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完善环境保护和发展综合决策制度建设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3-08-16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对于社会经济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之间关系的高度概括性描述,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指针。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转变现有高消耗、低产出、高污染的粗放型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是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关键途径,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和实践形式,是我国现阶段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政策目标。1、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由我国当前的国情决定的。2、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3、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迫切需要。4、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1、加强制度建设。要建立全面的政绩考核制度,将环境质量变化和环境保护工作进展作为对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内容之一,激励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观念。建立和完善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制度,特别是要建立领导干部环保政绩考核制度、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制度、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公众参与制度,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矛盾。实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将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消耗、环境损失和环境效益纳入经济发展的评价体系,并以这个体系全面评价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和发展潜力。建立和完善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政策、法规、规划、计划中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进行深入分析预测和科学评价,从源头和过程控制大面积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发生。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制度,依法明确公众的环境权益,加强和改善环境信息披露,推动环境决策民主化。2、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开发和推广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技术,加快企业节能降耗的技术改造,对消耗高、污染重、技术落后的工艺和产品实施强制性淘汰制度,实行有利于资源节约的价格和财税政策。在冶金、建材、化工、电力等重点行业以及产业园区和若干城市,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健全法律法规,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模式。强化节约意识,鼓励生产和使用节能节水产品、节能环保型汽车,发展节能省地型建筑,形成健康文明、节约资源的消费模式。3、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正是因为这样,我们必须进一步做好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工作,加强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协调推进工业污染、生活污染和农业污染的治理,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抓紧解决影响群众健康安全的环境问题。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推动资源的综合利用、回收利用和循环使用。继续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重点工程,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减少人为破坏,发挥自然修复能力,再造祖国秀美山川。另外,环保部门要积极推广“绿色创建”试点示范活动,也就是要推广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生态示范区、绿色社区、绿色学校、全国优美乡镇和国家环境友好企业的创建活动,为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有益探索和实践。4、大力提倡绿色消费。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要倡导环境友好的消费方式,这一工作的主体是企业、消费者和政府,而政府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最为关键。当前,政策部门应该在四个领域大力推进适度消费、公平消费和绿色消费:市场价格不敏感、资源利用效率较低的非营利部门;因我国市场机制不健全而存在大量制度性浪费的领域;“炫耀性浪费”和“形象性过度消费”领域;涉及国家经济安全的核心资源领域。同时要充分利用市场规律,以财税、价格等经济政策推进绿色消费,通过环境友好的消费选择带动环境友好产品和服务的生产。要通过生产技术与工艺的改进,不断降低环境友好产品的成本,形成绿色消费与绿色生产之间的良性互动。5、广泛开展全民环境教育。同时我们必须提高全民的社会环境意识,使科学发展观变成全国人民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并尽早制订全民环境教育专项规划,明确机构设置、能力建设、资金来源等保障措施,创新教育形式和教育手段,在适当的时候出台《全民环境教育法》,让全民环境教育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总之,解决生态环境问题,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做大做强生态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转变增长方式,就是要在生态建设的大格局中进行转变,在资源节约中实现增长,并以循环的方式推动发展。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制定和实施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切实转变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互不相关的观念,控制污染的源头,提高公众对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认识,提倡公众参与。同时,要健全立法体系,形成一系列配套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技术方法,切实发挥环境监测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