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东巡路线图

越详尽越好

秦始皇一生共巡游过五次,最后死在了第五次东巡的途中(原赵国行宫沙丘宫,赵武灵王被饿死于此)。

公元前221年,始皇即位26年,秦灭六国,并天下,海内一统.从此后,秦始皇即开始了他的旅游道路。

(1)27年,即统一的次年,“始皇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这是他旅游的开始,目的在巩固后。

(2)28年,“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峄山,立石,与鲁诸儒生议,刻石颂秦德,议封禅望祭山川事,乃遂上泰山,立石,封,祠祭,下,风雨暴至,休于树下,因封其树为五大夫.禅梁父,刻所立石.然后过黄腄,穷成山,登之罘,立石颂秦德而去.接着南登琅岈,大乐之,留三月。

扩展资料:

为了巩固政权,秦始皇还实行了一系列的政策,主要是: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统一文字;修筑长城、驰道和直道;强迫迁徙六国富民和平民。

秦统一六国以后,为了防止六国贵族依持宗族“死灰复燃”,强迫他们迁徒到咸阳,要他们看护皇陵,或者迁徙于西南边远地区,一些平民也同时被迫迁徙,叫做“迁虏”,做开矿、开盐井等苦役。前215年,秦将蒙恬夺九原河南,设置34县,建立九原郡(治所在内蒙古包头市西北)。

统一六国后,商鞅变法时极力反对的各方面的学派、人才都纷纷来到秦国服务,可能秦始皇采用了“秦国特色的商鞅变法”,造成秦帝国各种迷信盛行。

其中黄老道家、阴阳家,他们综合儒、法、道诸家的学说,提出所谓“五德终始说”,尤其得到始皇的信任,始皇于是认为秦是水德,周是火德,水能克火,因此秦得天下。从齐燕来的儒生方士们把儒家的“封禅”也作了改头换面的修改了一遍,盛传自古帝王莫不举行封禅典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秦始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8-26
成山春秋时期称为朝舞,其意是"朝日乐舞"。汉时改称成山。司马迁《史记》载:"始皇二十八年,东行郡县… …乃并渤海以东,过黄、腄,穷成山,登芝罘,立石颂秦德而去" 。1972年和1982年,位于成山头的观测站内的日坛遗址处,曾出土7件祭日玉器(玉璧2件、玉璜1件、玉圭4件)。经考古学家研究,很有可能是秦始皇东巡成山的遗物。 地处偏远边陲的成山,远离当时的皇都咸阳数千里,始皇为何而来,这要从秦统一的历史说起。秦统一中国后,书同文,车同轨。将战国时各国宽狭不同之车轨,统一规定为宽6尺。同时以京城咸阳为中心,在全国修筑驰道。驰道"东穷燕齐,南极吴楚",这为秦始皇巡游提供了条件。 全国驰道修好后,秦始皇开始巡视,他第一次东巡成山的目的有二。其一是:齐国是战国七雄之一,最后被灭,秦始皇初并天下,对齐国存有戒心,故效仿尧舜巡犯民间,"以示强威,服海内",宣示自己"功过三皇,德及五帝"。为炫耀秦朝的强盛和皇帝的尊严,秦始皇以六百黄门郎中,六千虎贲军,六万精锐秦兵作护卫,以震慑齐国的余孽。其二是:成山头是秦国的东方极地,当时称"秦东门"。《史记》载,齐国有八神,最东面的是七神日主,祠成山。信奉天命的秦始皇在泰山封禅祭天拜地后,又要巡游东极,拜日神。 始皇东巡,在民间留下了许多美丽的传说。传说一日,秦始皇到达昆嵛山前。山脚下住着黄氏兄弟一家,此时兄弟俩将写了字的树皮和树叶搬出屋来,放在龙石上晾晒。恰逢始皇东巡大队人马至此,兄弟二人惧怕官兵,搬起树皮树叶就跑。秦始皇见此处山峰峥嵘,云雾缭绕,古木参天,如同仙境,便下辇步行,见屋内无人,但衣服粮食犹在,立即下令查找。黄氏兄弟被找到后,卿士李斯问他俩何故只抱树皮树叶而逃,不带衣服和粮食?黄氏兄弟答曰:衣服没了可以织出来,粮食没了可以种出来,写上诗文的树皮树叶若丢失可就找不回来了。李斯前去一看,树皮树叶上果然写有密密麻麻的诗文。便又问为何要把树皮树叶摆在石头上?黄氏兄弟解释说,写了字的树皮树叶怕潮湿,只有放在龙石上晒干才能长久保持。秦始皇弄清事情的缘由后,连声称赞:好字,好诗文,以后你们兄弟就在这里晒字研习学问吧。从此,受到皇封的黄氏人家就在此过上了耕读闲赋的生活。这块地方一直称为"龙石晒字",后来的村镇,叫"晒字"村、"晒字"镇。 秦始皇又向东进。一日,来到一座秀丽的小山上,见山下百姓安居乐业,一片太平盛世景象,极为高兴,遂召地方官员和文人来此一见。始皇征询对"书同文"的看法,众人极力歌功颂德,秦始皇非常高兴。从此"文山召士"、"文人登山"这段佳话,长久地流传下来。后人取文人登山之意,将此山命名为文登山。北齐天统四年设县时,取名文登县。文登山位于现文登城东一华里,过去建有秦庙和召文台。明正德年间,秦庙毁于雷火。 秦始皇率部东去至文登、荣成交界处,被一座大山挡住去路。先行官爬上山去看个究竟,至山顶远望,见东面和北面是汪洋大海,便急忙下山报告。秦始皇不等部下修路就命令随从抬驾上山,孰知山顶极小,只能容一人站立,始皇不顾龙体的尊严,竟亲自爬至山顶,极目四望,初见一望无际的大海,龙颜大悦。这座山后来被命名为"立驾山"。秦始皇为使部下能在此山看望大海,即令安营扎寨。总务官根据众将的战功大小点名登山。秦军点将之平地,后人称之为点将泊。扎营后,随行的马匹集中到山脚水湾处饮水,该水湾叫饮马槽。后来该处建一村落,村名谓饮马槽村。后因马槽二字不雅,改名"饮村"。最后又改名为"仁村"。 秦始皇东巡的大队人马继续东去,一日,登上成山头。在这天圆地方之尽头,始皇命卿士李斯刻石立碑。《辞海·成山条》释:"成山斗如海,居齐东北隅;山上有李斯石刻曰'天尽头',又曰'秦东门'"。据《太平寰守记》引《齐记》谓:"始皇欲渡海,立石标之为记"。石标即石表,是封疆定界的"国界碑",民间称"法碑石"。现李斯碑因年久,只留下高67公分,宽24公分,厚48公分的末端,立于成山头南峰半山处。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丞相李斯和少子胡亥的陪同下再次出巡,"自琅邪至荣成山"。这次出巡的目的是要到海上仙山寻采长生不老之药,以益身延寿。《史记·秦始皇记》载:"二十八年… …齐人徐福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男女求之"。徐福还欺骗秦始皇说:仙药采到了,可周围有大鲛鱼巡守,带去的人被鲛鱼咬伤,只有射杀鲛鱼才能得到仙药。秦始皇听信了他的话,于是,便有了第二次东巡。在成山头,秦始皇即未见到大鲛又未取到仙药,只好遗憾地离开了成山到芝罘。据史书记载,"十月癸丑,始皇出游… …自琅邪至荣成山,弗见,至芝罘,见巨鱼,射杀一鱼,遂并海西" 。 秦始皇东巡成山时,在成山头西侧建一座行宫,名曰"始皇宫",后年久失修而坍塌。后人在始皇宫的遗址上建一座"始皇庙"。 传说很早以前成山头一带既没山也没有谷,一片汪洋。秦始皇想到东海看日出,便手执赶山鞭驱赶太行山东来,填海造桥。此事《齐地略记》中也有记载,题为"秦始皇塞海鬼驱山"。 成山头南侧峭壁下的急流中,有4块天然巨石,嵯峨排列,潮水涨落时,时隐时现,宛如四座桥墩,人称"秦桥遗迹"。据《齐地略记》载,当年秦始皇要造桥渡海观日,海神为他搬石立桥墩,秦始皇感激海神相助,想见一面。海神因面丑,约定只准始皇本人来见,切不可画像。见面时,秦始皇的一个侍从在旁偷画神像。海神大怒,斥始皇失信,只听一声巨响,大桥崩塌,只剩下4个桥墩兀立海中。
第2个回答  2013-08-26
据史料记载,秦始皇之秦族为嬴姓,是寿光历史上的益族之后(伯益助舜治水有功,赐姓为嬴,为嬴姓之始),秦始皇选择在寿光祭海,一是因为寿光濒临渤海的特殊位置,二是也有追祖念宗的愿望。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即位后进行第一次东巡,路线是:咸阳―峄山―泰山(祭天)―梁父山(祭地)―临淄―黄县―芝罘山―成山头(祭日)―琅琊台。虽然路线上并没有注明“寿光”这一站,但是从史料上看四次东巡中,史载秦始皇唯一筑的台即是位于寿光的望海台。这我也是网上找的 ,我也不记得详细的了。希望可以帮到你。
第3个回答  2015-07-21
  秦始皇虎踞中华大地后,构筑了从咸阳辐射全国、四通八达的驰道,从统一天下的第二年起,他开始举行了大规模的巡游。12年为帝,先后巡游达5次,平均2年多一次,死于第六次巡游途中。
  第一次巡视是公元前220年,统一的次年。“始皇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这是秦始皇旅游的开始,目的在巩固后方。旅行到宁夏西部、甘肃东部,经甘肃陇西,到达秦人祖先故地天水、礼县,再沿祖先东进线路回辇宝鸡、岐山、凤翔,归咸阳。这条秦人东进线路,历经34代帝王,历时600多年。
  第二次是公元前219年,秦始皇这次而且主要是巡行东方郡县。这是因为东方是原六国之地,东方郡县是在统一战争中新设立的郡县,秦始皇去巡视一番,正表现出秦始皇的眼光和魄力。秦始皇不辞劳苦地出巡,条件是比较艰苦的,所谓修驰道是“天子之道”的说法,恐怕始皇出巡并未享受多少;相反,记载中常常反映出出巡时“逢大风”、遇“水波恶”、甚至“风雨暴至,休于树下”等,这和后世隋炀帝游江都不应相提并论,而且还要承受“为盗所惊”等风险。这里所说的“盗”即六国旧势力的反抗,在当时是一个非同小可的问题,也与他出巡的目的有关。
  巡行的当中,秦始皇有各种各样的活动,包括封禅,祭祀名山大川之类,也有一些当与巩固统一有关。
  这次首次东行登峰山、泰山,封山勒石刻碑,歌颂秦军和自己的功德。秦始皇去了烟台、胶南,沿东海到江苏的海州、徐州,又南下安徽,渡淮河,到河南,车辙又碾过湖南长沙等地。归途从陕西商县回咸阳。
  第三次是公元前218年,“始皇东游至阳武搏狼沙中,为盗所惊。求弗得,乃令天下大索十日。登之罘,刻石,旋遂之琅邪,道上党入”。这次巡游由于遇到刺客,时日不长。前呼后拥的浩荡车队巡游了山东半岛的沿海地区,为去海上仙岛求取不老仙药,派徐福带500童男童女,驾船出海,是为日本为始。
  第四次巡游是在公元前215年,在歇了两年后,秦始皇又开始巡游。 这是第一次北巡,同时“使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北击胡,略取河南地”。秦始皇向北而去。从潼关过黄河去山西,到了河北邯郸,东抵秦皇岛。
  出了山海关,到达辽宁绥中海滨。回途内蒙古,经陕西榆林、延安,回咸阳。为了对付强敌匈奴,下令30多万大军历时两年半,修建了全长700多公里,从咸阳直达内蒙古包头的“高速公路”秦直道,以十万大军去榆林戊边,筑守长城。
  第五次巡游是公元前214年,征发那些曾经逃亡的犯人,典押给富人做奴隶、主家又给娶了妻子的人,以及商贩,去夺取陆梁地区,设置桂林、象郡、南海等郡,把受贬谪的人派去防守。又在西北驱逐匈奴。从榆中沿黄河往东一直连接到阴山,划分成四十四个县。沿河修筑城墙,设置要塞。又派蒙恬渡过黄河去夺取高阙、阳山、北假一带地方,筑起堡垒以驱逐戎狄。迁移被贬谪的人,让他们充实新设置的县。
  第六次是公元前210年十月,秦始皇开始了巡游旅行。先后到达湖北、湖南、安徽、江苏、浙江、山东、河北。
  这一次巡游至平原津秦始皇得病,始皇恶言死,群臣莫敢言死事。七月丙申,始皇崩于沙丘平台。本来应该由公子扶苏继位,可包藏祸心的赵高对秦始皇的死秘而不宣,采用“鱼分龙臭”的伎俩,把发臭的鱼放在秦始皇的灵车上,以防别人疑心,瞒天过海,娇诏遗嘱,使胡亥取公子扶苏而代之,成为秦皇二世。赵高把秦二世玩弄于鼓掌之中,骄横专权,“指鹿为马”,最终使秦国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