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交通民俗有什么特点

如题所述

一:交通民俗概述
衣食住行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为了生产生活,人们必须出行,自从人类在地球上出现,就开始不停地奔走,陆行乘车、水行乘舟。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交通民俗。
交通民俗:交通运输过程中反映出的各种风俗习惯。而各种不同的风俗习惯又是通过交通运输的两大要素——交通运输通道和运输工具反映出来的。
相关链接:“交通”的古代含义:《说文解字》解释说:“交,胫也”,指小腿,即指行走中运动频率最高的部位;“通,达也”。 “交通”相组,就是通过双腿的运动而达及四方。关于“出行”的谚语:
“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
“在家孝父母,何必远求仙”
“出得门多,受得罪多”
“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
“家贫不是贫,路贫贫煞人”
“出门人,三分小 ”
“多喊一声哥,少走十里坡 ”
“出门三里地,就是他乡人”

传统农耕文化,使古人形成强烈的守家意识,而不是像西方人那样,有流浪的“癖好”,所以他们把出行看成是不得已之事。农工阶层为了服役要远行,士人为了求知博取功名而出行,商贾为了赢利要外出经商,而达官显贵乃至帝王要巡游,这一切都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行旅文化。
移民、服役、游学、经商、出巡构成了古人出行的几种重要原因。
1移民
由于各地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不平衡,人口分布情况差别大,所以,各朝各代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进行了移民垦殖活动。分民间和官方两种。民间如:北方的“闯关东”、“走西口”;官方如清初的“湖广填四川”,现代的“三峡移民”也是一项浩大的移民工程。
2服役
统治阶级以发动战争或充实边防为理由,迫使许多百姓或服兵役或从军服徭役(修建军队建筑工事和运送粮草),因此服役也是古代人民不得不背井离乡的又一个重要原因。如《汉书·食货志》记载百姓服劳役的情景:“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无日休息。” 杜甫的《兵车行》中对此也有反映。
3游学
古人读书讲求“学以致用”,强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离家到京城其它地方游学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同时科举制度的实施,也使得各地的文人学士赴京赶考,博取功名,以期中第后可以衣锦还乡。另外,在外游学也可结交天下名士,可以扩大自己的知名度。
4经商
古代商人虽然处于四民之末,经商被视为末也,商人的地位不高。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商人在社会上扮演的角色也越来与重要。“商人重利轻别离”,一方面点出商人逐利的本质,同时也说明经商活动需要商人经常出行这一特点。
5巡游
封建时代帝王和王公贵族经常外出巡游,帝王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巡游各地名山大川。同时也可了解各地风土人情。另外,封建统治者为了防止地方官吏结党营私,建立官员轮换和迁谪制度,这也使得许多官吏在宦海中奔波。
梁桥:长石板或整木为梁,砖、木或石做柱,又称平桥。它是以桥墩和横梁为主要承重构件而建造的一种桥梁,是中国古桥最基本、最主要的一种类型。梁桥的出现时间最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有了,独木桥便是它的原始形式。
著名的梁桥有泉州的洛阳桥、晋江的安平桥
洛阳桥又称万安桥,位于泉州市东北郊洛阳江入海处,故名。是我国第一座海港大石桥。北宋(1053年)开始兴建,由郡守蔡襄主持造桥工程,历时6年余始成。该地水阔2.5公里,江涛滚滚,深不可测。造桥确非易事。但当年工匠采用“筏型基础”(就是用船载石沿着桥梁中线抛下大量石 块,使江底形成一条矮石堤 ),以建桥墩,终于征服江涛,建成了举世闻名的梁式海港巨型石桥。索桥又称吊桥、绳桥或悬索桥。这是一种以竹藤、铁索等索具为桥身主要承重构件的桥梁,有竹索桥、藤索桥、铁索桥之别。
溜索,是索桥的一种形式,流行于我国的西南地区如云、贵、川地区的独龙、傈僳、藏、彝等少数民族中。一般以竹篾、藤或铁索制作成溜索,系在山涧两头的树干或铁桩上,人通过时两手、两脚并用,面向蓝天,背对深涧溜过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6-13
中国交通民俗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地域性:不同地区的交通民俗各有不同,例如北方人乘马,南方人乘船;马帮穿行在云贵川的崇山峻岭中,驼队跋涉在西北的沙漠上;黄河上漂着羊皮筏子,乌苏里江上行驶着桦皮船等。
2. 神秘性:交通民俗中蕴含着丰富的神话和宗教信仰,人们将平安和顺利的希望寄托于路途中神灵的庇护,从而形成了种种禁忌和信仰。例如陆路有山神信仰、树神信仰、石神信仰等,水路则有妈祖信仰、龙王信仰等。
3. 综合性:交通民俗是多种民俗现象的集合体,它既包括交通工具、交通设施、交通制度、交通语言等各方面的民俗,也包括与交通相关的神话、传说、小说、诗文、歌曲、戏剧等文学艺术形式。
4. 历史性:交通民俗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它是随着人类交通方式的不断发展和变化而逐渐形成的,如从步行到骑马、乘船、驾车,再到现代的汽车、火车、飞机等交通方式的变化,交通民俗也随之改变。
5. 传承性:交通民俗具有传承性,一些传统的交通习俗至今仍然存在,如春节期间祭灶神、端午节赛龙舟等。
以上是中国交通民俗的一些主要特点,这些特点使得交通民俗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传承价值。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8-26
传承中华几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丰富当代人民的生活,营造一种祥和盛大的氛围,享受其带来的欢聚时刻,民俗作为一个源泉,从中吸取新的观点,对创造新生活具有重大意义!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