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小应该养成留心观察勤动笔的好习惯。

我们从小应该养成留心观察勤动笔的好习惯。

●平时读自己的课外书时,让孩子一支笔,摆开一个本,让孩子边读边动笔。动笔,可以用是标注,用线段或者符号把他特别感兴趣的词句标注出来。  ●开始时可以先摘抄,不要大段大段摘抄,而是要有选择,选择孩子特别感兴趣的片断。  ●之后,可以是批注,在自己的课外书的空白处,简单批一个词,如"精彩""太妙了""不对"之类,以后可以批注完整的一句话,再往后,可以用几句话,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总之,一定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外出时,及时把所见所闻和感想记录下来,哪怕非常粗略非常简单,都要记录,假以时日,就养成习惯了。  ●养成写日记、记随笔的习惯。开头时可以非常简单,几个字,不会的字可以用拼音甚至符号,之后是一句话,再之后可以逐渐复杂,写成片断,甚至写成完整文章。关键是培养习惯。日记、随笔,仍然是以片断为主。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需要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参加活动,手脑并用,既要读,还要写,既要听和看,还要动手做,只有这样,才可以维持大脑较多区域较长时间的兴奋状态,读书动笔有很多好处:一是能够帮助记忆;二是能够让学生掌握书中的明点、要点;三是有利于学生储存资料,积累写作素材;四是能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综合分析能力。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养成“读书动笔”这一好习惯呢?  动笔的习惯从抄写生字词开始  孩子低年级时,可每天例行检查课内生字、生词语的抄写,更正抄写中的错误,再从儿童注音读物中指导孩子对字、词的抄写,让孩子指出不认识的字,再看头上的拼音,拼读出来,并抄写在笔记本上。  一年级可选用彩图识字卡片、儿歌来指导,二年级可选用短小的童话、寓言故事来指导。但每天指导时间不宜过长,应控制在20分钟—30分钟之间。  中、高年级已学会了查字典,每周可以指导读3—5首诗或2—3篇短文,抄录生字、新词、精彩句子,充分利用字典扫除阅读障碍。每次不超过40分钟。三、四年级细致一点,五、六年级粗放一点,把主动性让给孩子,把自觉性培养起来。  做好读书笔记,为写好作文做准备  小学三年级开始学写作文,很多孩子都感到非常吃力,不知道写什么?从何下手?这时教师应抓住这一良机加以引导,告诉孩子,问题正出在积累的材料太少了。只有做到“读书动笔” 即写读书笔记才能解决。只有勤动手作好读书笔记才能积累更高的知识,提高读书质量。还要告诉学生,写读书笔记并不难,贵在坚持,要做到长年如一日,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一边读一边记,不仅可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记忆,还可积累写作素材,知识越多,写作文时就能信手拈来,不用咬笔杆子了。  那么小学生怎样写读书笔记呢?  录生字。在阅读中遇到不认识的字抄下来,边抄边查字典,达到读准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的目的。长期坚持这样做,相信孩子认的字会比别人多。  录词语。阅读中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抄下来,在词典中去查阅,搞清楚它的意思,坚持词语的记录和积累,会不断增加你的语言材料,让你的说话和写文章能言简意赅、生动贴切。  录语句。摘录名人名言以及谚语、格言、歇后语、对联,还有文章中写得非常精彩的句子抄下来(包括各种描写句、抒情句、议论句),这些语句有的描写出神入化,有的达意委婉曲折,含意深邃隽永,日积月累会使孩子的说话及写出的文章很有说服力。  录公式、定义、定理。这是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的方法。  写段落大意或段落提纲。小学中、高年级的语文学科老师都让学生用一句话或一个短语来概括一段的内容,学生也可用这种方法去分析别的文章,写出段落大意或段落提纲,这样可以帮助孩子理清文章的脉络和结构层次,提高写文章的能力。  写中心思想。中心思想是文章要表达的主要意思,也叫主题,语文科每篇文章老师都要分析总结,并让学生记下来,读别的文章也可如法炮制,读多了写也就多了,自然阅读能力也提高了,同时,写起文章来就会中心突出,决不至于“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了。  写读后感。读一篇文章后孩子有什么启发,这时应立即让孩子动笔写下来,否则转瞬即逝。  让孩子将一些“动笔”格言、谚语放大,贴在自己随时能看到的地方,以时时提醒自己,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等。  总之,孩子从小养成了“读书动笔”的好习惯,不仅能使孩子学到更多的知识,而且能提高孩子的思维分析能力,养成了这一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将会使孩子终身受益。一、培养学生注意观察,勤于动笔的好习惯。 写作保持真实性。随性而写,笔随心动。 如何保持真实?这就要求我们每天留心生活。帮助他们养成注意观察,留心生活的习惯。如一场大雪(或 大雨)过后,抓住这一时机鼓励学生练笔,练笔时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对这场大雪(大雨)的感受和自己独特的发现。更多时候,班级里一有事情发生,就马上提醒孩子们。“看,今天又发生了什么大事。”“是不是这件事情值得一写?”……每天出教室前,和孩子们回忆总结一下今天的生活。提倡学生多写日记,及时地记下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养成勤动笔的好习惯。 二、从说到写,注重(用笔)交流。 有时候,孩子们受委屈来找我倾诉,或告状。“理解你的心情。现在,我更希望你能将事情过程写下来。可以吗?”其实写作记录的过程又是一个发泄的过程。时常是孩子们一写完作文,他们的气也就消了。我的工作也相对应轻松许多。 渐渐的,两个孩子闹别扭了。他们开始以写作来唇舌相战。并常邀请我这个第三者加入参与。而我有时会发动更多人参与对事情的评判……写作就是说话交流的一种凝固的存在形式。在培养孩子们写作的同时,我发现,也带动了他们其它各个方面的能力进步。比如他们更善思了。 三、注重阅读积累。 唐代大诗人杜甫曾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只有语言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文思泉涌,下笔生花,否则心中纵有思绪万千,笔下也难有片言只语。因此,我要求学生课外阅读时要养成注意积累的好习惯。 1、摘抄好词佳句,积累词汇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过目不忘的人毕竟只是少数,于是我让学生设置一本读书笔记,把自己认为用得好的词语,写的好的句子写下来,并注明出处。平时,我还要求他们多读并且能把这些句子背下来,使积累内化为属于自己的东西。这些文字积累对学生的帮助很大,中等的学生大多能适当的运用,优等的学生还能把这些句子加以转化。            2、写随文感悟,提升学生的思想 我常建议学生看到一篇好的文章时可以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多则一段,少则一两句,这也是自身文化的积累。能坚持下来的学生变化非常大,课堂上,他们的发言常常是出口成章,表现在作文中如写读后感、周记、建议书这些应用文时,更是侃侃而谈,内容多样。通过写随文感悟,学生对生活的态度在不断改变,他们自然而然流露出自己对真善美的爱,对假恶丑的恨,从而进一步提升他们的思想,使他们的文章更富生命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