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古希腊哲学家芝诺的关于运动的四个悖论以及僧肇的物不迁论,并用马克思主义对于运动的思想加以评判。

简述古希腊哲学家芝诺的关于运动的四个悖论、以及僧肇的“物不迁论”,并用马克思主义对于运动的思想加以评判。

阿基里斯(Achilles)悖论(日行千里的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
动得最慢的物体不会被动得最快的物体追上。由于追赶者首先应该达到被追者出发之点,此时被追者已经往前走了一段距离。因此被追者总是在追赶者前面。

飞矢不动悖论:
一支飞行的箭是静止的。由于每一时刻这支箭都有其确定的位置因而是静止的,因此箭就不能处于运动状态。

游行队伍悖论:
假设在操场上,在一瞬间(一个最小时间单位)里,相对于观众席A,列队B、C将分别各向右和左移动一个距离单位。
□□□□ 观众席A
■■■■ 队列B……向右移动
▲▲▲▲ 队列C……向左移动
B、C两个列队开始移动,如下图所示相对于观众席A,B和C分别向右和左各移动了一个距离单位。
□□□□

■■■■
▲▲▲▲
而此时,对B而言C移动了两个距离单位。也就是,队列既可以在一瞬间(一个最小时间单位)里移动一个距离单位,也可以在半个最小时间单位里移动一个距离单位,这就产生了半个时间单位等于一个时间单位的矛盾。因此队列是移动不了的。

两分法悖论:
运动是不可能的。由于运动的物体在到达目的地前必须到达其半路上的点,若假设空间无限可分则有限距离包括无穷多点,于是运动的物体会在有限时间内经过无限多点。

僧肇的物不迁论:
物不迁,也就是事物没有实在的运动变化的意思,事物虽有生起、流转等现象,然其本体恒不迁(不动)。事物的存在只是当下的,转瞬即逝的,不会从古至今,也不会从今返古,各性只住于一世,事物是静而不迁的。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运动观点看,这些命题的错误在于割裂了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割裂了物质运动间断性和连续性的关系。
对于物质的运动而言,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的形式,静止本身也是运动的,不存在绝对不动的静止。把运动过程中的某一个点的相对静止绝对化是错误的。
对运动而言,它是在空间中运动的,空间是运动存在的形式,它只存在于运动过程之中。空间是连续的,没有一半一半的空间。
马克思的运动观揭示:无论是时间还是运动空间,都是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从相对静止的观点看,物体在“某时某刻”会停留在“某处某点”,但运动是绝对的,物体既在“某时某处”,又离开“某时某处”向接踵而来的另一“某刻某点”过渡了,这就是机械运动的发生之所以可能的原因所在——存在着“物体在同一瞬间既在这个地方又不在这个地方”的矛盾。不能将时间上的“某时某刻”、空间上的“某处某点”从时空的连续性中机械地分割出来,这种设想的前提由于否定了时空本质上是连续的,因而导出了错误的结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