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八国联军能够把清朝军队打得落花流水?

听说八国联军才几千人而已
大清朝连这几千人都打不过,还被占领了北京 笑死我了

看到一群。。。坐井观天。。数黑论黄。。。满口胡说。。。。。。。空谈误国之辈。。
正因为。。。楼主诸位太多。。。。所以会被八国联军。。。打的落花流水。。。。。
实干兴邦。。。。。。何其难也。。。何其难也。。。。。。。
首先八国联军的人数:
日军有20,840人、俄军13,150人、英军12,020人、法军3,420人,美军3,420人、德军900人,奥军300人,意军80人。
近50000人,不加俄国侵略东北的人数,估计俄国在此期间几乎占领了整个东北,楼上诸位都是不知道的。
八国联军和清军的武器:
美国:
美军当时的主要步枪是由挪威人Ole Herman Johannes Krag 和Erik
Jørgensen研制,斯普林菲尔徳兵工厂生产的Krag-Jørgensen步枪,美军是从1892年开始使用的,八国联军侵华美军所使用的型号M-1898步枪、M-1889/99卡宾枪。(M-1892步枪、M-1892卡宾枪、M-1896步枪、M-1896教练步枪、M-1896卡宾枪、M-1898步枪、M-1898卡宾枪、M-1899卡宾枪和M-1899骑警卡宾枪)。

英国:

英军当时的主要步枪是由恩菲尔德兵工厂生产的Lee-Enfield步枪,英军是从1895年开始使用的李式步枪,八国联军侵华英军所使用的型号是李式步枪和李式卡宾枪,另外还可能有少量Lee-Metford步枪/卡宾枪装备非一线作战单位。(李式步枪、弹排装填李式步枪、短李式步枪MKI、短李式步枪MKII、短李式步枪MKIII/III*、短李式步枪MKV
(仅用于测试)、4号步枪MKI、4号步枪MKI*、5号步枪MKI丛林步枪、4号步枪MKII和L2A)。

法国:

法军当时的主要步枪是由Chatellerault兵工厂生产的Lebel Model 1886 rifle/Fusil d'Infanterie
Modéle 1886步枪,法军是从1887年开始使用的Model-1886步枪,八国联军侵华英军所使用的型号是Model-1886步枪。

德国:

徳军当时的主要步枪是由毛瑟兵工厂生产的毛瑟98步枪,徳军是从1898年开始使用的毛瑟98步枪,八国联军侵华徳军所使用的型号是毛瑟98步枪/卡宾枪,另外还可能有少量Gew-88步枪/卡宾枪装备非一线作战单位。

意大利:

意军当时的主要步枪是由杜林兵工厂生产的马林瑟-卡尔卡诺步枪,意军是从1891年开始使用的马林瑟-卡尔卡诺步枪,八国联军侵华意军所使用的型号是马林瑟-卡尔卡诺91步枪/卡宾枪。(M-91步枪、M-91卡宾枪、M-91TS特种兵卡宾枪和M1938步枪)。

奥匈:

奥军当时的主要步枪是由斯太尔兵工厂生产的马林瑟直拉枪闩步枪,奥军是从1895年开始使用马林瑟步枪的,八国联军侵华奥军所使用的型号是马林瑟95步枪/卡宾枪。

俄国:
俄军当时的主要步枪是由Sergei Ivanovich Mosin和Léon
Nagant研制的末欣-纳干步枪。俄军是从1891年开始使用末欣-纳干步枪的,八国联军侵华俄军所使用的型号是末欣-纳干91步枪/龙骑兵步枪。(M-1891步枪、M-1891龙骑兵步枪、M1891哥撒克步枪、M-1907卡宾枪、M-1891/30步枪、M-1938卡宾枪、M-1944卡宾枪和M-1891/59卡宾枪)。

日本:

日军当时的主要步枪是由Arisaka兵工厂生产的30式步枪,日军是从1897年开始使用30式步枪的,八国联军侵华日军所使用的型号是30式步枪/卡宾枪。

清军的轻武器相比八国联军并不差.像武卫军中装备最精良的聂士成武毅军为例。这支13000人的部队,拥有的武器包括:11毫米口径的后装单发和连发毛瑟枪1万支、7.9毫米口径的后发毛瑟枪200支、8毫米口径的后装连发曼利夏枪1万支、8毫米口径的后装连发曼利夏骑枪1400支,还有军官用6轮连发左轮手枪和少量的温彻斯特、哈齐开斯等步枪与骑枪。此外,武毅军还有7.9毫米口径的马克沁机枪2挺,75毫米口径的12磅克虏伯炮16门、60毫米口径的7磅后装炮32门、57毫米口径的6磅格鲁森速射炮32门,这些炮每分钟都可以发射10发以上的炮弹。另外还装备了37毫米口径的2磅克虏伯速射炮、87毫米口径的20磅后装炮等。这些火炮发射的开花弹、子母弹、葡萄弹、实心钢弹等,可以分别摧毁城墙和炮台工事、击杀密集进攻之敌、杀伤敌冲锋散兵、击穿敌舰钢甲.
我们得承认,八国联军的装备总体上还是比清军略好一点,特别是机枪和山炮的数量多些.但两军并无代差,可能这种差距比朝鲜战争时志愿军和美军的装备差距还要稍小些.因此清军大败,主要不是装备而是人的因素.

清军的指挥水平低下,士兵训练差劲,完全没有发挥手中相当先进的洋枪洋炮的作用.清军的洋枪洋炮型号混乱,后勤跟不上.更要命的是,学过点西洋兵法的只是少数下级指挥员,高级军官完全不懂现代武器给战术带来的巨大变化而采用冷兵器时代的战法.决策层更是一片混乱,不能集中兵力及先进兵器于关键的决战中.而八国联军方面战术意图明确,指挥果断,在关键战斗中先进兵器对清方占明显优势,因此战争才发现了与军备不相称的一边倒的结果。
清军当时武器 后被八国联军缴获
三十六门克虏伯大炮,口径87毫米(1897年埃森制造),折合3.41英寸,其中大部分仍装在箱中。

六十门克虏伯大炮,口径70毫米(1897年埃森制造),折合2.75英寸。

四十二门诺尔登费尔德式速射机关炮,口径57毫米,折合2,24英寸。

四十二门诺尔登费尔德式机关炮,口径47毫米或1.85英寸。

四十二门大炮,其中一部分为诺尔登费尔德式,一部分为上海机器局制造,口径37毫米折合1、45英寸。

十门速射机关炮,口径37毫米,折合1、45英寸。

二十门小口径的速射机关炮。

三万支具有最新标记的毛瑟枪和曼里彻式来福枪。

三万把刺刀、军用品及其他。

约值二百五十万英镑。

清军所用曼里彻式卡宾枪的类型,比供给在华作战的奥匈部队的那些卡宾枪甚至更为新式;那些克鲁伯大炮绝比德国人所有的大炮甚至更为新式

在鸦片战争中,英军
使用的火枪型号为两种:Brown Bess前膛燧发火枪和Baker前装滑膛燧发火枪。以
下是两种枪的参数:

Brown Bess前膛燧发火枪
这是著名的印第安式Brown Bess前膛燧发火枪的照片。枪长1.42米,枪管口径

0.76英寸,子弹口径0.71英寸。这种枪还有一种更早期的长型号(long
land
pattern)。该型枪曾经在拿破伦战争,美国独立战争等战争中被大量使用,
英国装备过大约300万支该种火枪。

Baker前装线膛燧发火枪
这个是Baker前装线膛燧发火枪,1.16米长,0.75英寸口径,使用和Brown

Bes相同口径的子弹。滑膛式Baker的资料没找到。照说Baker的滑膛枪只在1800

年和英国陆军及东印度公司有合约,不该在1840年仍然有使用。而且做的规格应
该就是Brown
Bess前膛燧发火枪的规格。参考鸦片战争中两种枪的射速,Baker的
射速相当于Brown Bess的2/3。如果都是滑膛枪的话差别不该那么大。
八国联军的武器和清军的武器是相差不大的。。。最重要的在下面
读史读到细节处,每每看到上层的惧洋媚外、底层的吃里扒外。举两个例子:
  1、6月19日清廷决定宣战后,攻打使馆不克,7月15日闻讯天津失守,西太后遂"命总理衙门向各国使馆馈送西瓜果品及各种食物",以讨洋人欢心。弄得洋人"疑为有毒而不敢食之"。7月25日清军接着又继续攻击使馆。
  2、"日本人开辟了一个买卖鸡蛋的小市场。中国士兵把鸡蛋藏在他们宽大的袖子里面带过来,卖给我们的人。""24日,鸡蛋的供应开始减少。携带鸡蛋的那些士兵报告日本人说:他们的长官已进行威胁,如发现任何人携带任何东西给被围困的人们,当予处决。23日,日本人看见有两人由于这个原因而被斩首。"向洋人卖鸡蛋的这些士兵当中,有一人甚至在洋人出价二百五十元之后,为其往返天津送了三封求援信。
  面对战场上的敌人,"统帅送西瓜、士兵卖鸡蛋",象这样的队伍还能打胜仗?
  虽然清军统帅荣禄也调动了袁世凯的"武卫右军"采取行动支援天津并钳制洋军,但袁世凯为讨好洋人和保存实力,行动迟缓,所派6营部队(约七千人)直到天津陷落后才赶到;此后其又干脆和反战派大臣一同搞了个所谓"东南互保",拒绝同八国联军作战。所以,此仗使得武卫军前、后、左、中军除左军马玉昆部外,几乎全部崩溃,唯有袁世凯的"武卫右军",非但没损失而且还从一万人发展到近二万人,成为当时最大的一支正规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8-16
人多也不顶用啊,八国联军的军队的洋枪就是一枪一个,清军的什么盔甲压根就是摆设,清军的全是冷兵器,但是在近不了身的情况下也就是摆设而已。不过,八国联军也并非伤亡,也倒下了几个,而且,还是因为病的...
第2个回答  2013-08-16
当时北京守军有十万人而且装备都比八国联军先进,但慈禧一听八国联军打到北京就带着十万守军逃跑了,当时守北京的还是北京百姓自发组织的。八国联军一位军官在日记上写道“麻木的眼神,行尸走肉的神情,满清把这个文明古国毁灭了”
第3个回答  2013-08-16
八国连军的武器比较先进,清兵用的是冷兵器,能打的过么?
而且当时的领导者比较愚蠢,清兵们也长期不作战,贪生怕死吧
第4个回答  2013-08-16
首先,因为慈禧太后老是搞外交,把自己国家好多机密都告诉别人了(比如说人多但是战斗力没有成吉思汗那么强,本人估计就只有成吉思汗的七分之一)。然后,因为那时慈禧买通大臣,想把光绪换下。

总结:八国联军之所以打进北京,是因为慈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