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专业的著名学者

知识产权专业的著名学者

知识产权圈里的人都知道,南吴北郑,中原二王,吴说的是吴汉东,郑说的是郑成思,二王说的是王锋和王肃,绝对是知识产权界的权威。还有就是刘春田和冯晓青、张平。陶鑫良等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8-21
目前,我国知识产权人才捉襟见肘,大部分企事业单位的知识产权法律和管理人才几乎是空白。在国外,几乎每家跨国公司都有数百名知识产权法律专门人才。而国内大学设立知识产权学院的只有北京大学、上海大学以及今年刚刚设立的同济大学。另外,还有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几所学校有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高校学生中接受过知识产权有关教育的不足总人数的5%。据北京大学知识产权学院秘书长郑胜利教授介绍,北大知识产权学院从1993年设立以来,共培养了375名毕业生,每年的学生不超过五六十人。以此推算,全国每年培养的知识产权人才不过千余人。从长远来看,至少要1万名以上的知识产权人才,仅仅是大型企业每家就需要3-5名这类人才,知识产权人才紧缺的问题日益突出。市场紧缺使知识产权人才的就业行情一路看涨。据郑教授介绍,北大的知识产权毕业生一直是很抢手的,用人的大户是大型的企业,如海尔、海信、华为等,近来高新技术企业的胃口也越来越大。而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对应聘专利审查员的要求是有理工科学历,他们录用后需进行相关知识产权法规的培训,才可以适应审查员的岗位需要。对于招考专利审查员偏爱理工科背景学生的原因,郑教授分析认为,虽然知识产权学习的多是与法律有关的课程,但由于知识产权领域的是要接触到一些高科技、高技术项目等,因此有比较好的理工科基础,可以更好地理解认识这个技术或产品,再做相关的知识产权工作时也更方便一些。上海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陶院长同时指出,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学生的理工知识水平,因为行业的要求比较高,而从“后天”又很难补齐。理工科学生同时需要弥补的是沟通和表达能力方面的不足。
第2个回答  2017-08-20
最早源于法国学者卡普佐夫知识产权英文为“intellectualproperty”,德文为“GestigesEigentum”,其原意均为“知识(财产)所有权”或者“智慧(财产)所有权”,也称为智力成果权。在中国台湾,则称之为智慧财产权。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知识产权属于民事权利,是基于创造性智力成果和工商业标记依法产生的权利的统称。有学者考证,该词最早于17世纪中叶由法国学者卡普佐夫提出,后为比利时著名法学家皮卡第所发展,皮卡第将之定义为“一切来自知识活动的权利”。
第3个回答  2015-08-17
尹新天
吴观乐
郑成思
吴汉东
冯晓青
第4个回答  2017-08-21
您好!知识产权专业的毕业生报考公务员可以应聘知识产权局的下列岗位:(一)公室(组织人事处)(二)政策法规处(三)规划发展处(四)协调管理处(五)国际合作交流处(六)专利管理处(七)专利代处谢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