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对我国教育科学现状的指导意义

科学发展观对我国教育科学现状的指导意义和促进作用是什么?

1.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教育战线要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做科学发展观的坚定践行者,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2.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对于推进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全局,要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统筹教育的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协调发展,统筹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和区域教育协调发展,统筹教育的发展、改革和稳定;按照“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进一步促进我国教育事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3.一是重点加强和发展农村教育,大力推进国家西部地区实现“两基”,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进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推动我国义务教育进入到全面普及和巩固提高的新阶段。二是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在改革创新中加快发展。三是切实把高等教育的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不断增强高等教育为现代化建设的服务能力。四是切实加强和改进德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素质教育进入到国家推进、重点突破、全面展开的新阶段。五是落实促进教育公平这一国家基本教育政策,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问题,努力实现学有所教,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好学。

4.(一)理论性指导作用

思想支配行动,理论具有认识作用。人们的教育实践、教育行为都受到一定思想认识的指导,

而思想认识有层次之分、正误之别,对教育实践会产生不同或相反的作用。教育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科学发展观适应时代发展需要,揭示了社会发展规律,是基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理论创新,是我国三代领导人关于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认识价值和指导意义,是认识教育的地位作用、培养目标、教育发展根本问题的思想武器,一旦为教育主体掌握,与教育实践相结合,就能指引教育沿着正确的方向顺利发展。

(二)主导性指导作用

指导和影响教育实践的思想理论,大体有三个层次:一是基本指导理论,科学发展观是基本指导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对教育全局具有指导作用;二是专业理论,即教育科学理论,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管理学等多学科理论,对教育实践的不同领域、方面、环节分别具有指导作用;三是主体思想理论,即教育者以个体知识、经验为基础,在学习和实践中形成的个性化的思想观点。科学发展观在多层次、多学科的指导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统领教育全局,是国家级的基本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不能取代各种教育思想理论,但各种教育思想理论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去创造性地运用。

(三)方针性指导作用

科学发展观既是认识性的指导思想,又是工作性的行动方针。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指导地位,提出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方针和要求,并已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 ②成为国家意志,具有行政性属性和必须落实的约束力。一般教育理论的作用,有赖教育主体的理解,取决主体的接受性、选择性;个体独特的教育思想、观点的作用,有赖于自身在教育实践中的体验、感受;科学发展观对教育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发展模式、发展质量等方面的指导,具有规范性和指令性,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

(四)评价性指导作用

教育评价是教育工作的价值判断,是调节教育工作与教育目标的距离,促进教育事业和主体发展的重要方法。教育理论及个体思想对教育评价的作用具有专门性和局限性,在理论观点的相应领域具有指导作用。科学发展观对教育评价的指导作用具有必然性和普遍性,是实施教育的发展性评价和其他不同类型、层次、功能评价的基本依据,也是衡量教育评价工作的根本标准。在教育评价中,对教育工作过程、结果的检查、评价,以及对评价者的评价活动的评价,都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根本指导,反映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5-16
科学发展观在方法论上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恩格斯的这个精辟论断,同样适用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不仅应从认识论意义上完整准确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和基本要求,而且应从方法论意义上正确地领会和掌握科学发展观所蕴涵的科学方法。

坚持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它所回答的是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的问题。从方法论的角度讲,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坚持以人为本,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其一,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人民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其二,作任何决策,都应立足于决策所涉及的各阶层、各群体、各地域人员的实际状况、实际利益和现实需求,特别应注重研究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普通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的实际状况,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充分考虑所作决策对他们的切身利益可能产生的影响。其三,在贯彻执行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有关决策的具体行为中,善待每一位当事人,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合法权益,注意听取他们的意见和要求,既严格按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有关决策办事,又注重人文关怀和人情味、亲和力,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坚持统筹兼顾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简而言之,所谓全面发展,就是注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所谓协调发展,就是各方面发展要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注重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又要注重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满足当代人的基本需求,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为子孙后代着想。提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和系统论方法在经济社会发展问题上的具体运用与发展。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关键在落实“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应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努力把“五个统筹”落到实处。统筹城乡发展:正确处理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中的城乡关系和工农关系,建立有利于克服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统筹区域发展:正确处理发展中的不平衡与平衡的关系,建立区域之间资源合理配置机制和互动机制,发挥发达地区的带动作用,加快后进地区的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社会整体进步的关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协调,实现改革、发展、稳定的有机统一;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把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防止对自然资源的浪费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趋利避害,既发挥对世界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分享经济全球化的利益,又防止由于对世界经济的过度依赖而影响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坚持均衡协调

唯物辩证法认为,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主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因此,要推进事物的发展,必须着力把握和解决主要矛盾。但是,在抓住主要矛盾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其他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而要坚持“两手抓”,实现事物内部诸矛盾发展的均衡协调。科学发展观着眼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坚持正确处理中心与全面、重点与非重点、平衡与不平衡的关系,注重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实现发展的均衡和协调,充分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在发展问题上的科学运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从本地区本部门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坚持“重点论”和“两点论”的有机统一,既突出工作重点,又兼顾全盘;既巩固已有的基础和优势,又着力加强薄弱环节;既善于调动各方面发展的积极性,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又注重持续稳定发展,努力实现发展的均衡性。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