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是那里人,有人说是河南鹿邑人也有人说是安徽涡阳人,到底是那里人``

如题所述

老子是安徽涡阳人

老子是哪里人?现在的主导说法有两种,鹿邑说与涡阳说。“安徽倪劲松”先生在贵刊撰文说老子是今河南鹿邑人,不是今安徽涡阳人。对此,我不能赞同。特为贵刊撰写此稿。
一、老庄文化是楚文化,鹿邑在老庄时代未属过楚
河南鹿邑说大概从清代以来就成为主要的说法:宋真宗皇帝曾在河南鹿邑的太清宫竖立了一个《先天太后赞》碑,是称颂老子母亲的。虽没有提到所谓老子故里,但可以肯定地说,鹿邑确是中国道教的一个很重要的宗教文化纪念地。近现代,在1990年以前,老子故里鹿邑说争议不多。
1990年以后,安徽省有关方面和涡阳县的一些文化人士通过对史料的检索和对当地的文物考古和田野发掘,获得了大量研究老子故里的文献与实物资料,他们确认:老子当是春秋时期宋国相人,出生在今天的涡阳县闸北镇太清宫的流星园址。从此开始了老子故里之争。
老、庄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们所创立的道家学说和儒家学说一样,是我们中华民族历史上的精神支柱。道家思想文化的源头,我以为,它也与儒家一样,是与历史文化地域有关联的。
明确记录老子籍贯的,是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解开老子的籍贯,应从这里开始。探究“楚苦县”在什么地方,至关重要。
《史记·正义》明确说苦县与“彭城相近”,同时引《括地志》云:“苦县在亳州谷阳县界,庙中有九井尚存,在今亳州真源县也。”亳州谷阳县在哪里,在鹿邑吗,谷阳必与谷水有关,鹿邑没有谷水,谷水入涡处在今涡阳。
老子诞生地有其地理特征:
汉桓帝延熹八年(公元165年),命中常侍管霸与边韶去祀老子,边韶的《老子碑》文说:“老子,楚相县人也。相县虚荒,今属苦,故城犹在,在赖乡之东,涡水处其阳。”
公元六世纪初,北魏郦道元撰的《水经注》也记述了老子庙的地理特征:“涡水又东北屈,谷水注之”,“谷水自此东入涡水。涡水又北,经老子庙东。”“孔子庙…北侧老君庙,庙东院中有九井焉。又北,涡水之侧又有李母庙,庙在老子庙北,庙前有李母冢,冢东有碑,是永兴元年谯令长沙王阜所立。碑云:老子生于曲涡间。”
古代诗文中亦有对老子庙的描述:
《古诗源》卷十四,有北周诗人庾信(公元513~581年)的一首《至老子庙应诏》诗,诗中有“三门临苦县,九井对灵溪”之句;唐代诗人温庭筠(?~公元866年)也有《老君庙》诗一首,诗中有“庙前晚色连寒水,天外斜阳带远帆”之句,这二首诗将“涡水处其阳”,有“九井”、“灵溪”的地理特征描述得很明白。
《全唐文》中,唐僖宗(公元874~888年在位)有一篇《赐亳州太清宫敕》敕文指明“亳州太清宫是混元降诞之地”,地有“九龙之瑞井”。
唐代杜光庭(公元850~933年)的《道教灵验记·亳州太清宫记》(《道藏10–804》)中写道:“亳州真源县太清宫,圣祖老 君降生之宅也。历殷周至唐,而九井三桧宛然长在。”杜光庭的《道德真经广圣义序》也明确地指出老子的诞生之地:“诞生于亳,即今真源县九龙井太清宫是其地也。”(《全唐文》P.4301)
我们这里所列举的人文历史记录,反映出老子诞生地的人文历史地理的特征,就是:这老子庙及老子故宅,是在涡水的北面,涡水处其阳;老子庙旁,谷水注之;老子庙东,必有九井。具备了这些特征,才能是老子的诞生地。而安徽涡阳今“天静宫”之地,是与之相符的。兴造于元代的“天静宫”老子庙至今还在,正在涡河北岸,涡水处其阳;庙旁的武家河(古谷水)注入涡水之中;庙中的九口春秋时代的古井,亦在田野考古中出土。
从历史地理学方面的考察,安徽省涡阳县正是春秋时代宋国相县,宋国相在楚国占领后改称苦县;今涡阳县与彭城(今徐州)相近,地域属沛。所以,史料中有老子是“宋国相人”、“楚苦县”人、“沛”人,等等,都是同一个地方,这地方就是今安徽省涡阳县涡河北老子庙之基。在唐代,这地方叫做真源县。有人说,真源县就是鹿邑县,有这个可能吗?没有!唐、宋、元代,真源县与鹿邑并存,倪 先生有一句话我很赞同:“古代县城相距百里左右”,不可能在几十里地的地方同时存在真源、鹿邑与亳州(谯)三个县。真源县是谷阳县改名,谷阳者,谷水之阳也。谷水不在鹿邑附近,它恰恰在今涡阳县入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6-05

老子故里是安徽涡阳。

1、鹿邑不是真源,鹿邑和真源是并列两个县。有史为证,《宋史·列传第四·宗室二》:“元偶体素羸多病,上幸真源,时已被疾,恳求扈从。至鹿邑疾甚,肩舆先归。车驾还,临问数四。"

2、楚之苦,[①]涡之阳,[②]谯之左,[③]谷水旁。[④]九龙井,[⑤]流星园,[⑥]老子故里在涡阳。

3、温庭筠《老君庙》:紫气氤氲捧半岩,莲峰仙掌共巉巉。庙前晚色连寒水,天外斜阳带远。其中“庙前晚色连寒水,天外斜阳带远帆”则指出了老君庙的地理特征:这一切发生在老君庙的“庙前”“老君庙”的南面有一条涡河经过和涡阳的老子庙的地理特征相一致。鹿邑把老君庙造在涡水的南岸,河变成庙后了。

4、安徽涡阳《老子传说》是2014年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灵宝,没有河南鹿邑啥事。 2021年涡阳胡智是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老子传说》的代表传承人。作为安慰,河南鹿邑老子祭典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注意,关键词只是祭典。

5、1992年,国家文物局在一份《同意涡阳县接受大陆以外地区捐资的批复》文件中,“同意涡阳县接受台胞马炳文先生为首组织‘大陆以外地区重修老子中太清宫筹委会’对该县老子故里中太清宫等古建筑维修和修复的捐资”。台北道学院著名教授马炳文先生1989年以来,多次带领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的热心人士来涡阳县实地考察,便认定老子出生地在涡阳中太清宫所在地,并决心为重修老子故里做一番事业,积极筹建大陆以外地区重建老子中太清宫筹备委员会,具体负责境外募捐工作。先后找到九口水井,挖出十余块碑记及大量汉砖、瓷器等文物,此后几年,马炳文先后辗转于涡阳和鹿邑之间,通过对比认定涡阳较符合老子出生地”。最终,望眼欲穿的鹿邑只能眼睁睁看着这100多万美元投给涡阳,由此拉开两县近20年纷争的序幕。

6、马炳文先生第三封信中也提到鹿邑就三个,而涡阳达11个。

实地考察结果,初步得知情形:

甲:鹿邑县部分计有:一、老君台;二、西太清宫(庙田七百二十亩);三、圣母碑;孔子问礼处。

乙:涡阳县部分(注:涡阳县是新县。百年前,大部分是从亳县划地而成。)

一、无忧围;二、中太清宫;(县志载明有庙田三千亩,曾有道士两千余人。)三、老君炼丹处;四、九龙井(老君生后,九龙从地下涌出,吐水为其沐浴);五、白林(圣母全家墓地);六、尹喜墓;七、最近出土之古碑;八、中太清宫现在仍有两位高龄道士口述百代宗谱,说自古传来——老君出生于无忧围(中太清宫旁);九、东太清宫;十、孔子问礼处;十一、武家河(古谷水)

第2个回答  2013-09-02
老子故里在今河南鹿邑县太清宫镇,既有古代文献为证,又有出土文物为据,验之地理位置也完全密合无间。同时也证明了,今人所谓老子故里在涡阳的说法不足为凭。
关键词 老子故里 鹿邑 求解

关于老子故里所在地,古今学者提出了诸多说法。其中,证据确凿、流传最广的是鹿邑说(刘庞生1998),而最能迷惑世人、最为谬误的是涡阳说(孙以楷2002,李玉成2003)。本文从四方面对鹿邑说进行重新论证,涡阳说则不攻自破。

一、文献信而有征
关于老子故里的记载,最早见于司马迁《史记·老子列传》。其中写道:“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楚就是古代楚国,苦县就是今鹿邑县,厉乡(或作“濑乡、赖乡”)就是县城东的太清宫乡,而曲仁里就是今乡政府所在地--太清宫镇。这本是一桩铁案,历代均史不绝书。如古苦县即今鹿邑,公私著述记载者就有如下数家。
《史记索隐》:“苦县本属陈国,春秋时楚灭陈,而苦又属楚,故云楚苦县。至高帝十一年,立淮阳国,陈县、苦县皆属焉。今检《地理志》,苦实属淮阳郡。”
《史记正义》引《年表》:“淮阳国,景帝三年废。至天汉修史之时,楚节王纯都彭城,相近。疑苦此时属楚国,故太史公书之。”
《通典州郡》:“真源,古之苦县,老子生于此。”
《括地志》:“苦县在亳州谷阳县界。有老子宅及庙,庙中有九井尚存,在今亳州真源县也。”
《历代地理沿革表》卷25:“苦,汉属淮阳国,后汉属陈国。三国仍称苦县。晋成康三年更名为谷阳。唐乾封元年更名真源。建元元年改曰仙源,神龙元年复名真源。宋大中祥符七年夏,更名卫真,全同。元初省卫真,入鹿邑,后迁鹿邑治,此属亳州。”
《元和郡县图志》卷七:“真源县,本楚苦县,春秋时属陈,后为楚所并。汉属淮阳国。后汉苦县属陈国。晋属梁郡,成帝更名谷阳,高齐省入武平县。隋开皇六年,后置谷阳县,理苦城,属亳州。”
《历代疆域表汉淮阳国》:“苦县,今鹿邑县东10里楚之苦县。”
上引典籍均以老子为苦县人,且记载了苦县更名及隶属沿革的轨迹:东周及以前属陈国鸣鹿(即今鹿邑辛集乡)-→春秋楚国苦县-→西汉淮阳国苦县-→东汉陈国苦县-→三国苦县-→晋更名谷阳县-→北齐撤谷阳入武平县-→隋谷阳县-→唐叠更名真源县、仙源县、真源县-→宋更名卫真县-→元撤卫真县入鹿邑县(移今治),明、清沿袭,也曾多次属亳州(或谯郡)。
记载古厉乡(或濑乡、赖乡)的典籍也有如下数家。
《后汉书郡国志陈国》:“苦……有赖乡。”并引伏滔《北征记》说“有老子庙”,引《古史考》说“有曲仁里,老子里也。”
《晋太康地记》:“苦县城东有濑乡祠,老子所生地也。”
《朱韬玉札》与《神仙传》:“老子,楚国苦县濑乡曲仁里人。”
《元和郡县图志》卷七:“(唐)乾封元年,高帝幸濑乡,以玄元皇帝于此,遂改为真源县”。
《舆地志》记载:“老子祠,即老子所生旧宅。”
《历代地理沿革表》卷25:“苦,春秋时曰相,有濑乡,老子所居也。”
《历代疆域表汉淮阳国》:“老子苦县厉乡人,春秋时属陈;楚灭陈后,苦又属楚。”
以上均详尽记载了老子为苦县厉乡或濑乡、赖乡人。且考之音韵,“濑、赖、厉”为一韵之转,“厉乡、濑乡、赖乡”实为一地之异名。该地名的历史可远溯商代。那时在今鹿邑县东,有一小小方国--赖(濑、历)。周灭商后,赖归陈。但有人认为,赖国在西周时即不存在。《春秋僖公15年》云:“楚人伐徐”(“徐”在今安徽泗县西北约50里处);“秋七月,齐师、曹师伐厉。”《左传》说:“秋,伐厉,以救徐也。”惠栋《左传补注》以为即《左传桓13年》之赖,在今湖北省随县之厉山店,晋、宋以来沿袭惠说。王夫之《稗疏》以此为另一厉,即苦县厉乡。今以地理考之,齐移救徐之师以伐厉,可证成王说。另外,出土铜器《鲁大司徒匜铭》云:“鲁大嗣(司)徒子仲白乍(作)其庶女厉孟姬賸也(匜)”。铭文之“厉”乃“厉”之繁文,郭沫若据此认为即鲁大司徒长女孟姬所适之国名。春秋惯例,女性婚前称谓结构为“排行+父姓”,婚后则改为“丈夫国名+父姓”。铭文“厉孟姬”就是“孟姬”婚后称谓:“历”即丈夫国名,“孟”意为“长、老大”,“姬”为鲁国公族之姓。另据《水经注》“涡水又东迳苦县西南,分为二水,枝流东北注,于赖城入谷,谓死谷也”、“涡水又东北屈,至赖乡西,谷水注之”和“涡水又东迳赖乡城南”的记载,历或赖的都城北魏时还有明显遗址,否则郦道元不会言之凿凿。据上,春秋“厉”(或“赖”“濑”)应有两处:其一即今鹿邑境内太清宫,为古厉国都城所在,亦即老子故里。请看,《太康地记》云“苦县城东有濑乡祠,老子所生地”;《舆地志》云“老子祠,即老子所生旧宅”;《历代地理沿革表》云“苦,有濑乡老子所居也”;《史记集解》引《括地志》云“苦县在亳州谷阳县界,有老子宅及庙”;《元和郡县图志》云“乾封元年,高帝幸濑乡,以玄元皇帝于此,遂改为真源县”;唐僧道宣《广弘明集序》说“李叟生于厉乡”;《太平寰宇记》引崔元山《濑乡记》云“濑乡在(苦)县”;《历代疆域表淮阳国》云“老子苦县厉乡人。春秋时属陈;楚灭陈后,苦又属楚”。上述文献完全可信且于今有征:“赖乡”就是今鹿邑县城东太清宫乡一带地方,旧时出土的《鲁大司徒匜铭》与最新考古发掘均为有力证据(详下)。
至于“曲仁里”,有鹿邑县城东门内的老君台正门牌坊上的联语可以为证。联语云:“地古永传曲仁里,天高近接太清宫”。曲仁里作为“赖乡”的下级行政单位,即今太清宫镇(笔者幼时以至青年时代即在此镇读书、工作)。太清宫镇在县城东5公里处(与《濑乡记》《历代疆域表》均符合若契),旧名又为“犹龙镇”,义取《史记老子列传》孔子“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镇内西北角有一方圆数十丈高地,父老相传谓之“隐阳山”;一条小河发源于此,当地至今名之为“赖(濑)乡沟”,该沟贯穿太清宫乡全境。此水名与历代文献恰好符合(其本字应作“濑”)。至于“曲仁里”的含义,或许即边韶《老子铭》所谓“曲涡间即曲仁里也”。

二、当地遗迹犹存
《括地志》、《太康地记》、《太平寰宇记》、《濑乡记》、《舆地志》、《元和郡县图志》、《历代地理沿革表》等均记载苦县境内有供奉老子的庙宇及旧宅,至今鹿邑境内还有三处。
一处即县城东门内北侧的升仙台,民间名之为老君台。唐玄宗天宝2年所建,台高13米,是由14个平面围成的高坛形古建筑,状若圆柱有棱角,顶部面积765平方米,底面积略大。传说老子修道成仙,于此处飞升,故有今名。山门下青石台阶32级,加上正殿前一层,恰为33层,正合老子升33层天之说。进入山门,是正殿,面阔3间,硬山式建筑,殿内西偏殿各一间。台上13棵桧柏青翠葱郁,常年凉风习习,百鸟飞鸣。山门向南约里许的中轴线上,依次有望仙桥、明道宫、文昌宫、八角亭、游龙堤坊、万教之祖牌坊等。牌坊附近有“老子故里”、“孔子问礼处”两块碑碣。牌坊上联为“地古永传曲仁里”,下联是“天高近接太清宫”,横幅为“万教之祖”。升仙台因老子道德高崇,古往今来慕名来访者络绎不绝,唐高祖李渊、高宋李治、玄宋李隆基、宋真宋赵桓,以及大文学家苏东坡、欧阳修等都曾来此或祭祀朝祖,或观瞻游览,留下了不朽华章。现仅存一座高达数丈的台观,上有一座正殿两间配殿,正殿内供奉有老子铜像。鼎盛时期,台前有房宇百数,曾设有“鸣鹿书院”,现为老君台中学所在地。
另两处,一是太清宫镇东门内北侧太清宫,民间俗称“前宫”;二是镇北与前宫呈南北方向的“洞霄宫”,民间俗称“后宫”。历代所建老子宫殿庙宇多集中于此。自西汉始,老子地位不断提高,帝王奉祀不绝,至唐达到顶峰。东汉时,老子被道教奉为教祖,汉桓帝延熹间遣中常侍左悺赴该地祀老子。隋开皇年间,文帝命亳州刺史杨元胄,营建宫宇。唐太宗贞观元年修老子宫;乾封中,高宗亲诣道宫,追加老子“玄元皇帝”尊号,并修建“紫微宫”。开元三年玄宗亲书《道德经》刻石立于宫内;天宝二年,改“紫微宫”曰“太清宫”,后有“洞霄宫”,两宫相距一里,中有河流,上有会仙桥;总占地872亩,各种建筑600余间,殿阁棋布,雄伟壮观。前宫以太极殿为中心,东有老子牧牛场遗址,西有隐阳山遗址,中有九步井;大殿内供老子像,殿侧立有高约1.5米,直径约25公分的铁柱,为老子任柱下史的象征。唐太和7年,文宗敕宣武军节度使李程兼太清宫使予以修葺。当时“唐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明皇六圣御容,列侍于老君左右。两宫二观,古桧千余树,屋宇七百余间,有兵士五百人镇卫宫所。”(杜光庭《道教灵验记》)宋建隆元年,皇帝遣使致祭;祥符5年,上老子尊号曰“太上混元上德皇帝”,宫名改为“明道宫”。继唐玄宗以二月十五日为老子诞辰,宋徽宗重和元年以混元皇帝二月十五日生辰为贞元节,至今为道教重大节日。金大定24、26年,先后建三清、玉帝等大小殿宇数十,后因兵乱兼涡水改道,均荡然无存。元朝经10余年重修,曾颇具旧观。明、清虽一再重修,终难再现昔日辉煌(刘玉珍2003)。

三、地下证据确凿
1997年河南省文物考古工作队在太清宫镇出土了很多周、唐、宋、元时期的文物、碑刻,发现了宋代殿堂遗址,整个建筑面积24,000平方米,其中一座面积达3,000平方米,是故宫太和殿的两倍。20世纪80年代,河南人民政府拨款修复,建成太极殿、三圣母殿、娃娃殿、围墙、山门等,并重雕玉石老君像,置于太极殿中。在隐山遗址进行了发掘,发现春秋至商代的夯土建筑、祭祀坑、马坑、大型墓葬等。马坑发现三处四坑,一般为四匹埋在一起(所谓一驷),马骨架排列有序,以四马架车的姿势摆放,马头上有铜饰件及革带痕迹,每匹马都随葬有罐、盆等陶器。
大型墓葬为两个墓道的“中”字形大墓,南北47.5米,宽7.5米。墓室内共清出随葬人骨架13具,狗骨架1具。墓内有大批精美文物,其中青铜容器68件,兵器及工具类20余件、玉器80余件、陶瓷器100余件,大量的币贝、骨镞等达千余。出土铜器以酒器为最多,以方形器较多,有方尊、方觚等。形体较为特殊的有一条龙形觥,盖有三条龙盘卧其上,下为簋形。在该觥内还保存有淡黄色液体,酒香尚存。部分铜器带有铭示,有长子、长子口、戈丁等。其中以长子口为最多,可确定墓主人应为“长子口”。玉器有戈、刀等仪仗用具,也有壁、环、璜、柄形器、条形玉等礼玉和佩饰,以及牛、虎、鹿、鸟等形体的玉雕。出土有石磬、铜铙、骨排萧等乐器,骨排萧5件,其中两件较好,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排萧实物,并将排萧生产的历史提前了几百年。从出土器物特点及葬俗等方面分析,该墓时代应为商末周初之际(刘玉珍2003)。
从考古发现可以看出,早在商末周初这里就是中央王朝的一个军事据点或方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汉、唐、宋几代这里又成为祭祀老子的胜地,只是到了元、明、清才因屡遭兵燹水患而逐步衰落。

四、相县故城有觅处
司马迁之后,史学家出于疑经蔑古的心理,提出种种新说:陈国相人说,楚国相人说,宋国沛人说,本已众说纷纭;今人似乎也不甘落后,又提出相县、苦县一地说、安徽涡阳说等(孙以楷2002,李玉成2003),意在以此否定传统的鹿邑太清说。最后一说颇能迷惑世人,下文专驳此说,以正视听。
涡阳说的主要根据是,老子是宋国相人,相在今涡阳,而今鹿邑春秋时属陈国;春秋时宋、陈以涡河为界,涡北属宋,涡南属陈,古“相”在涡北,今鹿邑在涡南;今涡阳境内故城父遗址是春秋“相”地;今涡阳有天静宫;相是殷城,宋是殷地,陈是舜的后裔;《庄子》载老子、杨子居南之沛见老子,沛是宋地;宋有老氏,老子姓老,云云(孙以楷2002,李玉成2003)。论据似乎很多,但关键在于古代相(县)究在何处?此事一明,涡阳说便不攻自破。
有关老子为相(县)人的记载,典籍记载意见不一,乃至自相矛盾。最早见于边韶《老子铭》:“老子,楚相县人。”崔元山《濑乡记》:“濑乡在县东南12里,于苦县界相县故城西5里,各水分流入灵溪也。东入涡水,相县在濑乡东是也。灵溪之元北。”官书则有《后汉书郡国志陈国》:“苦,春秋时曰相”,并引伏滔《北征记》说“有老子庙”,并引《古史考》说“有曲仁里,老子里也。”《历代地理沿革表》卷25:“苦,春秋时曰相。”《水经注阴沟》:“涡水又东南屈,迳苦县故城南。王莽曰赖陵矣。涡水又东北屈至赖乡西,谷水注之。涡水又北迳老子庙东。涡水之侧,又有李母庙,庙在老子庙北。涡水屈东,迳相县故城南,在赖乡之东,涡水处其阳,疑即此城也。涡水又东,迳谯县故城北,魏立谯郡。涡水又东迳朱龟墓,涡水又东南,经城父县故城北。涡水又东南……”仅据上述引文,显然无法得出老子故里为涡阳的证据。但既然好事者以为言之凿凿,我们就来考证一番。
首先对边韶引为证据的《水经注》这段话中古代地名的地理位置一一考明。
1.有关地址的东西分布
《历代疆域表·汉·淮阳国》和崔元山《濑乡记》所记地址可从西向东依次排列如下:

西 0 5km 7.5km 25km 110km东
鸣鹿、今鹿邑县城、赖乡、老子庙、相县故城、谯县故城、城父县故城、今涡阳

姑且不论涡南涡北,在这条东西仅百余里的纬线上,北魏“相县故城”肯定西不过老子庙、东不过谯县。也就是说,相县故城无论如何都不会“飞”到70公里外的安徽省涡阳县境内的天静宫或更远的相山脚下,亦即《钦定四库全书江南通志》卷35所谓“相县故城在宿州西北相山下,春秋时宋邑”。
2.有关地址的涡南涡北分布
文献所记地址当时均紧邻涡河南北两岸。其中,苦县、赖乡、老子庙、李母庙、相县故城位于涡北;谯县故城、城父县故城均在涡南。元代涡水河床苦县至相县故城段改道北移后,造成今鹿邑、太清宫镇均处于涡南,今亳州、古城父遗址,仍在涡南。但决不能据此得出结论说,春秋时苦县、相县故城在涡北,今鹿邑、太清宫镇在涡南,所以老子故里不在鹿邑而在涡阳。因为涡水改道并未改变各自东西位置,只是改变了相对于涡水的位置而已。所以不论东西分布,还是南北分布,春秋时相之西的厉乡、苦县、鸣鹿,相之东的谯、城父,都不可能改变东西方位。换言之,相县故城就在濑、谯之间。现在寻找二者之间的相县故城的具体方位倒成了至关重要的任务了。
3.相县故城在今太清宫镇附近的涡北
与《水经注》记载相县故城地理位置相符的文献,还有《太平寰宇记》所引崔元山《濑乡记》。既然是“记”,应当是亲历后亲手所“记”,可信度甚至准确度都毋庸置疑。崔氏说:“濑乡在县东南12里,于苦县界相县故城西5里,各水分流入灵溪也。东入涡水,相县在濑乡东是也。”这明确告诉我们,当时“苦县界”确有“濑乡”和“相县故城”,其确切方位是:濑乡在“县(城)东南12里”,在“相县故城西5里”;而相县故城在濑乡东5里,距当时苦县治所也仅仅17里之遥。姑且不论“濑乡东”指东北或东南抑或正东,只从距离即可断定,这个“相县故城”绝非100公里外的相山脚下的相县,更不是《钦定四库全书江南通志》、《历代疆域表汉淮阳国》所说“今宿州西南90里,盖相土旧都”,而只能在苦县--鹿邑县城附近。更具体地说,就在濑乡--太清宫镇附近。至于当地有无相姓之人,则无关宏旨。
相县故城的确切位置在哪儿呢?考虑到元代涡水改道造成苦县治所由涡北变为涡南的事实,仔细考察太清宫镇附近地形,我们的目光聚焦到涡河北岸上的一处高地。可能由于涡水改道时激流冲刷而过,且历代受河流雨水冲刷严重,这块高地现在只剩下半公里大小。它位于太清宫镇东北方向,与《濑乡记》所说相县故城在“濑乡东”吻合。与此高地隔河相望的是南岸的抄纸店村,该村距太清宫镇大约3华里,加上涡水宽约一公里,高地距太清宫镇的远近与《濑乡记》、《历代疆域表》相合无间。其次,当地父老至今仍称该高地为“谷阳城”。这个自古相传的地名,不仅令人想到上引晋成帝成康三年更名谷阳县,直至唐乾封元年才更名真源的事实,以及边韶、郦道元“相县荒虚,今属苦”的记载。这均可证明当地所传“谷阳城”之名完全有根有据,决非空穴来风。至此,这个扑朔迷离的“相县故城”的地理位置终于有了完全合乎情理的解释。或许可能正是因涡水改道造成地理变迁,才使相县故城迷失了两千年,以至今日学人因不知有此高地及故老相传的地名,而误将相县故城连同老子故里一同搬到了涡阳。
其次,这个相县故城与《历代疆域表》所说“苦县,今鹿邑县东10里楚之苦县”和《后汉书》所记“苦,春秋时曰相,有赖乡”,以及《历代地理沿革表》卷25所记“苦,春秋时曰相,有濑乡,老子所居也”均相合。换言之,这个相县故城就是涡水改道之前的苦县旧治所在,直到元代后才迁今址-鹿邑县城关镇。至于典籍记载“苦,春秋时曰相”,只能证明该遗址春秋时名相,后改名为苦,楚北伐陈后设立苦县。至此,我们对高亨先生的慧眼独具不禁由衷钦佩:“然则谓老子为相县人,探古以为言也。谓老子为苦县人,据今以为言也。二说虽异,两地则一”(廖群2001)。看似折衷其间,实则片言道破玄关。
文献还说明,历史上,只有李耳才被称为“老君”、“太上老君”、“太清”、“太上玄元皇帝”等称号,其家祠、寺庙、观庵的名字也都冠以这些字眼儿。有人以安徽涡阳“天静宫”为老子庙宇,并以此推断涡阳是老子故里的说法,至少有三处谬误:首先庙名与老子历代称号不符;二是建立时间不早于明代,与老子的历史地位不符;三是全国道教寺观甚多,若以此为例,岂不都可认作老子故里了?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