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口音一旦形成就基本改变不了?

如题所述

语言学习很多时候是个Error-driven的过程。由于自己发出的声音没有产生想要的结果而调整自己的utterance,并一步步地通过试错学习和观察update自己的语言。学习第二语言或者另一种方言也是一样的过程,自己发出的音没有引起正确的反应,于是不断调整,然而到了一个good-enough的水平,虽然你有点口音,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可以完成沟通任务了,因此不再持续的产生error-signal, 也缺少了调整的动机。另外一个因素是,当学习另外一门方言的时候,是在已经建立的字音、字义、字形mapping的基础上再生成新的一组mapping的过程。已经建立的联结会同新生的联结发生竞争,从而增加新联结建立的难度。加之即使有点口音沟通也能进行,促进学习的Error-signal本来就不够高,所以更加困难。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1-02

脑的神经回路如同错综复杂的交通网络,且每个人有各自独特的交通图,大脑的发展过程就是随机产生一堆路径,然后发展其中一些路径,如同树枝生长一样无限重复这个分形过程这种神经回路形成的机制会利用原先的一些回路修正性适应新的情况,可以打个比方:假设从广州到北京修一条运河,我们是直接修一条直达的运河,还是利用京杭大运河,再修一条广州到杭州的运河,显然前一种方案耗费资源多但效果更直接精准,后一种方案更经济省力但会显得绕路那么我们的大脑如何抉择呢,大部分大脑很自觉的偷懒选了后者,这就好像百度地图给你选择的交通路线不是最短的路径而是用时最少交通费最少的路线一样,这个一般性算法甚至会让你坐地铁到站后往回走200m,因为似乎更有效率于是我们有问题了:喂,度娘,你这走了回头路啊有木有,大哥你这港台腔不能算普通话啊有木有,但是度娘或大脑很委屈:老大,我是为你好啊,让你省劲啊,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耗子就是好猫不是吗,想不走回头路你从头到尾走路啊,要不你头戴竹蜻蜓直达两点直线最短,那得多大成本啊,想说标准普通话你得花大力气重头牙牙学语重新开条独立的神经反应路径啊!习惯养成后遭遇不能适应的环境,需要培养新的习惯,新的神经回路要抢夺旧回路的控制权,大脑就面对矛盾抉择:一边是新欢,一边是旧爱,旧爱已然黄脸婆,新欢是个小处女,在这种思想斗争中,小处女要赶跑黄脸婆并不容易但是小处女有成长潜力,黄脸婆最终还是会被淘汰,所以,口音大多不会越来越严重。

第2个回答  2018-01-02

我是属于可以秒变口音的那种人,而且还是在我完全没有意识到我口音有变的情况下。我的口音很容易被对方带跑,旁人只要听我在打电话时说话的口音就能知道我是在跟哪里人讲电话。经常是我正在跟同事用北方口音说话,结果接到了台湾同事打来的电话,立马就变成台湾口音。我家是杭州的,我每次回家都是一下飞机就会改成杭州口音的普通话跟别人说话(不是方言,杭州方言跟普通话差别很大),当然我跟家里人还是说杭州话的。有次我正跟我妈说话呢,接了一个我姨(北京人)的电话,我那一秒变成北京口音的技能我妈看得一愣一愣的不光是汉语,我连说英语都能被对方带跑。跟美国人说美音,跟英国人说英音,跟新加坡人说singlish,好在目前还没被印度人带跑。