,标准不同,古人志在圣贤是因为圣贤得道,如今商利当道,读书自然有所转变,但读书本身还是读书,只不过变得是人心,从书中吸取的东西也不同,继而授书的思想,内容也不同。相同的是都是获取知识,但知识不代表文化,知识可以说没有好坏之分,但读的人不同看到的东西不同,社会阶级发展阶段不同,对其指导方向不同,其读书的结果不同。文化肯定是一个文明的好词语,所为文化也是为追逐文明而产生的,文化可以说与理念同类,也是人类发展产生的相望文明的正向指导。知识不代表文化,文化未必一定要知识,就算上学是为了立足社会,但立足社会的人未必必需是走读书这一途径。读书千万,无德无贤不能叫文化。同样的书可以读出大圣大贤也可以读出大奸伪善。大道废,人义生,智慧出,大奸伪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12-27
文化不等于文明。
知识不等于智慧。

是一个坐办公室天天鏖战商海的巨擘有智慧?还是一个在太阳底下晒太阳的老年翁有智慧?

是一个哈佛毕业,对社会百态洞若烛火,冷淡看待世情的人有智慧?
还是
一个从没上过学,对社会懵懵懂懂,热情洋溢的去帮助骗子的傻子有智慧?

是造成失业与大自然污染的工业化生产有智慧?
还是
生产力低下但不对自然造成负担的手工业有智慧?

学校教我们的不是知识,而是掌握知识的工具。
学校没办法交给我们智慧,智慧只能从我们自己去思考。

有可能你是一个有知识的人,但是你不是一个有智慧的人。
也有可能你是一个有智慧的人,但是你不具备知识。
还有可能你掌握了海量的知识,同时也具备智慧。

打个比方吧。
一个农村孩子,傻呵呵的去救路上的老太太,被人讹诈,依然无怨无悔,这是有智慧的人,但是不具备知识。
一个城市孩子,一看就值得是骗局,冷眼旁观,是的,你自己也对自己说,我多么聪明,但是我说这是具备知识,但是不具备智慧的人,
一个城市孩子,一看就是骗局,依然无怨无悔的跑去过嘘寒问暖,像飞蛾扑火一样的进入到自己已经意识到的骗局,我说这是一个既有知识也有智慧的人。

你说的不孝父母。
你先要给孝顺下定义,什么是孝顺?
古时候的孝顺是什么?父健在,子不离。就是说父母健在的话,儿子不该出远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就是说没有儿子是对父母不孝顺。

用在现在合适吗?不孝父母,离家就是不孝父母吗?没儿子就是不孝父母吗?
有句话听过没有?相濡以沫不如江湖两相忘。一家人一天到晚啃馒头,这就是孝顺吗?如果我是儿子,我会扔下老迈的父母,出外务工。给父母寄钱,让他们安享晚年。有肉吃,有酒喝。
有人说,孝顺是看心的,这句话村纯粹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或者是自己根本就不缺钱,没有相当的物质基础,一家人喝西北风有什么意义。

你想搞清楚孝顺啦、知识啦、文化啦、我没办法给你任何定义。
因为我也不懂。
就像我说的,每个人对这些都有自己的定义。
就好像,世界是否有上帝存在,人类从何而来,人类生存的目的是什么,一样。
只能依靠自己的思索,我能做的只是把自己的思考写出来,供你参考。

当然,我也是有目的的,目的就是你悬赏的200分。
第2个回答  2012-12-27
读书是为了什么?可能以前的学生会有很多的理想抱负,但是现在的学生,许多同学真的不知道读书是为了什么!今天我的班主任在课堂上给学生布置了《学习是为了什么?》,仔细评阅学生的心声,学生在文章中的对于学习的思想情况,从文章中反映出大部分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要读书,不知道为谁读书,有些无可耐何。那时我所理解的读书,并非考多少分,那什么是读书呢?为什么要读书呢?读书其实很简单,就是在做一件事,就是在做一件与其它事一样的事! 将一件事做好要有好的耐心,只用好的耐性,才有心思去做事!读书过程可以培养耐性,只有有了好的耐性,学习就会沉下心,才不会很轻浮。现在的学生,一般来说耐性不够,做一个题没等题目看懂就不耐烦了,看一篇文章看到一半就觉得看不下去了,诸如此类的耐性事在学习中很常见,如果将读书看成一个培养自己耐性的事来做,那也就做到读书有事做了,也就有学习目的了。 将一件事做好要有好的竞争意识,有紧迫感,只有竞争意识,有紧迫感,才会将事情做得很好。读书过程,特别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会与同伴的竞争,当同学超过我时,我要努力奋起,赶上及超过他,在平时过程中,当一个题目有人做出时,我也一定要做出,当同学们都考优秀时,我也要考优秀,学会有这样的一种竞争的想法,学会与别人进行比较,时刻有一种紧迫感,对我们的学习进步有很大的作用,当然,在学习过程中培养的这种竞争意识和紧迫感再应用到生活中,就会是一个积极向上的人。所以如果将学习过程当成培养自己竞争意识和紧迫感的过程,那我们也就多了一个读书的目的。 将一件事做好要有好的方法及思维方式,只有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思维方式,才能很好的完成好件事。读书过程,不论是知识还是技能,其实都渗透着许多的方法及思维方式在里面,就拿科学和数学来说,要做好一个题目,需要有清晰的思路,有好的方法,在不断的训练过程中,将这种能力进行迁移,也就很好的获得了一定的方法及思维方式,再说语言学习方面,语文和英语,有也其学习的规律,如果我们学习到了那些规律,学习起来也就很轻松,再说社会的学习,重于组织能力的提高,如果学习了组织技巧,学习肯定也很好。所以如果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总结学习方法及学习他人的思维方式,那是不是也增加了一个读书的目的?。 将一件事做好要有恒心和毅力,只有很强的恒心及毅力,才能将事情做得完美。学习过程肯定是一个比较“苦”的过程,在学校里要考试的文化课有五门课程,还有体育考试,再加上其它的的内容,学习的容量很大,在学习习惯方面,每天要起得很早,放学比较晚,还不得迟到,不得早退,还有许多规定,我们都得按要求去做,没有恒心和毅力是不行的,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在培养这些非知识性的东西,再将这些拓展到其它方面,一定会取得好的成绩的。所以学习过程中,如果想着在读书过程中培养自己的恒心及毅力,那学习目的又充实了些。 将一件事做好,要有一些基本常识,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而这些常识有理念的学习,在学校里也直接或者间接学到一部分,如果我们抱着学些知识的心态,不断地从学习中汲取科技知识及一些理论,不断的充实自己,让自己做一个有一定学问的人,那我们的学习目的是不是又更加深入了一步呢?
第3个回答  2012-12-27
个人一一给你诠释:
一、文化是什么?这问得太好了,说明你已经会思考了,已经超越一般的大众了。“文化”,个人的理解应该理解为学识,这包含两方面:一是知识,二是见识;知识是理论的积累,而见识不仅仅是指知道的道理多,见过的事物多,而应该理解为会分析事务;
二、“大学毕业不一定有文化”,如果你理解以上述观点,我想你应该能明白了。但我还是更详细地给你作答。许多人进入大学了,除了学点专业知识,其他的一概不学,那么他所掌握的知识不是和高中差不多吗?如果上中学时,仅仅中限于学习教科书,那么又何来的知识?当然没文化了。
三、对于上大学个人有不成熟的看法。我认为大学最重要的还是开阔了视野和建议了自信心。其实生活中很多没有上过大学的人更爱学习,读的书更多,思考的更多,但仅仅因为没有上过大学而自信心严重不足,其实他们非常有学识智慧了。
四、对于说“不孝父母”,这种观点已经很落伍了。要就事论事,不能一概而论。无论年长的还是小的都是要生存的,不能仅仅因为不能满足老一代的要求,就说是不孝。有的父母真的很苛刻的,凡事一味迁就上一代,那么下一代会很悲惨的。
五、学生怎么样根本原因不在于学校。这一点很复杂,没有确定的答案。我想或许从有教育一说开始就一直在争论了。个人认为,年少的时候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三者起主因,而高中以后已经趋近成年了,主因是自身了。
六、一个人一生的能成就什么事关键还是看自己的先天智商、环境和个人努力的结果,不能一概而论。
第4个回答  2012-12-27
这些都是相对而言的。
所谓人各有志。每个人都有理想,每个人实现理想的方式也不尽相同。还有一点,不同时期的人也会有不同的理想。在古代,有识者一般都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目标,所以报读圣贤之书。当时并没有很发达的科学技术,所以一般人并不需要学习像数学这样的学科,只要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就能考取功名。如果这样的人来到现代,那你说他算是有文化么?所以古今是不能做简单的比较的。
至于你说的读书不知道为了什么?那说明你对自己的未来并没有一个长远的规划。与你后来说的“读了大学不孝父母”这完全是两个范畴的事情。为什么这么说?
先说“读了大学不孝父母”,这种现象不是“读了书而不作为”造成的,而是咱们现在国内的教育对“德育”不够重视造成的。并不是读了书没用,而是教育没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