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红不是无情物 全诗的翻译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译文:

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离开北京,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

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原文:

己亥杂诗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出处:出自清朝龚自珍的《己亥杂诗》。

龚自珍的词大部分还是消闲之作,抒写缠绵之情,成就远逊于诗。晚年他发现自己词的缺点:“不能古雅不幽灵,气体难跻作者庭。悔杀流传遗下女,自障纨扇过旗亭。”(《己亥杂诗》)。

他也写了一些抒发感慨怀抱的词,抒发孤独而自豪的感情;与庸俗文士的矛盾和理想不能实现的感慨;与袁琴南儿时同上家学的情景;思想上剑态和箫心的矛盾,有志于作为,又思退隐,留恋山水。

扩展资料:

《己亥杂诗》是清代诗人龚自珍(1792-1841)创作的一组诗集。本诗是一组自叙诗,写了平生出处、著述、交游等,题材极为广泛,其中第125首《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被中国中小学语文课本六年级下册(人教版)。

五年级下册(沪教版)收录,以及五年级下册(北师大版)收录,七年级下册(2017版)还有一首《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龚自珍所作诗文,提倡“更法”“改革”,批评清王朝的腐败,洋溢着爱国热情。

《己亥杂诗》中的批判、呼唤、期望,集中反映了诗人高度关怀民族、国家命运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作者对清朝政府不重视筹划的痛心疾首,言语之间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盐铁生计堪危,表达了变革社会的强烈愿望。《己亥杂诗》多用象征隐喻,想象丰富、奇特,运用多种手法写景抒情。

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是自己逃出了令人窒息的樊笼,可以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己亥杂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6-06

白话翻译:

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离开北京,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

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原文:

《己亥杂诗(其五)》

【作者】龚自珍 【朝代】清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扩展资料

《己亥杂诗》共三百一十五首,或议时政,或述见闻,或思往事,题材十分广泛,内容复杂,大多借题发挥,抨击社会。龚自珍生活在鸦片战争前夕。他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主张改革内政,抵抗外国侵略。

《己亥杂诗》中的批判、呼唤、期望,集中反映了诗人高度关怀民族、国家命运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作者对清朝政府不重视筹划的痛心疾首,言语之间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盐铁生计堪危,表达了变革社会的强烈愿望。《己亥杂诗》多用象征隐喻,想象丰富、奇特,运用多种手法写景抒情。

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是自己逃出了令人窒息的樊笼,可以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

这样,离别愁绪就和回归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斜晖,又有广阔天涯。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5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已亥杂诗》

浩荡的风吹动着新的季节,吹动着我无边的离愁——因为属于我的时间,已即将夕阳西下。我吟着诗句,驰向东方,终于见到了不可逾越的天涯。唉!我的生命将象这一片片落红凋零而去——但它们并非无情地离弃这个世界,而是为了溶入泥土,催生另一轮的绽放。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08-05-17
如果把龚自珍的这首著名的七绝勉强地译成散文语言,大意是这样的:浩荡的风吹动着新的季节,吹动着我无边的离愁——因为属于我的时间,已即将夕阳西下。我吟着诗句,驰向东方,终于见到了不可逾越的天涯。唉!我的生命将象这一片片落红凋零而去——但它们并非无情地离弃这个世界,而是为了溶入泥土,催生另一轮的绽放。
这是一首极富象征意味的短诗,借助于一株植物的花开花落,而展开着诗人的诗思。诗中承前启后,拓深着多层诗意空间的关键字眼,显然是“天涯”二字。天涯,是一个既诱惑人,又迷惑人的词语,它相当于视域上所谓的“地平线”——你移动,它亦随之移动,以至于在追寻者的生命历程中,展现着这样一幕奇异的图景——自己踏着先前所遥望的地平线,对着远方新出现的地平线,而自己的身影,又成了后来者追寻的地平线。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固定可辨的“地平线”或“天涯”,只存在于静止者的眼中,而静止,又往往意味着一种死亡。这时,便出现了一个悖论,因为从死亡的角度,实际上是无法见到“地平线”或“天涯”的,所以,我们所谓的“地平线”或“天涯”,同我们的生命一样,是一种不断的运动过程。现在,龚自珍不幸地见到了那个“天涯”,说明他已嗅到了一种死亡的气息——无论这气息是属于他个人,还是那个时代。
“落红”,可谓一朵死去的花的“天涯”,但龚自珍显然不愿它就此寂灭,他想把它再次推入到一种运动中去,就是继续向前推移着它的“天涯”,从而进入一种永恒的春天与季节的循环之中。在理想的状态,这自然是可能的,一片落红化入了泥土,成为一种养料,再滋养来年的春天与花朵。然而,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实际上还充满了许多不确定的因素:这片“落红”可能会被一阵突然的风吹到某块石头或某片沙漠之中,渐渐枯萎,化为一缕烟尘;而它即使幸运地进入了泥土,在化为根须的养料之前,亦有可能被蚯蚓,鼹鼠之类的黑暗居住者先行吃掉。当然,我们也可以把这地下的状态设想的好一些,使这片“落红”完全地成为养料,但从根须的角度来看,根须的触及,吸收毕竟是有一定范围,限度的,根须最终亦只能吸收了这“落红”养料的一部分,其余的则可能在泥土中慢慢地消散,消失——一个诗人的思想与他的诗篇中的生命亦往往如此。
第4个回答  2012-11-01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已亥杂诗》

浩荡的风吹动着新的季节,吹动着我无边的离愁——因为属于我的时间,已即将夕阳西下。我吟着诗句,驰向东方,终于见到了不可逾越的天涯。唉!我的生命将象这一片片落红凋零而去——但它们并非无情地离弃这个世界,而是为了溶入泥土,催生另一轮的绽放。
如果把龚自珍的这首著名的七绝勉强地译成散文语言,大意是这样的:浩荡的风吹动着新的季节,吹动着我无边的离愁——因为属于我的时间,已即将夕阳西下。我吟着诗句,驰向东方,终于见到了不可逾越的天涯。唉!我的生命将象这一片片落红凋零而去——但它们并非无情地离弃这个世界,而是为了溶入泥土,催生另一轮的绽放。
这是一首极富象征意味的短诗,借助于一株植物的花开花落,而展开着诗人的诗思。诗中承前启后,拓深着多层诗意空间的关键字眼,显然是“天涯”二字。天涯,是一个既诱惑人,又迷惑人的词语,它相当于视域上所谓的“地平线”——你移动,它亦随之移动,以至于在追寻者的生命历程中,展现着这样一幕奇异的图景——自己踏着先前所遥望的地平线,对着远方新出现的地平线,而自己的身影,又成了后来者追寻的地平线。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固定可辨的“地平线”或“天涯”,只存在于静止者的眼中,而静止,又往往意味着一种死亡。这时,便出现了一个悖论,因为从死亡的角度,实际上是无法见到“地平线”或“天涯”的,所以,我们所谓的“地平线”或“天涯”,同我们的生命一样,是一种不断的运动过程。现在,龚自珍不幸地见到了那个“天涯”,说明他已嗅到了一种死亡的气息——无论这气息是属于他个人,还是那个时代。
“落红”,可谓一朵死去的花的“天涯”,但龚自珍显然不愿它就此寂灭,他想把它再次推入到一种运动中去,就是继续向前推移着它的“天涯”,从而进入一种永恒的春天与季节的循环之中。在理想的状态,这自然是可能的,一片落红化入了泥土,成为一种养料,再滋养来年的春天与花朵。然而,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实际上还充满了许多不确定的因素:这片“落红”可能会被一阵突然的风吹到某块石头或某片沙漠之中,渐渐枯萎,化为一缕烟尘;而它即使幸运地进入了泥土,在化为根须的养料之前,亦有可能被蚯蚓,鼹鼠之类的黑暗居住者先行吃掉。当然,我们也可以把这地下的状态设想的好一些,使这片“落红”完全地成为养料,但从根须的角度来看,根须的触及,吸收毕竟是有一定范围,限度的,根须最终亦只能吸收了这“落红”养料的一部分,其余的则可能在泥土中慢慢地消散,消失——一个诗人的思想与他的诗篇中的生命亦往往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