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的蛰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惊蛰,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最初古时叫“启蛰”,而到了西汉,为了规避汉景帝刘启的名讳,改名叫惊蛰,引用至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2-25

蛰释义:

〈动〉

(形声。从虫,执声。本义:动物冬眠,藏起来不食不动)。

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

蛰的意思是指各种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

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这时天气转暖,渐有春雷,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而“惊蛰”即上天以打雷惊醒蛰居动物的日子。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晋代诗人陶渊明有诗曰:“促春遘(gòu)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

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

我国各地春雷始鸣的时间早迟各不相同,就多年平均而言,云南南部在1月底前后即可闻雷,而北京的初雷日却在4月下旬。

“惊蛰始雷”的说法则与沿江江南地区的气候规律相吻合。

农谚“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到了惊蛰,中国大部地区进入春耕大忙季节。真是:季节不等人,一刻值千金。

大部分地区惊蛰节气平均气温一般为12℃至14℃,较雨水节气升高3℃以上,是全年气温回升最快的节气。日照时数也有比较明显的增加。但是因为冷暖空气交替,天气不稳定,气温波动甚大。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1-16

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惊蛰时,斗指丁。太阳黄经为345°。这个节气表示“立春”以后天气转暖,春雷开始震响,蛰伏在泥土里的各种冬眠动物将苏醒过来开始活动起来,所以叫惊蛰。

这个时期过冬的虫排卵也要开始孵化。我国部分地区过入了春耕季节。谚语云:“惊蛰过,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惊蛰没到雷先鸣,大雨似蛟龙。”

惊蛰古时候叫“启蛰”,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这时天气转暖,渐有春雷,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而“惊蛰”即上天以打雷惊醒蛰居动物的日子。这时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0-02-22

蛰的本义:动物冬眠,藏起来不食不动。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蛰的意思是指各种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

该节气在历史上曾被称为“启蛰”。西汉时期辑录的《大戴礼记·夏小正》曰:“正月启蛰”。在现今的汉字文化圈中,日本仍然使用“启蛰”这个名称。

据说汉朝第六代皇帝汉景帝的讳为“启”,为了避讳而将“启”改为了意思相近的“惊”字。进入唐代以后,“启”字的避讳已无必要,“启蛰”的名称又重新被使用。但由于也有不用惯的原因,大衍历再次使用了“惊蛰”一词,并沿用至今。

日本与中国一样,在历代的具注历中使用“惊蛰”。此后,日本也采用了大衍历与宣明历。“启蛰”的名称在日本的使用始于贞享改历的时候。

惊蛰,是24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于每年公历3月5日或6日交节。惊蛰作为全年气温回升最快的节气,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已升至0℃以上。南方沿江江南地区为8℃以上,而西南和华南已达10至15℃以上,早已是一派融融春光了,日照时数也有了明显的增加。

但是因为冷暖空气交替,天气不稳定,气温波动甚大。农谚:“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到了惊蛰,中国南方大部地区进入春耕大忙季节。真是:季节不等人,一刻值千金。“春雷响,万物长”,惊蛰时节正是大好的“九九”艳阳天,气温回升,雨水增多,农家无闲。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7-06-23
惊蛰的蛰
读音:[zhé]
部首:虫五笔:RVYJ
释义:动物冬眠,藏起来不吃不动。
惊蛰: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