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若琴弦》的读后感

帮我找一篇史铁生《命若琴弦》的读后感,一千字左右。越快越好!

[1]“无所谓从哪里来,也无所谓到哪儿去”,《命若琴弦》告诉我:这就是人生。
史铁生先生笔下的《命若琴弦》的开头如是描述:“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小,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躜动,匆匆忙忙,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无所谓从哪儿来,也无所谓到哪儿去,每人带一把三弦琴,说书为生。”一个简洁的开头,却充满了思考性和哲理性。
在文章的开头,故事已经成形:两个瞎子,一老一少,穿梭在群山之中,每人带一把三弦琴,说书为生。他们一前一后走在迂回的山路上,也一前一后走在人生的崎岖小道上。一前一后,小瞎子正沿着老瞎子的脚印向前走!
在野羊坳,小瞎子重演了老瞎子曾经的伤痛:一个受到命运不公对待的有生理缺陷的人未必就能得到命运的同情,他们所谓的爱情也只是昙花一现,注定是一个悲剧——兰秀儿最后嫁给了别人。而老瞎子也经历了他师傅曾经经历过的被崩断心弦的痛苦时刻:苦苦坚持弹断一千根琴弦,取出治盲药方,为的就是看一眼这个他从没见过的世界,可是事实是残酷的,说了一辈子的书,最后才发现那治盲药方原来是一张白纸,但同时他深深地体会到了他师傅曾经的良苦用心——“咱这命就在这几根琴弦上”。于是,我们看到的是:老瞎子踩着老老瞎子的脚印,小瞎子又踩着老瞎子的脚印,小小瞎子又踩着小瞎子的脚印,就这样一步一步的走下去。于此,我们不得不称赞构思的巧妙,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瞎子的一生,许许多多瞎子的宿命,现实的残酷与命运的无奈。
“干嘛咱们是瞎子!”“就因为咱们是瞎子。”师徒的简短话语掺揉了多少心酸与无奈。对于他们是瞎子的事实,他们能做的就是接受它。至于怎么来接受已成为事实的事实就得看你怎么看,怎么想,怎么选了。“一根琴弦需要两个点才能拉紧。心弦一也需要两个点——一头是追求,一头是目的——你才能在中间这紧绷绷的过程上弹响心曲。”这时就看你愿不愿意为自己的心弦设定两个端点了。目的本来没有,这需要我们来虚设。“目的虽是虚设的,可非得有不行,不然琴弦怎么拉紧;拉不紧就弹不响”。如果目的不明确,心弦就拉不紧,那么心曲又如何奏响呢?
其实,人生就是如此。在人的一生之中,掺揉了许许多多的无奈与痛苦,在人力无法改变的时候,我们如何坚强的走下去呢?那就必须找到支撑我们走下去的动力,也就是如何将心弦绷紧,因为只有弹唱出热情、充满活力的心曲,才能使我们即使在无奈与痛苦的时期也能活出自己的精彩。也许有人说,虚设的目的又有什么意义呢?也许我们一辈子也不可能实现,到头来也是一场空,也许只能像老瞎子那样伤心与失望。是的,当老瞎子发现那治盲药方原来只是一张白纸的时候,突然地他那黑暗的世界,他那只靠想象描绘出来的世界山崩地裂,把他那五十年来绷得紧紧的心弦一下子震断了。可是,这就意味着他的这一生就没有意义了吗?不是的,虽然他最终也不能睁开眼看一眼这个彩色的世界,但是他也不是白活的。当他穿梭于大山为村民们说书的时候,不仅“给寂寞的山村带来了欢乐”,同时“这也是老瞎子最知足的一刻,身上的疲劳和心里的孤寂全忘却”。确实,正是“他的一辈子都被那虚设的目的拉紧,于是生活中叮叮当当才有了生气”。“重要的是从那绷紧的过程中得到欢乐”。当我们站在生死边缘的时候,回想这一生,也许你们会认为“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劳碌一生不知为何。但是你们能知道你们曾经体会过什么,得到了什么,也许是痛苦,也许是欢乐,是感动,是温暖,能知道你们能为在世的人们留下了什么,也许是你的音容笑貌,也许是你的帮助、撒下的温暖,那就已经足够了。“无所谓从哪里来,也无所谓到哪儿去”,“弹好了就够了”。
这时,不禁令我们想到:其实瞎子的瞎与各人自身的弱点是多么的相似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与无奈,重点在于你是怎么对待它,怎么使你的不幸在心弦奏出的乐曲中淡化。在瞎子黑暗的世界里充满了未知,但也充满了幻想。我们刚出生的时候,不也是一无所知的吗?那我们是怎样在我们人生的白纸上描绘出自己的世界的呢?“其实人人都是根据自己的所知猜测着无穷的未知,以自己的感情勾画出世界。每个人的世界就都不同”。盲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只是站在原地不敢也不愿意向前踏出一步,只能局限于眼前的黑暗——描绘出来的也只能是黑点,只是在原地害怕与失望。已成为事实的事实,害怕与失望、抱怨又能改变什么呢?我们能做的就是将心弦两端的点设好,将心弦绷紧,奏出属于你自己的生命独特之曲。这样才能在黑暗中、在绝望中,找到指明灯,找到动力,带领我们走出黑暗、走出绝望,继续生命之途。记得有人跟我说过:其实人生就是一个圆,从起点出发,最终还是回到原点。当你一出生,你的圆就开始画了;也许有的人画的圆很大,也许有的人画的圆很小,但这并不是重点,重点是在这个过程中你到底圈住了什么,这也是个人独特的地方。怎么才能圈住属于你的精彩呢?也许我们可以在某一线段(人生的某一时期)设置两个端点,完成一个再接着另一个,也许这样我们能走得更远,圆画得更大,圈住的东西更多,收获到的也更丰富多彩!
小说中除了内容让我们沉思,哲理性的句子让我们思考外,它的结构之美也是让我们陶醉的!
小说的开头“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小,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躜动,匆匆忙忙,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无所谓从哪儿来,也无所谓到哪儿去,每人带一把三弦琴,说书为生。”和小说的结尾“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小,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躜动,匆匆忙忙,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无所谓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也无所谓谁是谁……”,前后照应,使小说弥漫着一种宿命的味道,也不禁使人深思:人生也许就是一个圆,就是这样周而复始的接受命运的拷问。穿透力极强,哲理性与思考性也在字里行间中不知不觉地浮现。
“他本来能弹上一千根,可他记成了八百。要不然他就能弹断一千根。”与“是一千二我没弹够,我记成了一千。”相互映衬,从而弥散出一种悲凉与无奈,不禁让人流下同情的泪水,也深深体会到老瞎子的良苦用心,同时也紧扣主题——命若琴弦。
总的来说,《命若琴弦》给我们展示了文学之美,也为我们带来了对人生、对生命、对命运的思考……

2活着也需要一个理由,有了这个理由后,生活也便有了意义,有了生气。
在读了史铁生先生的小说《命若琴弦》后,我终于明白,那个理由是什么了。
故事讲的是: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一老一少两个瞎子,每人带一把三弦琴,穿山越岭,怀揣着美好的愿望,说书为生。老瞎子希望自己有生之年能够弹断1000根琴弦,然后取出师傅留下的药方去治愈自己的眼睛,好亲眼看看明亮的世界。小瞎子期盼着爱情降临到自己的身上,和心爱的姑娘幸福的在一起。
当老瞎子真正弹断1000根琴弦,拿着师傅留下的药方取药的时候,才知道那所谓的药方原来只是一张白纸,瞬间,老瞎子的心弦断了。吸引着他活下去、走下去、唱下去的东西骤然间消失干净。就像一根不能拉紧的琴弦,再难弹出赏心悦耳的曲子。此时的小瞎子也正因心爱的姑娘远嫁他乡而痛不欲生。失去爱情的小瞎子渴望获得光明,为了鼓起小瞎子生活的勇气,老瞎子用师傅的方式将药方封进琴槽,并告知只要他弹断1200根琴弦,就可取出药方治病。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这句年幼时师傅临终说的一句话,老瞎子在这一瞬间才深深的领悟,目标只是虚设,但却是祖孙三代活下去的唯一动力。
生命就像琴弦,绷紧了才能拉出好听的曲子。那一根根断弦支撑着一代又一代瞎子艺人的希望,支撑着他们的梦想,正因为有了这个梦想,所以他们一路走来,便会怀恋起过去的日子,才知道以往那些兴致勃勃的翻山、越岭、赶路、弹琴,乃至心焦、忧虑都是多么的欢乐!那时有个东西把心弦扯紧,虽然那东西原是虚设。
这又让我想起余华的《活着》。余华说:“活着就是为了活着。”生,容易,活,容易,然而,生活却并不如容易。生活的目的是什么呢?是希望。是琴匣里的那张白纸。它是每个人生存下去的原动力。老瞎子一生的精彩,就源於那张白纸。人生原本就是虚无的,所谓的人生目的说穿了其实不过是自己欺骗自己。当人们有一天蓦然顿觉自己的人生目标不过是一张白纸时,他又该为了什么而生存呢?
“目的虽是虚设的,可非得有不行,不然琴弦,拉不紧就弹不响。”要说欺骗自己才能生存下去,那就太可悲了。老瞎子的师傅说:“记住,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
所以,无论无论你的终点是否还清晰如初,无论你自己是否还是当初的模样,你都要拉紧那根弦,想想你白纸上的“药方”。
“无所谓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也无所谓谁是谁……”人生就是一条漫长的河流。
为活着找个理由,只为更好的活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8-21
读史铁生《命若琴弦》读史铁生的《命若琴弦》,眼睁睁地看着一代带老瞎子引领着一代代小瞎子走向虚空,总有一种沉重的悲伤郁结心间。绝望的存在不在于生命的短暂与不再性,而在于希望的存在。老瞎子在行走的过程中是满怀着希望的。他的希望是“最后能看一眼世界”。这个希望支撑老瞎子行走了七十年。当他意识到“无论如何没几年活头了,失去的已经永远失去了”仍然认为“七十年来所受的全部辛苦就为最后能看一眼世界”,值!这最初的也是最后的希望因其唯一性与持久性注定了绝望到来时候的毁灭性力量。“传道者说,虚空的虚空,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然而传道者并未告诉老瞎子这一点。当他弹断一千根琴弦最终却只换得一纸空白的时候,他才发现了虚空。当他于绝望中回首过去的日子时,他领悟到重要的是从绷紧的过程中得到快乐。然而这个领悟并不能消解他的绝望。他试着振作起来却总是摆脱不掉那张无字的白纸。史铁生相信“人可以走向天堂,不可以走到天堂……而你若永远走向它,你便随时都在它的光照之中。”老瞎子发现天堂根本就是一个虚设,他还有没有能力假想它的光照呢?到老瞎子想到小瞎子还在等他回去的时候,他认识到:目的虽空,必须设置。“如果不是在绝望的同时力图消除绝望感,在痛苦的同时祈求抹去痛苦的创痕,生命就没有出路。”所以老瞎子把师傅给自己提出的弹断一千根琴弦的要求为徒弟增加到一千二百根,既给他一个目的也延长他到达目的(也即发现虚空)的时间。这样,徒弟便能在走向“天堂”的途中感受到它的光照。再说小瞎子,小瞎子一直以来并没有体会到瞎子的苦恼。而一旦因兰秀儿的出嫁而重新审视自己的缺陷时,他便产生了强烈的看看这个世界的渴望。无疑,他自此开始重复老瞎子的命运。其实,老瞎子一生都生活在被欺骗状态。当他醒悟到自己被骗后,陷入绝望,又于绝望中体察到骗者(师傅)的良苦用心,继而把自己变成一个骗子,去欺骗自己的徒弟。这是一个循环,可以想见,无数代瞎子都生活在这个循环当中。命若琴弦,琴弦若路,是路就有指向,即使指向虚无,也是指向。要知道这指向是虚无,必得走一遭才知道。等到知道的时候就会陷入绝望。可绝望就绝望吧,反正已经走过来了。且在此过程中,你是被希望支撑着的。即使瘫倒在最后的觉醒中,你的生命也差不多该尽了。一代代瞎子在路上(也即在被欺骗的状态中)可能都是“盲目乐观”的。人生的苦难太多,若要一生生活在绝望之中,还不如“盲目乐观”一点好。这是老瞎子的观点。这也是史铁生的观点。“目的皆是虚空,人生只有一个实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惟有实现精神的步步升华,才是意义之所在。”“目的虽空但必须设置,否则过程将通向何方呢?”所以他创造了老瞎子用来拯救小瞎子,创造了老瞎子和小瞎子用来拯救我们。即通过一代代老瞎子给一代代小瞎子设置目的,告诉读者你得有一个目的。我始终在想这种赋予他人以虚妄的希望到底应不应该。就好象你吃了李子后发现它很酸,你是隐瞒它的酸,让别人通过亲自尝试而自己得出酸的结论,还是开始就告诉他说李子是酸的,又因为他不得不去吃它而使他亲自体验它的酸以前就准备承受它的酸呢?鲁迅说:“做梦的人是幸福的,倘没有看出可走的路,最要紧的是不要去惊醒他。”可能鲁迅和老瞎子都认为后来者没有足够的勇气与力量来承担虚无,所以鲁迅就想到不要惊醒他们,而老瞎子就给小瞎子一个希望。其实鲁迅也充当过老瞎子的角色。鲁迅的许多文字里都充满了绝望与虚无感,然而他仍然在夏瑜的坟上凭空添上个花环,也不说单四嫂子根本没有做到看见儿子的梦,而故乡的深蓝的天空里仍然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他们无不在自己绝望的时候赋予他人以希望,即使知道这希望其实是无用且无望的,就像诸神赋予西西弗斯的那样。不同的是,前者是为了拯救,后者是为了惩罚。小瞎子觉悟到希望是虚妄的时候,他的生命已经走到了尽头,所以绝望也将随之而逝。但是西西弗斯不同,第一次把石头推到山顶,看到它滚落山下时候的西西弗斯是最绝望的,因为他明白了自己的命运然而又未走到生命的尽头,于是他不得不重来一次、两次……N次,直至死亡。所以他比小瞎子痛苦,因为明知是无用而无望的劳动却不得不为之。然而加谬说西西弗斯是幸福的。其实西西弗斯可能有两种结局:要么因绝望和痛苦过于强大,把石头推上山顶后就站在它下面,被滚落下来的它砸死;要么就对此习以为常,且终于把它化作是自己的生命全部,屡屡推它上山,看它滚下,就是自己在渡过生命。而后一种情况又有两种可能:一是变得麻木,一是以此为乐。加谬所谓的西西弗斯是幸福的,就是后一种情况:攀登山顶的奋斗本身足以充实一颗心。这句话也适应于一代代觉悟了的老瞎子的心境,所以他们无有不担当了绝望,反抗着绝望。作为读者,我们不是文中的当事人,而是观众。当小瞎子处于被欺骗状态时,我们是清醒的。所以作家其实是把读者变成了第一次看到石头从山顶上落下而不得不第二次把它推上去且明知道它会再落下来的西西弗斯。至于做麻木的西西弗斯,还是做快乐的西西弗斯,则由我们自己选择。而当我们作出选择的时候,我们就得为此承担责任。
第2个回答  2013-08-21
http://wenku.baidu.com/view/d34fd5d3240c844769eaee2e.html 这是网址 不知道是不是这篇
第3个回答  2013-08-21
命若琴弦好看吗?
第4个回答  2013-08-21
自己不会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